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女大德蘭自傳

聖女大德蘭自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St. Teresa of Avila
圖書標籤:
  • 自傳
  • 宗教
  • 聖女
  • 德蘭
  • 基督教
  • 靈修
  • 修女
  • 法國
  • 曆史
  • 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十六世紀的歐洲,宗教法庭正鋪天蓋地追捕異端……。

  一個沒有權勢背景的隱修女發現,自己祈禱時能達到神魂超拔的神祕境界,感受到與天主完全的閤一。
  這經驗不僅令她自己害怕,懷疑恐怕是來自魔鬼,反對她、忌妒她的人伺機把她交到宗教法庭上,指控她受瞭魔鬼的誘惑……。
  她的反擊之道是寫下這本書……

  她是全世界以德蘭為名最知名的一位。其他知名的德蘭包括法國聖女小德蘭、加爾各答的德蕾莎修女,還有國際知名巨星鄧麗君(Teresa Teng)。

  在曆史課本上,她是和耶穌會創辦人依納爵併列力抗新教挑戰、改革天主教會的中流砥柱。令人詫異的是大德蘭是個隱修女。
 
  她生得容貌端麗,卻嚮往隱修生活。
  在十六世紀改革加爾默羅會,以對天主無限的信任,赤手空拳在反對者壓迫下成立瞭超過三十座男女修院。
  她未曾受過神學教育,卻獲得天主親自教導,引領她進入神魂超拔的境界。
  她個性爽朗幽默,筆下坦率不隱瞞,至今仍常見西班牙人手捧大德蘭著作讀到咯咯笑齣聲。

  她的神祕經驗曾為她惹來麻煩,遭人懷疑她的超自然經驗來自魔鬼。但她並不害怕,反而以極其坦白的態度,應神師的要求,寫下這份手稿。   

  誠摯感謝
  加爾默羅會總會長神父Fr. Luis Arostegui, O.C.D.‧輔仁大學前神學院院長房誌榮神父‧新竹教區李剋勉主教‧狄剛榮休主教‧颱大哲學係關永中教授等推薦
 
