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全世界最重要的你:德蕾莎修女教你如何去爱

给全世界最重要的你:德蕾莎修女教你如何去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奉献
  • 德蕾莎修女
  • 信仰
  • 慈善
  • 人生哲理
  • 心灵成长
  • 正能量
  • 温暖
  • 励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97年9月5日迄今,德蕾莎修女逝世二十週年,世人难忘她纤弱却有力量的身影。
  日文销售破五万册  插画家RIE  温暖绘图
  百万畅销书《在落地之处开花》作者、日文版推荐者渡边和子修女这样说:
  「片柳神父在德蕾莎姆姆身边,体会到她对每个相遇的人所展现的慈爱,借着他的文字,让我们想起那些遗忘的事。」
  
  为什么每个见到德蕾莎修女的人,都觉得自己在她眼中是最重要的人?用修女自己的话回答就是因为:「每一个当下在我眼前的人,就是我的一切。」

  当一个丧失生活意义的人从澳洲跑到她面前,她不说「请珍惜生命」这样的老生常谈,她所做的是坐下来听对方说话,握着对方的手,用温暖的目光注视着她。这样做居然疗癒了那人,让亲眼目睹的片柳震撼,原来德蕾莎修女不说就传达给对方一个重要讯息:「对我来说,妳是重要的人。」

  这本书是作者在德蕾莎修女身边,听见看见修女如何爱人,他把这些点点滴滴和修女说过的话记录下来,搭配绘本家RIE温暖如春阳的笔触,让读者感受到爱的面貌是如此令人喜悦。

  作者片柳弘史非常年轻的时候,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茫然,大学念的是日本一流私立大学庆应义塾,毕业后没有立刻踏入社会就职,却背着背包到印度的加尔各答当志工,他在德蕾莎姆姆身边亲眼看见,全世界各地的人不辞劳苦到加尔各答,就是要亲身体验那份被视为最重要的人的爱。

  德蕾莎修女用对孙子般的关爱救了片柳,让他感受到,我是德蕾莎姆姆最重要的人。那时,在印度,姆姆当了他的坚振礼(信仰的成年礼)代母。当他回到日本后,申请进入天主教的修会耶稣会,后来成为神父。

  虽然德蕾莎姆姆最让人动容的是她不出声的爱,可是她说的话简短有力,会让人得到启发、产生力量。

  这本书的字句,是德蕾莎姆姆想要对你说的话:
  ◎那些真真切切彼此相爱的人们,就算再怎么贫穷,也是全世界最幸福的。
  ◎去爱远在天边的人很简单,然而,爱是从自己的家开始的。
  ◎就算不被身边的人接纳,连自己都无法接受自己的时候,天主会接受你。
  ◎你,是出生在爱中,珍贵的人。
  ◎没有必要为了被爱,而改变自己原来的样子。只需要敞开心房,以源源本本的样子被爱。

