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生很平凡,只有爱而已:丁松筠神父的生命之旅

我的一生很平凡,只有爱而已:丁松筠神父的生命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丁松筠神父
  • 信仰
  • 生命
  • 传记
  • 宗教
  • 平淡人生
  • 人间真情
  • 心灵成长
  • 信仰之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如果我可以救人,或让人得到幸福,
  世界是否有我,才会有所分别。──丁松筠
 
  一九六七年,二十四岁的年轻修士,
  搭船从美国远航台湾,在陌生的环境中开启神职使命的新页。
 
  从辅仁大学的教职、转至四十多年光启社的媒体生涯,
  他在冰冷的摄影器材中,发掘媒体的温度与影响力。
 
  他打破一般人对神父的印象,
  拿起吉他自弹自唱,
  用音乐、故事、演戏、英语教学、纪录片等,
  让他想分享的爱与价值,无远弗届。
 
  这一生,他拥有的,只有爱。
  将爱灌注在每一项工作中、每一个相遇的人身上,
  他爱的人,没有排除,没有遗漏,更没有挑选!

  丁松筠神父最真挚也最动人的生命故事

  他是台湾人最熟悉的神父,因效法史怀哲精神,二十四岁时来台传教。原本在辅仁大学教书,后来转至光启社,开始长达四十多年的媒体生涯。个性不喜拘谨的他,是一个最不像神父的神父。当他抱着吉他,用台语唱出一声「烧肉粽——」,萤光幕前的观众都开怀不已;当他跟着小朋友又唱又跳,摇身一变成了孩子的美语老师。他还深入柬埔寨难民营,完成纪录片「杀戮战场的边缘」,荣获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及亚太影展最佳短片奖,成功唤起社会大众对难民的关怀与捐助。

  丁松筠神父来台半世纪,于2017年5月获得中华民国身分证。他热爱台湾,珍视传播工作,以爱与关怀,温暖每一位相遇的人。2017年5月31日,他在奉献毕生的这片土地上回归主怀;他留给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爱你们!」

专文推荐

  黑幼龙│卡内基训练大中华地区负责人
  孙大川│监察院副院长

拥抱推荐

  李宗盛│资深音乐人
  沈春华│资深主播
  张小燕│知名主持人
  陈建仁│中央研究院院士
  陈刚信│TVBS联利媒体副董事长暨总顾问
  陈蔼玲│富邦文教基金会执行董事
  释证严│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
  (按姓氏笔划排列)

  ‧老丁,敬你一生用爱为主做见证!──李宗盛│资深音乐人

  ‧丁神父的「一家人」显然跳出了台湾,却有着同样「血统」,都是贫困且深受人权侵害的人。──孙大川│监察院副院长

  ‧丁神父像史怀哲一样勇敢,远渡重洋来到陌生的国度。他把握时代讯息,开拓电子媒体传道的使命,成为热爱台湾人的真正台湾人!──陈建仁│中央研究院院士

  ‧对我而言,丁松筠神父是一位传达「关心、爱和平安」的好友!他曾在百忙之中特地到公司,送给我一只木制的十字架,每当握住十字架时,我的心感受到无比的安定、宁静和幸福。虽然他已安息主怀,但他对朋友真心的关怀及爱,将令人永远怀念!──陈刚信│TVBS联利媒体副董事长暨总顾问

  ‧诚恳自在睿智关爱,丁神父的一言一行,早已活出天主的光采。借本书,让更多人分享这份爱的力量。──陈蔼玲│富邦文教基金会执行董事

  ‧丁神父真的在做神父的过程中很快乐,因而坚定地留下来了。自己快乐,周围的人也因他而变得更快乐。──黑幼龙│卡内基训练大中华地区负责人

  ‧扎根在台湾五十年的丁松筠神父,将毕生的精华岁月奉献给台湾人民;宗教的核心价值就是爱,他对这片土地的爱既开阔又绵密,在融入与教化的过程中,他用善巧方便的方式传播天主的福音,让有缘者因信教而得到心灵的慰借和安顿。尤其接下光启社社长后,制播许多脍炙人口的节目,不仅是台湾传播界的开路先锋,更为台湾培育大量的电视电影制作人,委实令人钦服。
  本书以第一人称着笔,透过影响丁神父生命抉择的二十二位重要人物,串起丁神父丰富多彩的一生,文笔流畅、编排简洁,出版在即,特地推荐与读者阅读。──释证严│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
 
