陶瓷构件之限位接合:陶瓷与皮革工艺之设计创作研究

陶瓷构件之限位接合:陶瓷与皮革工艺之设计创作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陶瓷构件
  • 限位接合
  • 陶瓷工艺
  • 皮革工艺
  • 设计创作
  • 材料研究
  • 工艺美术
  • 实验性设计
  • 跨界融合
  • 文创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陶瓷本质上就有不同的特性,可以产生不同的构筑形式,尤其是陶瓷所带来的限制,就是转为另一种构筑手段与形态发展的机会,而因应这样的特性,陶瓷的街头、构件与组成关系都将具备独特的发展!
现代生活中的材料对话:结构、纹理与光影的交织艺术 导论:超越传统材料边界的探索 在当代设计与艺术创作领域,材料的选择与组合已不再局限于单一范畴的传统认知。本研究集聚焦于探索不同材料体系间的潜在关联与结构性对话,旨在揭示跨界材料在实现功能性与美学表达上的创新潜力。我们着眼于现代工业设计、雕塑艺术以及特定领域的结构工程对材料性能的严苛要求,试图通过对现有材料属性的深度剖析与实验性结合,构建一套全新的设计语言。 本卷册的叙事线索围绕以下几个核心主题展开:一是新型复合材料的界面科学研究,重点关注不同化学性质材料在力学载荷下的应力分布与长期稳定性;二是纹理学在空间叙事中的应用,探究表面处理技术如何影响观者的触觉与视觉体验;三是光与影在结构转译中的作用,特别是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如何重塑我们对物质形态的感知。 我们摒弃了以往将材料视为孤立元素的传统视角,转而将其视为一个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这种系统化的思考方式,要求设计者不仅要精通单一材料的加工工艺,更要掌握材料间“交界面”的物理与化学行为。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为创作者提供一套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实践案例,以期在未来的设计实践中,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材料的特性,创造出既具颠覆性美感又具备可靠工程性能的作品。 --- 第一部分:结构语境下的材料性能分析 1.1 结构稳定性的热力学基础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工程结构中对材料的长期可靠性要求。我们首先回顾了高强度聚合物在反复应力循环下的疲劳极限,并将其与传统金属合金在特定温度梯度下的微观晶格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特别关注了层状结构材料在剪切力作用下的剥离倾向,提出了通过引入纳米级界面改性剂来增强层间结合力的实验方案。 在建筑构造领域,我们考察了预应力体系中不同刚度材料的耦合效应。传统观念认为,刚度的差异会导致应力集中,然而,通过精密的有限元分析(FEA),我们发现当材料的弹性模量比率控制在特定区间内时,结构反而能实现更均匀的应力分散,从而提升整体的抗震性能。这部分内容对从事大型公共设施或精密仪器外壳设计的专业人士具有直接参考价值。 1.2 表面形貌与功能导向的纹理工程 材料的“表面”是其与外界环境发生交互的首要界面。本章深入剖析了如何通过精密的机械加工和化学蚀刻技术,来“编程”材料的表面纹理。我们不再将纹理视为单纯的装饰,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功能载体。 例如,在流体力学应用中,仿生学启发下的微观沟槽结构如何有效降低表面摩擦阻力;在光学器件中,如何利用亚波长尺度的周期性结构来控制光的衍射与反射。研究详述了激光烧蚀(Laser Ablation)技术在实现高精度三维纹理图案上的突破,并提供了不同材料(如特种玻璃、工程陶瓷及高分子复合板)在不同能量密度下的形貌反馈数据。我们强调,纹理的设计必须紧密服务于最终产品的预期功能,无论是提高抓握力、改善散热效率,还是调整光学散射特性。 --- 第二部分:跨材料系统的美学与工艺对话 2.1 颜色的化学基底与感知心理学 色彩是设计中最直接的情感触发器,但材料的固有色差和老化效应常常是设计的难点。本研究对无机颜料(如氧化物和硫化物)与有机染料在不同基材中的固色机理进行了系统的化学分析。重点在于如何克服高分子材料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生的黄变或褪色问题,以及金属基材在氧化环境下可能产生的色移。 我们引入了感知心理学视角,探讨了不同色相、明度和纯度组合在空间尺度上的视觉权重变化。例如,在对比强烈的双色结构中,如何通过调整连接处的过渡带宽度,来平衡视觉上的“冲突感”与结构的“明确性”。本章还涵盖了热致变色材料(Thermochromic Materials)在指示器和动态艺术装置中的应用潜力。 2.2 触觉反馈与人体工程学考量 触觉是人机交互的隐形桥梁。本部分重点探讨了材料的硬度(Shore Hardness)、热传导率(Thermal Conductivity)和表面摩擦系数(Coefficient of Friction)如何共同塑造用户对产品的“手感”认知。 我们设计了一套标准化的触觉评估矩阵,用以量化不同材料组合在长时间握持或接触后的舒适度评分。研究指出,理想的握持材料应具备适中的热惰性——既能快速导走手部热量以保持凉爽感,又不至于因过快的导热而产生冰冷感。此外,我们展示了如何利用微珠填充技术或植入弹性体层,来软化坚硬结构的外缘,从而在保持结构强度的同时,提升人机工程学上的亲和力。 --- 第三部分:复杂形态的数字化制造与形态控制 3.1 参数化设计在多材料集成中的应用 传统模具制造难以应对多材料、复杂曲面结构的集成需求。本研究将焦点投向了参数化建模与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 AM)技术的融合。我们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节点编辑软件(如Grasshopper或Dynamo)来定义材料的“梯度路径”——即在同一构件内部,材料属性(密度、弹性、颜色)如何平滑地从A点过渡到B点。 通过定向能量沉积(Directed Energy Deposition, DED)和选择性激光烧结(SLS)等技术,我们实现了具有内部晶格支撑结构和外部光滑表面的部件。这些复杂的内部结构不仅减轻了重量,还创造了过去无法想象的内部空间形态,为结构优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 3.2 支撑结构与后处理的优化策略 增材制造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对支撑结构的有效管理。本章针对多材料打印中的支撑移除挑战,提出了创新的“可溶解支撑”策略,并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优化了清洗液在复杂腔体内的渗透与冲刷效率。 最后,我们讨论了后处理技术在决定最终美学效果中的决定性作用,包括高真空抛光、化学溶剂浴处理以及超声波精饰。这些步骤将数字化模型转化为可感知的实体,是将材料潜力完全释放的关键环节。 --- 结语:未来的材料叙事 本研究集旨在挑战现有材料界限,引导设计思维向更具系统性、功能性和跨学科整合的方向发展。我们相信,通过对材料界面、纹理、色彩和制造技术的精细控制与深度理解,未来的设计作品将不再受限于单一材料的固有属性,而是能构建出一种由结构、工艺与感知共同谱写的,全新的材料对话叙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恭领


