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教宗方济各一起朝拜圣体

和教宗方济各一起朝拜圣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信仰
  • 天主教
  • 方济各
  • 圣体
  • 朝圣
  • 灵修
  • 宗教
  • 教会
  • 祈祷
  • 灵性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朝拜圣体
  是整个人与基督相遇。
  是受造物与造物主相会。
  是门徒亲近天上导师。
  是病人求助医治灵魂的医师。
  是口渴者寻获水泉。
  是盲人重见光明。
  是去探访知心好友。
  是徬徨迷失的人找到道路。

  基督圣体是世界的希望之粮。
  ──教宗方济各

  敬礼朝拜圣体是教会的优良传统。借着朝拜圣体,让我们的生命扎根在耶稣基督内,与祂密切交谈,享受温暖亲密的友谊,更热诚地活出信仰的美好与真谛。

  本书有31天朝拜圣体的祈祷,以天主圣言为祈祷的基础,光照我们的生活并赋予更新的活力。每日默想的题材取自教宗方济各的着作,由教宗亲自带领我们与天主圣三相遇、体会圣言的深意,静下心来平安地与主同在;并在圣母的陪伴和代祷中,回顾与反省生活、定志实践信仰,敞开心门迎接耶稣的恩宠。

  ISSUU试阅连结:issuu.com/wisdompress/docs/9789866036392

本书特色

  ★ 提供31天的祈祷,以天主圣言为基础,光照并赋予更新信仰的活力。
  ★ 默想题材取自教宗方济各的着作,与教宗一起回顾生活及实践信仰。
  ★ 祈祷步骤简明易行,更容易静下心来进入祈祷氛围,获得朝拜圣体的果实。
  ★ 附录提供明供圣体的程序、歌曲和各种实用祷文,亦可运用于日常的祈祷。
  ★ 朝拜圣体的最佳「伴祷书」,适合个人、家庭、堂区和善会团体使用。

