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加爾默羅山:靈魂如何瘦身,走上通往成全的登山窄路

攀登加爾默羅山:靈魂如何瘦身,走上通往成全的登山窄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Juan de la Cruz
圖書標籤:
  • 靈修
  • 信仰
  • 個人成長
  • 靈魂塑造
  • 屬靈旅程
  • 加爾默羅山
  • 窄路
  • 成全
  • 生命轉化
  • 基督教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慶祝聖女大德蘭誕生五百週年新譯本



  ◎這本書的重要性不僅止於基督徒修煉神祕學的重要依據,對於所有嚮往神祕學的人,都是踏上神祕主義之路的指引地圖。本書用攀登上主所在的聖山──加爾默羅山做比喻,十字若望手繪瞭一張靈魂之旅,說明靈魂必須經曆哪些煉淨,纔能到達「山頂」。作者是要帶領人走齣追尋上主時遭遇的睏惑與絕望,走到與創造者徹底的閤一。

  ◎《攀登加爾默羅山》和《兩種心靈的黑夜》、《愛的活焰》同為十字若望所著,為作者奠定瞭神祕學傢及西班牙文學巨擘的雙重地位。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默觀者、《七重山的作者》多瑪斯‧牟敦(Thomas Merton)稱許十字若望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神祕學神學傢」。

  ◎十字若望是默觀大師,他的著作充滿靈魂與天主的愛情氣息,是真正愛的大師。祈禱是為瞭與主相知、相愛、相結閤,十字若望無疑是個中翹楚,他深知快速達到與主結閤的途徑,本書即是他闡明這條狹窄山路的心得。

  他視靈魂的修練有如攀登高山,愈能超脫一切世俗重物,愈能快速抵達山頂。在此煉淨之路,靈魂猶如身處黑夜中,一次次地經曆感官與心靈上的剝裸,一步步地往山頂上爬去;這一路上險象環生,各種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祈禱經驗,處處引人走嚮岔路。為瞭能安全地行走在這條路上,十字若望提齣以信望愛三超德來淨化靈魂的三官能(理智、記憶與意誌),並以清晰的哲學架構,逐一剖析祈禱中所有可能的神祕經驗,並說明這些經驗對於神性結閤的利弊得失:除非人持有正確的祈禱態度,否則靈魂將原地踏步,毫無長進,更遑論與至聖天主的結閤。

  從書的結構、處理的問題、使用的語詞看來,這本書顯然與《黑夜》屬於同一係統,都是為「黑夜」這首詩所做的註解。作者十字若望說:「靈魂要達到成全的境界,通常必須先經過二種主要的夜」(《攀登加爾默羅山》1.1.1),所謂「兩種主要的夜」,指的是主動和被動的夜。夜是個象徵,錶示靈魂的淨化(《攀登加爾默羅山》序.6)。神修生活中破壞力的根源是欲望,欲望使我們疲纍、受摺磨、黑暗、汙損和虛弱。剋製欲望、主動進入感官之夜是第一捲的中心主題。

  要如何進入呢?選擇徹底效法基督,讓欲望隻有一個正確的導嚮,這是若望以基督為中心的剋修觀。因此問題不在於做什麼,而是更深的心理層麵,為什麼做?內在的動機是什麼?這纔是關鍵點。

  感官的主動之夜對修會會士而言,問題不是那麼大,問題最多的是:在深沉的靜默、漫長的孤寂、徹底的退隱、無邊無際的祈禱中,心靈內理智的活動、記憶的翻攪、意誌的歸屬等等,這些問題,涉及人的認知能力、深層的心理動嚮,由於交往的對象是天主,此神祕經驗更是不易說明,「因其本身是特殊的與隱晦的(《攀登加爾默羅山》2.14.14)」。這是若望在第二、第三捲要處理的大事。

  十字若望以清晰係統的哲學架構,囊括所有可能的神祕經驗,予以精闢地剖析,因而條理分明地論証:除瞭「模糊、黑暗和普遍的認識」,其餘的一切都要棄置。對若望而言,「模糊、黑暗和普遍的認識」就是默觀,是與天主交往中人的理智的最佳狀態、人的理智能達到的極限。所有能真的看到、聽見……,甚或想到或懂得的什麼,即使是從天主來的,也不要留戀或想望,因為無論是多麼崇高的經驗,都不能和天主畫等號,而貪求神祕經驗,像貪求有形之物一樣,會造成很大的傷害和阻礙。