  现职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工艺设计学系专任副教授

  学历
  淡江大学土木学系建筑组博士

  研究领域
  材料表现与构筑
 

图书目录

一、创作理念
1-1研究动机
1-1.1陶瓷的接合问题
1-1.2材料表现性的反思
1-1.3数位辅助工艺
1-2研究目的
1-2.1陶瓷构件的接合型态发展
1-2.2家饰空间的个性化应用
1-3设计对象与条件设定
1-4研究价值与意义

二、学理基础
2-1构筑
2-2材料共构的意义
2-3陶瓷构件设计取向
2-3.1避免高精确度的接合方式
2-3.2发展微调性且加工容易的接合方式
2-3.3规范位移范畴
2-4接合的观念
2-5限位的基本观念
2-5.1松弛的接合概念
2-5.2接合观念中限位概念的形构
2-6限位的牵制性与动态性
2-6.1限位概念中的牵制性
2-6.2限位概念中的动态性
2-6.3牵制性与动态性的强弱趋向表现
2-7限位的形式原型与作用语汇
2-7.1形式原型
2-7.2作用语汇
2-7.3形式背后的作用语汇
2-7.4限位的形式实例与作用
2-8限位的调节机制
2-9限位的构面组成
2-10数位辅助分析、运算与接合关系

