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西班牙以庇里牛斯山为界,隔开欧陆,境内中央高原由北高山区向南延伸直达海岸,划分整个国家。西班牙没有天然的中央地势,没有方便的通路,这片土地在中世纪是个特异地区,混杂不同的种族、语言和文化。然而到了十五世纪末和十六世纪初,多少已克服了所有不利的天然条件。全境百分之十是光秃秃的岩石,肥沃土地只佔百之十,尽管如此,西班牙在十六世纪竟然成了举世的强权大国;先前的偏远半岛,摇身一变,成为前所未见最大的统治帝国,几乎可说是欧洲的主人。这就是亚味拉圣女大德兰(St. Teresa of Avila) 生活的时代,充满外在荣耀的欢腾世代,然而,德兰的见证却完全是相反的一面,内在的光荣和神圣真理的见证,这成为每位真正神祕家的丰富资产,亦即,一个人最大的美善是内在的,而且是「以舍弃万有赢得的」。
大德兰出生于斐迪南(Ferdinard)和伊莎贝拉(Isabella)统治期间,这两位素有天主教国王之称,德兰看到查理五世(Charles 1516-1556)权下卡斯提(Castile)的极盛荣华。到了菲立普二世(Philip II 1556-1592),她看到国王和背叛的誓反教及摩尔人(Morisco)奋战,对抗北方的荷兰及地中海的士耳其,更不用提菲立普在欧洲、亚洲、非洲和新世界的其他许多功蹟了。
大德兰的祖父是托利多(Toledo)商人,是个改信天主教的犹太人,他是政治利用宗教以谋求统一的牺牲者,被迫在宗教法庭前为自己的犹太信仰认罪,并做补赎,一连七个星期五身穿黄色悔罪服游行。在他和解之后,由于实际的需要,举家迁往亚味拉,他可以在该地继续原先的职业,买卖衣服。他有个儿子名叫雅龙索(Alonso),是大德兰的父亲,当全家抵达亚味拉时年约14岁。1505年,亚龙索结婚,两年后妻子过世,留给他两个孩子。过了四年,亚龙索再婚,娶妻贝雅翠丝.奥玛达(Doña Beatriz de Ahumada),于1515年3月28日生了一个女儿,就是未来的圣女。小女孩继承祖母的名字,取名德兰.奥玛达。贝雅翠丝33岁逝世,留下婚后所生的10个孩子。
传记作家详细描绘了大德兰的容颜,流传给我们后代。她的个子中等,稍微有点圆胖,而非削瘦。脸形独特,说不出是圆或瓜子形的;皮肤白皙,脸颊是肉色的。前额宽阔,眉毛浓密,深褐色带点红色。乌黑有神的明眸,圆圆的双眼,虽不大却很端正而微凸。鼻子小,嘴的大小适中而优美,面颊匀称,满口雪白整齐的贝齿。脸上有三颗小痣,这在当时极富装饰的作用,愈增其面容的优雅;一颗在鼻的正下方,第二颗在嘴的左上方,第三颗在左下方。她的头发微卷,乌黑发亮。
从多方面看来,她是个外向的人,爽朗愉快,亲切和善,是个悦人的交谈者,聆听她和注视她,都同样讨人喜欢。除了具有写作的天赋,还工于针线和家事。
她那勇敢无畏的精神,早在年仅7岁即已展现,她决定和小哥哥罗瑞格(Rodrigo)出发前往摩尔人地区,为基督而舍身殉道。怀着几乎同等的热情,她很喜欢和别的孩子扮演隐修士的生活:祈祷、施舍和行补赎。
处在这样虔诚的宁静氛围中,德兰逐渐成长,然而在此期间,发生了卡斯提民众的造反,此一事件震撼了整个卡斯提。这是忿恨的报复运动,还击长期以来皇家政府瓦解传统的许多权势,及卡斯提市镇的特权。在此斯间,不可否认的,在1525这一年,帝国主义的军队,大部分透过西班牙的部队,在帕维亚(Pavia)赢得了那一年代最大的胜利。两年后,查理第五的军队失控,致使罗马遭受空前的恐怖洗劫。
大约在最后这事件期间,德兰已进入了青少年,她的热心开始冷淡下来。她非常热衷于浪漫的骑士小说,培养女性的迷人魅力,憧憬着未来可能的婚姻。她的幻想专注于骑士故事的主题,加上她的写作能力,促使她在此时期跃跃欲试,准备和哥哥合写一本她爱看的那种书。耶稣会士李贝纳(Ribera)是早期的圣女传记家,他认为其中「含有许多可以发挥的深意」。
时光流逝,德兰的母亲1528年11月过世后,她在家中开始遭到反对,因为她深爱姑姑艾媺拉(Doña Elvira de Cepeda)的孩子,还有,她和一位轻浮且又不明身分亲戚的友谊,对她的影响也非加深她的虔诚。后来,当德兰回看这段失去童年热心的时期,令她深觉不悦。亚龙索先生等待着,设法要帮助女儿离开所置身的虚荣友谊和诱惑,1531年,他的大女儿结了婚,他终于拿定主意。德兰16岁那年,亚龙索先生把女儿交託亚味拉恩宠圣母的奥斯定修女会照管。