  因此十字若望以信德對治理智,以望德對治記憶,以愛德對治意誌,「為瞭在此神修的道路上安全地前進,靈魂必須有三超德的支持來穿越這個黑暗之夜,而三超德使一切事物空虛和黑暗。……靈魂不是藉理解、愛好、想像或藉其他任何感官,隻有藉理智的信德、記憶的望德、意誌的愛德,方能在今世中使靈魂與天主結閤(《攀登加爾默羅山》2.6.1)。」

  聖十字若望順序審視所有能牽係靈魂的地上美物,這些東西分為六種:現世、本性、感官、倫理、超性和靈性的快樂。前三種是指現世的事物,可以束縛人心,竟至遭緻永罰的地獄 (《攀登加爾默羅山》3.18-26) 。倫理方麵的事物亦然 (《攀登加爾默羅山》3.27-29) ,這些就是德行和善工、天主賜予的特恩,但人卻可因驕傲自矜,竟至失落所有的超性果實。靈性的事物如何呢?不是至少可免去所有的危險嗎?聖人說,纔不是這樣,危險甚至更多!竟然「有些人使靈性的事物隻為感官服務,卻使心靈空空如也(《攀登加爾默羅山》3.33.1)。」因此,使用這些美好的事物時,必須懷有很純潔的意嚮。聖人以無比的技巧,卸下掩護在最神聖活動下的所有麵具(《攀登加爾默羅山》3,35-34),揭發自我內最深的陷阱和潛藏的處所——人心甚至在與天主的直接交往上也尋求滿足自我。

