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人脉重质不重量,记住这些数字就够
脸书说我有3,000个好友,所以下次我的生日派对要邀这么多人吗?我自认是个随和的人,能够迅速与人建立关系,但当我有急事的时候(比方说西汉姆队被托特纳姆队惨电,让我想找人讨拍),真的能打电话给这3,000人吗?或是这3,000人,只不过是我一生当中认识过的人而已?
难以理解的是,我的特质使我能够结交各种背景的朋友,却也使我在过去这几年都处于单身状态。我的兴趣与嗜好极为广泛,因此很容易萌生新的友谊,却毫无桃花运。那么数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友谊与爱情吗?虽然这两者都是人为的,但数字的残酷现实,有时能帮助我们理解一些事情。在本章中,我们将会探索友谊背后的数字。
如果你跟我差不多,那么你可能有一起上健身房的朋友、聊八卦的朋友、晚上揪出去玩的朋友,或是一起从事文化活动的朋友,例如逛画廊或博物馆;他们可说是「各司其职」。但你是否有认真想过:你生活中的好友除了友谊之外,还会怎么影响你生活中的行为?没错,当你想欣赏风景或是挑选白酒时,可能会想到某位朋友,但除了直接互动之外,他们有深刻的影响到你吗?
挑朋友深交,5个人就够
我读过一些研究说,我们最亲近的朋友所具备的素质,能够准确预测我们自己的成就。我个人总是相信,一个人就是其亲朋好友的「平均值」;若以非数学角度来说,就是我们深受最亲近者的影响。我绝不完美,但我觉得我的人格中有某些面向──例如我对人生的正面看法、面对逆境的恢复力,以及对于各类经验的开放态度,都是直接受到「内圈好友」的共同经验所影响并发展出来的。我们无法选择家人,但一定能选择朋友。而且在网路世代,更容易找到真正有所联系的人。
几年前,我开始注意到吉姆.罗恩(Jim Rohn)这位美国人;他是《我的成功人生哲学》(My Philosophy for Successful Living)的作者,也是一位鼓舞人心的演说家。他认为一个人花最多时间相处的对象,平均有5人。根据他的哲学,我们可以应用「平均定律」:任何情况的预期结果,就是所有实际结果的算术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