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一
一九八八年我編選《先秦文學導讀》四冊時,曾選〈乾卦〉為例,解說《周易》一書的體例,並寫瞭一篇解題的短文。開頭幾段是這樣寫的:
《周易》,五經之一。它相傳原是上古流傳下來的占筮用書,後來經過周文王的整理和孔子的演繹,纔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部重要的經書。
《易》含有簡易、變易、不易三層意思。據說《易經》原有三個係統,分別是《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前二者都是周朝以前流傳的易學,早已失傳瞭,現在隻剩下《周易》,就是大傢所說的《易經》,簡稱《易》。
《周易》包括經、傳兩個部分。經的部分是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由八卦兩兩重疊而成的。《周易.繫辭傳下》說: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這是說八卦為包犧(伏羲)氏所畫。但演八卦為六十四卦的人,則眾說紛紜,一般人多以為文王。據屈萬裏老師的〈易卦源於龜蔔考〉一文考證,八卦和六十四卦應當都成於西周初年,「乃周人仿殷人龜蔔之習而為之」,是否文王所演,則不得而知。《周易》的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六爻。卦有卦辭,爻有爻辭。在排列次序上,每卦先列卦形,其次是卦名、卦辭。每爻也是先列爻題,次列爻辭。以上是屬於經的部分。
《周易》傳的部分,包括彖上、彖下、象上、象下、繫辭上、繫辭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等七種十篇,通稱「十翼」,都是解說「經」的文字。歷來相傳這是孔子所作。但據近人考證,「十翼」並非一人一時之作,而是陸續推演寫成的,大部分是戰國時代的作品。
《易》是六藝之本,也是中國學術的淵源所在,它雖然原是占筮之書,但其中像有些爻辭頗類似古代歌謠,有些卦辭爻辭保存瞭古代史實,對於我們研讀文史或進德修業,都有很多的幫助。
二
二○一七年我的「人生三書」,包括《論語新繹》、《老子新繹》、《六祖壇經新繹》,由颱北遠流齣版公司齣版,同時在颱北、颱中、高雄三地舉辦公開講座。第一次講座在颱北華山文化園區舉辦時,有一位老先生問我:談人生何以不寫《易經新繹》?並且要我對所謂「十翼」發錶自己的看法。當時我迴答:茲事體大,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釋清楚,容我以後有機會再作說明。另外還有一位充滿書捲氣的年輕人,也問我讀《周易》,該讀哪些參考書?我的迴答是:我學《周易》,讀的是戴君仁老師的《談易》和屈萬裏老師的《易》學著作,另外還有一些大陸學者,像高亨、金景芳等人所寫的專書。講座完畢,遠流公司曾淑正女士雇車送我迴傢,我們談起那位老先生,都認為他博學多聞;談起那位年輕人,都認為他誠懇好學。曾女士還問我認不認識他們?我說:全都陌生,是第一次見麵。對於他們的好學,我將有以迴報,在不久的將來。
在我心目中,那一老一少,不是兩個人,而是無數好學的公眾。這本《周易新繹》,就是我的迴報。從一九八九年開始,我就常常鼓勵青年學者從事中國經學的研究工作;認為研究經學是為天下人做學問,既不是為名,也不是為利。我也深深以此自許。
幾年來,這件事一直在我心中盤鏇,也一直驅使我不斷的抽空閱讀有關的參考書。從大前年的春季開始起筆,幾乎每一天都用好幾個鐘頭在卦爻的譯注解析之中。即使在眼睛開刀住院及療養期間,也都口中「念念有詞」。記不得有多少個下午及夜晚,我在颱大圖書館或益品書屋動筆寫作的時候,我一直這樣祈禱:希望眼睛沒事,讓我順利完成這本書。
三
寫這本書,除瞭迴報愛讀中國古代經典的群眾之外,其實也有我的私心。
我的老傢在高雄大社。從明末清初由福建漳州南靖移民來颱之後,我的祖先起初住在颱南安平附近,後來搬到高雄大社,定居於此,已經四百年左右。代代相傳,傢族宗親都住在一個村莊裡,比鄰而居,雞犬相聞,號稱「吳厝」。一直到我讀大學時,我所認識的四代宗親,仍然常在一起祭祖宴會。其中有個堂叔鄰居,名叫吳孟輝,輩份比我大,但年紀卻比我小。他的父母結婚時,我就是坐轎到山村迎親的花童。他的父母一直對我很照顧,他也從小就一直跟我常相往來。可是他不幸早死瞭。他的幼弟吳孟義,長得和他一模一樣,雖然年齡和我差距更大些,也很少見麵,但每次相遇時,我總是如見「故人」,覺得特別親近。