主教的强力推荐

  朝拜圣体是感恩祭的延续,帮助我们在平凡生活中认出基督真实的临在,并获得满溢的恩宠。──台北总教区 洪山川总主教

  对圣体敬礼的热诚,使我们更能体会共融在耶稣基督爱内的喜悦与平安,也慷慨地以爱还爱。──新竹教区 李克勉主教

  朝拜圣体能帮助内心与天主圣三相遇,借圣言与基督建立更亲密的关系,光照并赋予更新生命的活力。──台中教区 苏耀文主教

  我们借着朝拜圣体归向基督真光,成为炽热的证人,怀着喜乐与热火,将天主圣爱点燃整个世界。──嘉义教区 钟安住主教

  朝拜圣体吸引我们与基督亲密结合,效法耶稣全然奉献自己,拥抱生命的苦架。──台南教区 林吉男主教

  圣体圣事拉近我们与耶稣的距离。朝拜圣体,来到耶稣面前与祂交流谈心,是增进信仰的良方。──高雄教区 刘振忠总主教

  圣体敬礼使我们在爱的飨宴中得着力量,以火热的心服事众人、关怀世界。──花莲教区 黄兆明主教
好的,这是关于一本名为《天国的面包:中古世纪的圣体崇敬史》的图书简介,该书内容与您提到的书名无关。 《天国的面包:中古世纪的圣体崇敬史》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索了中世纪欧洲天主教信仰的核心——圣体崇敬(Eucharistic Adoration)的演变历程、神学基础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深远影响。从公元500年至1500年间,圣体,即被视为基督真实临在于饼和酒中的圣礼,如何从一个单纯的弥撒仪式核心,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复杂且充满仪式感的独立崇敬活动,是本书关注的焦点。 第一部:奠基与初探(500-1000年) 中世纪早期,对圣体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弥撒圣祭本身。当时的信徒更多关注的是圣事的神圣性与祭献的意义,而非圣体的“留存”或“展示”。然而,随着教会礼仪的日益复杂化,对圣体“实体存在”的强调开始浮现。 本部分详述了加洛林复兴时期神学家(如阿尔昆和拉班·鲁夫斯)对“变体论”(Transubstantiation)的初步讨论。他们开始区分圣体的“相”与“体”,为后来的神学发展埋下了种子。在此阶段,圣体通常在弥撒结束后立即被消耗,极少被公开展示或保存。我们考察了早期修道院的实践,它们如何谨慎地处理剩余的圣体,以及民间流传的关于圣体显迹的早期故事。 第二部:可见的圣迹——圣体显现与崇敬的兴起(1000-1200年) 11世纪后半叶,欧洲社会对圣体的渴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一时期见证了圣体崇敬仪式中一个关键性的转变:圣体的公开展示与朝拜。 本书重点分析了1079年发生在博韦(Bouve)的著名圣体显迹事件,该事件被认为是推动圣体崇敬仪式化的重要催化剂。显迹故事的传播,极大地激发了信众对基督真实临在的感性认知,促使神职人员寻找更恰当的方式来“展示”并“保护”圣体。 我们详细考察了“圣体柜”(Pyx)和早期“圣体盒”(Reliquary)在保存和展示圣体中的作用。同时,教会权威开始对这些新兴的民间实践进行规范。这一阶段的文本和艺术描绘清晰地显示出,信徒的目光不再仅仅停留在祭坛,而是开始寻求一种更直接、更个人化的“观看基督”的体验。 第三部:教义的确立与礼仪的标准化(1200-1300年) 13世纪是圣体崇敬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教宗英诺森三世的领导下,第四次拉特兰大公会议(1215年)在正式确立变体论教义的同时,也间接推动了对圣体更严格的保护。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1264年教宗乌尔班四世设立的“圣体圣血节”(Corpus Christi)。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它将对圣体的崇敬提升到了一个全国性的、官方认可的节日高度。圣体圣血节的设立,不仅使得圣体游行成为可能,也固化了特定的礼仪动作和神学解释。我们细致梳理了圣体游行(Corpus Christi Procession)如何从一种象征性的展示,演变为盛大、公开的社会政治声明,反映了教会权力的巩固。 此外,圣体柜和圣体台(Altar)的设计也在此期间趋于成熟,以适应公开展示的需求。 第四部:教派的盛行与民间信仰的交织(1300-1500年) 到了中世纪晚期,圣体崇敬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众不再满足于一年一度的节日,而是渴望每日都能在圣体前默想。 本书考察了“朝拜圣体”这一实践的普及。许多城市和教区开始设置固定的时间,允许平信徒在弥撒之外的时间里,对安放在圣体柜或特别布置的圣体台上被祝圣的圣体进行私下的、长时间的默想和祈祷。这与当时“精神之光”运动(Devotio Moderna)的兴起息息相关,信徒们追求更个人化、更内省的基督体验。 我们还分析了圣体崇敬如何与当时流行的“临终圣事”紧密结合。在瘟疫流行和战争频发的年代,一块被保留的圣体被视为抵御邪恶、获得恩宠的强大保障。 结论:遗产与张力 《天国的面包》最后总结了中古世纪圣体崇敬实践对后续宗教改革运动产生的巨大影响。正是因为教会将圣体崇敬发展得如此复杂和物质化,才为后来的路德等改革家提供了猛烈攻击的靶子。然而,本书也强调,正是这种深厚的崇敬传统,塑造了西方基督教世界对神圣、仪式和临在的核心理解。 本书通过对大量拉丁文、地方方言文献、礼仪手册以及艺术史资料的细致钩沉,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生动、立体、充满张力的中世纪信仰图景。它揭示了圣体如何从一个神秘的仪式核心,一步步成为中世纪人精神生活和公共生活的焦点。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更新信仰,从朝拜圣体开始/苏耀文主教
祈祷指南
第1天:耶稣敲门
第2天:父亲的心
第3天:圣母的顺服
第4天:天主的子女
第5天:洗礼的恩宠
第6天:跟随我
第7天:与耶稣同在
第8天:真正的幸福
第9天:天主的位置
第10天:天主的智慧
第11天:基督的化身
第12天:数算恩典
第13天:来赴盛宴
第14天:承行天父的旨意
第15天:慈悲的眼光
第16天:空虚自己
第17天:修和圣事之美
第18天:弥撒的恩宠
第19天:从死亡到复活
第20天:谦逊和忍耐
第21天:基督徒的喜乐
第22天:共融合一
第23天:认识天主
第24天:与穷人同甘共苦
第25天:家庭是爱的学校
第26天:最重要的是爱
第27天:勇气──圣神的礼物
第28天:病人傅油圣事之美
第29天:基督的使者
第30天:关心近人
第31天:天主赐予我的新名字
附录一:明供圣体程序
附录二:实用祷文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让我心绪宁静的书,书名是《和教宗方济各一起朝拜圣体》。虽然我不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但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却远超宗教范畴。它就像一位温和的向导,引领我穿越日常的喧嚣,进入一片宁静而神圣的空间。阅读的过程,我仿佛能感受到一种深沉的爱与包容,如同被一股温暖的河流轻轻包裹。书中对圣体圣血的讲解,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是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让我重新思考生命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它让我明白,即使在最平凡的时刻,也可能蕴藏着非凡的意义。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等待”的章节,它教会我在纷扰的世界中,如何安然地等待,如何从等待中汲取力量,而不是被焦虑所吞噬。这种平和的力量,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在面对挑战时,多了一份从容和坚定。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丰盈,对生活也多了几分感恩和珍惜。它不是一本速成的“心灵鸡汤”,而是一份沉甸甸的邀请,邀请我去探索生命更深层的意义。