三、内容形式
3-1操作议题
3-1.1 操作议题:韧性
3-1.2 操作议题:容错
3-1.3 操作议题:变位
3-2代表成果之操作内容
3-2.1聚陶
3-2.2制陶
3-2.3织陶
3-2.4束陶
3-2.5串陶
3-3 代表成果之应用
3-3.1聚陶的成果应用
3-3.2制陶的成果应用
3-3.3织陶的成果应用
3-3.4束陶的成果应用
3-3.5串陶的成果应用
3-4结果与讨论
3-4.1作用语汇归纳
3-4.2作用语汇之小结探讨
3-4.3接合效应比较
3-5结论与后续研究
3-5.1研究目的之对应
3-5.2后续研究

四、方法技巧
4-1设计操作的流程
4-2材料共构─陶瓷结合皮革的策略方向
4-2.1策略架构的阐述
4-2.2策略架构的基本关系
4-2.3相关要项设定与说明
4-2.4特性匹配
4-2.5策略方向与设计原型之产出
4-3限位接合─议题方向之产生
4-3.1操作关系的议题匹配
4-3.2操作议题之主轴订定
4-3.3操作议题与作用语汇匹配之说明
4-4形构分析―RHINO绘图辅助
4-4.1拔模角度与模线位置
4-4.2曲率、厚度分析
4-4.3切片、交集与摊平建构
4-5接合定位与检验―GRASSHOPPER参数演算
4-5.1接头位置之计算evaluate
4-5.2构件拆片之编号Labelling & Nesting
4-5.3构件尺寸之计算Data Extraction
4-5.4作用力物性之动态模拟Kangaroo
4-5.5构件墙组化Panelization
4-5.6限制或筛选条件之设定
4-5.7优化条件之导出Galapagos

五、参考成果
5-1嵌陶
5-2系陶
5-3绣陶
5-4箍陶
5-5架陶
 

图书序言

系主任序

  陶瓷由于其烧成时收缩的特性,以及原料、窑温的不易精准控制等,很难精确地获得一致的完成品尺寸。因此,陶瓷构件的接合问题有其难以克服的先天因素,从而限制了发展的空间。

  恭领多年来致力于陶瓷媒材在空间设计的应用,因此其设计创作与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即是关于陶瓷构件之间的接合问题探讨。「陶瓷构件之限位接合:陶瓷与皮革工艺之设计创作研究报告」,就是一个透过具主题性的研究架构来进行的设计实践,其多元的成果反映着他多年来在数位工艺、教学与研究并进的努力。他的作品融入了数位方法来探讨相关的接头形式、关系、放样与研发制造……等议题。之所以用研究、创作、设计或研发来称唿其成果,乃是因为他的成果属性具备了不同面向的价值。若单以创作论之,难以凸显其中对于陶瓷接合技术的价值探讨;单以研究论之,其又具备了充实的设计实践成果;而若以研发的技术报告来看待,他的设计实验与创造性,也并非以产品生产或技术移转为主轴。

  与恭领之认识始于2007年暑假,他是台湾工艺研究所文创人才培训计画里的一位建筑系学生,当时他的作品就致力于陶瓷的空间应用,并结合数控雕刻机(CNC milling machine)与雷射扫描等数位工具进行工艺的制作,他在工艺培训成果展的作品中,制作了数个作品,其中的陶板层架系统,透过CNC切割并计算陶板收缩率来进行层架接合的组装;另外一个作品是几何镶嵌隔屏,虽然仅部分应用陶瓷,但其以陶瓷来作为透明板之间的接头锁件,就可看到他因背景的不同,对陶瓷应用有着不同的观点与作法。而针对该年的研习主题是艺术要结合空间,恭领也在当时的设计理念中写下:

  艺术要融入生活并非依赖一件件高贵的精英艺术作品,而无法提升所谓的公民美学。

  由可被普及使「用」的角度切入,将陶板以立体化方式融入生活器物中,以艺术结合产品之形式呈现。达到可自行组装、小量生产,但却具「个性化」之风格。透过日常的使用来提升对于生活「美」的赏析。

  在工艺所之后,相继有几次机会(驻校艺术家、国科会创新计画……等)邀请恭领到台艺大交流,但却阴错阳差未能受邀,然而数年之后却又在其他契机下辗转进入台艺大任教。他的主要教学科目为电脑辅助设计,包括:Autocad、Rhino3D及3D模型输出,另外就是模制陶瓷与创作设计研究;几年下来除硬体设备逐渐地扩充,同时他也不断地将数位与工艺结合之理念传达予学生,并将相关成果回馈于课程内容与教材准备,另外更鼓励同学们在未来能具备画设计(数位)、能做设计(数位制造与传统工艺)、能写设计(论述反馈)三者兼备的能力,如此之观念也反映在他的教学、专长与研究之间的契合;而对于工艺设计学系的学生相较于其他设计科系,应更有这样的基础价值与潜在优势,在技艺充实之余,发展自身的附加价值,特别是与数位能力的结合。数位如今不仅是手绘的替代,也在改变设计者对成形方式、形式与材料表现的诠释,具备工艺能力者能导入数位的应用,与手作本质结合,如此,未来的电脑辅助设计就不再是「辅助」,而是“Making”本身就已融入了数位的手段并转为设计思维,更在参数设计的过程中,由模拟物件、拖曳形体的传统数位方式,融合了另一种逻辑建构的思考,成为双向性的创造源起。
 
吕琪昌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工艺设计学系所主任
2017.02

自序

设计论述与作品实作


  本书之呈现以具特定研究主题之工艺产品为方向,除了实际进行作品制作外,也搭配相应的主题来论述,以设计论述加上作品实作,在工艺制作之余进行写作发表,让论述写作有被检验的机会,也使得艺术与设计可以成为一种可论述的实践形式,事实上在创作过程中能停留下脚步来书写论文,让个人对设计作品的方向有更清楚地脉络掌握。

  工艺之路

  本人自大学开始的专长所学为建筑设计,最后的学位是土木工程学系的工学博士,这样的背景常让初次认识的人问道:「怎么会到台艺大的工艺设计学系任教!」工艺系是一个需要实作能力的教学场域,因为工艺无法只上理论课却没有实务操作。而当初会走入工艺领域并非偶然,个人艺术设计的兴趣自年轻时就开始累积,从小就喜欢制作物件、模型,也因向往职校美术而放弃传统高中的升学之路,就读了复兴商工广告设计,而就在复兴商工的美术领域里,也开始发现自己对立体构成、空间层次的兴趣,之后虽然又短暂的念了两年二专,学习工业设计与商业设计,就在这两年内,同时也不断地自学建筑图面与模型制作,累积了自己的空间设计作品集,也曾带着空间作品到相关的大学里,向不曾谋面的教授请益;之后便开启了淡江建筑,从学士到博士的十一年学习生涯。

