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巴赫一起祈祷15天

与巴赫一起祈祷15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巴赫
  • 祈祷
  • 灵修
  • 基督教
  • 音乐
  • 信仰
  • 灵性成长
  • 每日灵粮
  • 古典音乐
  • 内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写作音乐的目的及其始终不变的动机,
除了赞颂上主、洁净灵魂以外,
没有别的目的。

  约翰‧瑟巴斯坦‧巴赫(Jean Sébastien Bach, 1685-1750),这位宗教音乐家,一生都以勤读圣经来滋养他的基督徒生活,并不时为圣经作旁註,将自己悲喜交织的人生,深深根植在路德信义宗的信仰传统里。

  他对自己的信仰虽然着墨不多,然而除了大量的宗教音乐创作以外,尚遗有不少证据,显示出他深厚的灵修生活。

  本书将从这些文献及其音乐作品中,将挑选出一些精彩片段,呈现出巴赫的一生,深深地浸润在上主的临在中,全心信赖祂的仁慈。

  本书内容包括:
  巴赫生平简介
  十五段以巴赫生平为基础的生活默想

名人推荐

  林淑娜(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台南神学院教会音乐系所副教授)
  胡国桢(天主教辅仁圣博敏神学院教师)
  俞继斌(中华信义神学院前院长)

  喜乐推荐(按姓名笔画顺序排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阿岚‧乔利 Alain Joly


  阿岚‧乔利 Alain Joly 是法国信义宗福音派的牧师,在巴黎主持毕也德教会(églize des Billettes),曾在巴黎研读历史学,后又至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研读神学。他自1995年至2009年曾任路德文化中心主任。他是基督教频率的主持人之一,是教会媒体的合作伙伴。他目前在塞纳谷(Vaux-sur-Seine)自由神学院授课,并时常举行公开演讲,致力于教会的合一运动。

图书目录

序一:肯定自己,不否定别人/胡国桢/005
序二:巴赫与路德/俞继斌/013
序三:聆听福音「活的」声音/林淑娜/017
前言/021
巴赫之生平简介/025
缩写词/035
 
第一天 荣耀只归于上主/039
第二天 与基督结合/045
第三天 勤读圣经/053
第四天 忠于教会/061
第五天 忠实的路德子弟/067
第六天 勤读密契灵修作品/073
第七天 被钉者的形象/081
第八天 望德与慰借/087
第九天 荡子/093
第十天 圣神启迪圣乐/099
第十一天 颂扬永生上主之赞曲/105
第十二天 恭领圣体/111
第十三天 论服从上主/119
第十四天 我的极乐在祢内/127
第十五天 我谦恭求祢/135

 

图书序言

序一

肯定自己,不否定别人
导读《与巴赫一起祈祷15天》


  光启文化事业继《与罗哲弟兄一起祈祷15天》(2015 年 11 月出版)之后,2017 年初又要出版《与巴赫一起祈祷 15 天》。现今,整个基督信仰世界都在积极筹备「迎接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发起宗教改革运动 500 週年」的纪念活动。这是首次在大公主义基督徒合一运动时代(ecumenical age)中举行的纪念活动。光启文化事业是天主教主持的出版机构,他们在基督宗教历史这一个转捩点的前夕,以中文出版这两本祈祷灵修参考书,真可谓走在时代的前端。
   这两本祈祷灵修参考书,除了都表达出以音乐祈祷灵修的精神之外,也让读者体会到大公主义基督徒合一运动的精髓。罗哲与巴赫,两人都不是出自天主教灵修传统的基督徒。罗哲的父亲是改革宗教会的一位牧师;巴赫的父亲是信义宗教会的一位管风琴师。罗哲追随父亲之路,读完神学之后并没有成为改革宗的一位牧师,却建立了一个跨越宗派的泰泽修会团体,推广大公主义基督徒合一运动;巴赫也追随父亲之路,成了信义宗教会的一位音乐大师,不过他在那个宗派间尖锐对立的时代中,表现出大公主义基督徒合一的精神。

  这两本祈祷灵修参考书的原初文本都是法文,由在法国的新城出版社(Nouvelle Cité)出版。新城出版社为卢嘉勒(Chiara Lubich)女士创立的普世博爱运动所拥有,他们出版的《与XX一起祈祷 15 天》系列祈祷灵修参考书,迄今超过了 160 本,其中不少被译成各种文字,畅销全球,历久不衰。中文译本也有很多,由基督宗教华文的各大出版社编译出版。