名人推荐

  王建煊  前监察院院长、爱心第二春文教基金会创办人
  姜乐义  天主教台湾明爱会国际志工召集人
  潘春旭  文藻外语大学吴甦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照亮心灵的微光:探寻人性的深度与宽广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宗教人物的传记,也不是一本心灵鸡汤式的励志读物。它是一次深入的哲学思辨之旅,一次对人类情感复杂性与生命意义的诚挚叩问。我们试图在历史的长河与日常的琐碎中,捕捉那些定义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永恒主题:爱、奉献、痛苦的价值,以及如何在无常的世界中寻找并构建内心的秩序。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连接无处不在,却又常常感到前所未有的疏离的时代。人们追逐速度,却忘记了停下来倾听内心的回响;我们渴望成功,却时常迷失在成功的定义之中。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慢下来”的契机,引导读者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重新校准生命的方向盘。 第一部分:存在的悖论——在喧嚣中寻找静默 我们首先从“存在感”的缺失这一现代困境入手。技术的进步并没有必然带来精神的丰盈。相反,屏幕的亮光常常遮蔽了我们审视自身的幽深之处。 1. 现代人的“空心病”与意义的重构: 我们探讨了存在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命题——当既有的宏大叙事(如传统信仰、国家意识形态)逐渐瓦解时,个体如何独自承担起为生命赋予意义的重任。这并非要求读者去创造一个宏伟的、普世的意义,而是鼓励在微小的、具体的日常行动中,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真实感”。我们通过分析个体在面对“虚无”时的不同反应——逃避、沉溺或直面——来描绘一幅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全景图。 2. 时间的几何学: 现代社会对“效率”的崇拜,扭曲了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本书引入了不同的时间观念——线性时间(钟表时间)与循环时间(自然节律)的冲突。我们追溯了古老文明如何理解“永恒”与“当下”,并探讨了如何将“停顿”视为一种生产性的行为,而非浪费。我们相信,真正的洞察力往往产生于那些“无所事事”的瞬间。 3. 边界的消融与自我的界限: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文化、身份和隐私的边界日益模糊。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同时也带来了身份认同的危机。本书考察了“自我”是如何在与“他者”的互动中被塑造和定义的。我们深入探讨了如何设定健康的心理边界,如何在接纳外界信息的同时,保护住自己内心最核心的、不可侵犯的领地。这不是自我封闭,而是自我守护的智慧。 第二部分:连接的艺术——人际关系的深度耕耘 爱与连接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但现代社会对“社交”的简化,使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变得肤浅而易碎。本部分聚焦于如何从表面的互动,走向深层次的理解与共鸣。 1. 倾听的复兴: 我们认为,有效的沟通并非言语的交锋,而是深度的倾听。本书详细分析了“聆听”的不同层次——从被动的听到,到积极的理解,再到同理心的共鸣。我们引用了社会心理学和叙事疗法的观点,阐述了当一个人感到自己被“完全地听见”时,其精神状态会发生何种深刻的转变。 2. 冲突中的创造力: 冲突并非关系的终结,而是关系深化的契机。我们摒弃了“息事宁人”的温和处理方式,转而探讨如何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将分歧转化为共同探索新可能性的动力。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对“非黑即白”二元对立思维的超越。 3. 陪伴的重量: 陪伴不等于在场。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场性”(Presence)的含义。真正的陪伴,是放下自己的评判、焦虑和急于解决问题的冲动,仅仅是与他人一同承担其经验的重量。我们通过观察那些长期服务于困境人群的专业人士的案例,揭示了这种“非干预式陪伴”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它要求奉献的不是资源,而是注意力与全然的接纳。 第三部分:行动的哲学——在有限中实现无限的可能 理论的探讨最终必须回归到行动。我们如何将这些深刻的洞察,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可以实践的、可持续的姿态? 1. 谦逊的力量与“足够”的哲学: 在一个追求“更多、更快、更好”的文化中,本书倡导一种“知足常乐”的实践哲学——并非安于现状,而是清晰地识别出“足够”的界限。这种谦逊并非自我贬低,而是对事物本性的尊重。它体现在对物质的节制,对能力的审视,以及对“完成”的肯定。 2. 培育内在的韧性: 人生充满不可预测的打击与失落。韧性(Resilience)并非天生,而是一种后天习得的心智肌肉。本书分析了应对创伤和失败时,个体如何运用认知重构、情绪调节以及从失败中提取“经验性知识”的能力。这里的关键在于,将每一次挫折视为一次深入了解世界运行规则的机会。 3. 微小善行的积累: 我们反对宏大叙事的英雄主义,转而强调“日常的伦理”。真正的改变往往不是由一锤定音的壮举完成,而是由无数个微小、持续的、几乎不为人注意的善举累积而成。这种善行源于对“他者”的深刻共情,并体现在选择拒绝冷漠、选择提供帮助的瞬间。它不需要回报,它本身就是目的。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为那些在现代生活的高速运转中感到疲惫、迷茫的灵魂,提供一个重新扎根、重拾生命内在光辉的视角。它邀请读者,不再向外追逐被定义的成功与幸福,而是向内挖掘,发现自己早已拥有的、足以照亮周遭的微光。这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的沉思录。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片柳弘史(Katayanagi Hiroshi)