由于当时的西班牙没有国民教育制度,亚龙索先生的女儿很可能是在家学习读书和写字。她在恩宠圣母修院接受的教育方式,我们也无法和现代的寄宿学校相比较。按我们现在的推测,修女们所做的,不外乎预备年轻的女孩善度未来的婚姻生活,教她们普通的家事:烹饪、缝纫、刺绣及其他这类的事。无疑地,她们也接受宗教教育。和蔼亲切的玛利亚.碧莉瑟诺修女(Doña María Briceño)负责管理她们,细心地看守着她们,她是一位很有深度的祈祷者。结果,她开始成为德兰生命中颇有影响力的人,超过从前所有的朋友。玛利亚修女喜欢谈祈祷,她怀有崇高的精神理想,引发雅龙索的女儿开始考虑修道生活的圣召,觉得愈来愈喜爱这个念头。但可能因为内在过于挣扎要不要做修女,造成沉重的紧张压力,损伤德兰的健康,因而必须离开学校。
当她的健康日有起色后,她被送往住在加纽达的卡斯提亚诺斯(Castellanos de la Cañada)的姊姊家,途中顺道拜访叔叔伯铎.桑彻斯.赛佩达(Pedro Sánchez de Cepeda),他住在奥提格萨(Hortigosa),过着隐修士般的生活。叔叔介绍给她一些灵修书,帮助正在为圣召而挣扎的德兰。终于,圣业乐(Jerome)的《书信集》促使她鼓足勇气,做出明确的决定。然而在那时,她的父亲只要念及她的离别就觉得难以忍受,因此拒绝同意让她去当修女。
1535年11月2日,年方20的德兰,再次偷偷地离开父亲的家,这一次不是去摩尔人的地方,而是将她的生命奉献给天主,成为加尔默罗会降生隐院的修女。不过,她的离家修道并非出于对父亲的感受漠不关心,或冷酷无情,好像外表上看起来那样。后来她写道:「当我离开父亲的家时,感受到的分离如此刻骨铭心,我想,这个感受不会比我死的时候轻微。因为好似我身体内的每根骨头都要支离碎裂。」事实上,亚龙索先生无可奈何地完全接受了,给了她一笔超丰厚的入会金,并为她的女儿在隐院内谋得私人专用的寓所。
推荐序
《圣女大德兰自传》中译小引 这次受芎林圣衣会修女的邀请,到她们的隐修院住上四天五夜(二月十二到十六日),深感荣幸和欣慰。回顾一下这几天的独居生活,心里总觉应该为这样一片净土感谢天主。每天早晨五点半,听到隐院最高点的钟楼发出悠扬的钟声,叫人起床赞颂天主,这是今天在他处不易听得到、体验得到的经验。以后早晨、中午和晚上三次敲三钟经,每次三+三+三+十五下,叫人一天三次默祷天主圣言降生为人的奥迹。这一项意义深远的习俗在欧洲传了好几个世纪,情爱深厚,可惜慢慢失传了。这次发现隐修院修女为我们保存下来,真如重获失去的珍宝,觉得非常高兴。
还有不少教会其他传统,修女们都予以保存。我想她们不是食古不化,而是意识到主耶稣所说的一句话永远是真实的:「为此,凡成为天国门徒的经师,就好像一个家主,从他的宝库里,提出新的和旧的东西。」(《玛窦福音》十三章五十二节)隐院外的一波波新潮都在追逐新、新、新,结果给人类带来许多新可能,新福利,值得我们大家感谢。不过这个朝着新世界的演变,也隐藏着一个危险,就是不知不觉地认为,新的都好,旧的都不好。难道真是这样吗?主耶稣不是说过:「没有人喝着陈酒,愿意喝新酒的,因为他说,还是陈的好」(《路加福音》第五章第卅九节)。可见物质界有旧东西比新的好,那么,精神界更不
用说了。例如《圣经》或我国的《四书》、《五经》都是很老很旧的经典,但几千年来没有任何新书超过它们,将来也不会有。
关于上述修女们所保存的教会老传统,这里只举一例。我每天下午跟她们谈话一次。第二天,我用一首拉丁歌作为开始的祈祷。所选的歌是我很喜欢、也常唱的Salve Regina)乐曲以简谱标示是:6 5 6 2—6 5 4 3 4 5 4 3—2—…)。想不到从第二句始,修女们跟我一同唱起来,一直唱到尾,唱得字正腔圆,拉丁文发音和乐谱歌调都正确无误。我赞赏说:「那么多年以来,终于遇到一批知音了。」她们说,这一隆重的歌调她们一週唱一次,即在特敬圣母日。其他日子则用较普遍的歌调)也很美,即1 3 5 6 5…)。我说多年遇知音,并不夸张。因为我是一九四七年十月,在上海董家渡天主堂第一次听到这首隆重的圣母歌。那时,我跟六位修生在上海等飞机到罗马传大去读书。同时,华北的熙笃会隐修士四十、五
人也在董家渡等机去香港建立会院。一週左右,每晚听他们唱这首Salve Regina,我就很喜爱而学会唱它,至今已唱了六十年。
下面略述这次省阅《圣女大德兰自传》(以下简称自传)中译文的经验。各修会对自己修会创立人的神恩必须特别尊重并忠信保存,这是梵二大公会议很强调的一点。圣衣会修女对她们会母圣女大德兰的神恩那样尊重,并愿全心按照会母的精神和规范来生活,自然远超过她们固守上述的一些教会老传统的热心。近几十年来,圣衣会学者对大德兰所作的许多研究,汇成一部西班牙文的德兰全集(Obras Completas),也译成了英文。芎林的加尔默罗会修女先把德兰《自传》译成中文,请我住在她们那里,参阅着西班牙文和英文予以校对。要在四天五夜校对完毕,时间上虽有些吃紧,还是如期完成了,感谢天主!