我的一生很平凡,只有爱而已:丁松筠神父的生命之旅 一部关于信仰、奉献与人性光辉的深度传记 本书以细腻而真挚的笔触,全景式地描绘了丁松筠神父波澜壮阔而又深植平凡的生命轨迹。这不是一部刻板的生平记录,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带领读者走入这位天主教神父内心最深处的角落,探寻他如何将短暂的生命淬炼成永恒的爱与奉献。 第一部:时代的洪流与心灵的觉醒 丁松筠神父的早年经历,深深烙印着时代的印记。出生于动荡年代,他的童年与青少年时期,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思考。本书详尽考据了他早期的教育背景,描述了他在知识的海洋中如何与人文主义、哲学思想进行碰撞。 叙事从他青年时期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开始。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最终选择了追随基督的道路,步入神职?这部分内容深入剖析了他做出重大抉择时的内心挣扎与最终的坚定。我们得以窥见,在那些青涩的岁月里,那些影响他一生的导师、书籍和关键事件,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这位日后广受尊敬的灵魂导师。 作者并未回避早年信仰历程中的迷惘与试炼。通过对当时历史环境的还原,读者可以理解,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坚定信仰是一条多么不平坦的道路。他如何平衡传统教义与时代发展?他如何将个人的信仰追求,融入到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这一部分,是理解丁神父复杂人格的基石。 第二部:牧灵的足迹与信仰的实践 丁松筠神父的牧灵生涯,是本书着墨最多的篇幅之一。他的事工并非停留在宏大的理论宣讲,而是扎根于最基层、最需要关怀的群体之中。 本书详细记录了他在不同堂区、不同环境下的工作历程。无论是都市的喧嚣,还是偏远乡村的寂静,他总是那个最先伸出援手的人。书中收录了大量来自教友和受助者的口述回忆,这些鲜活的见证描绘出一个充满耐心、富有同情心的牧者形象。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对社会公正议题的关注。丁神父从不将信仰视为遁世的借口,他积极介入社会边缘群体的议题,倡导人文关怀。例如,书中细致梳理了他参与的几次重要的社会行动,这些行动的背后,是他对“爱邻如己”这一诫命最深刻的实践。他如何用非对抗性的方式,去推动变革?他如何平衡教会的立场与时代的需要?这些深刻的思考和行动,构成了他牧灵生涯中最动人的篇章。 第三部:智慧的沉淀与文字的力量 丁松筠神父不仅是行动者,更是一位深刻的思想者和卓越的文字工作者。本书深入探讨了他浩瀚的著作体系。 通过对他的主要文集、书信以及公开发表的文章的梳理,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思想的演变轨迹。他的文字风格以其独特的东方智慧和深刻的洞察力而著称,既有对传统神学概念的现代化诠释,也有对当代人精神困境的精准把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深入分析了丁神父在面对现代性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他如何看待科学与信仰的关系?如何解读东方哲学对天主教思想的潜在启示?这些章节不仅展现了他的学术深度,更体现了他跨文化对话的勇气和能力。书中穿插了他不同时期亲笔书写的信函片段,这些未经修饰的文字,展现了他在学术探索中流露出的真挚情感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第四部:谦卑的灵魂与平凡的日常 “我的一生很平凡,只有爱而已”——这句朴素的自述,是全书的题眼。本书的后半部分,着重描绘了这位神职人员生活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平凡”瞬间。 作者通过采访他的挚友、侍奉人员以及一同生活修道院的兄弟,还原了一个立体、丰满的丁松筠。他如何度过独处的时光?他的幽默感体现在何处?他对于日常琐事的态度又是什么?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共同构建了一个“接地气”的圣徒形象。 书中详细描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他对艺术的欣赏,以及他如何看待死亡和生命的终结。这种对“平凡”的珍视,恰恰是他伟大之处的另一种体现——真正的神性,存在于对日常生活的全然接纳与深爱之中。这种“平凡中的爱”,超越了光环,更具感染力。 结语:爱的回响 全书在对丁松筠神父的深切怀念与敬意中缓缓收尾。他的生命是一盏不灭的灯塔,照亮了无数在信仰、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十字路口徘徊的灵魂。本书不仅是对一位重要人物的纪念,更是一份精神遗产的传承。它提醒着每一位读者,真正的伟大,往往藏匿于日复一日的、充满爱与奉献的平凡行动之中。阅读本书,如同进行一次深刻的灵魂洗礼,使人重拾对生命、对他人、对信仰的信心与热情。 本书特色: 多角度交叉叙事: 结合历史档案、个人回忆、学术评述与亲友访谈,构建立体的人物画像。 深度思想挖掘: 不仅记录了“做了什么”,更深入剖析了“为什么这么做”背后的神学与哲学根源。 时代背景还原: 将丁神父的一生置于特定历史脉络中考察,展现其复杂性和时代意义。 人文关怀的体现: 突出其在社会服务和弱势群体关怀方面的非凡贡献。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丁松筠(Fr. Jerry Martinson, S.J., 1942~2017)