  1971年生于日本埼玉县上尾市。1994年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法学院法律学系。1994~1995年间于加尔各答担任志工。期间,德兰姆姆建议他当神父。1998年进入耶稣会。2008年修毕上智大学研究所神学科课程。现任山口县宇部市天主教堂区神父,幼稚园园长助理,监狱教诲师。着有:《加尔各答日记~遇见德兰姆姆》、《往祈祷出发~跟随德兰姆姆》、《德兰姆姆日历》等多本作品。日本全国播放的广播节目《心的烛光》原稿执笔者。在以通讯教学闻名的IEC公司,开设远端社员研修讲座《身而为人~学习德兰姆姆》。

绘者简介

把笑脸散播到全世界的艺术家 RIE


  1982年生于大坂府堺市。2002年毕业于京都嵯峨艺术短期大学陶艺学系。2005年造访印尼婆罗洲岛的某个村落,遇见一位少女。即使身处贫穷境地,脸上却仍不忘带着感谢笑容,在和这个少女的互动中,RIE感受到「这个女孩的心里一定很富足吧!」回国后,想把在婆罗洲岛所感受到的「心的富足,人的温度」散播到全日本,继之全世界,怀着这个信念持续创作绘画。2009年于日本电视台《おじゃれイズム.摄影棚艺术》提供画作。2011年造访东日本大地震受灾的宫城县南三陆町,并为支持震灾重建捐出画作。2012年荣获全日空航空公司(ANA)机身设计竞赛大奖。2014年出版《爱を受け取った日》一书。除外,亦活跃于个人画展等不同领域。

译者简介

林安妮


  天主教徒,辅仁大学日文硕士。对主流眼光之外的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知的渴望,喜欢阅读和书写,喜欢学习语言,相信文字的力量。翻译这门课,没有修毕的一天,期许日日寸进。联络方式:alwaysannie@gmail.com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  爱是一切力量的源头 王建煊
推荐序二  圣德兰姆姆给我的礼物 姜乐义
推荐序三  珍贵的爱装在单纯的心内 潘春旭
〈前言〉

〈你是重要的人〉
〈接受自己〉
〈只要敞开你的心〉
〈如实的自我〉
〈沧海一滴〉
〈我能做的事〉
〈为彼此相爱而生〉
〈心怀大爱做小事〉
〈不能不爱〉
〈从打扫开始〉
〈从天而来的礼物〉
〈真高兴能遇见你〉
〈只要伸出手,爱就在那里〉
〈爱始于家庭〉
〈爱就是力量〉
〈为了得到幸福〉
〈受苦时,成长时〉
〈正因软弱而刚强〉
〈处于高处,必然掉落〉
〈为爱而苦〉
〈苦难的意义〉
〈活得像枝铅笔〉
〈全力活出此刻〉

〈后记~活出美好~〉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爱是一切力量的源头
王建煊  前监察院院长、爱心第二春文教基金会创办人


  本书作者是一位日本神父,当年因为人生乏味,到印度德蕾莎修女办的慈善机构当志工,有天德蕾莎修女对他说:你应该去当神父。一句话影响了人的一生,真是不可思议。

  早年我在政大财政研究所兼课,我对学生说,你们一定要把英文念好,多看空中英语教室杂志会很有用。隔了几年一位学生考上公费留美,他说就是因为听了我讲的话,勤读空中英语杂志,让他金榜题名。这样的例子很多。

  一句话可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讲话的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听话的人,是否感动,是否去行,那才是最重要的。