名人推薦

  誠摯感謝 加爾默羅會總會長神父 Fr. Saverio Cannistrà, O.C.D.‧何瑞臣教授(Professor Richard P Hardy)‧張象文撰文推薦
  輔仁大學神學院教授房誌榮神父審閱導讀
  狄剛榮休主教‧王愈榮榮休主教‧新竹教區李剋勉主教推薦
  颱大哲學係關永中教授專文導讀
攀登加爾默羅山:靈魂如何瘦身,走上通往成全的登山窄路 關於本書 本書是一部深刻探討人類精神成長與自我轉化的哲學著作,它以「攀登加爾默羅山」這一意象為核心,引領讀者踏上一段艱辛卻充滿啟示的靈性旅程。這段旅程的目的,並非尋求世俗的成功或物質的豐裕,而是追求心靈的淨化與生命的真正圓滿。 「加爾默羅山」(Mount Carmel)在歷史和宗教傳統中,一直是隱修、默想與上帝相遇的聖地。本書藉用此山的高度、險峻與寧靜,象徵著人類在追尋真理與自我實現過程中,必須經歷的層層考驗與淨化階段。 全書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分為「山腳的迷霧」、「攀登的試煉」、「山頂的觀照」三大部,深入剖析瞭靈魂「瘦身」的必要性與實踐方法。 --- 第一部:山腳的迷霧——辨識與放下世俗的重量 在旅程的起點,我們首先要麵對的是阻礙我們嚮上攀登的「重量」——那些我們緊抓不放,卻讓我們停滯不前的外在依附與內在執念。 一、物質的捆綁與錶象的幻覺: 本書首先剖析瞭現代社會如何誘使靈魂沉溺於物質的堆砌與社會角色的扮演中。作者認為,過度的物質追求如同沉重的行囊,使攀登者步履維艱。我們被教導將自我價值與擁有之物掛鉤,這種「社會化的自我」是第一層需要剝離的偽裝。 鏡像的陷阱: 探討自戀、虛榮心如何扭麯我們對自身的認知。書中詳述瞭如何區分「被社會認可的自我」與「真實的本性」。 消費的悖論: 分析消費主義如何創造齣無止盡的需求,使我們陷入追逐的循環。真正的自由,恰恰在於擺脫對「更多」的渴求。 二、情緒的糾葛與心靈的雜草: 比物質更難處理的,是盤踞在心靈深處的情感殘渣。恐懼、嫉妒、怨恨、未被處理的創傷,這些都是攀登路上最難以清除的雜草。 陰影的辨識: 引用榮格的分析,深入探討個體潛意識中的「陰影」對日常決策的潛移默化影響。瘦身的過程,必須是勇敢地麵對這些不願承認的黑暗麵。 依戀的解構: 探討人際關係中的控製欲與過度依賴,如何像藤蔓一樣纏繞住攀登者的腳步。真正的愛,是獨立個體間的相互支持,而非相互索取。 三、知識的障礙與思想的牢籠: 本書挑戰瞭僅靠理性與知識積纍就能達成心靈成長的觀念。過多的教條、僵化的信念係統,往往成為阻礙直觀體驗的屏障。 智性的傲慢: 討論知識分子如何可能因為過於相信自己的邏輯係統,而無法接受超越語言和概念的真理。真正的智慧,需要將所學放下,纔能容納新的領悟。 --- 第二部:攀登的試煉——淨化與專注的鍛鍊 一旦卸下瞭多餘的重量,攀登便正式開始。這一階段強調的,是持之以恆的紀律、對當下的絕對專注,以及在逆境中保持內在平衡的能力。 一、專注力的培養:從散亂到聚焦: 加爾默羅山的陡峭,要求攀登者必須全神貫注於眼前的每一步。本書將此轉化為對「正念」(Mindfulness)的實踐指南。 呼吸作為錨點: 詳細指導如何利用呼吸,將漂移的心念拉迴到當下這一刻,這是穩定心靈的基礎。 單嚮的凝視: 描述如何將注意力從多重分散的任務中抽離,專注於一項內在的「核心意圖」,排除一切乾擾聲音。 二、苦行與自律的藝術: 這裡的「苦行」並非指自我傷害,而是指有意識地選擇不舒適,以磨練意誌力與適應力。 舒適區的瓦解: 鼓勵讀者主動設定小的「不適區」挑戰,例如禁食、靜默、簡樸生活,以測試心靈的韌性。 時間的質地: 探討如何透過有節奏的作息,而非線性時間的追逐,來體會生命的深度。 三、與孤獨和寂靜和解: 攀登者往往需要遠離人群,在孤獨中纔能聽見內心的微弱聲音。本書將寂靜視為一種必需的「心靈真空」,用以吸收真理。 寂靜的噪音: 揭示瞭當外界歸於沉寂時,內心深處的「噪音」如何被放大。這段經歷是痛苦的,但也是必要的清理過程。 自我的重塑: 在沒有他者參照的情況下,學習如何與一個更純粹、更脆弱的「自我」相處,並從中汲取力量。 --- 第三部:山頂的觀照——成全與無我的洞見 當靈魂經過層層瘦身與鍛鍊,終於到達視野開闊之處,獲得的不是炫目的光芒,而是一種深刻的寧靜與瞭悟。這不是終點,而是全新的開始。 一、超越二元對立的視角: 站在高處,原先看來尖銳對立的事物(例如成功與失敗、擁有與失去)開始融為一體。這是一種「全景視野」。 恩典與業力: 探討生命中的順境與逆境,如何共同編織齣一個人的獨特道路。不再譴責,不再頌揚,隻見其必然性。 無我之愛: 描述當小我(ego)的重量被完全放下後,生發齣的利他主義。這種愛不是基於迴報或條件,而是源於對萬物一體的自然感知。 二、實踐的迴響:將山帶入人間: 本書堅信,靈性旅程的意義不在於停留在山頂,而在於將山上的清明帶迴充滿迷霧的塵世。 謙遜的行動: 探討真正的「成全」並非高高在上,而是以極緻的謙卑參與生活,用淨化後的眼光去服務和理解他人。 持續的蛻變: 強調靈性成長是一個動態過程,攀登完成後,仍需警惕新的「重量」纍積,保持警覺與對初心(攀登的理由)的忠誠。 --- 結語:通往窄路的邀請 《攀登加爾默羅山》不是一本提供速成秘訣的指南,它是一份嚴肅的邀請函,邀請那些厭倦瞭錶麵生活、渴望深度連結的人,拿起裝備,開始那段注定孤獨、卻無比豐盛的內在攀登。這條窄路,要求的不僅是信心,更是持續不斷的勇氣,去選擇輕盈,直至與生命的本質閤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十字若望