  1942年生于美国圣地牙哥,十七岁进入耶稣会修道。有两个弟弟,其中大弟丁松青也选择成为天主教神父,同样派任台湾,于新竹清泉服务。十岁时父亲过世,由母亲独立扶养三兄弟成人,自小兄弟们即在课余时打工分担家计。

  1967年来到台湾,1973年晋铎成为神父。曾任光启社社长,参与幕前幕后各项电视工作,担任制作人、导演、编剧等。曾演出「桥上的巨人──利玛窦」等多出电视剧,并以「Uncle Jerry」(杰瑞叔叔)身分主持英语教学节目。

  以生命教育的态度投入传播领域超过四十年,坚持透过媒体,传达正向价值观,关注弱势族群。1985年,带领光启社团队深入柬埔寨难民营,完成纪录片「杀戮战场的边缘」,荣获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及亚太影展最佳短片奖,成功唤起社会大众对难民的关怀与捐助。

  幼时梦想效法史怀哲深入穷僻之境服务人群,最终在媒体岗位上实践奉献与服务的初衷。来台五十年,于2017年5月获得中华民国身分证。他热爱台湾,珍视传播工作,以爱与关怀,温暖每一位相遇的人。2017年5月31日,他在奉献毕生的这片土地上回归主怀;他留给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爱你们!」

採访整理者简介

李俊明

  政治大学新闻学系毕业,曾任《远见》杂志资深记者,《世界地理》、《雅砌》、《2525》、《好房》杂志总编辑,现为自由作家。
 

图书目录

代序 我的大哥──丁松筠神父/丁松青神父
推荐序 丁松筠神父改变了我的一生/黑幼龙
推荐序 戏作人生──丁松筠神父的生命风景/孙大川

第一部 圣地牙哥
1 Glenn Martinson,我的父亲
2 Lily Martinson,我的母亲
3 疯狂的老太太,我的青春风暴
4 活泼善良的玛姬,第一次心动
5 杂志上的史怀哲,勾起我的灵光一现
■ 心灵指南针:找到人生的平静与自在
6 西雅图的芭芭拉,我的诱惑试炼

第二部 新竹
7 比尔.苏利文,为我打开旅行新视界
8 朱蒙泉神父,拉我一把的贵人
9 老盖仙夏元瑜,陪我度过演讲初体验
10 卜华民神父,将吉他带进我的生命
■ 关于音乐:打开创意的神祕钥匙

第三部 台北
11 翁倩玉一首歌,让人豁然开朗
12 工寮移工,打破我的情感疆界
13 黑幼龙,一生挚友
■ 卡内基与我:故事拉近人与人的距离
14 X小姐,我的十字路口
15 背信总经理,让我付出天真代价
16 鲍立德神父,人生总有遗憾
■ 关于友谊:虽然不常见面,但我爱我的朋友
■ 谁是你的好朋友:百分之百信任、适时拉你一把的人

第四部 走向世界
17 菲律宾同学,我的二度重回校园
■ 创意灵感何处来:抽离正在烦恼的事、让想像力飞翔
18 张晓风,一语道尽投入纪录片决心
■ 愚人精神:如何明辨人生之路
19 杰瑞叔叔,我的另一分身
■ 时代的意义:眼光放得远,才能见树又见林
20 郎雄,教会我专业执着
21 Augy,我的印度兄弟
■ 人生的多重角色:顺着自己的性格,发挥长才
22 马丁.史柯西斯,让我回顾半世纪前来台初衷
 

