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内忧外患的解套之书。
「不关心政治,就等着被糟糕的人统治。」―柏拉图
当代最具权威性作家,
套用个人创伤的心理疗程,
拆解七国如何挺过三大类危局,
借镜历史,在动盪中找到曙光。 ★《商业周刊》1673期书摘报导。
★ 比尔.盖兹指定必读:「戴蒙擘画出一条身陷危机时可以选择的道路。」
★《21世纪的21堂课》作者大推:「本书是化解全球当前危局的希望。」
★ 普立兹奖得主、《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全新力作。
★《纽约时报》畅销书。
// 有如《冰与火之歌》的动盪历史,细说国家何以成为今日面貌。 自由民主国家芬兰,为何对专制政权苏俄敬畏三分,採行严格的言论自我审查机制?
原本笃信民主的智利,为何瞬间左倾,对政敌进行破纪录的大规模虐杀?
西德总理布兰特于波兰首都犹太区一跪,何以能为外交局势奠定决定性转变?
贾德.戴蒙被喻为这个世代最具深度思考力、最具权威性的作家,他以个人的独特洞见,抽丝剥茧国家面貌定型的轨迹。辅以 12 个化解危局成败的关键因子,剖析何以有的国家能浴火重生,有的国家却一蹶不振。
书中以七个国家(芬兰、日本、智利、印尼、德国、澳洲和美国)遭逢的三大类危局(突发的内忧、外患和渐进型隐忧)为例:小虾米芬兰面对大鲸鱼苏联的入侵、日本遭受美国培里将军侵门踏户、德国的新世代如何与犯下纳粹暴行的上一代进行和解、智利皮诺契特总统的极权政体……等。对照分析各国的行动策略与结果,并以此检视当前的世局。
// 历史的伤口太沉痛,却是指引未来方向的明灯。 日本与中、韩的历史伤口未能有效化解,为何比人口老化更值得日本忧心?
在美国将中国视为最大潜在敌人之际,何以政治两极化才是美国真正的头号隐忧?
动盪,是世界的日常:国家的力量兴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改变、甚或全球共同面对的环境议题,都是身为世界一分子的我们无法切割的课题。身处在前景未明的动盪中,借镜历史,我们可以找到前进的方向。
名人推荐 赵少康/中国广播公司董事长
谢哲青/作家、知名节目主持人
詹宏志/网路家庭董事长
陈凤馨/News98「财经起床号」 节目主持人
萧新煌/总统府资政、台湾亚洲交流基金会董事长
王道还/生物人类学者
杨士范/The News Lens关键评论网媒体集团共同创办人暨内容长
黄贞祥/国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系助理教授、泛科学专栏作者
何荣幸/《报导者》创办人、执行长
好评推荐 生命的动盪,是危机,也可以是转机。面对困厄险阻时所展现的弹性与坚韧,让我们在流离的不安中,找回身而为人的价值与意义。――谢哲青/作家、知名节目主持人
这本书一再强调三个关键概念,亦即保有韧性、力求革新和求助盟友。运用到台湾当下面临的危机和动盪,也很适用。――萧新煌/总统府资政、台湾亚洲交流基金会董事长
戴蒙讲故事的本领尤其余事――读者轻易便能与时代、地理、文化都不同的社群产生共鸣、同其哀乐。――王道还/生物人类学者
光是阅读这几个国家的危机故事剖析就已经收获丰富,再经由他的架构来梳理危机处理过程,读者能对自己国家危机和现况有更具脉络的理解和讨论。――杨士范/The News Lens关键评论网媒体集团共同创办人暨内容长
危机能否成为人类文明的转机呢?端看我们能否正确地认识这些挑战,并且能有先见之明地防范未然。――黄贞祥/国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系助理教授、泛科学专栏作者
本书提出十二个影响「国家危机」结果的相关因素,同样适用于台湾的自我提问,而且在此时更加迫切。――何荣幸/《报导者》创办人、执行长
本书是一段精彩有趣的旅程,探讨国家如何面对危机──是人类因应全球当前危局的希望。――尤瓦尔.诺亚.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人类大历史》、《21世纪的21堂课》作者
在举世各国都承受压力,必须学习如何应对重大挑战的今天,尤其是及时的重量级着作。――保罗.埃力克(Paul R. Ehrlich)/史丹佛大学教授、《人类的演化》作者
读者有幸的是,戴蒙学习语言的非凡天赋使他一生能够深入各种文化,在身心两方面都行遍天涯,亲眼目睹许多戏剧性的个人和国家动盪。――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园长夫人》作者
在举世各国都危机重重之际,本书证明了他在分析国家历史危机的先见之明。――麦可.薛默(Michael Shermer)/《怀疑论者》杂志发行人、《地球上的天堂》作者