  普世博爱运动发起的背景,与罗哲弟兄创立泰泽修会团体很像,二者都发轫于 1940 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史上最大的浩劫。人间之所以有战争,最大的因素就是人人都自以为是,肯定自己所认为的是对的,凡与自己所认为对的不同的都错了,「正义」及天主就只站在我这边,我要帮天主扫除邪恶。如此,人类的浩劫就开始了。罗哲弟兄及卢嘉勒女士,都是在这次人类最大浩劫的战争中,受到天主圣神的启迪,不约而同地在不同的情境中建立起他们的团体,而且都以「合一」作为团体中心理念之一。这是基督宗教史上的一大转捩点,基督宗教历史自此,要从不断分裂、走向逐渐合一之路了。这也就是大公主义基督徒合一时代的开始。

  回顾两千年来基督宗教的历史,其间发生了三次大分裂。第五世纪的厄弗所(Ephesus)及加采东(Chalcedon)两届大公会议,造成了基督宗教史上的第一次大分裂,这次分裂分出了聂斯多略教会(景教,Nestorianism)以及一些一性论的教会。其实,我们今天考查当时大公会议前后的历史,发现若不是政治因素的加入,虽然在信理教义上有争议,但绝不至于演变成无法挽回的分裂。第十一世纪东、西方教会的分裂,基于信理教义上的分歧因素成分较小,真正的原因还是政治上的不妥协。第十六世纪,马丁‧路德其实并没有想要离开天主教会另立教会,但是天主教当局及路德的追随者之间政治利益的纠葛,才让分裂的事实弄得无法收拾。总之,分裂的首要原因并不是在信理教义中的差异,而是政治因素。所谓政治,其中最恐怖的就是极端的自我中心。只有我的「真理」才是天主的真理,与我的「真理」不同的都来自魔鬼,若不是完全错误,至少也是「异端」,应该剷除,应该消灭。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宗教改革运动之后的宗教战争,都是在同一思维之下的产物。

  巴赫生于主历 1685 年,距马丁‧路德 1517 年的宗教改革运动首役之后约 170 年,这正是基督宗教各宗派间尖锐对立达到高峰的时期。巴赫生长、服务于当时的信义宗福音派教会中。当时,信义宗教会不只与天主教和改革宗教会之间有冲突;就连信义宗内部的正统派与虔信派之间,也有几乎水火不容的矛盾味道,就像现今新教传统教会中的传统派与灵恩派之间的矛盾一样。巴赫处在这样一个信仰氛围之中,他是如何度一个音乐人基督徒的灵修生活呢?

  本书的作者阿岚‧乔利是一位法国信义宗福音派的牧师,在巴黎牧会。本书是这位信义宗牧师,以十五个单元来给今天的基督徒推荐巴赫的灵修生活。笔者是一位华人天主教神父,读了本书,立刻有个冲劲,也希望介绍给今天的天主教徒,在灵修生活上,巴赫也有值得我们借镜的地方。

  首先,巴赫生活的年代正是基督信仰各宗派间自以为是、而排斥他人的高峰期,当时的基督徒都像格林多的信友一样,「属保禄的」、「属阿颇罗的」、「属刻法的」,各个团体自以为是,排挤非我族类(参阅:格前/林前一12)。作者给本书灵修第一天提出的前引文,是巴赫一封辞职信中的一段。原来,巴赫当时所事奉的信义宗教会团体中,有所谓的正统派和虔信派之间的论战争执,巴赫因而被迫辞职,他就写了这封辞职信,以表心意。本书作者为第一天给的标题是「荣耀只归于上主」。是的,巴赫其实是忠于来自马丁‧路德信义宗的信仰理念(请参阅:第四天与第五天的内容),可是他知道:信义宗的信仰理念固然对,其他宗派并不一定就是错。他真是我们今日大公主义基督徒合一运动时代里的好典范,以「肯定自己有真理,但也不必否定别人,以为他们一定错了」,我们大家可以一起合作,「让荣耀只归于上主」。所以,后来有一段时间巴赫还担任了改革宗加尔文派亲王的宫廷乐师,虽然改革宗和信义宗的礼仪观很不同,但他还是可以与他们一起,「让荣耀只归于上主」。

  「荣耀只归于上主」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把圣言置于生命的中心「与基督结合」(第二天)。所以,巴赫「勤读圣经」(第三天),并「勤读密契灵修作品」(第六天)。是的,音乐是巴赫生命的中心,他的音乐就是在诠释圣经中耶稣基督的喜讯。本书作者说:「从这一点来看,音乐家巴赫俨然已是一位释经者」(本书 55 页)。这一点儿都不错!弥撒礼仪中好的音乐及歌曲,有时比主礼的讲经(证道)更能引人归向上主。