图书序言

代序

我的大哥──丁松筠神父
丁松青神父


  在台湾,认识我和我的大哥──丁松筠神父的朋友,习惯叫我们「大丁神父」和「小丁神父」,其实,我们都已经到了该叫「老丁神父」的年岁了。我们一起在台湾度过了将近半世纪的岁月。

  我们出生和成长于美国南加州的圣地牙哥─一个终年阳光普照的地方。但大哥比我更像个加州人,因为他特别喜爱阳光和海洋,总是晒得黑黑的。而我,喜欢独自安静地做我的艺术创作。

  大约一年多前,松筠就跟我提过:天下文化要替他出传记,我乐观其成。后来,我被邀请为他的传记写序,我想了一想:到底要从哪个角度去写呢?我跟他是同胞兄弟,是同一个修会的会士,他做大众传播,我经常是他的听众或观众;我做玻璃彩绘、写书,他总是我的第一个读者,也会给我一些启发和建议。我们彼此是对方的「神师」,当心灵遇上困境时,他会找我倾诉寻求帮助;我要做重要抉择时,必定会跟他谈,向他请益……我们是兄弟,但,不只如此,我们更像是一起寻找真理的伙伴,是天主赏给彼此生命中重要且珍贵的礼物。

  松筠神父的传播工作和对台湾的奉献,相信透过很多不同的管道,大家都能了解。所以,我就以偏向生活和灵修的一面来谈谈我这位兄长。

  我们的父亲在他十岁、我八岁的时候,就因病过世了。自那时起,「如父如兄」是他给我早年的印象,这个情况至少维持到松筠十七岁,离家进入耶稣会的初学院;那时,我们其实都还算是青少年。

  除了都有既温和又固执的性格,我们的个性其实不太像。或许现在看不出来,但小时候他比我内向,高中以后两人个性逐渐转变,他在舞台上的展现总能聚焦大众的目光。而这样的天分有迹可循,大哥从小就有创意而且也会表达,我印象中他大约九岁时,就会自己写剧本、找音乐,做一些表演用的道具,邀请亲友邻居来看他自创的戏剧、表演一些小把戏,似乎隐隐看得出他有做传播工作的才能。

  成年后的我并不是很喜欢在大庭广众前露脸,有时在教会的大活动中,知道有大人物在场,我会找机会熘走。大哥很清楚这一点,但他很包容我,也不会逼着我应酬。但在台湾,身为丁松筠神父的弟弟,我很难一直保持不被注意的低调。为了让松筠觉得被支持,我愿意扮演这个角色该做的事。尤其是今年五月底,他突然离世,又遇上获得中华民国身分证这件事,我突然被推到最前线,要面对媒体、闪光灯、各方的询问,在很多场合都必须发言……这些排山倒海而来的需求,是庞大的压力。

  但我非常清楚,现在没有那个永远给我肩膀靠的大哥走在我前面了。而我,必须为他在世人生的最后一段,做一个称职的「小丁神父」,帮松筠把他真正想对人们说的话讲出来。

  生平第一次成为众多摄影机的焦点,我传达了大哥的心愿。他想要告诉所有的朋友:“I love you”,他要大家不必为他的离去哀伤,要开开心心的欢送他。从后来许多事情的发展和我收到的回馈,感谢天主,也感谢所有朋友,我们……我们一起遵从了松筠神父的心愿,让他能安心回到天乡。

  天下文化出版的这本书,是执笔者花了满长时间、多次採访松筠神父,以朴实文笔记录且编辑成书。其中有些故事,大家或许片片段段曾经听过,但这本书的贡献,就是它可以为「丁松筠神父」的许多想法、态度、做过的工作,以及那些工作的影响力,有个比较完整的理解。丁松筠神父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并不是一个标准神父的模式,他没有一个定点的教堂,没有固定的教友,当某些节目要在国内外录制时,他甚至没有固定的居所,没有几点该吃饭或几点该祷告的时间表。他常在天上飞,他的一些朋友甚至觉得奇怪:「神父,你这样飞来飞去,不会有时差吗?」

  有时,我想像着他走过的路、遇见过的人,我会想起圣保禄─一位总是风尘仆仆、四方奔走,面对着不同文化种族的人,但他能应变、有弹性,且坚守天主的唿召。

  有件非常奇特的事,就是松筠神父过世后,要制作讣闻,到底该怎样设计呢?他不是个墨守成规的人,他会有自己的想法,但,那是什么呢?

