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主任序 陶瓷由于其烧成时收缩的特性,以及原料、窑温的不易精准控制等,很难精确地获得一致的完成品尺寸。因此,陶瓷构件的接合问题有其难以克服的先天因素,从而限制了发展的空间。
恭领多年来致力于陶瓷媒材在空间设计的应用,因此其设计创作与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即是关于陶瓷构件之间的接合问题探讨。「陶瓷构件之限位接合:陶瓷与皮革工艺之设计创作研究报告」,就是一个透过具主题性的研究架构来进行的设计实践,其多元的成果反映着他多年来在数位工艺、教学与研究并进的努力。他的作品融入了数位方法来探讨相关的接头形式、关系、放样与研发制造……等议题。之所以用研究、创作、设计或研发来称唿其成果,乃是因为他的成果属性具备了不同面向的价值。若单以创作论之,难以凸显其中对于陶瓷接合技术的价值探讨;单以研究论之,其又具备了充实的设计实践成果;而若以研发的技术报告来看待,他的设计实验与创造性,也并非以产品生产或技术移转为主轴。
与恭领之认识始于2007年暑假,他是台湾工艺研究所文创人才培训计画里的一位建筑系学生,当时他的作品就致力于陶瓷的空间应用,并结合数控雕刻机(CNC milling machine)与雷射扫描等数位工具进行工艺的制作,他在工艺培训成果展的作品中,制作了数个作品,其中的陶板层架系统,透过CNC切割并计算陶板收缩率来进行层架接合的组装;另外一个作品是几何镶嵌隔屏,虽然仅部分应用陶瓷,但其以陶瓷来作为透明板之间的接头锁件,就可看到他因背景的不同,对陶瓷应用有着不同的观点与作法。而针对该年的研习主题是艺术要结合空间,恭领也在当时的设计理念中写下:
艺术要融入生活并非依赖一件件高贵的精英艺术作品,而无法提升所谓的公民美学。
由可被普及使「用」的角度切入,将陶板以立体化方式融入生活器物中,以艺术结合产品之形式呈现。达到可自行组装、小量生产,但却具「个性化」之风格。透过日常的使用来提升对于生活「美」的赏析。
在工艺所之后,相继有几次机会(驻校艺术家、国科会创新计画……等)邀请恭领到台艺大交流,但却阴错阳差未能受邀,然而数年之后却又在其他契机下辗转进入台艺大任教。他的主要教学科目为电脑辅助设计,包括:Autocad、Rhino3D及3D模型输出,另外就是模制陶瓷与创作设计研究;几年下来除硬体设备逐渐地扩充,同时他也不断地将数位与工艺结合之理念传达予学生,并将相关成果回馈于课程内容与教材准备,另外更鼓励同学们在未来能具备画设计(数位)、能做设计(数位制造与传统工艺)、能写设计(论述反馈)三者兼备的能力,如此之观念也反映在他的教学、专长与研究之间的契合;而对于工艺设计学系的学生相较于其他设计科系,应更有这样的基础价值与潜在优势,在技艺充实之余,发展自身的附加价值,特别是与数位能力的结合。数位如今不仅是手绘的替代,也在改变设计者对成形方式、形式与材料表现的诠释,具备工艺能力者能导入数位的应用,与手作本质结合,如此,未来的电脑辅助设计就不再是「辅助」,而是“Making”本身就已融入了数位的手段并转为设计思维,更在参数设计的过程中,由模拟物件、拖曳形体的传统数位方式,融合了另一种逻辑建构的思考,成为双向性的创造源起。
吕琪昌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工艺设计学系所主任
2017.02
自序