  这本书作者利用与德蕾莎修女接触时,从德蕾莎的言行里,引申写出本书,内容浅显可读,相信读者会有很多收获。

  近年我全力参与公益慈善工作,也去过印度加尔各答,在德蕾莎修女办的「垂死之家」等地当志工,虽然时间不长,但感动甚多。十分鼓励大家也去看看,你的爱心种子,定会很快发芽,帮助许多苦难的人。

  圣经上说: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人生苦短,世事无常。世人常以为有钱有地位就会快乐,事实证明并非如此,这种例子,也不胜枚举。

  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得说:人一定要努力使别人快乐。别人因你而快乐,你就会有快乐;别人因你而有幸福,你就有幸福。过来人会同意这种结论,多年来我与妻子投身爱心工作,结论就是如此。希望大家在读此书时,也能被爱吸引,进而散发爱;享受爱的喜乐。

  德蕾莎修女常对要出发去贫民窟的修女说:妳们到贫民窟去,成为照亮人心的太阳。各位好朋友,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要努力成为照亮别人的太阳。也许你觉得那太伟大,怎么当得了太阳?但是一枝小蜡烛也可以照黑暗,让我们先来当一支小蜡烛吧!

  爱的范围非常广,要从哪里做起呢?这本书里说「爱始于家庭」家庭是上帝在世界上建立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家里没有爱那就不是家,也发挥不了家的力量,充其量只是一栋漂亮地房子而已。

  各位好朋友,想一想,你的家庭如何?冬暖夏凉吗?还是大家都不想回家。爱就从自己的家开始吧!
 
王建煊 序于新北市林口
二○一七年元月六日

推荐序二

圣德兰姆姆给我的礼物
姜乐义  天主教台湾明爱会国际志工召集人


  感恩,这是德兰姆姆给我的礼物!很荣幸地接到出版社的邀请为此书写序,能在付梓出版之前抢了先看见作者片柳神父与姆姆的相遇,分享其以姆姆嘉言在生活中见证的故事。今年9月初,我受邀到罗马出席德兰姆姆宣圣大典,弥撒中上台恭读中文信友祷词,接着至法国露德圣母显灵朝圣地,再徒步完成800公里圣雅各朝圣之路,这一连串的恩典,我认定是德兰姆姆给我的礼物。没想到,片柳神父此书的书名也正是《来自德兰姆姆的礼物》。上网浏览片柳神父的部落格,看到神父也出席了德兰姆姆的宣圣弥撒,更巧的是发现我竟然出现在神父的照片中(右上方穿蓝色台湾明爱会志工背心的小小背影),这张祭台前的背影相片也算是德兰姆姆送我的礼物。

  片柳神父在1994年大学毕业,面对进入社会前有些迷惘,寻找为何而活的线索时,选择前往印度加尔各答,认为「只要见到姆姆,一定会明白些甚么」,德兰姆姆像迎接孙子回家般地给了片柳神父温暖,这一刻的记忆永存片柳神父心中。因着德兰姆姆一句预言:「你会当神父」,回到日本,片柳神父真的进入耶稣会修道,并介绍德兰姆姆的爱德服务精神,让更多日本人认识了德兰姆姆。

  台湾有不少志工在姆姆在世之时就到印度加尔各答当志工,也见过姆姆。其中家喻户晓的就是李家同校长,其着作《让高墙倒下吧》感动很多华人,激发人心想到德兰姆姆创办的垂死之家亲身体验。但是据我所知,台湾志工至今还没有在印度垂死之家或其他安养机构停留超过一年的。我自2004年迄今已去印度服务15次,每次7至14天不等,带志工到加尔各答服务学习成为我的志业,每次都有不同的体验与启发。我的基本理念是本着积极鼓励与激发台湾社会青年走向国际社会之使命,持续推广以行动关怀弱势及生命教育为基础之服务与学习。十多年来欣见志工们在个人事业发展上也都有其使命的发挥,这些都是姆姆给我们的礼物。