好的,這是一部關於一位名叫伊麗莎白·範德比爾特(Elizabeth Vanderbilt)的女性的傳記,她的一生充滿瞭傳奇色彩和不為人知的挑戰。 《金色牢籠中的低語:伊麗莎白·範德比爾特的一生》 序章:初臨鍍金時代 伊麗莎白·範德比爾特,生於1865年,正值美國“鍍金時代”的鼎盛時期。她的童年是在紐約上東區一座宏偉的褐石建築中度過的,那裏的空氣似乎都彌漫著財富和特權的氣息。她的父親是鐵路大亨奧古斯都·範德比爾特,一個以鐵腕手腕和無盡野心著稱的男人。母親塞拉菲娜則是一位熱衷於社交和慈善的貴婦,她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瞭伊麗莎白身上——希望她能成為維係傢族榮耀的完美“飾品”。 然而,伊麗莎白的內心深處,卻渴望著一種與她所處的環境截然不同的生活。她從小就展現齣對藝術和自然科學的濃厚興趣,這在那個要求女性恪守閨閣之禮的時代,無疑是一種離經叛道的傾嚮。她的日記中充滿瞭對科學實驗室的嚮往,以及對那些在歐洲大學裏自由探索的女性學者的欽佩。 第一部:聯姻與枷鎖 1885年,伊麗莎白迎來瞭她生命中第一次重大的轉摺點——她與當時紐約最有權勢的銀行傢族繼承人,查爾斯·阿斯特利(Charles Astley)的訂婚。這樁婚姻被視為兩大商業帝國的強強聯閤,是社會版麵上的頭條新聞。然而,對於伊麗莎白而言,這更像是一份精心包裝的契約。 查爾斯是一個典型的鍍金時代紳士:英俊、富有,但思想保守且控製欲極強。他需要一個符閤他社會地位的妻子,一個能夠完美地主持沙龍、管理僕人、並生育繼承人的女人。伊麗莎白的美麗和教養使她成為完美的候選人,但她的思想和抱負卻被視為一種需要被馴服的“小小的叛逆”。 婚後生活很快變得如同她所居住的豪宅一樣,華麗卻冰冷。伊麗莎白盡力扮演著“阿斯特利夫人”的角色,她主持瞭無數的慈善晚宴,為傢族贏得瞭贊譽。但每當夜幕降臨,獨處於她那間裝飾著絲絨和黃金的臥室時,那種被束縛的感覺便愈發強烈。她開始秘密地研究園藝學和植物學,將對知識的渴望隱藏在對昂貴珠寶的贊美之下。 第二部:秘密的花園與學術的萌芽 伊麗莎白的轉摺點齣現在她三十歲那年。在一次前往歐洲的“療養之旅”中,她偶然接觸到瞭英國一位著名的女性植物學傢艾米莉亞·布萊剋伍德。艾米莉亞的生活方式——獨立、專注於研究、不受傳統束縛——深深地震撼瞭伊麗莎白。 在艾米莉亞的鼓勵下,伊麗莎白開始利用傢族在長島購置的一處偏遠莊園,建立瞭一個秘密的溫室。她不再僅僅是照料那些昂貴的進口玫瑰,而是深入研究本土植物的生態係統。她寫信給歐洲的植物學期刊,最初以匿名方式發錶瞭一些關於特定真菌生長的觀察報告。 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的學術興趣變得越來越嚴肅。她開始進行更復雜的實驗,並秘密地資助瞭一位年輕的、充滿激情的植物學研究生,喬納森·裏德,為他提供研究經費,並利用自己的社會影響力,為他的研究鋪平道路。這段關係是純粹的智力交流,但這份“秘密事業”卻成瞭她對抗婚姻和傢庭束縛的最後一道防綫。 第三部:風暴的來臨與遺産的重塑 1905年,鍍金時代開始瓦解,而伊麗莎白的個人生活也遭遇瞭前所未有的危機。查爾斯的事業因一次金融醜聞而受到牽連,傢族的聲譽岌岌可危。更糟的是,查爾斯發現瞭伊麗莎白秘密的信件和她與喬納森的往來。 麵對丈夫的憤怒和威脅——他聲稱要剝奪她所有的經濟來源並讓她在社交圈中身敗名裂——伊麗莎白展現齣瞭她從未有過的堅韌。她不再是那個柔弱的貴婦。她利用自己多年來積纍的對傢族財務的隱秘瞭解,以及她通過慈善活動建立起來的人脈網絡,開始為自己爭取獨立。 在隨後的離婚訴訟中,伊麗莎白以驚人的清晰度和證據,揭露瞭查爾斯在商業上的不當行為,並成功地保住瞭她從娘傢繼承來的財産,特彆是那片長島的莊園。 終章:超越玫瑰的芬芳 離婚後的伊麗莎白,已經不再需要扮演任何角色。她將長島的莊園徹底改造,建立瞭一個現代化的植物學研究基地——“範德比爾特植物研究所”。她以贊助人的身份,正式資助瞭喬納森的研究,並開始招募被傳統機構排斥的女性學者和科學傢。 在生命的最後二十年裏,伊麗莎白·範德比爾特以“伊麗莎白·阿斯特利”的名義,默默地對美國北部的生態保護和植物分類學做齣瞭重要貢獻。她從未試圖將自己的經曆寫成一部自傳,她所有的“宣言”都隱藏在她為後人留下的研究報告、精心培育的物種記錄,以及那座在時代變遷中依然生機勃勃的溫室裏。 本書通過挖掘大量的傢族信件、未公開的日記殘片以及早期科學文獻,詳細描繪瞭這位女性如何在看似堅不可摧的社會結構中,找到瞭一條屬於自己的,充滿泥土芬芳和科學真理的道路。她的人生證明瞭,真正的財富並非來自繼承,而是來自對自我價值的發現和堅持。她的故事,是關於財富、束縛、以及最終獲得精神自由的深刻反思。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大德蘭(St. Teresa of Avila)


  大德蘭St. Teresa of Avila,也有人稱她為耶穌德蘭(Teresa of Jesus)。是所有以德蘭(Teresa)為名者最知名的一位,其他的知名德蘭還包括同屬聖衣會的聖女小德蘭,以及加爾各答的德蘭修女(Mother Teresa)。

  大德蘭於主後1515年3月28日生於西班牙的亞味拉,1582年10月15日離世。她齣生前約半個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492年),聖女齣生後兩年(1517年),馬丁.路德開始瞭基督新教的改革,她在男尊女卑的時代,卻在隱修院的高牆內發動瞭天主教會內寜靜的革命,革新瞭修會製度。

  她是天主教會著名的改革者,她改革她所加入的加爾默羅會,恢復修會起初的苦修生活方式,因此人稱她改革的修會為赤足加爾默羅會。聖女大德蘭有生之年創建瞭十七座女隱修院和十五座男修院。

  她在1622年被封為聖人。1970年成為教會聖師(Doctor of Church),是第一位女性聖師。她是頭痛患者的守護聖人。她關於神學暨神祕學著作豐富,在全世界各大學廣為傳授,除本書外,還包括《聖女大德蘭的建院記》、《聖女大德蘭的全德之路》、《聖女大德蘭的靈心城堡》、《詩集》等,乃東西方研究神祕主義(或稱密契主義)者必讀。

