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中的圣者玛利亚:圣母论的历史沿革

平凡中的圣者玛利亚:圣母论的历史沿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玛利亚
  • 圣母
  • 圣母论
  • 历史
  • 宗教研究
  • 神学
  • 基督教
  • 女性主义神学
  • 文化史
  • 中世纪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一本全方位叙述圣母论神学的优秀作品。

  首先,作者跳脱传统纯粹以基督论为中心来谈论圣母角色的框架,开启了以圣神论为中心来谈论圣母功能的途径;并且不再以纯男性观点来形塑圣母的形象,多少反映出女性神学工作者该有的眼光。

  其次,作者不只在横的理论方面,把圣母信理介绍得相当齐全;在纵的历史发展上,对于圣母的某些形象及象征、有关圣母的四大定断信理,及某些圣母敬礼的发展形成,都有很详细清楚的交待;尤其对圣母论神学日后发展的可行方向,谈得相当深入。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主题的详细图书简介,旨在避免提及您提供的书名《平凡中的圣者玛利亚:圣母论的历史沿革》中的任何内容。 《星际拓荒者:新伊甸园的黎明》 作者: 亚历山大·科瓦尔斯基 译者: 林静雯 出版社: 银河彼岸文化出版社 装帧: 精装,附赠精美星图插页 页数: 680页 出版日期: 2150年4月 内容简介 在人类文明迈入第三个千年的黎明,地球资源枯竭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仰望星空的灵魂。本书并非仅仅记录了一次太空探索的壮举,它更是一部关于人性韧性、文明重建与宇宙哲思的宏大史诗。 《星际拓荒者:新伊甸园的黎明》详尽地描绘了“方舟计划”的诞生、执行以及最终在距离太阳系120光年外的开普勒-186f行星上建立第一个人类永久殖民地的全过程。作者亚历山大·科瓦尔斯基,作为“方舟七号”任务的首席历史官,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无可替代的内部资料,为我们揭示了这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迁徙背后的复杂权谋、科技奇迹与深刻的人文代价。 第一部分:地球的挽歌与星际的召唤 本书开篇追溯了21世纪末期全球气候与社会结构的崩溃,聚焦于“方舟计划”的政治角力。它不仅仅是科学家的梦想,更是被精英阶层精心策划的一场社会筛选。科瓦尔斯基深入探讨了三代“代际飞船”的设计理念,特别是关于社会工程学(Sociotechnics)的应用——如何在密闭、无休止的旅程中维持人类群体的心理健康与社会秩序。读者将跟随首批拓荒者,体验他们告别地球家园时,那份夹杂着绝望与狂热的复杂情感。重点章节细致描述了“意识上传与备份”技术在第一代宇航员中的试验性应用,以及随之而来的伦理辩论,这在当时被视为人类存续的最后保险。 第二部分:穿越深空的挑战与科技的跃迁 核心篇幅聚焦于长达七十年的星际航行。本书首次公开了关于“曲速驱动(Alcubierre Drive)”理论突破后,实际工程化过程中遇到的三大无法逾越的技术瓶颈,以及最终由“矩阵优化算法”实现的突破。科瓦尔斯基以令人信服的笔触,描述了飞船内部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机制——从微生物循环到垂直农场系统的精细调控。 书中包含了大量第一手的日记和日志片段,展现了拓荒者们在漫长旅途中所面对的孤独、世代更迭的困惑,以及对“故乡”概念的重新定义。尤为引人入胜的是关于“幽灵信号”的章节,描述了飞船在穿越未标注星域时,接收到的一系列无法解释的、带有复杂数学结构的信号。这些信号的来源至今仍是星际考古学界争论的焦点,本书首次披露了当时指挥中心对此事件的秘密处理报告。 第三部分:新伊甸园的黎明与文明的重塑 抵达开普勒-186f——这颗被命名为“新伊甸园”的行星——标志着旅程的结束,却是新篇章的开始。本书详尽记录了首次登陆的艰辛,包括与本地极端气候的抗争,以及对星球生态系统(特别是硅基生命体的初步接触)的谨慎评估。 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在于“新伊甸园宪章”的制定过程。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和跨越数代人的社会断层,新殖民地是如何迅速整合不同背景、不同技术背景的幸存者,构建一个全新的社会契约的?科瓦尔斯基剖析了新宪法中对“资源共享”与“个体奋斗”之间平衡的极端设计,以及这种设计对后世殖民者性格的深远影响。 本书特色: 档案级还原: 包含大量从未公开的飞船内部设计图、航行日志摘要及殖民地初期建设的照片(通过高精度数字重建技术)。 跨学科视角: 结合了天体物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物工程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访谈。 哲学思辨: 探讨了在失去母星后,“人类”身份的本质,以及技术进步与道德约束的永恒张力。 《星际拓荒者:新伊甸园的黎明》不仅是对一次成功殖民的颂歌,更是对人类面对未知时所展现出的创新能力、集体协作以及为未来牺牲的深刻反思。它将引导读者超越地球的束缚,重新审视文明的意义。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Kathleen Coyle