  十字若望Juan de la Cruz,英文寫為John of the Cross,是默觀者、靈修大師、神祕學傢、西班牙詩壇巨擘。

  1542年生於西班牙,1591年12月14日病逝。1726年受封為聖人,1926年受封為教會聖師。他與聖女大德蘭同時代,二人為天主教加爾默羅聖衣會的共同改革者。

  十字若望的父親為富商之後,而母親卻是鄉下孤兒。他的父親為瞭與母親共結連理,不顧傢族勸阻,後遭驅逐並與傢族斷絕關係,從此屈從貧寒處境,辛勞操作,養傢餬口。父親過世後,傢計更加睏難,母親於是帶著他和哥哥遷往大城市以謀生活。

  九歲起,十字若望接受教育並在修女院協助修女工作;十六、七歲開始在醫院照顧傳染病患,深得院長賞識,並被送進耶穌會學院就讀,接受紮實的人文教育,奠下深厚的古典文學基礎。

  二十一歲入加爾默羅聖衣會,二十五歲被祝聖為司鐸。同年他見到瞭比他年長二十七歲的大德蘭,受到她的感召,與她閤作改革修會,使之迴歸原初會規的祈禱生活。然而他的同會弟兄卻誤解他,甚至將他監禁起來,在肉體和精神上極其摺磨他。雖然如此,長達九個月的牢獄生活不但沒有讓他放棄改革,反而加深瞭他對天主的熱愛;耶穌基督的苦難與死亡滲透他的生命之中,在此期間他寫下不朽名詩(靈歌),是神秘經驗的極緻錶達。

  十字若望的文學造詣高深,是西班牙文學黃金時代的重要作傢之一,著有《聖十字若望‧心靈的黑夜》、《靈歌》、《攀登加爾默羅山》、《愛的活焰》等,星火文化已陸續齣版新譯本。

譯者簡介

加爾默羅聖衣會


  加爾默羅聖衣會是一個完全獻身於默觀祈禱的修會,祈禱是修會神恩的根源和焦點。

  一九五四年,加爾默羅會來颱建立會院,目前有二座女隱修院,分彆在新竹芎林和颱北深坑。現正積極籌建在颱第三座女隱修院,位於嘉義大林沙崙。

  一九八一年,加爾默羅男會士開始於新竹建立會院,現今除新竹母院外,增設颱北泰山及新加坡會院。泰國慧院在二○一五年建立,二○一七年在西馬來西亞又建立一座新的男會院。

 

圖書目錄

推薦序1        在加爾默羅山和上主相遇     赤足加爾默羅聖衣會總會長 Fr. Saverio
                                       Cannistrà, O.C.D.
推薦序2        一條通往愛的道路           何瑞臣教授
推薦序3        審閱者語                     房誌榮神父
推薦序4        攀登加爾默羅山的迴響          張象文
譯者的話
攀登加爾默羅山圖
序言
第一捲 談論主動感官的夜:靈魂若想與天主結閤,必須徹底擺脫世物的束縛和感官的逸樂
第二捲 談論主動心靈的夜:信德帶領理智進入主動的心靈之夜,並使之淨化
第三捲 續論主動心靈的夜:望德淨化記憶,愛德淨化意誌
導讀
【之一】聖十字若望純愛的一生與著作
【之二】登山導遊
【之三】明鑒洞照、趣機若響── 與聖十字若望懇談神祕經驗知識論     關永中教授
附錄  〈黑夜〉詩的多種版本

 

圖書序言

推薦序

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教授 房誌榮神父


  這是筆者拜讀十字若望著作的第四部中譯本。二○○○年四月十七日為《愛的活焰》寫<引言>,引言第二行說:我「深深景仰聖十字若望,把天主寫的那樣真切親密,使我兩週之久沉浸在天主臨在的感受中,對世事隻覺索然無味,一如書中多次提到的。」二○○一年四月十二日為《靈歌》寫<中文版序>,序中引瞭李白的詩「鞦風清,鞦月明;葉落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來錶達詩歌的魅力:由鞦風鞦月,到落葉寒鴉,再到人的相思相見和夜晚情深。十字若望進一步升到天人的層次,認為難以言喻的天人深交,可以用詩的圖像和象徵錶達其一二:詩歌是較好的媒介。

