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平静与安宁 这部小书所记录的,是我在2012年参加「避静」活动时的心情点滴。
所谓「避静」(Retreat),是天主教会的美丽传统,邀请个人或团体暂时离开熟悉的日常生活,借着独修、静默与祈祷等操练,在信仰中逐步认识自己,并加深与天主之间的关系。圣咏中所描绘的「我只愿我的心灵,得享平静与安宁;就像断乳的幼儿,在他母亲的怀抱中。」,或许可说是「避静」的忠实写照。
在「与世隔绝」的三天两夜「避静」期间,我惊讶地发现,保持静默虽然是最基本的「避静手段」,声音的有无却不是「安静与否」的绝对因素。无声可能吵杂,有声也可能宁静……
既然如此,绝对的寂静为何?言语的意义何在?真正的「静」是甚么?圣咏所描述的安躺于母怀中享受「平静与安宁」的赤子之心,究竟又是怎么样的境界?
「避静」,充满了问号。
我怀着问号前去,再怀着问号回到日常。七年前如是,今日亦然。人生旅途中,疑问带领着我跌跌撞撞地摸索前行;借着不断的反覆,练习「静」,渴求「静」,寻找「静」,成为「静」……
唯愿有一天,我也能在「平静与安宁」中,真正听见「祂」的声音。
许书宁
推荐序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若望福音》第一章35到42节叙述了一个故事:
第二天,若翰和他的两个门徒,又在那里站着,
若翰看见耶稣走过,便注视着衪说:「看,天主的羔羊!」
那两个门徒听见他说这话,便跟随了耶稣。
耶稣转过身来,看见他们跟着,便问他们说:「你们找什么?」
他们回答说:「辣彼! ─ 意即师傅 ─ 你住在那里?」
衪向他们说:「你们来看看吧!」他们于是去了,看了他住的地方;
并且那一天就在衪那里住下了。
那时,大约是第十时辰(註:大约下午四点钟)。
西满伯多禄的哥哥安德肋,
就是听了若翰的话,而跟随了耶稣的那两人中的一个,
先去找到了自己的弟弟西满,
并向他说:「我们找到了默西亚。」─ 意即基督。
遂领他到耶稣跟前……。
这个故事非常简单:安德肋和一位同伴听从师傅若翰的介绍,跟随耶稣而去,与耶稣同住一宿后,安德肋相信了耶稣就是默西亚,遂立刻把这好消息告诉自己的兄弟伯多禄,并把他领向耶稣。
读者若是习惯追根究底,大概都会感到好奇:「那一夜」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耶稣和他们谈了什么?他们内心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安德肋立刻决定离开本来的师傅,又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兄弟也拉向耶稣……。
可惜,故事本身关于这些问题没有提供任何线索,读者只能自行想像或会意。不同的人,可能提出不同的意见。圣经学者可能会说:这些问题不是作者所关心的 … 宗教灵修学者也许认为:这是神祕经验,笔墨无法描绘……。
的确,人有许多生命经验,往往是难以讲述或以文字表达。越是触及内心深处的体验,越是如此。正因为如此,那些有能力反省自己内心体验,并能用文字表达而分享与人的,往往最能获得听众或读者的回响。基督信仰传统中有许多这样杰出的人物,其中之一就是耶稣会会祖圣依纳爵.罗耀拉(一四九一~一五五六)。
在我认识的朋友中,也有一些具有这种特殊才华的人,许书宁小姐是其中之一。她把一次参加避静的经验化为文字,我在阅读这几篇简短的文章时,想起了上面《若望福音》的故事,对故事中神祕的「那一夜」又多了些想像,因此也乐于向大家推荐这个引人「走入心中」的小品。
林思川
本文作者:林思川神父,天主教方济会士。德国符兹堡大学神学博士,辅仁圣博敏神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