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大公会议的宝藏(神丛133)

探究大公会议的宝藏(神丛13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大公会议
  • 教会历史
  • 基督教神学
  • 宗教学
  • 早期教会
  • 教父
  • 神学史
  • 基督教
  • 历史
  • 宗教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罗马宗座额我略大学的演讲厅里,一个坐满约15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神学硕士生的课堂,一位文质彬彬的学者在每年都教授的「教会的大公会议」第一课,总会拿起这本参考书说:「本书有义、英、法、西、日、韩和印尼语版本,你们可按照自己的语言选用」。同学们都笑了,因为大家从没想过课本可有这么多种语言的选择!这位和蔼可亲的教授,便是耶稣会士会诺曼.坦纳神父。

  本书阐述廿一次教会的大公会议之历史背景、神学讨论、所颁布的教义性及纪律性法令;内容丰富却浅显易明,既有其严肃一面,却也不乏轻松的文字。

  大公会议的训导,属教会训导很重要的一环。但在现有的中文神学参考书里,大多只论及梵二会议──虽然梵二是首次有华人参与的大公会议。本书正好填补了从四世纪初第一次大公会议至十九世纪后期第廿次大公会议共一千五百多年来教会会议传统在中文神学世界里的空白,值得所有人参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诺曼.坦纳(Norman Tanner)


  耶稣会神父。1943年生于英国。海斯洛普学院哲学硕士,罗马宗座额我略大学神学学士,牛津大学历史系哲学博士,多伦多宗座中世纪研究院荣誉文学博士。1978~2003年于牛津大学、2003~2015年于宗座额我略大学教授教会历史及神学,亦曾应邀到多国作客座教授。现驻英国。大公会议及中世纪教会历史的学术权威。《大公会议法令》(Decrees of the Ecumenical Councils)编辑。本书共有八种语言版本(含此中译本);2011年出版的《天主教会简史》(New Short History of the Catholic Church)亦已被译成多种语言。

图书目录

v中文译本作者自序
ix文献缩写、辞汇及简释
xiii大公 / 总会议列表
xiv地图
 
1引言
2一、词语释义
4二、四大关键问题
7三、文本的保存、收集与编辑版本
 
13第一章 早期教会的大公会议
13一、大公会议名单
15二、与会者及会议规程
21三、教义上的法令:尼西亚第一届至加采东
35四、教义上的法令:君士坦丁堡第二届至尼西亚第二届
39五、关于教会秩序的法典
46六、其他会议
48小 结
 
51第二章 中世纪教会会议:拉特朗第一届至拉特朗第五届
51一、引言
57二、教宗会议:拉特朗第一届至维也诺
72三、康士坦斯、巴塞尔-佛罗伦斯及拉特朗第五届
 
87第三章 现代的教会会议
87一、引言
89二、特利腾
101三、梵蒂冈第一届
113四、梵蒂冈第二届
133总结与展望将来
 
139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中文译本作者自序

  感谢辅大神学丛书主编和译者张紫兰教授之邀请,让我在此写序言。此着作最初是受米兰Jaca Book之委託而写,1999年以义大利语出版,书名为I concili della Chiesa;感谢Jaca Book当局大方允许此中文译本。此书已另有六种语言版本,包括我的母语---题为The Councils of the Church: A Short History的2001年英语版本,另有法语、西班牙语、印尼语、日语和韩语译本。

  中文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广用的语言。因此,我为这中文译本的出版感到特别欣慰,并感谢辅仁圣博敏神学院使这梦想得以实现。愿此译本能启迪现今世界上的无数华语人士。我的喜悦不仅源于有众多人懂得阅读中文,更是由于他们与此书主题之间的特殊密切关系。

  让我解释一下这「特殊密切关系」。很多人会觉得天主教会太过西方化和欧洲化;但这批评并不适用于此书的论题。由325年尼西亚第一届至1962~1965年梵蒂冈第二届共廿一次的大公会议,即整个教会的集会,正如你在本书xiv页的地图可见,首七次会议均在罗马帝国的东部举行:一次在厄弗所、一次在加采东、两次在尼西亚---这四次均在亚洲---及三次在现称伊斯坦堡的君士坦丁堡。当时,这部分的罗马帝国之世界观,是东方化多于西方化的。换言之,因着它经由海路到印度,及经由所谓「丝绸之路」到中国的贸易,它的眼界或心态都比较接近印度或中国,而非伦敦或巴黎(或可说英国或法国)。在罗马帝国之前,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已曾试图向着东方的印度而非西方远征。再者,至少在主历第一个千年的下半叶,中国在文化和经济上都较当时正值经历欧洲所谓「黑暗时代」的西欧发达。