设计论述与作品实作 本书之呈现以具特定研究主题之工艺产品为方向,除了实际进行作品制作外,也搭配相应的主题来论述,以设计论述加上作品实作,在工艺制作之余进行写作发表,让论述写作有被检验的机会,也使得艺术与设计可以成为一种可论述的实践形式,事实上在创作过程中能停留下脚步来书写论文,让个人对设计作品的方向有更清楚地脉络掌握。
工艺之路
本人自大学开始的专长所学为建筑设计,最后的学位是土木工程学系的工学博士,这样的背景常让初次认识的人问道:「怎么会到台艺大的工艺设计学系任教!」工艺系是一个需要实作能力的教学场域,因为工艺无法只上理论课却没有实务操作。而当初会走入工艺领域并非偶然,个人艺术设计的兴趣自年轻时就开始累积,从小就喜欢制作物件、模型,也因向往职校美术而放弃传统高中的升学之路,就读了复兴商工广告设计,而就在复兴商工的美术领域里,也开始发现自己对立体构成、空间层次的兴趣,之后虽然又短暂的念了两年二专,学习工业设计与商业设计,就在这两年内,同时也不断地自学建筑图面与模型制作,累积了自己的空间设计作品集,也曾带着空间作品到相关的大学里,向不曾谋面的教授请益;之后便开启了淡江建筑,从学士到博士的十一年学习生涯。
对工艺的正式接触,其实在专科时代开始,常常待在无人的木工工厂锯木材,因为当时的工业设计科已是最后一届,工厂准备拆除,就在那最后的一年,实实在在地补回了国中时期被「借课」给佔去的工艺课程;而之后的建筑生涯,从大一起就接触了各式各类的材料,「制作」这件事一直充实着学习过程,期间也当了两年的工厂管理员,负责管理及维修机具,同时还担任课程助教,带学生操作木工、铁工,在课业之余,包括寒暑假期间当个装修工人、展场木工、自立造屋…等,渐渐让我也开始想学学其他专业的材料工艺,第一个目标是当年渐渐兴起的「竹材工艺」,与木工相近却又不同,然而在与国立台湾工艺研究所的联系中得知招生时间已过,却又在这偶然的转机下开启了「陶瓷工艺」的学习,一共参加了两期(384小时)的陶瓷班课程、一期金工课程(288小时)与一次短期的玻璃工艺课程,另外,皮革工艺又是在另一个偶然的机缘,在社大修习了两学年的皮革课程。
构筑的原初—工艺
在建筑中,材料的实践与文化、物质性、材料理解与工具主义彼此互为条件,这使得空间的建构—「构筑」一词,普遍地被认为是与建筑构造施工有关的物质条件;而构筑的另一方面「形式」(或说装饰),是有其物质文化起源的意义,与编织、制作、工法、制作程序、加工、材料性等有关,在工艺中常可见到器物的纹饰、装饰图案,是由所使用的工具技术,在历史进程的演进中,以简化、遗存与象征形式而来的。而一个空间建构的原初形式,亦来自各个地域文化对材料工艺的运用,许多建筑部件栏杆、篱笆、柱头、连结方式以及围闭形式的表达,皆可看到编织、木构…等具工艺手段的原初型式,例如:「结」在建筑中,就被德国建筑师暨史学者Gottfried Semper视为一种原初的构筑形式(Semper, 1989);建筑师Renzo Piano就认为建筑师必须如同工艺师,熟悉各种材料、技艺,包含电脑、实验模型与数学(Buchanan, 2003),这些技艺的运作是整体性的表达,从构想到绘图、从绘图到建造,最后又由建造回应到构想,将手作、意念与形构之间紧密结合为一体,而为一种构筑;如同工艺(Craft)是名词也是动词(McCullough, 1998)。而构筑(Tectonic)在《建筑与科技》一书中解释到,Tectonic它源自希腊语Tekton:「Tekton原本的意义被定义为『木工工匠』或是转换到『木工作业程序』或状态。然而就像其它语言,希腊语在演进的过程中,也有由特定化转为普通化的现象。自荷马之后,tekton已经被用于泛指『构筑』的一切…西元前第五世纪后,语言上的演进更进一步将tekton设定在『制作或显现』上…甚至一切物质、非物质被显现了解的状态」(褚瑞基,2001,页43)。