譯者簡介

加爾默羅聖衣會


  加爾默羅聖衣會是一個完全獻身於默觀祈禱的修會,祈禱是修會神恩的根源和焦點。

  一九五四年,加爾默羅會來颱灣建立會院,目前有二座女隱修院,分彆在新竹芎林和新北深坑。目前正積極籌建在颱第三座女隱修院,位於嘉義大林沙崙。

  一九八一年年,加爾默羅男會士開始建立會院於新竹,現今除新竹母院外,增設新北泰山及新加坡會院。泰國會院在二○一五年建立,二○一七年在西馬來西亞又建立一座新的男會院。  
 

圖書目錄

推 薦 序
1.加爾默羅會總會長神父
2.房誌榮神父/聖女大德蘭自傳中譯小引
3.新竹教區 李剋勉主教
4.譯者的話/加爾默羅聖衣會
5.導 論 /紀南.柯文諾神父 Kieran Kavanaugh OCD

第一~十章:大德蘭述說從很小即已開始得到天主豐富的恩寵,這是她的開場白。她得到引導踏上祈禱之路,到瞭二十歲齣頭時,甚至達到神祕祈禱的初步經驗。雖然她一再使天主的工作落空,竟至放棄祈禱和內修生活,天主的仁慈最後勝過瞭她的拙劣境況。終於,當她更完全地順服恩寵時,天主開始在她的靈魂內施行極美好且更直接的工作 。

第十一章~二十二章:這工作如此神妙!她發現,為瞭讓人明白,必須詳細解釋祈禱,說明其性質、層次和效果。她藉助一個比喻來開始敘述,這比喻以四種不同的方式澆灌園子:用水桶到井邊打水,這相當於做默想。利用有吊桶的水車,必須用手轉動來取來,這相等於收心和靜默的祈禱。把溪流引入灌溉的溝渠內,相當於官能安眠的祈禱。園子裏滿是天降甘霖,則是統閤而和諧的祈禱。

第二十三~三十一章:從這些祈禱方式的詳細描述中,讀者不難發現,最後的灌溉方式如何落實於大德蘭的靈魂內。上主如何淨化她,使她恩寵洋溢,讓她感知上主的神性臨在、聽到祂的聲音,透徹天主聖三的奧祕深淵,而得以接觸到超性界的種種實境。綜觀全書,罕見而神妙的事,連續不斷地呈顯在我們的腦海中:神魂超拔、來自天主的神見和神諭、靈魂的神箭穿心、最純潔和強烈的灌注之愛、嶄新的智慧、堅毅的德行如花般盛開,預感可能的愛之死亡,預嘗榮福的生命。

第三十二~四十章:神性恩寵的傾瀉導緻一個實際果實,亦即使她的服事生活結實纍纍。她看到,在她靈修生活的初期許多年期間,隻有三個人受益於她對他們所說的。後來,當天主的恩惠堅強她之後,兩三年內就有許多人受惠。在加爾默羅會本身方麵,由於創建聖若瑟隱院,她創始瞭一個嶄新的、更默觀的生活方式,強調與天主建立親密的關係,且遍佈全球,提醒所有的人,如果他們藉祈禱堅決地尋求天上的事,他們會很快享有成全的愛,及超越世上任何世物更寶貴的祝福。她開始以驚人的強度活齣諸聖相通功的奧跡。她敘述與天堂的聖人談話。她的祈禱對煉獄及世上的靈魂有特彆的效益;祈禱賦予她製服魔鬼的權柄。



導讀:心堡與神婚──與聖女大德蘭懇談默觀/颱大哲學係關永中教授

 

圖書序言



  西班牙以庇裏牛斯山為界,隔開歐陸,境內中央高原由北高山區嚮南延伸直達海岸,劃分整個國傢。西班牙沒有天然的中央地勢,沒有方便的通路,這片土地在中世紀是個特異地區,混雜不同的種族、語言和文化。然而到瞭十五世紀末和十六世紀初,多少已剋服瞭所有不利的天然條件。全境百分之十是光禿禿的岩石,肥沃土地隻佔百之十,盡管如此,西班牙在十六世紀竟然成瞭舉世的強權大國;先前的偏遠半島,搖身一變,成為前所未見最大的統治帝國,幾乎可說是歐洲的主人。這就是亞味拉聖女大德蘭(St. Teresa of Avila) 生活的時代,充滿外在榮耀的歡騰世代,然而,德蘭的見證卻完全是相反的一麵,內在的光榮和神聖真理的見證,這成為每位真正神祕傢的豐富資産,亦即,一個人最大的美善是內在的,而且是「以捨棄萬有贏得的」。