  信义宗与天主教一样,非常重视感恩圣事的弥撒,华文信义宗教会称为圣餐礼拜。他们跟天主教一样,肯定所领的圣体圣血是真实的基督体血,借领圣体圣血,而与基督生命真实结合。所以他们非常慎重举行圣餐礼拜,要求信友好好准备心灵,恭领圣体圣血(参阅本书第十二天)。本书作者在灵修的第七天,以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角度向读者介绍这个圣餐礼拜。他说:「信义宗传统一直维持着把十字架苦像置于祭台上」(本书 82 页)。

  这一点,可能很多基督宗教华语教会的朋友会感到讶异,包括天主教,甚至信义宗的会友。因为大家都认为天主教才用十字苦像。基督新教要不是耶稣没有在十字架上面;要不就是根本没有十字架。可是,我们要知道,这个说法并不适用于马丁‧路德追随者,因为「因信称/成义」的信理理论,正是保禄的十字架神学,若没有耶稣十字架上的苦难与死亡,对他们来说,根本就不会有救恩的可能;不像今天有些天主堂,祭台前放置的是复活的基督、或耶稣升天像,这是因为我们把得救的恩宠与复活的基督紧紧地联结在一起。直到今天,按本书作者所说,德国托林吉省(Thuringe,路德及巴赫出生及成长之地)及萨克斯地区(Saxe)的信义宗教堂内,仍然在祭台上置有十字苦像(本书 82 页)。笔者在辅仁圣博敏神学院的大公主义课堂上,每年也都给同学看一个德国信义宗修女会圣堂祭台前面的墙上挂着的是十字苦像(他们的主礼仍然还是面对墙壁、背对教友做弥撒)。可见,信义宗将十字架苦像和圣餐礼拜联结在一起的传统一直维持着。

  不过,本书作者也提醒读者:「然而,在基督新教的情境中,我们绝不单独崇拜十字架苦像,单独的形象并不神圣,形象本身无法表达出其神圣性」(本书 83 页)。是的,笔者也愿提醒天主教的读者,我们面对圣人的圣像时也应如此,必须以祈祷的心境面对圣人,请他为我们代祷,而不要以为圣像本身就有行神蹟的能力,这是迷信,不是我们的信仰。

  巴赫在生命的哀伤或挫折时,会怀着望德寻求慰借(第八日);也会为迷途的儿子祈祷,并助他一臂之力(第九日)。总之,本书作者把巴赫灵修的每一面值得借镜参考之处都给我们指出了。至于,巴赫的音乐与我们灵修的关系,就另请音乐造诣修养高的牧者给大家介绍吧。

胡国桢
天主教辅仁圣博敏神学院教师,专长:信理神学,圣事与礼仪神学,大公主义与宗教交谈等

图书试读

- Day 1-
荣耀只归于上主


我唯一的工作目标,一直都是制定一套以尊崇上主为主的正统宗教音乐,同时尽我所能地来完成你们的意旨。我尤其想要改善你们的宗教音乐,因为在这方面,看来它比其他许多邻近村庄都落后许多。我也想对你们的教堂有所贡献,在此呈上一份修理管风琴的计画,我认为这是我分内应做的事……。再说,我总是以喜乐之心妥善完成我的任务。

~1708 年 6 月 25 日致米尔豪森市市长及市议员之书信

巴赫在抵达米尔豪森市一年以后,据他自己说,即成为各种诋毁的目标,于是他递出辞呈,辞去堂区管风琴师的职务。他借这封给上司的信,开头即表明自己是怎样执行教会音乐师之职责的。他所关注的是:圣歌诠释的品质,在礼仪进行时如何恰到好处地插入音乐,以及管风琴的修理工作。总之,他无可指责,因为他确实在用心服务。

同时他也以简短的用语说明他的动力是什么,这也是他一辈子的工作动力,那就是「归荣耀于上主」,并「以喜乐之心事奉祂」。他的这些话既非无关痛痒,也不是客套话,而是出自肺腑之言。「荣耀归于上主」与「以喜乐之心服务」这两方面,我认为符合〈天主经〉(主祷文)祈祷的第一个意向:「愿祢的名受显扬」,祈求主的圣名在众人面前不会受辱,而在人的行为中受到尊重—对巴赫来说,那正是他的愿望:把宗教音乐制作得更庄严崇高,演奏得更尽善尽美—这样他就把自己胸怀中的喜乐通传给信众。这种心愿不是天生来自人性的,而是向耶稣求得的。只要信友对圣神(圣灵)顺服,就可能与上主达成这三方面的协调。