  有关姆姆嘉言坊间已有很多书出版,网路上也多所流传,大家常用来分享、激励,这就是德兰姆姆带给世人的礼物。而此书特别之处,是引用姆姆嘉言配上「把笑脸散播到全世界」的艺术家RIE的漫画,再加上片柳神父的「在印度一年从德兰姆姆那儿所领受的点点恩惠」生活经验与观察省思,可说是一本激励人生与生命教育的书。书中的每一篇都可以独立阅读,即使只是读其中一篇,让德兰姆姆的嘉言进入心中,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即能产生正向力量,激励自己勇于爱人,甚至带动周遭的人。

  我喜欢姆姆嘉言:「心怀大爱做小事」,它最能代表德兰姆姆及其修会的精神;我也喜欢引用<沧海一滴>这章的一段话:「我们所做的事,不过是沧海一滴。但是,一旦停止去做,大海就会少了这一滴。」我第一次去加尔各答回来后,开始大量蒐集、阅读关于德兰姆姆的言行专书及影片,曾在一部日本採访姆姆的影片中,看到姆姆亲口说这段话,对我而言很受用,提醒我不要因善小而不为。只要有机会受邀到各学校、团体分享志工经验,我就常常播放德兰姆姆亲口说这段话的影片片段。相信一滴善意的「爱」水滴入大海,一定能使那茫茫的、冷漠的人海有所不同。

  <为爱而苦>一章中:「我的心中,充满痛苦。我从不知道,原来爱会让人遭受痛苦。」分享的是一般文章较少去延伸的省思。在德兰姆姆的书信中,她曾赤裸裸地表白无法感受到天主的痛苦经历,那种爱是让人受苦的察觉。如果有一份爱,爱得愈深,却没有被感受到,没有得到回应,受的苦也就愈大。片柳神父对此的阐释是:活在爱内,是一种忍受着付出的爱得不到回应,仍要继续活下去。克服了困难,活出爱的德兰姆姆,跨越了因爱而生的痛。她相信,就算无法明确地感受到,但天主必定是爱着我的。因为有这样的确信,才让姆姆跨越深切痛苦的阴暗。片柳神父说:如果爱是无论何时都能实实在在感受得到的,人们就不需要相信爱了。正是因为爱有时根本完全感受不到,才需要相信爱。就算得不到回应,却依然相信对方,并持续地、不断地献出自己的所有,这样的爱和祈祷没两样。片柳神父期许与相信的是:我们付出的爱,带着祈祷一般的心意,持续献上爱情,有一天一定会传达到对方心里,发生奇蹟。

  片柳神父说他在加尔各答一年的志工生活是活出美好,是到加尔各答寻开心的,我们每一位读者可以学习把自己开放出来,透过书中德兰姆姆鼓励人心、燃起心火的话语,接受德兰姆姆给的礼物,让我们借着阅读与祈祷,一起朝向美丽人生出发吧!

推荐序三

珍贵的爱装在单纯的心内
潘春旭 文藻外语大学吴甦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这不是一本让人取暖,停留感动的书。这是一本得静下心,暂时把惯常逻辑关成静音,不预设立场才能汲取养分的书。片柳的23篇短文,取材个人修道生涯的整体反省,核心摘自德兰姆姆(德蕾莎姆姆)的话。姆姆的话,使得当年这位日本男子选择了圣职。这话,不是道理,不是陈腔滥调,它带人洗心革面。简单的话,累积了60年在加尔各答洗净穷人身体的不简单行动。

  读这本书,你要让自己置身加尔各答垂死之家,跟着去追随姆姆的脚步。这里,若你想了解姆姆怎样去爱穷人,并感受她怎样相信自己也跟穷人一样都为天主所爱,你需把社会惯有的条件交换心态暂放一边。用税吏走入圣殿连抬头都不敢的安静,给自己一个启迪开悟的机会。问,我怎样才能进入没有恐惧的真爱。