  非常不可思议,在他过世前和他一起在内蒙进行「德日进」纪录片拍摄的工作团队,寄来一张照片,是松筠在当年德日进神父祈祷的一棵树下默观,那棵树叫做「德日进树」。这张特殊的照片,为我们揭开了松筠神父「永为司祭」的面纱。

  透过他特殊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他走过六十多个国家,世界就是他的教堂、他的祭台,只要他有机会接触到,全人类都是他传福音的对象。特别是近代传媒科技的发达,电影电视广播可以经由卫星、网路,把讯息传给几十亿人。其延续的时间,就像过去某些经典书籍一样,千百年后,人们都还能看到。

  「大丁神父」于二○一七年五月底离世了。「小丁神父」会不会有「留下我独自一人」的孤单呢?不会全然没有,但,没有那么严重。自我到新竹清泉做本堂神父之后,「如父如兄」的大哥已逐渐成为我「在主内的兄弟」了。我个性本就独立,大哥非常鼓励我尽量发挥天主给我的才华,走自己的路,我还有许多爱我的朋友。

  过去,我总得等他离台工作返台的缝隙中,去台北看他;如今,我不必顾虑他有没有空了,天高地阔让我们任意遨游,我在清泉山林中的任何一棵大树下,都能感受到他坐在「德日进树」下微笑着,怡然默观的气息,我们之间,更没有时空的阻隔了。
 

图书试读

杂志上的史怀哲,勾起我的灵光一现
 
高中最后一年,我十七岁,决定要当神父。这跟一九五三年赢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史怀哲很有关联,因为我很向往他那服务牺牲的精神。
 
我当时看了一本杂志,读到史怀哲四十多岁离开欧洲,到西非加彭等地贡献自己的医疗专业、照顾别人,这个故事深深感动了我。杂志照片里的他看来似乎过得很开心。我那时突然萌生一个念头:倘若换成是我,应该也会很开心;如果我可以救人或让别人得到幸福,世界是否有我,才会有所分别。
 
那时我还没想到神职这条路,只是看到史怀哲的服务精神,让我十分崇拜。
 
我听说耶稣会惯常派会士到国外服务,暗暗觉得这是一条十分值得考虑的道路。这种对于到海外服务的向往,也许无形中承袭了父亲的基因。
 
小时候除了听父亲讲述随军队至远东的往事,平日他在家里看书,也总爱挑些探险、航海、飞行的故事来读,隐约带着对探索世界的渴望。我想我必定是受到父亲的影响,才会对探索未知这么着迷。
 
***
 
五十多年后回想起来,我会下定决心成为神父,转变发生在某天晚上。
 
那时我跟几个好同学一起在音乐厅担任带位员,虽然薪水很少,但我做得很起劲。因为打工之便,我常常可以观赏到洛杉矶、旧金山等大城市来的歌手或合唱团、芭蕾舞团前来表演,让我吸收不少艺术养分。
 
快毕业的某天晚上,我们聊起明年到底要做什么?其中一位同学不假思索便回答,他要去奥思定会修道。
 
那一剎那,我内心浮现非常强烈的感觉,除了十分羡慕,还甚至有点嫉妒:他怎能如此轻易便做出这么重大的决定?
 
我在脑中想过这件事无数次,考虑着我以后不能结婚、要离家很远、要到异国传教……这对一个孩子来说,都是难以想像的未来。
 
但我的同学只是淡淡地说,刚开始的确一切都很令人徬徨,不过一旦做出决定,似乎就豁然开朗,内心也平静下来,充满了平安的感觉。
 
那天晚上,我开着母亲的车送他回家后,一个人呆坐在车库里,不断思考这件事。似乎有种看不见的力量,在帮助我得到性灵的启示。于是我在心中默默对天主许诺:如果祢愿意的话,我也愿意暂时试试看,投入修道的行列。
 
开出这种条件式的自我期许,连我自己也吓了一跳,当晚入睡前,还忍不住自问:这是否只是内心在幻想?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的一生很平凡,只有爱而已:丁松筠神父的生命之旅》这本书,就像一杯温润的茶,在不经意间,暖了我的心扉。我喜欢书中流露出的那种宁静而有力量的气息。丁神父的文字,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华丽辞藻,只有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朴素的表达。他记录的,是他与那些生命中遇到的人们之间的点点滴滴,那些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他眼中却闪耀着生命的光辉。我记得其中有一段,他描述了如何耐心地教导一个调皮的孩子,从最初的挫败到后来的欣慰,那种细微的情感变化,被他描绘得淋漓尽致。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爱”,并非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渗透在每一个细节中的耐心、理解与包容。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人的生命,即使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惊人的财富,但只要心怀大爱,便能拥有最充实、最有价值的人生。它不像那些心灵鸡汤,而是用一个真实的生命故事,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洗涤了内心的浮躁,内心多了一份踏实和安宁。