  六年多以後,筆者讀完瞭第三部中譯《兩種心靈的黑夜》,二○○七年七月十六日為這書寫瞭<推薦序>,略述《黑夜》這部著作的特徵是不僅以詩達情,還用以通天,說齣天主與人靈交往的神秘之路。「另一特徵是:一般詩人寫下名詩名句,不加解釋,讓後人去猜...但十字若望卻把他的短短詩句予以長篇的解釋,等你體味瞭這些解釋後,再迴頭念同樣的詩句,你對詩句的領悟已不同於前瞭。」推薦序的最後一段說:「最妙的是,把信、望、愛三德比作三種顔色的衣飾。信德是白色,望德是綠色,愛德是紅色。這些顔色一方麵是討天主的喜歡,另一方麵是防止魔鬼的侵害等。」這一點可與《攀登加爾默羅山》一書閤看。

  現在可以為閱讀十字若望這部《攀登加爾默羅山》(以下簡稱《攀登加爾默羅山》為《山》,《心靈的黑夜》為《夜》)的新譯做些交代。首先,該書<序言>給全書做瞭一個綜閤介紹,序言的九個號碼分彆為:1–2寫本書的緣起;3說其重要性和許多靈魂的迷失方嚮;4–5談神師的無知和誤導;6–7在主動和被動的夜裏都必須審慎;8作者的文體和著書意嚮;9題獻辭(給男會士和隱修女)。由此,可即刻跳到第一章○9所說:「本書內容的劃分使人感到混淆,我們要視《山─夜》為一部完整的書,分為四部分:《山第一捲、第二捲、第三捲、夜(第四捲)》」。的確如此,二書《夜》與《山》的第一章都以第一首詩開頭:「黑夜初臨,懸念殷殷...」

  《山》一書開始講黑夜時,十字若望有一段自白十分重要,他在序文寫說:「談論這個黑夜,我依靠的既非經驗,也非學識,因為經驗和學識能誤導和欺騙我們;不過,我也不忽略這二方麵能有的幫助,我的一切協助中,賴主慈恩,我可以說是聖經,至少在最重要、及晦澀難懂的事上是如此...所以,如果我有什麼錯誤,是由於不夠明瞭聖經,或不是聖經中的話,我也無意偏離慈母天主教會的正確見解和道理。不隻對教會的命令,也對任何審斷此事更明理者,我也完全順服和聽從。」這一態度正是梵二《天主啓示教義憲章》所提倡的聖經、傳統、教會訓導,三者必須兼顧,纔得與自我啓示的天主建立深刻無誤的對話。

  第一捲談感官的黑夜,用七十二頁篇幅寫瞭十五章。第二捲談信德的黑夜,共用瞭一九○頁篇幅,分為三十二章長短不齊的文字:一、信德的夜也稱心靈的夜;二、信德的夜比第一個夜(感官)和第三個夜(天主)更黑暗;三、用聖經證明信德是靈魂的黑夜;四、概論靈魂須在黑暗中,經由信德達到默觀;五、談靈魂與天主結閤的真實意義,「本章是整部書的根基」;六、談論三種超德成全靈魂的三個官能,使這些官能空虛、黑暗:靈魂藉信、望、愛三超德與天主結閤。信德在理智中,望德在記憶中,愛德在意誌中,各在這三個官能中,造成相同的空虛與黑暗。

  信德帶給理智確實性,卻不産生明晰性,反而隻有黑暗。望德使記憶完全空無所有,忘掉不該記得的。愛德可由〈依撒意亞先知書〉六章2節所描述的色辣芬天使麵對天主的姿態來體驗:天使各有三對翅膀,「兩隻蓋住腳,象徵為瞭天主的緣故,在萬有中,使意誌的情感盲目和熄滅;兩隻蓋住臉,象徵在天主麵前理智的黑暗,餘下的兩隻用來飛翔,錶示望德飛嚮未佔有的事物,且飛到上天下地,除天主之外,靈魂能佔有的一切之上。為此,我們必須引導靈魂的三官能達到三超德,各以其超德陶冶三官能,剝除靈魂內所有不屬於三超德的事物,置之於黑暗。」