  片柳传达的理念,就是德兰姆姆的理念:「在天主眼中,你是最重要的人。」天主是看不见的,人怎样体会天主前的他是重要的?姆姆会温柔的握住每一双手,用发自心里的微笑看着对方,让被看的人感受你是独一的。她让自己做天主的导体,让爱从天主流向她,再流向那位渴求关怀的身体、心里、灵魂。

  片柳没有把「爱」美化,说成奇蹟,他指出一个祈祷的困境。德兰姆姆在自己的祈祷里,长达几十年感受不到天主的爱。没有感受到爱不代表爱不存在,她学习耶稣的信心。黑暗中没有天主的安慰,耶稣经验过,在山园祈祷,钉在十字上时。就像耶稣做的一样,德兰姆姆也说:「父啊!照你所愿意的吧!」(谷,14:36)姆姆从痛苦里体会,天主隐藏自己,是为让她变得跟穷人一样,经验穷人的绝望,舍弃。经验彻底的舍弃,又不放弃对天主信心,才能体会自己真是天主眼中最重要的人。当人是成功的、被爱的,怎能体会天主的爱?他爱的是成功、控制和拥有。姆姆明白,天主要她倒空自己,不依赖物质、名声,甚至祂的安慰,用单薄的身体,贫穷的修会,亲手去触摸、抚慰、洗净她们所遇到的每一个穷人。当垂死者感受人性尊严,放松地离世时,姆姆感受亡者的感激、平安、尊严,也感受了天主坚实厚重的爱。

  姆姆传达一个清楚讯息,给修女、志工、包括片柳,「珍贵的爱装在单纯的心内。」单纯,指不分别优劣、穷富。指依靠天主,不靠钱财和盘算。天主倾注全力创造每一个人、每一朵花、每一棵草,给了长得漂亮的生命力。是复杂、不单纯,造了巴别塔想扮演天主角色的人,让爱的能力消失。原本的独一性被化约成了一致性,社会赞颂灵活、成功、权位,贬抑鲁顿、贫穷、弱势。人为控制、人工美貌剔除了生命原本的美善。真爱消失,功利当道。

  姆姆很早就明白,物质,优渥物质腐蚀了爱,让爱流动去分享是用单纯的心,最起码的物质就够了。她创建的仁爱修女会,修女只有一张床,一双凉鞋。爱,是用你的临在,到穷人家打扫房间,帮卧床病人洗澡。爱,是用你温暖眼神去看受藐视低自尊者的双眼。不住豪华宅院,在白墙斑驳的铁床上,一双温柔的手,洗净了身体,换上干净衣服,从微笑的注视里,感觉全世界里,「我是最幸福的人」。

  跟着片柳的书,学习耶稣,学习德兰姆姆,用单纯的信心,去面对生活中的痛苦。让天主的爱,从我内流向痛苦中的人。用一个微笑,用一个握手,让渴望去爱人的天主从我进到对方身上。因而,我自己跟别人,都感受是天主眼中最重要的人。

前言

  初次和德蕾莎姆姆相遇,是在我二十三岁那年。

  那时的我,对人生的路该如何走充满迷惘,正在寻找为何而活的线索。「只要见到姆姆,一定会明白些什么的」──我怀抱着这样的想法,踏上前往加尔各答的旅程。德兰姆姆就像迎接回家的孙子一般,温暖地迎接了背着背包,不请自来的我。当时的喜悦,直到现在依然记忆犹新。说是我的人生中最高兴的一瞬间亦不为过。

  见过姆姆的人,总会异口同声地说:「我正是这世界上德蕾莎姆姆最爱的人」。说来奇妙,就连只和姆姆会面五分钟的人也这样说。我也确实有同样的感受。究竟是为什么?