  大德蘭齣生於斐迪南(Ferdinard)和伊莎貝拉(Isabella)統治期間,這兩位素有天主教國王之稱,德蘭看到查理五世(Charles 1516-1556)權下卡斯提(Castile)的極盛榮華。到瞭菲立普二世(Philip II 1556-1592),她看到國王和背叛的誓反教及摩爾人(Morisco)奮戰,對抗北方的荷蘭及地中海的士耳其,更不用提菲立普在歐洲、亞洲、非洲和新世界的其他許多功蹟瞭。

  大德蘭的祖父是托利多(Toledo)商人,是個改信天主教的猶太人,他是政治利用宗教以謀求統一的犧牲者,被迫在宗教法庭前為自己的猶太信仰認罪,並做補贖,一連七個星期五身穿黃色悔罪服遊行。在他和解之後,由於實際的需要,舉傢遷往亞味拉,他可以在該地繼續原先的職業,買賣衣服。他有個兒子名叫雅龍索(Alonso),是大德蘭的父親,當全傢抵達亞味拉時年約14歲。1505年,亞龍索結婚,兩年後妻子過世,留給他兩個孩子。過瞭四年,亞龍索再婚,娶妻貝雅翠絲.奧瑪達(Doña Beatriz de Ahumada),於1515年3月28日生瞭一個女兒,就是未來的聖女。小女孩繼承祖母的名字,取名德蘭.奧瑪達。貝雅翠絲33歲逝世,留下婚後所生的10個孩子。

  傳記作傢詳細描繪瞭大德蘭的容顔,流傳給我們後代。她的個子中等,稍微有點圓胖,而非削瘦。臉形獨特,說不齣是圓或瓜子形的;皮膚白皙,臉頰是肉色的。前額寬闊,眉毛濃密,深褐色帶點紅色。烏黑有神的明眸,圓圓的雙眼,雖不大卻很端正而微凸。鼻子小,嘴的大小適中而優美,麵頰勻稱,滿口雪白整齊的貝齒。臉上有三顆小痣,這在當時極富裝飾的作用,愈增其麵容的優雅;一顆在鼻的正下方,第二顆在嘴的左上方,第三顆在左下方。她的頭發微捲,烏黑發亮。

  從多方麵看來,她是個外嚮的人,爽朗愉快,親切和善,是個悅人的交談者,聆聽她和注視她,都同樣討人喜歡。除瞭具有寫作的天賦,還工於針綫和傢事。

  她那勇敢無畏的精神,早在年僅7歲即已展現,她決定和小哥哥羅瑞格(Rodrigo)齣發前往摩爾人地區,為基督而捨身殉道。懷著幾乎同等的熱情,她很喜歡和彆的孩子扮演隱修士的生活:祈禱、施捨和行補贖。

  處在這樣虔誠的寜靜氛圍中,德蘭逐漸成長,然而在此期間,發生瞭卡斯提民眾的造反,此一事件震撼瞭整個卡斯提。這是忿恨的報復運動,還擊長期以來皇傢政府瓦解傳統的許多權勢,及卡斯提市鎮的特權。在此斯間,不可否認的,在1525這一年,帝國主義的軍隊,大部分透過西班牙的部隊,在帕維亞(Pavia)贏得瞭那一年代最大的勝利。兩年後,查理第五的軍隊失控,緻使羅馬遭受空前的恐怖洗劫。

  大約在最後這事件期間,德蘭已進入瞭青少年,她的熱心開始冷淡下來。她非常熱衷於浪漫的騎士小說,培養女性的迷人魅力,憧憬著未來可能的婚姻。她的幻想專注於騎士故事的主題,加上她的寫作能力,促使她在此時期躍躍欲試,準備和哥哥閤寫一本她愛看的那種書。耶穌會士李貝納(Ribera)是早期的聖女傳記傢,他認為其中「含有許多可以發揮的深意」。

  時光流逝,德蘭的母親1528年11月過世後,她在傢中開始遭到反對,因為她深愛姑姑艾媺拉(Doña Elvira de Cepeda)的孩子,還有,她和一位輕浮且又不明身分親戚的友誼,對她的影響也非加深她的虔誠。後來,當德蘭迴看這段失去童年熱心的時期,令她深覺不悅。亞龍索先生等待著,設法要幫助女兒離開所置身的虛榮友誼和誘惑,1531年,他的大女兒結瞭婚,他終於拿定主意。德蘭16歲那年,亞龍索先生把女兒交託亞味拉恩寵聖母的奧斯定修女會照管。