前幾年,有一次迴老傢「吳氏宗祠」祭拜時,堂弟吳三財安排我和他見麵,想不到他竟然問我《易經》該怎麼讀,能不能寫一本有關《易經》的書。當時我的迴答是:隻怕能力不夠,寫不動。但不知為什麼,此事卻一直放在我心頭。在我撰寫此書的過程中,他的容貌和聲音,也一直是我持續不停寫作的動力之一。
四
《周易》是一本傳自周代講述占筮的古書。因為它講述占筮,很多人以為讀瞭它可以蔔吉凶,測命運,可以明白人生的究竟,所以都對它有興趣。但也因為它流傳已久,又沾上一些迷信的色彩,語言文字以及思想觀念,都已因古今之變、南北之異而產生瞭許多隔閡,因此對現代讀者來說,讀《周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周易》該怎麼讀?我看過一本談《周易的自然哲學》的書,著者李零的建議是:先讀原書,次讀《易》學史,最後讀齣土本。他說的原書,包括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李鼎祚《周易集解》,宋代程頤《周易程氏傳》、硃熹《周易本義》,清代惠棟《周易述》,以及近人楊樹達、尚秉和、高亨的一些著作;《易》學史包括硃伯崑《易學哲學史》、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齣土本則包括上博楚簡《周易》、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雙古堆漢簡《周易》以及李學勤的《周易溯源》等等。顯然他所建議的書目,是提供給讀者進一步探究時作為參考。
他的建議是值得重視的。他所說的:「最基本的書,還是《易經》(按,指「古經」部分)、《易傳》」,這一點我完全同意,但對他所說的「很多書,隻有為瞭研究易學史,纔有必要讀」,則有不同的看法。
我以為「史」者講的是通古今之變,既然要通古今之變,當然參考的資料越多越好。而且,我以為要對《易經》有完整的認識,正宜先從易學史入手。《周易》雖然是一部講占筮的古書,但它後來已經朝著「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方嚮發展,經、傳所包含的內容,絕非蔔筮二字所能囊括,就像《四庫提要》所說:「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可以說是一部凝聚古人哲學思想和生活智慧的學術著作;而且《易》學本來就是講變通之道的,因此讀《周易》不從《易》學史入手,我期期以為不可。
筆者以為《易》學史上有兩大流派,一為象數,一為義理,而想要真正讀懂《易經》,也正需象數、義理二者兼顧。否則不識治學之途徑,難以入門,遑論登堂入室?漢、宋《易》學之中,一些比較艱深、迄今尚有爭論的課題,也都要讓初學者有初步的認識,否則將來如何作進一步的探究?
筆者的這本《周易新繹·通論編》,正是從《易》學史的觀點,參考古今學者的重要論著,分析說明歷代《易》學的流變及其所衍生的一些問題;另外一本《周易新繹.經傳編》則採筆者慣用的「新繹」形式,據通行本加以白話注解直譯而成。希望這兩本書對《周易》的讀者都能有些幫助,可以作為入門的基礎。
五
最後,還有幾句話,獻給聰明的讀者,你。
李申、廖名春等人閤撰的《周易經傳譯注》序中曾說:
《易經》是部占蔔書,並且是上層人物,或者說,就是天子、王室或者朝廷之上的人們所用的占蔔書。後來,能夠運用《易經》進行占蔔的,纔擴大到諸侯,再後纔及於一般士人。至於民眾,從《易經》成書至今,幾乎從來無人真正用《易經》進行過占蔔。他們所能運用的,最多是由《易經》演繹而來的各種變種。
這是值得參考的一種說法。我希望讀者在讀瞭《周易新繹》這本書之後,不要奢望它可以立即幫助你進行占蔔,而隻是把它當成一本重要的古代典籍。《易經》講「時」,有「時義」、「時用」之說,「時」是有時空限製的,用《易經》進行占蔔的那個時空已經過去瞭,現在未必適用。而所謂易有「三義」,所謂簡易、變易、不易,對聰明的人來說,如果讀瞭此書之後,知道變通之道,可以從「變易」之中體會齣「不易」的道理,那麼,《易經》就成為「簡易」之書瞭。如果沒有熟讀原典,不知變通,把一切的「變易」,都當成是「不易」,那麼《易》就不是「簡易」的瞭。
聰明的,你,請先好好讀完通論和經傳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