  「虽然来访的人很多,但对我而言,每个当下在我眼前的人,就是我的一切。」姆姆说。无论对方是谁,姆姆把每个当下站在她眼前的人,视为全世界最爱的对象。因此,前来会见姆姆的人有「我正是这世界上德蕾莎姆姆最爱的人」的感觉,想来也是理所当然的。以几乎是全然交託的爱情,将对方温暖地拥入怀中的人──那就是德蕾莎姆姆。

  为姆姆的品德人格所吸引的我,就此留在加尔各答,以志工身分开始工作。而这本书,正是那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从德蕾莎姆姆那儿所领受的点点恩惠,扎扎实实的饱满记录。

  这本书,由德蕾莎姆姆的嘉言、艺术家RIE的画,以及我的散文所构成。无论从哪一页开始读都可以。读了之后,如果有某个字句在你心里产生回响,那就是此时此刻德兰姆姆想对你说的话。把这些话仔仔细细地收妥在心底,你也可以试着对德蕾莎姆姆说说话。我衷心祈祷,大家能借着这本书与德兰姆姆相遇,感受到「我正是全世界德兰姆姆最爱的人」。

图书试读

〈你是重要的人〉
 
某日,有位女性远从澳洲前来探访德兰姆姆。这位女士穿着牛仔工作裤,戴着草帽,好像到前一秒为止都还在田里开着拖拉机;看到她以如此打扮来到印度,我非常惊讶。心想:「这副打扮,到底是来这里干嘛的呢?」
 
和她聊着聊着,终于慢慢清楚事情的原委。原来,在澳洲的大平原上经营农业的她,被酒精中毒的丈夫家暴,甚至连自己的儿子也对她施暴。在认真考虑自杀的时候,这位女士心想:「横竖都要死了,不如就去见见崇拜的德兰姆姆好了,一次也好,见过姆姆,我就可以死了。」除了身上的衣物之外,孑然一身的她,就这样搭上前往印度的飞机。
 
只要有人真的迫切需要帮助,就算再忙,德兰姆姆也会马上为此挪出时间。姆姆牢牢地握住这位女士的手,始终带着温暖的微笑,和这位女士进行约一个小时的谈话。结束谈话后,这位女士来到我身边,对我说:「我想做的事已经做完了,现在,我要回澳洲去。我已经不想死了。只要还有这么一个人,如此在乎、重视我的存在,死了就真的太可惜了。」就这样,这位女士重新获得活下去的力量,回去她的家乡。
 
就算只有一个也好,若有人能真的觉得我是重要的,那么,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能活得下去。我想,这就是人之所以为人吧。对于身陷苦难深处的人,姆姆不太会说「务必珍惜生命」这种说教的话。她只是保持着打从心底浮现的笑容,借着强而有力的握手传来的温度,在无言之中,默默传达出──「对我来说,你是重要的人。」献上自己毫无保留的爱,用爱让对方重新站起来。这就是德兰姆姆。
 
〈活得像枝铅笔〉
 
舍弃自我,为贫穷的人们服务的德兰姆姆,她的奉献付出受到全世界的赞扬。然而,每当姆姆受到称赞时,她总是回答:「我只不过是天主手中小小的铅笔。」促使姆姆得到诺贝尔和平奖的这种种善行,是名为天主的画家所画出的美好作品。她说,我不过是让天主画出这般画作的一枝小铅笔,真要赞美的话,请赞美天主吧!
 