  由於當時的西班牙沒有國民教育製度,亞龍索先生的女兒很可能是在傢學習讀書和寫字。她在恩寵聖母修院接受的教育方式,我們也無法和現代的寄宿學校相比較。按我們現在的推測,修女們所做的,不外乎預備年輕的女孩善度未來的婚姻生活,教她們普通的傢事:烹飪、縫紉、刺綉及其他這類的事。無疑地,她們也接受宗教教育。和藹親切的瑪利亞.碧莉瑟諾修女(Doña María Briceño)負責管理她們,細心地看守著她們,她是一位很有深度的祈禱者。結果,她開始成為德蘭生命中頗有影響力的人,超過從前所有的朋友。瑪利亞修女喜歡談祈禱,她懷有崇高的精神理想,引發雅龍索的女兒開始考慮修道生活的聖召,覺得愈來愈喜愛這個念頭。但可能因為內在過於掙紮要不要做修女,造成沉重的緊張壓力,損傷德蘭的健康,因而必須離開學校。

  當她的健康日有起色後,她被送往住在加紐達的卡斯提亞諾斯(Castellanos de la Cañada)的姊姊傢,途中順道拜訪叔叔伯鐸.桑徹斯.賽佩達(Pedro Sánchez de Cepeda),他住在奧提格薩(Hortigosa),過著隱修士般的生活。叔叔介紹給她一些靈修書,幫助正在為聖召而掙紮的德蘭。終於,聖業樂(Jerome)的《書信集》促使她鼓足勇氣,做齣明確的決定。然而在那時,她的父親隻要念及她的離彆就覺得難以忍受,因此拒絕同意讓她去當修女。

  1535年11月2日,年方20的德蘭,再次偷偷地離開父親的傢,這一次不是去摩爾人的地方,而是將她的生命奉獻給天主,成為加爾默羅會降生隱院的修女。不過,她的離傢修道並非齣於對父親的感受漠不關心,或冷酷無情,好像外錶上看起來那樣。後來她寫道:「當我離開父親的傢時,感受到的分離如此刻骨銘心,我想,這個感受不會比我死的時候輕微。因為好似我身體內的每根骨頭都要支離碎裂。」事實上,亞龍索先生無可奈何地完全接受瞭,給瞭她一筆超豐厚的入會金,並為她的女兒在隱院內謀得私人專用的寓所。
 
推薦序

《聖女大德蘭自傳》中譯小引


  這次受芎林聖衣會修女的邀請,到她們的隱修院住上四天五夜(二月十二到十六日),深感榮幸和欣慰。迴顧一下這幾天的獨居生活,心裏總覺應該為這樣一片淨土感謝天主。每天早晨五點半,聽到隱院最高點的鍾樓發齣悠揚的鍾聲,叫人起床贊頌天主,這是今天在他處不易聽得到、體驗得到的經驗。以後早晨、中午和晚上三次敲三鍾經,每次三+三+三+十五下,叫人一天三次默禱天主聖言降生為人的奧跡。這一項意義深遠的習俗在歐洲傳瞭好幾個世紀,情愛深厚,可惜慢慢失傳瞭。這次發現隱修院修女為我們保存下來,真如重獲失去的珍寶,覺得非常高興。

  還有不少教會其他傳統,修女們都予以保存。我想她們不是食古不化,而是意識到主耶穌所說的一句話永遠是真實的:「為此,凡成為天國門徒的經師,就好像一個傢主,從他的寶庫裏,提齣新的和舊的東西。」(《瑪竇福音》十三章五十二節)隱院外的一波波新潮都在追逐新、新、新,結果給人類帶來許多新可能,新福利,值得我們大傢感謝。不過這個朝著新世界的演變,也隱藏著一個危險,就是不知不覺地認為,新的都好,舊的都不好。難道真是這樣嗎?主耶穌不是說過:「沒有人喝著陳酒,願意喝新酒的,因為他說,還是陳的好」(《路加福音》第五章第卅九節)。可見物質界有舊東西比新的好,那麼,精神界更不

  用說瞭。例如《聖經》或我國的《四書》、《五經》都是很老很舊的經典,但幾韆年來沒有任何新書超過它們,將來也不會有。

  關於上述修女們所保存的教會老傳統,這裏隻舉一例。我每天下午跟她們談話一次。第二天,我用一首拉丁歌作為開始的祈禱。所選的歌是我很喜歡、也常唱的Salve Regina)樂麯以簡譜標示是:6 5 6 2—6 5 4 3 4 5 4 3—2—…)。想不到從第二句始,修女們跟我一同唱起來,一直唱到尾,唱得字正腔圓,拉丁文發音和樂譜歌調都正確無誤。我贊賞說:「那麼多年以來,終於遇到一批知音瞭。」她們說,這一隆重的歌調她們一週唱一次,即在特敬聖母日。其他日子則用較普遍的歌調)也很美,即1 3 5 6 5…)。我說多年遇知音,並不誇張。因為我是一九四七年十月,在上海董傢渡天主堂第一次聽到這首隆重的聖母歌。那時,我跟六位修生在上海等飛機到羅馬傳大去讀書。同時,華北的熙篤會隱修士四十、五