  对工艺的正式接触,其实在专科时代开始,常常待在无人的木工工厂锯木材,因为当时的工业设计科已是最后一届,工厂准备拆除,就在那最后的一年,实实在在地补回了国中时期被「借课」给佔去的工艺课程;而之后的建筑生涯,从大一起就接触了各式各类的材料,「制作」这件事一直充实着学习过程,期间也当了两年的工厂管理员,负责管理及维修机具,同时还担任课程助教,带学生操作木工、铁工,在课业之余,包括寒暑假期间当个装修工人、展场木工、自立造屋…等,渐渐让我也开始想学学其他专业的材料工艺,第一个目标是当年渐渐兴起的「竹材工艺」,与木工相近却又不同,然而在与国立台湾工艺研究所的联系中得知招生时间已过,却又在这偶然的转机下开启了「陶瓷工艺」的学习,一共参加了两期(384小时)的陶瓷班课程、一期金工课程(288小时)与一次短期的玻璃工艺课程,另外,皮革工艺又是在另一个偶然的机缘,在社大修习了两学年的皮革课程。

  构筑的原初—工艺

  在建筑中,材料的实践与文化、物质性、材料理解与工具主义彼此互为条件,这使得空间的建构—「构筑」一词,普遍地被认为是与建筑构造施工有关的物质条件;而构筑的另一方面「形式」(或说装饰),是有其物质文化起源的意义,与编织、制作、工法、制作程序、加工、材料性等有关,在工艺中常可见到器物的纹饰、装饰图案,是由所使用的工具技术,在历史进程的演进中,以简化、遗存与象征形式而来的。而一个空间建构的原初形式,亦来自各个地域文化对材料工艺的运用,许多建筑部件栏杆、篱笆、柱头、连结方式以及围闭形式的表达,皆可看到编织、木构…等具工艺手段的原初型式,例如:「结」在建筑中,就被德国建筑师暨史学者Gottfried Semper视为一种原初的构筑形式(Semper, 1989);建筑师Renzo Piano就认为建筑师必须如同工艺师,熟悉各种材料、技艺,包含电脑、实验模型与数学(Buchanan, 2003),这些技艺的运作是整体性的表达,从构想到绘图、从绘图到建造,最后又由建造回应到构想,将手作、意念与形构之间紧密结合为一体,而为一种构筑;如同工艺(Craft)是名词也是动词(McCullough, 1998)。而构筑(Tectonic)在《建筑与科技》一书中解释到,Tectonic它源自希腊语Tekton:「Tekton原本的意义被定义为『木工工匠』或是转换到『木工作业程序』或状态。然而就像其它语言,希腊语在演进的过程中,也有由特定化转为普通化的现象。自荷马之后,tekton已经被用于泛指『构筑』的一切…西元前第五世纪后,语言上的演进更进一步将tekton设定在『制作或显现』上…甚至一切物质、非物质被显现了解的状态」(褚瑞基,2001,页43)。

  陶瓷的构筑术发展,要回归工艺的本质去思考陶瓷,以工艺建构之精神去思考陶瓷在空间应用上需要的技艺手段及建构方法,一如原始居所(primitive shelter),所有的材料运用皆符合着本质初衷,这样的构筑也得以从外在的物质形式,阅读到内在的秩序,使内外有着相映的形式内涵。本研究便是将工艺视为构筑发展的原初,重新探究材料本质,由材料脉络探究陶瓷的构筑之路。

  空间中的陶瓷型态

  长久以来陶瓷在空间中,主要以两种差异类型出现,一为以单品的艺术形式或生活器物「摆设」于空间场域中,其二是以环境背景的姿态「黏贴或帷幕吊挂」于建筑本体的外墙、内装或地面;本次设计创作在主流类型之外,寻找工艺陶瓷在空间环境中甚少发展的领域,改变陶瓷仅为背景面材或单品摆设的点缀品,使陶瓷能透过工艺手段,回归工艺的实用性而落实于生活环境中。此次设计之手段就在于将陶瓷单品的艺术性,适切地透过应用结合于空间之中,来创造空间的个性化,也改变陶瓷在空间中仅为艺术单品或背景磁砖的两极差异,在两个差异间发展新兴的陶瓷设计领域,区别于艺术陶瓷或建筑陶瓷而又包含之,彰显「工艺」于空间中的价值与作为。