「天主手中的小铅笔」,德兰姆姆的生存之道就凝缩在这句话中。铅笔的使命,是把线画向画家想去的方向。所以,无论发生什么事,姆姆总是一边问天主「我应该要往哪里前进才好呢?」然后一边行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启发心灵的书籍有着特殊的偏爱,而德蕾莎修女,无疑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精神象征之一。她的名字,与无私的奉献、无条件的爱紧密相连。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给全世界最重要的你:德蕾莎修女教你如何去爱》时,一种强烈的共鸣在我心中回荡。我迫切地想要了解,这位将一生都奉献给爱的事业的女性,她是如何看待“爱”的,又是如何将其付诸实践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她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与珍视,去理解她那份超越一切宗教、国界、种族界限的博爱。我希望能从书中获得启发,学习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纯净善良的心,如何用实际行动去温暖身边的人,去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丝光明。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珍贵的礼物,一份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懂得爱,更能去爱的人的邀请,我渴望在她的教导中,找到通往内心平静与真正幸福的道路。

评分

收到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喜悦。德蕾莎修女的名字,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着无私、奉献与博爱。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爱,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落在实处的行动,是一种能够消融隔阂、治愈伤痛的力量。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教你如何去爱”这几个字,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好奇,一位以爱而闻名于世的女性,她是如何理解“爱”的?她的“爱”是否有什么独到的秘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的界限,去倾听德蕾莎修女的心声,去感受她对生命最本真的诠释。我期待书中能够分享她与那些被社会遗弃的人们相处的点滴,那些在她眼中,或许并不“卑微”,而是充满了尊严与价值的生命。我希望能从她的故事中,学习到如何放下评判,如何用一颗开放的心去接纳他人,如何用行动去传递温暖,如何在生活的琐碎与艰难中,依然保持那份对爱的执着与热情。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与伟大灵魂的对话,一次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有爱的人的深度探索。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内心充满期待的书。德蕾莎修女,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无数感人的故事和深刻的意义。我一直对她的事迹感到震撼,她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爱”的真谛,将生命奉献给了最需要帮助的人。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被其标题所吸引——“德蕾莎修女教你如何去爱”。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她的生平介绍,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关于如何实践爱,如何将爱融入生活的指导。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德蕾莎修女的爱心是如何炼成的,她是如何在面对巨大的挑战和困难时,依然保持着那份纯粹的善良和对他人的关怀。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她具体的实践方法,那些能够让我学习并应用于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让我明白,爱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本书对我来说,可能是一盏指引我人生方向的明灯,让我学会如何用更宽广的视野去看待世界,如何用更温柔的心去对待他人,从而让我的生命也因此而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让我一眼就爱上了,淡雅的色彩,加上德蕾莎修女那慈祥而充满力量的面庞,仿佛带着一种无声的召唤。我一直对这位伟大的女性充满敬意,她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教导我们如何去关怀、去奉献。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渴望,想要深入了解她的人生哲学,特别是她关于“爱”的独特见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去感受那种不求回报的、广博的爱,那种能够触及最卑微生命的力量。我期待书中会有许多她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那些她与贫困、疾病、孤苦无依的人们相处的点滴,能够让我更直观地理解“爱”的实践。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找到一些方法,一些可以运用到我自己的生活中的具体方式,来培养我自己的爱心,能够像德蕾莎修女一样,去温暖身边的人,甚至去影响这个世界。我非常好奇,她究竟是如何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那份纯粹的爱,并且将这份爱传递给如此多的人,甚至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精神灯塔。这本书就像一个邀请,邀请我去探索爱的真谛,去理解爱的力量,去成为一个更懂得爱的人。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刻影响人心的传记类书籍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讲述伟人人生经历,并从中提炼出普适性人生智慧的作品。德蕾莎修女无疑是二十世纪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之一,她的名字几乎就是“爱”的代名词。当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的标题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她在简陋的住所里,怀抱着垂死的病人,脸上洋溢着圣洁光辉的画面。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在那些平凡的日常背后,究竟是什么支撑着她走过那样一条充满荆棘却又无比辉煌的人生道路?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她的生平事迹,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挖掘她思想的内核,解析她“爱”的哲学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转化为行动的。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德蕾莎修女的内心世界展现在我面前,让我感受她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以及那种超越一切障碍的奉献精神。我想要理解,在那个充满罪恶与苦难的时代,她是如何凭借一己之力,点燃了无数绝望中的希望之火。这本书对我来说,可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审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