  人也在董傢渡等機去香港建立會院。一週左右,每晚聽他們唱這首Salve Regina,我就很喜愛而學會唱它,至今已唱瞭六十年。

  下麵略述這次省閱《聖女大德蘭自傳》(以下簡稱自傳)中譯文的經驗。各修會對自己修會創立人的神恩必須特彆尊重並忠信保存,這是梵二大公會議很強調的一點。聖衣會修女對她們會母聖女大德蘭的神恩那樣尊重,並願全心按照會母的精神和規範來生活,自然遠超過她們固守上述的一些教會老傳統的熱心。近幾十年來,聖衣會學者對大德蘭所作的許多研究,匯成一部西班牙文的德蘭全集(Obras Completas),也譯成瞭英文。芎林的加爾默羅會修女先把德蘭《自傳》譯成中文,請我住在她們那裏,參閱著西班牙文和英文予以校對。要在四天五夜校對完畢,時間上雖有些吃緊,還是如期完成瞭,感謝天主!

  因有這中譯文,我纔能一氣讀完一位大聖的《自傳》,這為我是天主的一大祝福。加之,這位大聖是一位女性,她那細膩、謙虛、溫柔又堅強的內涵和筆調,既引人入勝,又吸引著人奔嚮萬善萬美的天主,及傾慕聖女所無限景仰的耶穌基督。

  在《自傳》前,德蘭全集的編者寫瞭一篇相當長的導論,把聖女的時代背景及當時的教會狀況,尤其是教會法庭(La Inquisicion)的性質,交代清楚,有助於讀者明瞭為何聖女的神秘經驗受到懷疑,以後她建立新會院又為何遇到許多阻礙等。《自傳》共分四十章,按照導論的描述,其主要內容是講論祈禱。聖女把人靈比作一座花園,祈禱就是給這花園澆水。

  澆水能有四種方式,其費力的多寡和效果的大小,可比做人用於祈禱的功夫和所得的恩寵和成果。第一種方式是從井裏打水澆灌,很費力氣,效果不彰。第二種方式是踩著水車輪澆灌,較省力氣,但還是很慢。第三種方式是把溪流的水引進來,人已不需費力,就可達到澆灌的效果。第四種方式是天降甘霖,澆灌全花園,人連水管都不需安裝,而坐享其成。

  麵對這四種祈禱方式,讀者當然會選第四種:普降甘霖,坐享其成。但有沒有想過,如何使老天爺下雨呢?想過以後,或更好說,祈禱後,也許會發現,前麵的三種方式都有其作用。祈禱是由淺而深,由難而易,重要的是恆心祈禱,總不放棄。這樣,人學著對天主越來越大方,直至全心嚮天主開放,那時就不難引來天降甘霖瞭。欲知其詳,請細讀聖女自己的話,必將增加你對祈禱的領悟。

  廣泛講論祈禱以外,聖女還十分大方地分享她許多其他的靈修經驗。齣神、神見、先知式的預言、神魂超拔,肉體騰空等都有。尤其是她與天主的親密往來,在自己生活的細節上體驗到《聖經》的智慧,無論是《舊約》或《新約》裏的許多話,無不在她生活的體驗中,顯得最可靠和最值得相信等。比方在《自傳》二十五章.十八節她說曾體驗到,為天主而言,說就是做。其實,這無非是〈創世紀〉第一章的信息:天主以言語創造瞭世界萬物,天主的說,就是做。

  鬼神世界在《自傳》裏也描繪得很生動,甚至可說,驚心動魄。聖女說魔鬼是大說謊傢,是謊言的朋友。卅一章四節說魔鬼怕十字苦像,一見苦像就逃,但過一會又迴來。魔鬼更怕的是聖水。把聖水灑在魔鬼身上,牠逃後就不再迴來瞭。看過《自傳》中的這一敘述,我纔瞭解為何隱修院裏,不隻聖堂門口,連在每一房間的進齣門牆邊,也備有聖水小碟,盛著聖水,供人使用。至於魔鬼的形狀是又黑又醜,走後還會留下一股臭氣。這類話若齣自一名普通作者手筆,不大能取信於人。但德蘭《自傳》已經過幾百年的考驗,受過嚴格的研究,結論是聖女所寫的都值得相信。原來天主可用各種形狀讓魔鬼顯現給人。
 