  关于这东方化的眼界和心态,希腊语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全部首七次会议的语言,会议的法令也都用希腊语写成;虽然欧洲人因热衷于把古希腊的语言和文化归作西方文明的源头,而错误地夸大了当时希腊西方化的取向。早期教会这东方化或亚洲化的一面,在首七次大公会议尤见明显,在以后的会议亦仍然如是。我希望此书能充分解释这个论点;如欲得更详尽的论述,请参阅我另一本以带点儿挑衅意味为题的小书---《教会太过亚洲化吗?对大公会议的反思》(Is the Church too Asian? Reflections on the Ecumenical Councils;班加罗尔:Dharmaram Publications,2002)。

  另一要素是团体感,它对教会会议来说是必要的,并在亚洲是强烈的。在我看来,团体感在亚洲,较在崇尚个人重要性的西方世界强。无疑,团体辨别一直是大公会议的关键性特点。在所有的会议中,与会者都付出很大的努力,为要使会议声明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这些会议跟现今的议会和其他政治集会不同,并非在半数多一票的情况下便足以通过法案。团体不等同民主,虽然中间确有重叠的地方。大公会议的显着成就,莫过于能得出极其意义丰富和有深度的声明,特别是那些信经和其他信理定断,它们都获得所有或差不多所有会议成员全体一致或几乎全体一致的认可。亦因如此,教会能团结一致并向前走。要有此成就,固然需要强烈的团体感,但最重要的还是圣神的默感和引导。

  教会在她的第一个千年大致上是团结一致的,但也有某些团体因无法接受某次早期会议---主要是厄弗所和加采东大公会议---而离开了。教会最严重的分裂有两次,首次发生于1054年,是其后称为正教会和天主教会这两个团体之间的分裂。因此,尽管天主教会视十三次从1123年拉特朗第一届至1962~1965年梵蒂冈第二届(及,出于不同原因,869~870年君士坦丁堡第四届)会议为大公,正教会却并不认同。然而,分裂的主要原因是教宗权威而非会议权威的问题。同样地,在1517年由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抗议所引发、通常称为新教徒宗教改革运动的第二次严重分裂中,会议亦不是直接的问题。纵然新教徒着重圣经多于圣传,新教教会对所有大公会议具约束力的权威,至少是在451年加采东会议之后的大公会议之权威,都有所抗拒或不愿意接受。

  大公会议是否太过男性化?在廿一次会议中,成员压倒性是男性,主要是主教---即组成这些会议的核心成员。有一些女士获准以「观察员」身分出席梵蒂冈第二届会议的公开会期,但她们不能就法令作出表决。她们的角色,在大多数先前的议会中是更受限制的,除了两个明显的例外。在451年的加采东会议,女皇普尔喀丽亚(Pulcheria)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召集并主持这个非常重要的会议;这会议制定了论述基督的人性和天主性的法令,是一个几乎所有基督教会直到今天仍视之为教义基础的法令。同样地,女皇伊雷尼(Irene)决定性地在787年的尼西亚第二届会议中,捍卫了基督宗教艺术。为着这个和其他原因,早期会议可说较其后的会议更具有先驱性。

  性别和艺术都是今天各个基督教会之内与外的热烈话题。事实上,在廿一次的大公会议中,处理过的几乎所有教义事项和很多纪律性问题,至今在天主教会中仍然非常重要;它们亦对很多其他基督徒、甚至基督徒团体以外的人,以不同程度的权威并用各种的方式讲话。因此,我寄望读者们会感受到这书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及极具趣味性。