因有这中译文,我才能一气读完一位大圣的《自传》,这为我是天主的一大祝福。加之,这位大圣是一位女性,她那细腻、谦虚、温柔又坚强的内涵和笔调,既引人入胜,又吸引着人奔向万善万美的天主,及倾慕圣女所无限景仰的耶稣基督。
在《自传》前,德兰全集的编者写了一篇相当长的导论,把圣女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教会状况,尤其是教会法庭(La Inquisicion)的性质,交代清楚,有助于读者明了为何圣女的神秘经验受到怀疑,以后她建立新会院又为何遇到许多阻碍等。《自传》共分四十章,按照导论的描述,其主要内容是讲论祈祷。圣女把人灵比作一座花园,祈祷就是给这花园浇水。
浇水能有四种方式,其费力的多寡和效果的大小,可比做人用于祈祷的功夫和所得的恩宠和成果。第一种方式是从井里打水浇灌,很费力气,效果不彰。第二种方式是踩着水车轮浇灌,较省力气,但还是很慢。第三种方式是把溪流的水引进来,人已不需费力,就可达到浇灌的效果。第四种方式是天降甘霖,浇灌全花园,人连水管都不需安装,而坐享其成。
面对这四种祈祷方式,读者当然会选第四种:普降甘霖,坐享其成。但有没有想过,如何使老天爷下雨呢?想过以后,或更好说,祈祷后,也许会发现,前面的三种方式都有其作用。祈祷是由浅而深,由难而易,重要的是恆心祈祷,总不放弃。这样,人学着对天主越来越大方,直至全心向天主开放,那时就不难引来天降甘霖了。欲知其详,请细读圣女自己的话,必将增加你对祈祷的领悟。
广泛讲论祈祷以外,圣女还十分大方地分享她许多其他的灵修经验。出神、神见、先知式的预言、神魂超拔,肉体腾空等都有。尤其是她与天主的亲密往来,在自己生活的细节上体验到《圣经》的智慧,无论是《旧约》或《新约》里的许多话,无不在她生活的体验中,显得最可靠和最值得相信等。比方在《自传》二十五章.十八节她说曾体验到,为天主而言,说就是做。其实,这无非是〈创世纪〉第一章的信息:天主以言语创造了世界万物,天主的说,就是做。
鬼神世界在《自传》里也描绘得很生动,甚至可说,惊心动魄。圣女说魔鬼是大说谎家,是谎言的朋友。卅一章四节说魔鬼怕十字苦像,一见苦像就逃,但过一会又回来。魔鬼更怕的是圣水。把圣水洒在魔鬼身上,牠逃后就不再回来了。看过《自传》中的这一叙述,我才了解为何隐修院里,不只圣堂门口,连在每一房间的进出门墙边,也备有圣水小碟,盛着圣水,供人使用。至于魔鬼的形状是又黑又丑,走后还会留下一股臭气。这类话若出自一名普通作者手笔,不大能取信于人。但德兰《自传》已经过几百年的考验,受过严格的研究,结论是圣女所写的都值得相信。原来天主可用各种形状让魔鬼显现给人。
《自传》最后一部份记述建立若瑟隐修院的始末。卅五章先说由天主得的启示,要恢复加尔默罗会的严规,度完全贫穷的生活:不收奁金(入会金)、没有定期收入。卅六章说及降生隐院(圣女原来寄居的大会院)众修女的排挤和责备,但圣伯铎.亚尔刚大拉(方济会士)却显现给圣女,鼓励她要听天主的话,坚持到底。最后所有障碍一扫而空,若瑟隐院终于成立,成为后世许许多多严规赤足圣衣会院的蓝本。芎林和深坑的两座,就是传承大德兰衣钵的隐院,隐院的钟声会唤醒这些史实的记忆。其他《自传》中的许多精彩篇章在此不多述,请读者自己去欣赏。
二○○七年二月十九日、年初二
房志荣谨志于辅大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