巴赫要通过正统性的音乐—所谓正统,就是符合礼仪传统及信义宗福音派教会之教理的音乐,不添加任何不必要的煽动性元素—来以音乐本身崇敬上主的尊威及祂在基督耶稣内的化身;这是他一生所追求的志业。因为人一旦接受了基督为自己、为全人类所完成的一切,难道不该以全力敬仰这位给予圣宠的恩人?信友只要深思上主如何爱我们,就该以行动来回应祂的爱。对巴赫来说,宗教音乐就是回应上主之爱的最佳实验园地:他不仅把崇敬主耶稣的心愿列为生命的首要标的,更需要时刻将其化为实际的行动:就是每次在作曲时,每次在教会礼仪的参与中,每次在乐器的检视中,每次在演唱的排练或对学生的教导中,都心想有上主在看、在听,只愿祂悦纳他将心愿所化成的行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完全是出于一种不经意的缘份。我并不是一个特别虔诚的教徒,但生活中的种种磨砺,总会让人在不经意间渴望一些精神的慰藉。那天在书店里漫无目的地闲逛,指尖无意间滑过这个书名:《与巴赫一起祈祷15天》。光是这个名字,就带着一种莫名的吸引力,仿佛能将人带入一个宁静而神圣的空间。没有华丽的封面,也没有激烈的宣传语,只是那朴实无华的书名,却瞬间勾起了我内心深处某种难以言喻的期待。我喜欢巴赫的音乐,那种纯粹、深刻、带着秩序感的美,总能抚平我内心的躁动,让我感受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平静。所以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并没有立刻翻开,而是将它放在床头,每天睡觉前,看着它,就觉得心中有了一份安宁的寄托。我期待着,这15天,能通过巴赫的音乐,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力量,或许也能在音乐的指引下,与内心深处的自己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

评分

最近的生活节奏实在太快了,感觉每天都在疲于奔命,从一个任务奔向另一个任务,仿佛被无形的绳索牵引着,喘不过气来。在这个时候,偶然间看到了《与巴赫一起祈祷15天》这本书。初看到书名,我其实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以为它可能只是市面上众多心灵鸡汤类的读物之一。然而,当我真正拿起它,翻开它,那种感觉却截然不同。它没有那些空洞的口号,也没有那些虚无缥缈的承诺。我感觉它更像是一位老朋友,用一种平和而温暖的语气,与我分享他的人生感悟。我尤其喜欢它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以及面对困难时的从容与坚定。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节奏,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抽离出来,去感受那些细微的美好,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评分

我一直觉得,音乐是一种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交流方式,而巴赫的音乐,更是其中翘楚。它的深刻、它的庄重、它的纯粹,总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当我得知有这样一本《与巴赫一起祈祷15天》的书时,我的好奇心被瞬间点燃。我并没有立刻去探究书的内容,而是先在脑海中勾勒出它可能的样子。我猜想,它或许会引导读者在聆听巴赫作品的同时,进行一些心灵上的探索,或许会有人生哲理的阐述,又或许是对信仰的思考。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不同寻常的体验。我喜欢那种能够引发我深入思考的读物,而不是仅仅提供消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心灵旅程中的一个重要驿站,让我能够借由巴赫的音乐,与自己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升华。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读过的一本关于古典音乐的书,那种沉静而内敛的风格,总能让人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处心灵的港湾。当我翻开《与巴赫一起祈祷15天》时,并没有立即进入阅读模式,而是先被它整体的纸张质感和排版方式所吸引。仿佛每一页都经过了精心打磨,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一种对读者的尊重。我尤其欣赏它那种留白的处理,没有过多的装饰,也没有过于密集的信息,让眼睛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放松。我习惯于在早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时,泡上一杯温热的咖啡,然后静静地坐在书桌前,伴随着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声,开始我今天的阅读。我享受这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而这本书,恰恰契合了这种心境。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通过这本书,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找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并从中汲取前进的动力。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的书,一本能够让我暂时逃离现实的喧嚣,去感受宁静与美好的读物。当我偶然在朋友的书架上看到了《与巴赫一起祈祷15天》这本书时,我的目光就被它吸引住了。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诗意和哲思,仿佛能够引领我进入一个与世隔绝的圣域。我并没有立刻问朋友书的内容,而是先用手指轻轻地摩挲着书的封面,感受着它散发出的独特气息。我喜欢这种未知的神秘感,期待着它能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我憧憬着,在接下来的阅读过程中,能够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感受巴赫音乐的魅力,去体会那种穿越时空的共鸣,去发现那些隐藏在生活中的平凡却又伟大的瞬间。我希望能在这本书的陪伴下,完成一次意义非凡的心灵洗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