巨變時代的生存法則:國家如何應對內外挑戰,實現韌性與轉型? 在歷史的長河中,國家興衰的軌跡從來都不是一條平坦的直線。從古老的帝國到現代的民族國家,幾乎沒有任何一個政權能永遠迴避內部的結構性矛盾與外部環境的劇烈變遷。當社會積累的壓力達到臨界點,當傳統的治理模式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國家便進入了“巨變時代”。這個時代的特點是高度的不確定性、迅速擴大的社會鴻溝、以及對傳統權威的普遍質疑。如何穿越這些“危局”,不僅僅是管理危機的技術問題,更是關乎國家身份與未來走向的根本抉擇。 本書深入剖析了在面臨深層次系統性危機時,不同國家所採取的戰略路徑與最終的歷史結果。我們關注的焦點並非單一事件的爆發,而是國家在結構層面、意識形態層面和制度層面進行的深刻調整與重塑。 第一部:危機的根源與結構性張力 危機從來不是突如其來的風暴,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的集中爆發。本部分將回溯那些導致國家面臨“生死存亡”抉擇的深層原因。 1. 經濟模式的失衡與代際剝奪: 許多國家的衰落始於其經濟基礎的僵化。當舊有的增長引擎熄火,而新的經濟活力被少數既得利益集團壟斷時,社會財富分配的極度不均便會催生強烈的民粹主義情緒。我們將探討,在工業化後期或全球化後期,當傳統中產階級的基礎被侵蝕時,國家如何應對失業浪潮與日益加劇的貧富差距。這包括對土地制度、金融體系的改革阻力,以及當“蛋糕”不再增長時,如何分配剩餘資源的政治難題。 2. 政治合法性的侵蝕與認同危機: 國家權力的基石在於其被統治者接受的程度。當現行政治體制無法有效回應民眾的訴求,或者當主流意識形態無法解釋當前世界的複雜性時,合法性便會迅速流失。本書將分析不同社會在面對多元文化衝擊、宗教復興或民族主義抬頭時,國家如何嘗試重新構建一個具有包容性和凝聚力的“國家敘事”。失敗的嘗試往往導致社會分裂,成功的轉型則需要領導層具備強大的遠見與溝通能力。 3. 外部環境的劇烈衝擊: 歷史表明,外部環境的劇變往往是內部矛盾激化的催化劑。無論是突如其來的軍事威脅、全球性的瘟疫,還是顛覆性的技術革命(如印刷術、蒸汽機或互聯網的早期影響),外部壓力迫使國家必須在短時間內做出超出常規的反應。我們將考察國家如何評估外部威脅,是選擇封閉保守以維持現狀,還是冒險開放以尋求變革的契機。 第二部:應對危局的戰略選項與轉型路徑 面對迫在眉睫的危機,決策者往往在幾條主要的戰略路徑中選擇。這部分內容側重於分析不同國家在關鍵歷史時刻所採取的“組合拳”。 1. 漸進式改良與制度的柔性重塑: 有些國家選擇通過自上而下的、受控的改革來緩解壓力。這類轉型強調“穩定壓倒一切”,試圖在不推翻現有政治骨架的前提下,逐步修補經濟和社會的裂痕。我們將細緻分析這些改良能否在關鍵時刻滿足公眾的期待,以及改革的“閾值”在哪裡——一旦觸及某些核心權力結構,改良就可能演變為革命。 2. 激進的範式轉移與“革命性重啟”: 當結構性矛盾已深到無法用漸進手段解決時,徹底的變革便成為唯一的出路。這類路徑通常伴隨著劇烈的社會動盪與犧牲,但也可能為國家帶來全新的治理模式和發展方向。本書將比較不同時期激進轉型的案例,重點探討其成功的關鍵因素——例如,領導層的意志力、對國家機器的控制力,以及能否迅速建立起新的意識形態共識。 3. 外部干預下的強制轉型: 歷史上不乏國家因戰爭失敗或被外力征服而被迫進行轉型。這種轉型雖然外部推動,但其內化和持久性依賴於國內精英和民眾的接受程度。我們將分析戰敗國如何消化外部強加的制度,並探討“殖民地/附庸國”經驗對國家長期發展模式的深遠影響。 4. 策略性收縮與“孤立主義的陷阱”: 另一種選擇是暫時性地放棄對外部世界變化的積極回應,轉而集中資源解決內部問題。然而,在一個聯繫日益緊密的全球體系中,這種策略的風險極高。本書將分析在何種特定的地緣政治條件下,孤立主義能夠爭取到改革的寶貴時間,又在何種情況下,它會演變為錯失良機、最終被時代拋棄的必然結局。 第三部:轉型後的國家韌性與持續發展 成功化解危機並非終點,而是新一輪長期發展的起點。轉型後的國家如何鞏固其新秩序,並建立起抵禦未來衝擊的“韌性”,是本書的第三個核心議題。 1. 制度的迭代與“反脆弱性”建設: 成功的轉型需要建立起能夠自我修正、能夠從波動中受益的制度。這包括建立有效的問責機制、保障信息自由流動的渠道,以及鼓勵持續的創新和批判性思維。我們將探討,如何設計出既能保持效率又能容納異議的政治結構。 2. 國民教育與新公民精神的塑造: 任何成功的國家轉型,最終都是一場教育和文化上的革命。國家必須成功地向新一代灌輸新的價值觀、新的技能,以及對新國家目標的認同感。這包括對歷史的重新詮釋、對公共道德的重建,以及對科學與理性精神的推廣。 3. 領導力的傳承與政治文化的定型: 轉型的成功往往與幾位關鍵領導人的卓越表現緊密相關。然而,更為關鍵的是,這些轉型經驗如何被轉化為可持續的、可複製的政治文化和官僚體系。本書將探討,如何在“英雄時代”結束後,確保國家治理的平穩過渡,避免因權力真空而再次陷入混亂。 總而言之,本書旨在提供一套跨越時空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國家在極端壓力下的行為邏輯。它不是對特定歷史事件的簡單回顧,而是對“危機、抉擇與重塑”這一永恆主題的深刻探討。對於所有關心國家治理、社會穩定與文明演進的讀者而言,理解過去的危機如何被應對,是為未來的不確定性做好準備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