陶瓷的构筑术发展,要回归工艺的本质去思考陶瓷,以工艺建构之精神去思考陶瓷在空间应用上需要的技艺手段及建构方法,一如原始居所(primitive shelter),所有的材料运用皆符合着本质初衷,这样的构筑也得以从外在的物质形式,阅读到内在的秩序,使内外有着相映的形式内涵。本研究便是将工艺视为构筑发展的原初,重新探究材料本质,由材料脉络探究陶瓷的构筑之路。
空间中的陶瓷型态
长久以来陶瓷在空间中,主要以两种差异类型出现,一为以单品的艺术形式或生活器物「摆设」于空间场域中,其二是以环境背景的姿态「黏贴或帷幕吊挂」于建筑本体的外墙、内装或地面;本次设计创作在主流类型之外,寻找工艺陶瓷在空间环境中甚少发展的领域,改变陶瓷仅为背景面材或单品摆设的点缀品,使陶瓷能透过工艺手段,回归工艺的实用性而落实于生活环境中。此次设计之手段就在于将陶瓷单品的艺术性,适切地透过应用结合于空间之中,来创造空间的个性化,也改变陶瓷在空间中仅为艺术单品或背景磁砖的两极差异,在两个差异间发展新兴的陶瓷设计领域,区别于艺术陶瓷或建筑陶瓷而又包含之,彰显「工艺」于空间中的价值与作为。
陶瓷构筑性的再发现
工艺陶瓷在空间应用上是足具发展性的领域,这里探讨的不单是摆件或贴砖,更包含了艺术性与构造性的探讨,而要将缺乏构造议题的艺术性陶瓷导入空间应用之中,必然得面对构筑上的问题,然而陶瓷的构筑却又是甚少发展的领域,无法直接从叠砌、黏贴到帷幕张挂的经验中直接承袭,因为陶瓷构件的组装仍有其材料问题需要克服,需要从自身的材料性出发来发展构筑形式,陶瓷不像木材可以轻易切削,制作榫接、进行胶合或以螺丝加固;陶瓷也不该仅仅视为砖石来叠砌、黏贴;而近代发展出的建筑帷幕构造,虽也提供了张挂陶瓷的另一种方式,但仍是一种单元表面饰材的观念,如同贴砖仍是一种表象。
「陶瓷构件之限位接合」的研究主题,其问题发现就是陶瓷材料在接合上的问题,然而因为工艺陶瓷的材料特性(变形率、脆性与不利切削),使其在接合及空间应用上有所限制,特别是接合上须有相符的对应,来解决组构上的问题,因此「限位接合」之构想(韧性、容错)及「双材料共构」的机制是以皮革的韧性、易于加工、拉力…等特性来对应陶瓷的限制,透过新的接合型态与组织关系,来创造工艺陶瓷的新兴领域与价值意义,使其同时具备艺术性与构造性,并有相当程度的工艺价值,结合于空间环境中,或为墙体构造、内墙饰材、家饰产品或隔屏、帘幕…等。研究议题的设计操作,依限位概念区分为「韧性」、「容错」与「变位」三项议题,并对应着陶瓷构件设计时必要的需求取向:「避免精确接合」、「微调机制」与「规范位置机制」,而五个代表成果以隔屏、帘幕...等应用,说明了前述陶瓷设计时的需求取向与议题,使设计型态在材料表现的基础上,有着相映的形式内涵。
在研究与设计的过程中,要特别感谢恩师-淡江建筑系的陈珍诚教授长久以来的指导,陈教授的专长领域为数位建筑,而本设计重要的方法之一是透过数位的参数设计方法来结合工艺,这样的数位化,在设计初始即能有效地透过参数化来管理设计条件,参数设计协调着构件分析、形体运算与制程方法,特别是在接合运算、定位与放样上,给予了限位接合在实际操作面向上的充分辅助,使限位的理念论述能够落实在工艺设计的成果表现上。最后,在整体的价值意义上,本设计成果使陶瓷构件的设计,能够透过限位的观念而有别于传统以黏胶、螺丝的刚性接合,发展出具备物性协同、构造开放的构筑形式,助益陶瓷在空间环境中有更多不同的实用与艺术形式表现,使工艺的实用性、艺术性与创造性能够结合,并落实于空间环境的个性创造中。
张恭领
2017年2月于国立台湾艺术大学
工艺设计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