评分

最近沉浸在《和教宗方济各一起朝拜圣体》这本书中,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静默的洗礼。我并非宗教人士,但这本书的深度和普适性,让我从其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养分。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宗教仪式的解读,更像是一场关于生命本质的深刻对话。书中关于“谦卑”的阐述,让我尤为触动。教宗方济各用他一贯的温和而坚定的语调,引导读者去认识到,真正的力量,往往来自于内心的柔软和对万物的敬畏。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骄傲和执着,并尝试用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每一次的阅读,都仿佛在进行一次心灵的“微调”,将那些不必要的情绪杂质悄悄清除,留下的,是更加纯粹和宁静的心灵。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信仰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之中,藏在我们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和关怀里。它不是要我皈依,而是要我用更广阔的胸怀去理解世界,去拥抱生命。

评分

《和教宗方济各一起朝拜圣体》这本书,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它没有刻意去宣扬任何教条,而是通过对圣体圣血的细腻描绘,引领我进入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境界。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于外在的声名显赫,而是源自于内心的强大和对真理的追求。书中关于“希望”的论述,让我深感共鸣。它让我明白,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总有一束光芒,能够穿透阴霾,指引我们前行。教宗方济各用他的话语,如同温柔的手,抚平了我内心的焦虑和不安,让我重新找回了面对生活的勇气。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充电”。它让我意识到,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去感受那份神圣的连接,是多么重要。这种连接,不仅仅是宗教层面的,更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回归,一种对爱与真理的渴望。它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也更加珍惜当下拥有的每一个瞬间。

评分

《和教宗方济各一起朝拜圣体》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沉静而持久的。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智慧,往往隐藏在最朴素的语言之中。而这本书,恰恰就是如此。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却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圣体圣血的奥秘,化作了触手可及的启示。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奉献”的论述印象深刻。它让我明白,奉献并非是一种牺牲,而是一种分享,一种将自己内在的生命力,转化为爱与希望的能量。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教宗方济各那充满智慧的双眼,他鼓励我们,在每一次的朝拜中,都敞开心扉,去接纳、去给予。这种无私的爱,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灵。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思考如何才能活出更有意义的人生。这本书不仅是一次精神的旅程,更是一次灵魂的唤醒。它让我明白,即使我们身处凡俗,也能够触碰到神圣的光辉,也能够活出充满爱与希望的生命。

评分

读罢《和教宗方济各一起朝拜圣体》,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是宏大的教义宣讲,而是一种触及灵魂的温润。我并非天主教徒,但这本书的语言魅力和思想深度,却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以一种近乎对话的方式,将古老的圣体奥迹,在现代语境下重新诠释,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我仿佛能听到教宗方济各的声音,带着无尽的慈爱和智慧,引导我一步步走向那神圣的祭坛。书中对于“感恩”的描绘,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它不仅仅是表面的感谢,更是一种源自内心的,对生命馈赠的深刻体悟。每一次的朝拜,都仿佛是一次与至高的连接,一次灵魂的洗礼。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足够懂得感恩,是否足够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的不足,也激励我不断成长。它不是要我改变信仰,而是要我以一种更虔诚、更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去爱身边的人。这种力量是静默而强大的,它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和充满希望的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