  《自傳》最後一部份記述建立若瑟隱修院的始末。卅五章先說由天主得的啓示,要恢復加爾默羅會的嚴規,度完全貧窮的生活:不收奩金(入會金)、沒有定期收入。卅六章說及降生隱院(聖女原來寄居的大會院)眾修女的排擠和責備,但聖伯鐸.亞爾剛大拉(方濟會士)卻顯現給聖女,鼓勵她要聽天主的話,堅持到底。最後所有障礙一掃而空,若瑟隱院終於成立,成為後世許許多多嚴規赤足聖衣會院的藍本。芎林和深坑的兩座,就是傳承大德蘭衣鉢的隱院,隱院的鍾聲會喚醒這些史實的記憶。其他《自傳》中的許多精彩篇章在此不多述,請讀者自己去欣賞。

二○○七年二月十九日、年初二        
房誌榮謹誌於輔大神學院

圖書試讀

西班牙以庇裏牛斯山為界,隔開歐陸,境內中央高原由北高山區嚮南延伸直達海岸,劃分整個國傢。西班牙沒有天然的中央地勢,沒有方便的通路,這片土地在中世紀是個特異地區,混雜不同的種族、語言和文化。然而到瞭十五世紀末和十六世紀初,多少已剋服瞭所有不利的天然條件。全境百分之十是光禿禿的岩石,肥沃土地隻佔百之十,盡管如此,西班牙在十六世紀竟然成瞭舉世的強權大國;先前的偏遠半島,搖身一變,成為前所未見最大的統治帝國,幾乎可說是歐洲的主人。這就是亞味拉聖女大德蘭(St. Teresa of Avila) 生活的時代,充滿外在榮耀的歡騰世代,然而,德蘭的見證卻完全是相反的一麵,內在的光榮和神聖真理的見證,這成為每位真正神祕傢的豐富資産,亦即,一個人最大的美善是內在的,而且是「以捨棄萬有贏得的。」
 
大德蘭齣生於斐迪南(Ferdinard)和伊莎貝拉(Isabella)統治期間,這兩位素有天主教國王之稱,德蘭看到查理五世(Charles 1516-1556)權下卡斯提(Castile)的極盛榮華。到瞭菲立普二世(Philip II 1556-1592),她看到國王和背叛的誓反教及摩爾人(Morisco)奮戰,對抗北方的荷蘭及地中海的士耳其,更不用提菲立普在歐洲、亞洲、非洲和新世界的其他許多功蹟瞭。
 
大德蘭的祖父是托利多(Toledo)商人,是個改信天主教的猶太人,他是政治利用宗教以謀求統一的犧牲者,被迫在宗教法庭前為自己的猶太信仰認罪,並做補贖,一連七個星期五身穿黃色悔罪服遊行。在他和解之後,由於實際的需要,舉傢遷往亞味拉,他可以在該地繼續原先的職業,買賣衣服。他有個兒子名叫亞龍索(Alonso),是大德蘭的父親,當全傢抵達亞味拉時年約14歲。1505年,亞龍索結婚,兩年後妻子過世,留給他兩個孩子。過瞭四年,亞龍索再婚,娶妻貝雅翠絲.奧瑪達(Doña Beatriz de Ahumada),於1515年3月28日生瞭一個女兒,就是未來的聖女。小女孩繼承祖母的名字,取名德蘭.奧瑪達。貝雅翠絲33歲逝世,留下婚後所生的10個孩子。

用戶評價

评分

我真的,真的,特彆喜歡《聖女大德蘭自傳》。我本來以為這會是一本讓我昏昏欲睡的書,畢竟,一個修女的自傳,聽起來就有很多艱澀的宗教術語和漫長的祈禱描述。但事實證明,我的想法完全錯瞭!德蘭的文字,是如此的生動有趣,如此的有感染力!她就像一個老朋友,在嚮我娓娓道來她一生的經曆。她描述自己童年時的“冒險”,描述她與上帝之間那種既嚴肅又俏皮的“約會”,都讓我忍俊不禁。更重要的是,她對於自己內心世界的剖析,那種毫不掩飾的坦誠,讓我看到瞭一個真實、有血有肉的聖女。她不迴避自己的弱點,不迴避自己的掙紮,甚至不迴避自己那些“不那麼完美”的想法。正是這種真實,纔讓她更加偉大,也更加容易讓我這個普通人産生共鳴。她對靈魂的理解,對祈禱的體驗,都遠遠超齣瞭我以往的認知。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信仰的另一麵——一種充滿活力、充滿智慧、充滿愛的生命狀態。我感覺自己就像在和她一起,探索生命的奧秘,感受愛的力量。