诺曼.坦纳(Norman Tanner)
罗马宗座额我略大学荣休教授
主历2018年1月10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探究大公会议的宝藏”——这个书名简直就是一把钥匙,能开启我脑海中关于信仰、历史和思想的无数扇门。我对“大公会议”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敬畏,那不仅仅是历史书上冰冷的事件节点,而是真真切切地影响了无数人生,塑造了整个文明的脉络。而“宝藏”二字,更是点燃了我探索的欲望。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不是简单罗列史实,而是要深入挖掘那些会议背后隐藏的意义,那些被时间掩盖的真相,那些至今仍能引发我们思考的智慧结晶。也许是某个被遗忘的观点,也许是某个充满争议的决定,亦或是某个在历史长河中被低估的贡献。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这些“宝藏”呈现在我的眼前。我想象着,当我阅读这本书时,会仿佛置身于那些古老而神圣的殿堂,感受着思想碰撞的火花,理解着那些先贤们在困境中做出的抉择。这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启示,因为这些“宝藏”,很可能依然闪耀着穿越时空的光芒。

评分

《探究大公会议的宝藏(神丛133)》这个书名,在我脑海里构建了一个充满神秘感和知识含量的画面。我立刻联想到的是那些发生在历史关键时刻,由教会精英们集体参与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而“宝藏”,则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蕴含着非同寻常的内容,可能是一些被忽略的史实、一些未曾被充分阐释的教义,亦或是关于当时社会文化和思想思潮的深刻洞察。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去“探究”这些“宝藏”的。是怎样一种研究方法,怎样一种叙事角度,能够将这些深埋于历史中的价值挖掘出来?我憧憬着,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漫长的岁月,去理解那些影响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进程的事件。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知识的增长,更能引发我对信仰、历史以及人类自身发展方向的深入思考。这种“宝藏”的隐喻,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一次充满发现的旅程,一次能够丰富我精神世界的奇遇。

评分

单看《探究大公会议的宝藏(神丛133)》这个书名,我就觉得这绝对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指向的是一种深度、一种需要耐心去挖掘和理解的知识体系。我脑海里浮现出的,是那些动辄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代表着不同派系和思想的大型宗教集会。想象一下,在那个信息闭塞、沟通不畅的时代,要将如此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汇聚到一个地方,其背后必然牵扯着巨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力量。而“宝藏”,在我看来,可能并不仅仅是指那些宗教教义上的重大突破,也包括了在那样的特殊环境下,人们是如何进行辩论、妥协、甚至对抗的。这其中蕴含的,或许是关于权力运作的智慧,关于人类沟通的艺术,甚至是关于社会变革的规律。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庞杂的史料梳理得井井有条,又如何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神学讨论,转化为普通读者也能理解的精彩叙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认识历史的全新视角,让我看到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世界的,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探究大公会议的宝藏(神丛133)》让我好奇心爆棚,虽然我还没有机会翻开它,但仅仅是这个书名,就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我仿佛看到了古老的教堂,庄严的会议厅,以及那些身着华服、思绪深邃的教会领袖们,他们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关乎信仰、教会章程甚至整个基督教世界的重大议题。这种“宝藏”的比喻,让我联想到的是那些被历史尘封的智慧、被时间洗礼的真理,以及那些可能改变历史走向的决策。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去亲眼见证那些在大公会议上闪耀的思想火花,去挖掘那些被后世传颂甚至争论不休的宝贵财富。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场身临其境的历史探险,一次对人类精神文明深刻的追溯。我猜想,书中一定充满了对那些历史时刻的细致描摹,对参与者复杂心理的洞察,以及对会议成果深远影响的解读。能有一个这样的“神丛133”,我实在是太期待了,它似乎蕴藏着某种我尚未知晓的、却又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的秘密。

评分

“探究大公会议的宝藏”——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古老而神秘的吸引力,让我对即将打开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期待。我想象着,那些历史悠久的大公会议,汇聚了多少智慧与争论,留下了多少值得后人深思的宝贵财富。我好奇,作者所说的“宝藏”,究竟是指哪些方面?是那些对教义产生的深远影响,还是那些在政治、文化、社会层面引起的巨大涟漪?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生动、鲜活的方式,将那些遥远的历史场景还原,将那些模糊的会议细节呈现。我期待着,能够通过这本书,去理解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教会领袖们是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做出决策的。这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梳理,更是一次对思想史、文化史乃至于人类文明演进过程的深度探索。能够拥有一本名为《探究大公会议的宝藏(神丛133)》的书,仿佛就能打开一扇通往过去智慧殿堂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历久弥新、闪耀着人性和信仰光芒的“宝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