  「這就是心靈的夜,前麵(第一捲)我們稱之為主動的夜,因為是靈魂盡己之所能地進入這個夜。正如在感官之夜(第一捲)所言,我們說明瞭空虛感官對可見事物之欲望的方法,使靈魂離開起點,到達中途,即信德,同樣,在這個心靈的夜,依賴天主的恩祐,我們要提供一個方法,如何空虛和淨化心靈官能中不是天主的一切,使三官能留在三超德的黑暗中,如我們說過的,三超德是靈魂與天主結閤的方法和準備。這是徹底安全的方法,足以對抗魔鬼的狡猾詭計,對抗自愛及其在小事上的效應。這些通常極巧妙地欺騙和阻礙行走此路的神修人,因為他們不知道按照此三超德,使自己赤裸,並管理好自己。因此,他們絕不可能尋獲美善的實體與純潔,他們也不能盡其所能,直接快速地行走此路。」

  「那導入生命的門是多麼窄,路是多麼狹呀!找到它的人的確不多」(〈瑪竇福音七章14節)。門很窄,所以要瘦身,必須脫下意誌感官對一切世物的欲望,這是感官的夜。路很狹,走成全的路,不僅進入窄門,還須變得狹小,心靈上交齣一切所有,清除所有障礙。很少人找到它,因為這條成全的高山小路,一直嚮上,又窄又狹,要求行路者不要加重下分(小體)的負擔,不要妨礙上分(大體),唯一要做的是尋找並獲得天主,因此,必須尋找和獲得的,也隻有天主。天主就是山頂,那是第三捲要談的最大黑暗,正因為祂本身是光。

  以上所做的簡介把十字若望的論述重點約略指齣:感官、心靈、天主都用夜來錶達,也可用攀登高山來形容。由五感官所接觸到的物質世界,夜就是剋服、去障,直至徹底擺脫。心靈的三官能,理智、記憶、意誌,藉三超德,信、望、愛的倒空和提升是另一種夜:理智透過無知懷抱信德,信德讓人看見天主;望德教人塗去記憶中該忘記的一切,飛嚮高山上的屬靈事物;愛德帶領人靈清洗意誌和感情,拋開有限的慈善仁愛,投奔無邊無涯的大愛海洋,三一的真天主。祂是愛,是光,對可憐的有限之人,祂像是夜,像一團大黑暗,但人最大的幸福就在這裏,請讀第三捲看看。

  從二○○○年開始,到今年二○一二年,看過瞭聖十字若望的《愛的活焰》、《靈歌》、《心靈的黑夜》、《攀登加爾默羅山》四部著述,要感謝芎林的加爾默羅會修女邀我校閱這些書的漢文新譯。今年一月二十九日至二月三日,四天五夜,看完瞭《攀登加爾默羅山》的新譯,欣然發現,無論是理解、體驗,或譯筆各方麵,都有顯著的進步。四部作品中,《山》是最難的一部。譯者所下的功夫,例如相當多的註解有的是翻譯的,有的是譯者自己加入的,都能幫助讀者把握原著的真意。顯然,這類靈修著作不僅靠懂,還得有靈修,甚至神秘生活的經驗纔能較正確地領悟並受益。重要的是不要因難懂而放棄,繼續讀下去,會越讀越懂,學孟子的「以意逆誌」,必有所獲。

  上段末所說的「以意逆誌」的讀經或讀書方法,是說用自己生活的體驗和意念,去逆料或推想經書作者的誌趣或所要說的。這一點在加爾默羅會第三會會員張德政弟兄身上可以體現齣來。他駕車送我到芎林,又載我由隱修院迴輔仁聖博敏神學院。在這一往一來的路上,他跟我談瞭很多與其他會員共讀《山》這部書的經驗。我記得他說過,開始讀時,半懂非懂,甚至一頭霧水。但到瞭第二捲第十七章時,好像撥雲見日,懂得說的是什麼瞭。在迴神學院的路上,他還說瞭不少第三會的概況,及他本人的事業成就、社會經驗及目前在教會的服務等,他說,這一切都與靈修生活有所關連。這說明在俗信友的靈修,也能在此找到極佳的滋養和鼓舞。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四旬期第一主日於輔仁聖伯敏神學院
房誌榮神父

 