  爱尔兰裔,哥伦邦修女会会士,现任教于菲律宾马尼拉的Maryhill神学院,也在东南亚各国、爱尔兰及印度等地提供神学及灵修学课程。

图书目录

中文版编审者的话iv
中文版作者序(英文原文)vi
中文版作者序(中译文)viii
英文版作者原序(中译文)x
教会官方文献缩写表xii
 
导言:每个时代塑造自己的玛利亚形像1
第一章  玛利亚:天主之爱的化身13
第二章  梵二的圣母论神学43
第三章  圣母玛利亚与天主国67
第四章  圣母论的定断信理之一105
第五章  圣母论的定断信理之二141
第六章  圣母论各种象征的传统175
第七章  面对圣母论神学的新走向199
附 录 朝圣、神灵显现和民间敬礼225
 
本书人名一览表247

 

图书序言

导言

  每个时代塑造自己的玛利亚形像


  「天主亲自给了我们的童贞女这个标记。」-依雷内(Irenaeus of Lyons, 140~202)

  历史并没有纳匝肋人玛利亚(希伯来名为「米黎盎」)的记录,有的只是信仰文献;这些信仰文献对她的记述,又是寥寥无几。保禄甚至连提都没有提过她的名字。路加和玛窦虽然都提到了她,但大部分也只是在耶稣的婴孩叙事之中,而这些叙事又都不是耶稣早期生活的真实记载。第四福音给了她突出的描述;可惜,这部福音只在做神学反省,而不是在做历史事件的叙述。《十二宗徒训诲录》(Didache)对她也只字未提。

  有关玛利亚早期生活的故事,是发生在罗马统治下的犹太文化世界中。她既不是辣彼,也没有写过一本圣经书;然而,她那极具神学意义的〈谢主曲〉(Magnificat),却给了教会最高等的赞美感恩之赞颂圣歌。玛利亚在圣经中的证据如此之少,而她在往后两千年来,又持续受到那么大的关注,两相对照,非常明显:从如此稀少的圣经证据中,居然能发展出教会历史里那么复杂、甚至有些夸张的圣母敬礼来。
 
  基督信仰传统中的圣母


  圣母传统所揭示的有关天主、我们,以及教会的象征性真理,都远远超过我们在历史中有限资讯所掌握到的。圣母敬礼已经成了天主教及正教会灵修生活和艺术的中心。她在东方圣像艺术中特别显眼,也成就了西方艺术大师,诸如安吉利科(Fra Angelico, 1400~1455)、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波提切利(Sandre Botticelli, 1445~1510)、拉斐尔(Raphael, 1483~1520)等人能激励人心的名作。她在诗画、圣歌、教堂、修会,甚至隆重的庆节里,也都备受尊荣。彩绘玻璃窗和雕像都在描述她的美丽;法国宏伟的主教座堂,像巴黎的沙尔德堂(Chartres in Paris)以及兰斯的圣母堂(Notre Dame de Reims),也都是为了尊荣她而盖起来的。她在这世界上,激发出了一些最巍峨的建筑、一些最动人的诗篇,以及一些最美丽的图画;她也激起人们最高贵爱情和敬畏的情操。她在基督信仰艺术里频繁出现的造形,见证了人们对她这位天主之母的挚爱,已然超越了神学的表述。在《圣母德叙祷文》里,人们以各式各样的名号称唿她,纪念她:童贞女、母亲、圣母玛利亚、天上母皇等等。两千年来,人们对圣母的热爱始终如一,这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的。她已成为历史,但是人们对她的记忆却依然鲜活。