评分

拿到《我的一生很平凡,只有爱而已:丁松筠神父的生命之旅》这本书时,我带着一种审视的态度去阅读。我总觉得,过于强调“平凡”的书籍,可能会流于平淡,缺乏吸引力。然而,这本书却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丁神父的生命之旅,虽然没有戏剧性的起伏,却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他用最简单、最质朴的方式,诠释了“爱”的真谛。我尤其欣赏他对生命中那些“微小”的善举的珍视。他没有刻意去放大自己的奉献,而是将那些点滴的付出,看作是生命中最自然、最美好的部分。读着他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灵魂的成长,一个生命在付出与关怀中,逐渐丰盈的过程。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伟大,并非来自声名远扬,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善良与坚持。它鼓励我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去拥抱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并在其中寻找爱的力量。这种力量,足以支撑我们走过人生的风雨,让我们在平凡的日子里,活出不平凡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温暖而深刻的触动。在翻开《我的一生很平凡,只有爱而已:丁松筠神父的生命之旅》之前,我或许对“平凡”这两个字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甚至有些许的抗拒。然而,随着文字的展开,我却逐渐沉浸在丁神父的人生叙事中,那份“平凡”不再是黯淡无光,反而如同最纯粹的珍珠,在时光的打磨下,闪烁着温润的光泽。他的人生轨迹,没有惊涛骇浪般的传奇,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更多的是细水长流的付出,是日复一日的坚守。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看到他在简陋的教室里,用耐心和爱心点亮孩子们眼中的希望;我能感受到他在简朴的居所中,与穷苦的人们分享着微薄的食物,传递着温暖的关怀。他的“平凡”,恰恰是对生命最深刻的理解和最真挚的实践。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爱”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概念,而是渗透在日常点滴中的实在行动。这种朴实无华的力量,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触动人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思考何为真正的价值,何为值得一生去追寻的东西。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对爱的渴望,也给了我面对生活挑战的勇气和力量。

评分

我是在一个雨天的午后,偶然邂逅了《我的一生很平凡,只有爱而已:丁松筠神父的生命之旅》。起初,我被这个略显朴素的书名所吸引,总觉得它蕴含着一种返璞归真的智慧。翻阅书中,丁神父的叙事风格并非那种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戏剧性,反而如同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他的生命故事。他没有过多地渲染自己的牺牲或伟大,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被他帮助过的人们,聚焦于那些在他心中留下深刻印记的瞬间。我尤其被他对于“服务”的理解所打动。他并非将服务视为一种责任或义务,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命流露,一种发自内心的呼唤。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感受着他所经历的艰辛,也分享着他因帮助他人而获得的喜悦。书中对人性的洞察,对社会现实的关怀,都让我深思。丁神父用他的一生,证明了即使在最平凡的角落,也能绽放出最耀眼的人性光辉。他的故事,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可能性,一种不追求外在光鲜,却能触及灵魂深处的丰富与满足。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目标,以及如何能以更真诚、更有意义的方式去度过每一天。

评分

我一直认为,生命的高低贵贱,不在于你拥有多少物质,而在于你内心承载了多少爱。《我的一生很平凡,只有爱而已:丁松筠神父的生命之旅》这本书,用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将这个道理刻画得入木三分。丁神父的人生,并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令人动容的力量。他用毕生的时间,去践行“爱”这个字,去温暖那些需要温暖的人。我被他在面对困境时的乐观和坚韧所打动,也为他因帮助他人而获得的简单快乐所感染。书中对社会底层人群的描写,以及丁神父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关怀他们,让我对“同情”和“怜悯”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连接。他不是高高在上的救世主,而是与普通人一样,在生活中摸索,在付出中成长。这种真实感,让他的故事更具感染力,也让我反思自己的人生,是否也应该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更多付出的机会,去传递更多的爱。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传记,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有温度的人的教科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