圖書試讀

無論是誰,隻要翻翻《攀登加爾默羅山》,大傢的反應總是:「好難看哪!」然而,有趣的是,曆經四百多年,文詞優雅,好看好懂的靈修書,可謂汗牛充棟,此書卻一枝獨秀,被奉為曠世傑作。「好難看!」是個事實,盡管如此,絲毫遮蓋不瞭鑽石般的光芒。聖十字若望的教導,至今依然迴響著,他清楚指齣,達到與主結閤的正確快速道路,點破神祕經驗的迷津,開示默觀修行的難解之處。
 
除瞭難讀、難懂,憑良心說,還可以加上「非常囉嗦、冗長」。造成這種效應的原因,基本上這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也可說,是一部寫不完的大書。我們先來看一個有趣的例子,聖十字若望說的夜有幾種?或說有幾個?看完第一捲第一和二章,會發現他的多重分類法足夠讓人一頭霧水。一個夜,有兩種,兩個方式,三個部分。神修人必須經過兩種夜:感官和心靈;但這兩種夜有兩個方式:主動和被動。二乘二等於四:主動的感官之夜、主動的心靈之夜、被動的感官之夜和被動的心靈之夜。這四個夜是他著書計劃的關鍵標題:第一捲談主動的感官之夜,第二捲和第三捲談主動的心靈之夜,至於被動的夜,他說要在第四捲談論,然而本書隻有三捲,這是他沒有兌現的承諾。但他另外又寫瞭一部書《黑夜》,同樣未完成,談的是被動的夜,毫無疑問,這正是聖十字若望所說的第四捲。緊接著第一捲第二章,他說一個夜有三個部分,從黃昏、深夜到黎明,整個夜是曆程,靈魂必須經過。
 
那麼,他說,靈魂必須經過的夜,是一個、二個、三個或四個?看是從什麼角度來說,全是正確答案。一個夜,指的是整個曆程;二個夜,指的是淨化:主動、被動,或感官、心靈;三個夜,指夜分成三個時分:黃昏、深夜和黎明;四個夜,指主動感官、主動心靈、被動感官、被動心靈,或者要倒過來說,感官主動、感官被動、心靈主動、心靈被動,都是正確答案。

用戶評價

评分

“攀登加爾默羅山:靈魂如何瘦身,走上通往成全的登山窄路”——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深邃的吸引力,它並非輕描淡寫,而是直指生命中最核心的課題。我長期以來都在尋求一種能夠幫助我理解和實踐內在成長的書籍,而這個書名恰恰契閤瞭我內心深處的渴望。“靈魂瘦身”,這個詞組,讓我聯想到生活中那些不自覺堆積起來的負麵情緒、不必要的執念、以及被他人期待所塑造的自我,它們如同心靈的贅肉,讓我們感到沉重和遲滯。這本書的承諾,在於提供一種擺脫這些束縛的方法,實現一種更純粹、更輕盈的精神狀態。而“登山窄路”,則形象地勾勒齣一條通往最終“成全”的道路。它不是平坦易行的,而是需要專注、毅力,甚至是勇氣去麵對挑戰。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清晰的路徑,引導我識彆齣我靈魂中的“脂肪”,並告訴我如何一步步地剝離它們,如何堅定地走在那條通往內心深處寜靜與意義的“窄路”上。它讓我看到瞭一個可能性,一個關於如何活齣更真實、更豐盛自我的可能性,因此我迫切地想深入其中,探索其中的智慧。

评分

“攀登加爾默羅山”這個書名本身就帶有一種史詩般的召喚感,它巧妙地將一個艱苦卓絕的地理徵程與一個深刻的精神旅程並置。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觸及靈魂深處、引導人們內在成長的書籍充滿好奇,而這本書的標題無疑精準地擊中瞭我的興趣點。它暗示的“靈魂瘦身”並非簡單的減肥,而是一種剝離浮華、迴歸本真的內在清理過程,這讓我聯想到生活中那些不必要的執念、欲望和雜念,它們如同登山途中的負重,拖慢瞭前進的步伐,也模糊瞭遠方的風景。而“登山窄路”則形象地描繪瞭通往精神圓滿的道路並非康莊大道,而是需要決心、毅力,甚至犧牲。這讓我不禁思考,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誘惑叢生的時代,我們是否還能找到這樣一條“窄路”,並有勇氣踏上去?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期待是,它能提供一種方法論,一種切實可行的指導,幫助我識彆並放下那些束縛心靈的“贅肉”,讓我能夠輕裝上陣,堅定地朝著內心深處的寜靜與豐盛邁進。我期待在書中找到關於如何審視自我、如何進行深刻的內在對話、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種“靈魂瘦身”的智慧。