  千百年来,圣母敬礼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她一直都是无所不在、多面向的象征,她的敬礼一直滋养基督徒民间信仰中的想像力,基督徒们不断地转向她,在她身上寻求如何做基督的门徒。神学不断在反省:她在天使报喜(Annunciation,或译「圣母领报」)事件上与天主救恩计画的合作;她奉献生活的圣召,最后在十字架旁,与她的圣子结合一起做了祭献牺牲而结束(若十九25~28)。千百年来,谈论圣母的神学家们,都在试着理解她与天主之间这项合作的意义何在。千百年来,作为基督门徒须要受到的挑战,以及活出福音基本精神须要受到的要求,随着时间进展而不断有所改变,圣母玛利亚就成了每个世代再次具体展现天主大爱和公义的典范。她是一位具有神秘能力的女人,在妇女们无足轻重的千百年岁月中,她一直保持着重要的地位。

  本书鸟瞰

  第一章为圣母玛利亚千百年来所产生的不同形像,提供一个历史性的鸟瞰。每一世代的基督徒,都为他们自己塑造出自己时代的耶稣母亲形像,这位耶稣母亲具体实现了天主对这个世代的大爱。本章追综历史上圣母敬礼的轨迹,从第二世纪起,直到梵二大公会议为止,特别注意中世纪,以及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和启蒙运动时期所带来的挑战。因为有关玛利亚这个人物的历史事件十分稀少,使得她在历史中被用做象征的空间,比起耶稣有更大的自由。她的形像所告诉我们的,常常更是有关历史中某个特定时期的教会状况,而不是福音中的玛利亚。

  第二章显示:梵二大公会议希望如何呈现圣母玛利亚的形像。这个形像必须忠实地反映教会对她的理解,并使她成为当代女人和男人中的一分子。梵二的突破性贡献,以及大公会议把圣母玛利亚置于基督奥蹟脉络之中的努力,这些都可在他们小心翼翼地把论及圣母的那一章加在《教会宪章》里的成果上看出——他们本着大公主义基督徒合一运动的精神,经过激烈的辩论之后才做这样的决定。大公会议的神长们,致力强调基督唯一中保的身分;也讨论了要如何降低前几百年来过激的圣母敬礼。本章同时也提供梵二后的有关教会文献,这些文献也可说是在提供「对大公会议论及圣母玛利亚,从事新而更仔细的阅读」。教宗保禄六世在 《圣母敬礼》(Marialis Cultus, 1975,以下缩写为MC)劝谕中,特别关注通俗作品中有关圣母敬礼的偏差,以及其中的玛利亚形像。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救主之母》(Redemptoris Mater, 1987,以下缩写为RM)通谕,比较偏向信理理论,比较少提及圣母敬礼的问题。他所关注的是大公主义基督徒的合一,因此他希望:圣母玛利亚能成为连结东西方教会的桥樑。

  第三章把玛利亚、这位加里肋亚的犹太妇女,放在第一世纪巴勒斯坦的经济和政治问题的环境中。路加为圣母论神学提供了圣经基础,把玛利亚描述为母亲与门徒,并聚焦在她与降生成人的圣言之合作上。本章特别注重天使报喜(或译「圣母领报」)的叙述,并批判父权制度对其所做的诠释,从而突出所传达的提高妇女权力的讯息。这个叙述所呈现的玛利亚是一位先知,梅瑟和以色列历史中的众先知是她的预像,强调〈谢主曲〉(Magnificat)中的先知性讯息,这讯息邀请穷人要在他们受压迫的屈辱生命中奋起。这个叙述结束在五旬节当天,玛利亚当时充满着来自上天的德能。

  第四章提出下述两条信理在圣经与神学诠释上的轨迹:(1)「玛利亚是天主之母」这条定断信理(dogma);(2)「圣母童贞怀胎耶稣」这个教会的隆重训导(solemn teaching)。我们将从尼西亚大公会议开始讨论,这些古老教会训导的神学诠释有着很长的历史。之后,我们将以当代神学家的视角来审视这些有关圣母玛利亚神学命题中的象征特质。我们也要讨论:这两大信理受到早期幻像说(Docetism)和诺斯替主义(Gnosticism)异端的影响,以及受到早期隐修制度(monastic)和克苦灵修(ascetic)的影响。我们还要强调:研究每条信理背后所隐藏的神学性问题之重要性,以及探讨每条信理对基督徒团体信仰生活意义的必要性。