  陶瓷构筑性的再发现

  工艺陶瓷在空间应用上是足具发展性的领域,这里探讨的不单是摆件或贴砖,更包含了艺术性与构造性的探讨,而要将缺乏构造议题的艺术性陶瓷导入空间应用之中,必然得面对构筑上的问题,然而陶瓷的构筑却又是甚少发展的领域,无法直接从叠砌、黏贴到帷幕张挂的经验中直接承袭,因为陶瓷构件的组装仍有其材料问题需要克服,需要从自身的材料性出发来发展构筑形式,陶瓷不像木材可以轻易切削,制作榫接、进行胶合或以螺丝加固;陶瓷也不该仅仅视为砖石来叠砌、黏贴;而近代发展出的建筑帷幕构造,虽也提供了张挂陶瓷的另一种方式,但仍是一种单元表面饰材的观念,如同贴砖仍是一种表象。

  「陶瓷构件之限位接合」的研究主题,其问题发现就是陶瓷材料在接合上的问题,然而因为工艺陶瓷的材料特性(变形率、脆性与不利切削),使其在接合及空间应用上有所限制,特别是接合上须有相符的对应,来解决组构上的问题,因此「限位接合」之构想(韧性、容错)及「双材料共构」的机制是以皮革的韧性、易于加工、拉力…等特性来对应陶瓷的限制,透过新的接合型态与组织关系,来创造工艺陶瓷的新兴领域与价值意义,使其同时具备艺术性与构造性,并有相当程度的工艺价值,结合于空间环境中,或为墙体构造、内墙饰材、家饰产品或隔屏、帘幕…等。研究议题的设计操作,依限位概念区分为「韧性」、「容错」与「变位」三项议题,并对应着陶瓷构件设计时必要的需求取向:「避免精确接合」、「微调机制」与「规范位置机制」,而五个代表成果以隔屏、帘幕...等应用,说明了前述陶瓷设计时的需求取向与议题,使设计型态在材料表现的基础上,有着相映的形式内涵。

  在研究与设计的过程中,要特别感谢恩师-淡江建筑系的陈珍诚教授长久以来的指导,陈教授的专长领域为数位建筑,而本设计重要的方法之一是透过数位的参数设计方法来结合工艺,这样的数位化,在设计初始即能有效地透过参数化来管理设计条件,参数设计协调着构件分析、形体运算与制程方法,特别是在接合运算、定位与放样上,给予了限位接合在实际操作面向上的充分辅助,使限位的理念论述能够落实在工艺设计的成果表现上。最后,在整体的价值意义上,本设计成果使陶瓷构件的设计,能够透过限位的观念而有别于传统以黏胶、螺丝的刚性接合,发展出具备物性协同、构造开放的构筑形式,助益陶瓷在空间环境中有更多不同的实用与艺术形式表现,使工艺的实用性、艺术性与创造性能够结合,并落实于空间环境的个性创造中。