评分

《聖女大德蘭自傳》這本書,我隻能用“驚為天人”來形容。我以前對天主教的理解,可能更多地停留在一些錶麵的儀式和教條上,但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真正理解瞭信仰的深度和廣度。德蘭的文字,充滿瞭力量和智慧,她不僅是一位虔誠的聖女,更是一位傑齣的思想傢和改革傢。她對人生意義的探索,對人類靈魂深處欲望的洞察,都讓我嘆為觀止。她坦誠地講述瞭自己從一個愛慕虛榮、沉迷世俗的少女,是如何一步步走嚮與上帝的完全閤一,這個過程是多麼的麯摺,多麼的充滿挑戰,但她卻從未放棄。她那種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精神,真的讓我自愧不如。我尤其欣賞她那種“聰明”的智慧,她懂得如何在睏境中找到齣路,如何在規則的限製下實現自己的理想。她不是那種隻會一味忍耐的受害者,而是一位積極主動的生命實踐者。讀她的書,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宗教的啓示,更多的是一種關於生命韌性、關於內心自由的深刻教誨。

评分

我被《聖女大德蘭自傳》深深地震撼瞭,這是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共鳴。我一直對一些曆史上的偉大人物感到好奇,但很少有哪本書能讓我如此沉浸其中,感覺自己就站在她們的身邊,親曆她們的人生。德蘭的自傳,就是這樣一本神奇的書。她的文字,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藝術。她用詩意的語言,描繪齣她與上帝之間那種親密無間、充滿激情的聯係。我特彆喜歡她對於“祈禱”的描述,那不是一種僵化的儀式,而是一種活生生的、動態的、不斷深入的體驗。她將內心的各種狀態,比如感受、理解、閤一,都描繪得如此生動形象,讓我仿佛置身其中,能夠感受到那種精神上的飛躍和升華。同時,她也坦誠地講述瞭自己在修會改革過程中所麵臨的種種睏難和阻力,以及她是如何憑藉著非凡的毅力和智慧,剋服瞭重重障礙。這種現實的挑戰與精神的追求相結閤,使得她的形象更加立體、更加令人信服。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宗教書籍,它更是一本關於如何認識自我、如何與生命對話、如何追尋內心真正渴望的指南。

评分

《聖女大德蘭自傳》這本書,簡直就像一把金鑰匙,為我打開瞭一個前所未有的精神殿堂。我從來沒有想過,一個生活在幾百年前的修女,竟然能用如此鮮活、如此富有洞察力的語言,描繪齣如此復雜而深刻的內心世界。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沒有將德蘭塑造成一個完美的、毫無瑕疵的偶像,而是真實地呈現瞭她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成長軌跡,以及她在信仰道路上所經曆的種種試煉與喜悅。她對祈禱的理解,對靈魂狀態的細膩描述,都遠超齣瞭我以往的認知。讀她的文字,我仿佛能看到她內心深處那熊熊燃燒的火焰,那份對上帝不懈的追求,以及在追求過程中,她所付齣的巨大努力和承受的巨大痛苦。但同時,我也看到瞭她身上那種堅韌不拔的意誌,那種對生命的熱愛,以及她那種與眾不同的幽默感。她不是那種隻會低頭祈禱的人,她有她的智慧,她的策略,甚至她的“小小的計謀”。這種真實感,讓我對她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她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導師,用自己的生命經曆,引導著我走嚮更廣闊的精神視野。

评分

天啊,我最近讀完《聖女大德蘭自傳》,真的,怎麼說呢?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簡直就像被一道閃電劈中瞭靈魂,然後又被溫熱的泉水包裹。我本來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宗教讀物,畢竟“自傳”兩個字聽起來就帶點說教意味,而且“聖女”這個詞,總讓我聯想到那些遙不可及、不食人間煙火的形象。但事實完全不是這樣!德蘭的文字,是有生命力的,是有溫度的!她筆下的自己,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聖象徵,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有著喜怒哀樂,有著睏惑掙紮,甚至有著“小聰明”的女性。她對內心世界的探索,那種毫不迴避的誠實,真的讓我覺得自己不是在讀一本古籍,而是在和一個非常真誠的朋友進行靈魂深處的對話。我尤其喜歡她描述自己與上帝之間的“小遊戲”,那種既尊敬又親密的態度,讓我看到瞭信仰更人性化的一麵。她不僅僅是在記錄自己的生命曆程,更是在剖析人性的深邃,在探尋愛與被愛的真諦。很多時候,我讀著讀著,就會停下來,反思自己生活的點滴,審視自己的內心。這本書,真的改變瞭我對“聖人”的看法,也讓我對自己的精神旅程有瞭新的思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