  第五章讨论圣母始胎无染原罪和圣母荣召升天两个近代定断信理的长期演化及发展。本章将针对每条信理的演化、圣经根据、历史环境和神学意义进行探讨。因为圣母始胎无染原罪这条信理,历史上都是在奥思定(Augustine of Hippo, 354~430)原罪论的背景下来理解的,所以本章先给奥思定原罪论做个简要的考查。之后,再探讨原罪论的当代神学反省,这些反省邀请我们重新审视圣母无染原罪信理的意义,以及对我们基督徒现实生活的影响。最后,圣母无染原罪和圣母升天都是非常强而有力的宣告,用荣格的话来说, 它们象征提升「女性到天主的层面」。

  第六章讨论教会长期传统中的圣母玛利亚象征,这些象征一直深深吸引着基督徒的兴趣,无论是在民间的圣母敬礼中,还是在神学的想像中。我们要批判圣母玛利亚/新厄娃、以及新亚当/新厄娃这两个象征,也要对这两个象征给妇女生活带来消极影响而进行批判。本章还要强调:基督信理理论对妇女的压抑与圣母玛利亚沉默寡言、唯命是从的形像之间的关联性,使得妇女被压迫成为顺理成章。全世界的历史已经关注到妇女尊严的意识觉醒,也要求对基督信仰世界中妇女地位的模煳不清做批判性的诠释,并邀请教会寻找更具意义的圣母象征。

  第七章关注的是:因为圣神论神学和圣三论神学发展得不够完整,导致属于天主的仁慈特质就彰显在圣母身上了。我们将探讨天主男性及女性形像的意像、传统神学思想体系中所存在的偏见、政治和女性神学的贡献。我们认为,在当今贫穷、政治压迫和边缘化问题日益严重的复杂背景下,教会礼仪和民间敬礼中的圣母要求教会应该担当起其先知性的门徒身分。然而,圣母不再仅仅是一个完美的门徒楷模。在神学中她更应该是活生生的天主图像,这样我们更易于在受造物中感受天主奥秘的临现。

  任何在神学上为圣母再塑形像,都必须要关注人们去圣母朝圣地朝圣的现象,这现象就要常论及人们在结合信仰和生活上所做的努力了。在附录中,我们将讨论基督信仰传统中朝圣的灵修及其重要角色,并跨越一些伟大的宗教传统,来探索朝圣经验的踪迹。我们将特别关注十九及二十世纪圣母显现戏剧性地突然爆增,以及其默示性的讯息,追问这些民间信仰的虔诚表达,是否对我们理解天主、并走向祂有着重要的关联性。我们需要问:如何解释近来爆增的圣母显现,以及为什么人们灵修上需要这些超乎常态的显现。任何有关圣母玛利亚的研究,若忽略对此现象的探讨,都不会是完整的。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宗教概念,就必须深入其历史的演变过程,而《平凡中的圣者玛利亚:圣母论的历史沿革》这个书名正点出了这一点。对于基督教而言,玛利亚不仅仅是一位女性,更是“圣母”这一神学概念的核心载体。这本书的题目暗示它将细致地梳理“圣母论”是如何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成型,并被教会和信徒所接受的。我好奇书中所探讨的,是否会涉及到早期教会对于玛利亚地位的争议,比如她与伊丽莎白等人的关系,以及在教会早期历史中,她的角色是如何被界定的。接着,我想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到了中世纪,神学界是如何系统地构建和阐述“圣母论”的?有哪些关键的神学著作和论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是否会提及像奥古斯丁、安瑟伦、托马斯·阿奎那等伟大的神学家,他们是如何在各自的著作中对玛利亚的神学地位进行阐释的?而且,“圣母”这一概念的普及,必然离不开信徒的日常崇拜和教会的仪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展现,在历史的各个时期,玛利亚是如何通过祈祷、节日、修道院等多种途径,深入到普通信徒的生活中,并最终在他们的信仰体系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这本书,对我而言,是理解基督教信仰深层结构的一个重要入口。