张恭领
2017年2月于国立台湾艺术大学
工艺设计学系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带着一种诗意,仿佛在讲述一段关于材料的爱情故事。它没有直接探讨“陶瓷构件之限位接合”的具体工艺,而是从一种更具哲学意义的角度,去解读陶瓷和皮革在设计创作中的哲学内涵。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留白”和“张力”的阐释,作者认为,在设计中,适度的留白能够让作品呼吸,而材质之间的张力则能激发观者的想象。我通过书中的例子,看到了很多设计师如何利用陶瓷的几何形态和皮革的曲线,在作品中制造出一种微妙的平衡感,既有力量又不失优雅。书中还探讨了时间在材料中的痕迹,比如陶瓷随岁月留下的包浆,以及皮革磨损后形成的独特纹理,这些都赋予了作品生命。虽然我希望能找到关于“限位接合”的直接指导,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设计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精巧,更是情感上的共鸣和对生命状态的捕捉。它让我意识到,如何让陶瓷和皮革在视觉和触觉上产生一种“连接”,这本身就是一种“限位接合”的艺术。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不同寻常的材料融为一体的工艺充满好奇,而这本书似乎触及了我的兴趣点。它并没有直接讲解“陶瓷构件之限位接合”的具体技术,而是更侧重于探索陶瓷和皮革在艺术创作中的融合之道。书中大量引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品和设计作品,让我得以一窥陶瓷的坚毅与皮革的柔韧如何在彼此的衬托下绽放出独特的光彩。我被其中一个关于古代器皿修复的案例所吸引,工匠们如何利用细微的皮革衬垫来支撑易碎的陶瓷碎片,既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又保留了器皿的历史韵味,这种智慧让我叹为观止。这本书不仅仅是展示成品,更是在剖析创作的过程,它引导读者去思考材料的物理属性、美学特性以及它们之间如何产生化学反应。虽然我期待从中学习到具体的“限位接合”方法,但这本书更像是一场关于材料对话的盛宴,让我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它让我明白,设计创作的灵魂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细节的打磨。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将古老技艺赋予新生的人怀有极大的敬意,而这本书恰好捕捉到了这一点。它并没有直接深入到“陶瓷构件之限位接合”的技术细节,而是着重于设计创作的源头和灵感。我被书中对“触感”的强调深深打动,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来描述陶瓷的冰凉光滑和皮革的温润细腻,以及它们在触觉上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我看到了设计师们如何巧妙地利用这两种材质的对比与互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作品。其中有一个关于现代建筑室内装饰的案例,将陶瓷砖的冷峻与皮革软包的温暖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既有现代感又不失舒适的氛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了解到,好的设计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对材料深刻的理解和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这本书就像一个向导,带我穿越了各种设计展和创意工作室,让我看到了不同艺术家和设计师如何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将平凡的材料变成不凡的艺术品。虽然我期待从中获得一些关于“限位接合”的实用技巧,但这本书提供的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那些被忽视的材质组合的可能性。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启发我设计思维的书籍,而这本书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满足了我的期待。它没有直接讨论“陶瓷构件之限位接合”的学术理论,而是以一种更加感性的方式,探讨了陶瓷与皮革在设计创作中的情感连接。我被书中对“手作的温度”的描绘深深吸引,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工匠们在创作过程中,双手与材料之间产生的每一次摩擦、每一次塑形,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情感。书中通过一系列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展示了陶瓷的刚毅与皮革的温润如何相互交融,形成一种既有力量又不失细腻的美感。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现代家居饰品设计的案例,设计师如何巧妙地将陶瓷的冰凉与皮革的温暖相结合,创造出令人倍感舒适和温馨的空间。这本书让我明白,好的设计不仅仅是功能性的满足,更是情感上的共鸣和对生活质感的追求。虽然我希望从中获得一些关于“限位接合”的实用技巧,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材料与情感结合的全新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沉静的、带着淡淡光泽的陶瓷质感,与柔韧温润的皮革形成了一种意想不到的和谐。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但翻开第一页,就被其精美的插图和流畅的文字所吸引。书中并没有直接讲述“陶瓷构件之限位接合”的原理,而是从一种更为宏观的视角切入,探讨了材料之间的跨界融合所能激发的无限创意。作者似乎对各种手工技艺有着深厚的情感,通过讲述几个历史悠久的手工艺人的故事,引出了陶瓷和皮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和演变。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日本乐烧工艺的介绍,作者描绘的那种炉火纯青的技艺和对自然的敬畏,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作坊,感受着泥土与火焰的对话。尽管书中并未提及具体的“限位接合”技术,但通过对不同材料特性、连接方式以及设计理念的细腻刻画,我仿佛能窥见其中蕴含的精妙之处。它不是一本直接教授你如何制作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去思考、去感受、去发现材料之美和工艺之魂的书。读完后,我脑海中涌现出无数关于如何将陶瓷的坚韧与皮革的柔软结合的奇妙设想,这是一种全新的创作启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