评分

“攀登加爾默羅山:靈魂如何瘦身,走上通往成全的登山窄路”——這個書名,猶如一盞明燈,在我迷茫的內心投下瞭一束光。我一直深信,生命中最寶貴的旅程,並非嚮外探索世界,而是嚮內審視自我。而“靈魂瘦身”,這個詞組,精準地捕捉瞭我一直以來對內在成長的一種模糊的期盼。它不是簡單的追求錶麵的完美,而是關於一種深刻的淨化,一種擺脫束縛、迴歸純粹的精神狀態。我常常感到,生活中的種種焦慮、不安,都源於內心深處那些未被清理的“雜質”,它們如同沉重的背包,阻礙瞭我前行的腳步。而“登山窄路”的比喻,則讓我看到瞭通往真正“成全”的道路並非易事,它需要付齣努力,需要堅持不懈,甚至需要捨棄一些看似珍貴卻無益的東西。這本書,在我看來,更像是一份邀請,邀請讀者踏上一場史詩般的內在探索之旅。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套清晰的地圖和指南,告訴我如何辨識那些阻礙我靈魂“瘦身”的障礙,如何一步步地攀登那條通往內心平靜與豐盛的“窄路”。它承諾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可能性的啓示,一種關於生命更深層意義的追尋。

评分

最近我接觸到瞭一本非常引人注目的書,書名叫做“攀登加爾默羅山:靈魂如何瘦身,走上通往成全的登山窄路”。光是這個書名,就足以激起我內心深處的好奇與共鳴。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成長,往往伴隨著某種程度的“剝離”與“捨棄”。就像登山者需要卸下不必要的裝備,纔能更有效地攀登一樣,我們的靈魂也需要擺脫那些沉重的、不再服務於我們成長的負擔。這本書所提齣的“靈魂瘦身”概念,對我來說極具吸引力。它並非指嚮外在的形象,而是內在的純淨與輕盈。在信息碎片化、節奏快速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很容易被各種欲望、期待和評判所裹挾,這些無疑都會成為靈魂的“贅肉”。而“登山窄路”的比喻,更是精準地描繪瞭通往真正“成全”的道路,它必然是需要專注、堅持,甚至要剋服孤獨和睏難的。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一種深刻的哲學思考,它不是提供廉價的速成之道,而是指嚮一種需要深刻自我探索和內在轉化的路徑。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將如何引導讀者認識到這些“靈魂的負擔”,又將如何提供具體的實踐方法,幫助我們一步步地卸下它們,走嚮內心真正所渴望的寜靜與圓滿。

评分

初次看到“攀登加爾默羅山:靈魂如何瘦身,走上通往成全的登山窄路”這個書名,便被其獨特性所吸引。它沒有落入俗套的勵誌口號,而是用一種充滿詩意和哲理的比喻,直擊人內心深處的需求。我一直在思考,在物質日益豐裕的今天,許多人反而感到精神上的貧瘠和迷失。這是否與我們過於關注外在的“增肥”而忽視瞭內在的“瘦身”有關?“靈魂瘦身”這個概念,讓我眼前一亮,它暗示瞭一種積極的、主動的內在清理過程,是關於如何擺脫那些無形卻沉重的精神負擔,從而獲得真正的自由與輕盈。而“登山窄路”的比喻,更是傳遞瞭一種清晰的指引:通往“成全”的道路,往往是需要勇氣去選擇和堅持的。它不像寬闊的馬路那樣容易,卻指嚮瞭更深刻、更持久的滿足。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心靈的叢林,認識那些讓我們“發胖”的習慣和思維模式,並教會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一步步地攀登那條通往內心安寜與圓滿的“窄路”。它讓我看到瞭希望,看到瞭擺脫內心睏擾的可能性,並激發瞭我對這場內在旅程的強烈期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