评分

我一直对人物传记和历史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平凡中的圣者玛利亚:圣母论的历史沿革》这个书名,恰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求知欲。玛利亚,作为基督教信仰中至关重要的人物,她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不断讲述和解读。而“圣母论”的形成,无疑是一段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呈现这段历史?它是否会从玛利亚的生平入手,去追溯她作为一位女性,在那个时代所扮演的角色?又如何从这些具体的生命轨迹中,逐渐引申出“圣母”这一神圣的称号?我期望这本书能够细致地考察,从早期教会文献到中世纪神学,再到近现代的学术研究,不同时期的人们是如何理解和定义玛利亚的“圣母”身份的。例如,早期教会是如何处理她作为耶稣母亲的特殊关系?中世纪的神学家又是如何围绕她的童贞、无染原罪等教义进行论证的?而到了近代,面对世俗化思潮的冲击,玛利亚的形象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这本书若能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深入的学术分析,将有助于我更全面、更立体地理解圣母玛利亚在基督教历史上所占据的独特地位,以及“圣母论”这一概念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历史与文化意义。

评分

这本《平凡中的圣者玛利亚:圣母论的历史沿革》的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宗教史以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女性人物感到着迷。玛利亚,作为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人物之一,她的形象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多样的解读,而“圣母论”更是承载了深厚的哲学和神学意义。这本书据说能够带领读者回溯这个概念的源头,追踪它如何演变、被赋予何种内涵,直至今日我们所熟知的形象。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从早期基督教的模糊提及,到中世纪神学家的系统阐释,再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对她形象的塑造,以及近代以来围绕她的争议与重新诠释。我特别想了解,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上,有哪些关键的事件、人物和思想潮流,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对圣母玛利亚的认知。例如,迦克墩信经如何确立了她的“天主之母”地位?圣伯纳的著作又对后世的圣母崇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教会在不同时期颁布的关于玛利亚的教义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这本书的题目暗示了一种深入挖掘和梳理的过程,我希望它能为我揭示隐藏在“神圣”表象之下的历史脉络,理解那些看似“平凡”的元素如何累积成伟大的宗教形象,从而让我对圣母玛利亚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而是能触及到她背后更为丰富而复杂的历史肌理。

评分

作为一名对艺术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平凡中的圣者玛利亚:圣母论的历史沿革》这个书名充满了期待。圣母玛利亚的形象无疑是西方艺术史上最重要、最常被描绘的主题之一,但她为何会成为如此核心的焦点?又是什么因素推动了她形象的多元演变?这本书显然不会仅仅停留在宗教层面的探讨,而是会深入到视觉文化如何参与构建和传播圣母玛利亚的形象。我设想书中会详细介绍不同时期艺术家是如何理解和表现玛利亚的,从早期基督教的象征性描绘,到拜占庭艺术中程式化的圣像,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对她人性和神性的完美结合的追求,以及巴洛克时期戏剧性的表现手法。我很好奇,在这些艺术作品背后,艺术家们是如何解读“圣母”这一身份的?例如,乔托笔下的哀伤圣母,达芬奇笔下神秘的圣母,以及拉斐尔笔下温柔的圣母,她们之间在表现手法和情感张力上有着怎样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又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以及宗教思潮的哪些变化?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理解,当我们在欣赏一幅描绘圣母玛利亚的画作时,我们不仅仅是在看一幅图像,而是在观看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重新定义、被赋予新的意义的文化符号。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艺术史案例分析,将历史沿革与艺术表现紧密结合,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玛利亚形象的视觉化进程。

评分

说实话,我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平凡中的圣者”这个提法所吸引。我们通常理解的圣人,往往身上带着耀眼的光环,但“平凡”这个词,却为圣母玛利亚增添了一层亲切感和现实感。这本书的题目,《平凡中的圣者玛利亚:圣母论的历史沿革》,让我不禁思考,在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玛利亚是如何展现出她的神圣性的?而“圣母论”的发展,是否也正是从这些“平凡”的视角出发,逐渐升华和丰富起来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探讨,玛利亚作为一位母亲,一位女儿,一位犹太女性,在历史的特定情境下,她的生活细节和身份认同是如何被后人解读和神化的。这本书可能会揭示,在早期的基督教文本中,玛利亚的形象是怎样的朴实无华,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教会和信徒又是如何逐渐为她披上层层神圣的光辉。我尤其想了解,在那些关于玛利亚的民间故事、传说和传统中,有多少成分是源于她的“平凡”生活,又有哪些是后人对她神性的一种想象和投射。这本书也许能帮助我理解,为何在许多文化中,圣母玛利亚的形象能够如此深入人心,能够成为无数人精神寄托的象征,那或许正是因为她的“平凡”给了人们一种共鸣,而她的“圣者”身份又给予了人们希望和指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