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論(精)(附贈藏書票)

人生十論(精)(附贈藏書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錢穆
图书标签:
  • 人生哲理
  • 人生感悟
  • 励志
  • 自我提升
  • 人生规划
  • 经典名著
  • 中华文化
  • 人生智慧
  • 赠品
  • 藏书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錢穆珍藏精裝系列 附贈典雅藏書票★
一代國學大師、史學權威──錢穆
經典著作全新改版

錢穆沉潛古籍,虛心涵泳
匯集古今人生體悟,傳達立身處世的道理

  本書為錢賓四先生之講演稿合集,由「人生十論」、「人生三步驟」以及「中國人生哲學」等三編匯集而成。所論人生,雖皆從中國傳統觀念闡發,但主要不在稱述古人,而在求古今之會通和合。讀者淺求之,可得當前個人立身處世之要;深求之,則可由此進窺古籍,乃知中國傳統思想之精深,以及與現代觀念之和合。做人為學,相信本書皆可以啟其端。

  【全新設計藏書票】
  以精緻線條與圖騰拼貼的山河,呈現國學大家錢穆之文人氣質,而其思想之影響源遠流長、綿綿不絕。

  「人之生命乃天地大生命中一小生命,如川流中一水滴,故其生命實在孤獨處。」──錢穆
 
《文心雕龙》导读: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里程碑 一、 概述:经纬万端,熔铸文心 《文心雕龙》,这部诞生于南北朝时期,由文学巨匠刘勰所著的鸿篇巨制,无疑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乃至文学理论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它并非一部简单的散文或诗歌选集,而是一部系统、宏大、精微的中国古典文论总纲。全书共十卷五十篇,以“文心”为核心,以“雕龙”为追求,试图穷尽文章创作的源流、体例、风格、流变乃至创作心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复杂关系。 刘勰以其博学的学识、严密的逻辑和汪洋恣肆的文笔,构建了一个涵盖文学创作全过程的理论体系。他不仅回顾了自先秦至梁代的文学发展脉络,梳理了诗、赋、铭、颂、诔、碑、志等各种文体的形成与演变,更深入剖析了“风骨”、“辞采”、“意象”、“章法”等文学要素的内在机制。 阅读《文心雕龙》,如同进入一座结构精密的思想迷宫,每一篇章都是一个独立的理论支点,共同支撑起一个关于“何为好文章”、“如何写出好文章”的宏大论述。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研究从早期的零散评论(如《诗品》、《七启》中的片段论述)走向了成熟的、体系化的自觉阶段。 二、 结构精妙:总纲挈领,体例兼顾 《文心雕龙》的结构布局本身就体现了刘勰深厚的章法功力。全书五十篇,被清晰地划分为“原道”、“诸子”、“文体”、“别裁”、“通变”五大部类,展现出一种由宏观至微观、由理论至实践的层层递进的逻辑推进。 第一部分:原道(论述文学的本源与精神价值) 开篇的“原道”篇,确立了文学的哲学基础。刘勰认为“道”是文学的终极源泉,文章的创作源于“道”与“物”的交互作用,以及人类心性的自然流露。这一部分奠定了全书的基调,强调文学的创作并非单纯的技巧堆砌,而是对宇宙真理和人生哲理的感悟与表达。它探讨了“情”与“文”的关系,指出“情在事先,文生情后”,强调了情感的真实性是艺术感染力的核心。 第二部分:诸子(评论先秦至两汉的文学思潮与代表作家) “诸子”部分是文学史梳理和批评的集中体现。刘勰逐一考察了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文章风格,如对孔子“尼父之述圣”的雅正,对老庄“玄妙之言”的洒脱,进行了精辟的概括。随后,他详细评述了汉代以前的重要作家,分析了他们的创作特点和时代局限。这部分内容,体现了刘勰的史家眼光和深厚的文献基础。 第三部分:文体(分类剖析各类文体的特征与规范) “文体”是全书的骨架,它系统地考察了中国传统文体,包括诗、骚、歌、赋、颂、赞、诔、志、碑、铭、箴、奏、书、启、述、论等三十余种。刘勰对每一种文体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明确了其形成的历史背景、核心功能以及适用的情感范围。例如,他论述“骚”之体,着重分析屈原的“哀而不怨”的深沉与浪漫的想象力;论述“铭”之体,则强调其凝练、昭示、永恒的特点。这种对文体学的大一统梳理,是前无古人的创举。 第四部分:别裁(讨论文学批评的标准与要素) “别裁”是全书的理论核心之一,刘勰在这里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气为主,气之轻重有自然”的论断,并详细阐释了衡量文章优劣的四大标准:体裁、时代、作者的性情以及文章的具体内容。尤为重要的是,他提出了“六义”的精细化阐释,特别是对“风骨”与“辞采”关系的辩证处理。他认为“风”是骨架和精神,“采”是血肉和外衣,二者缺一不可,但“风”为本,“采”为末,避免了当时文风中过度重“辞藻”而失“气度”的倾向。 第五部分:通变(论述文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规律) “通变”部分着眼于文学发展的动态规律。刘勰深刻认识到文学的演变是一个“通”与“变”不断交替的过程。他主张继承前人的优秀传统(通),同时也要顺应时代潮流,勇于创新(变)。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总结,更是对后世文人的殷切期盼。他提倡“格调”的建立与突破,反对墨守成规,鼓励作家在既有的规范中寻求个性化的突破与升华。 三、 理论贡献:熔铸辞章,启迪后世 《文心雕龙》的伟大,在于它构建了一套具有高度成熟性的文学批评范式。 首先,它确立了文学的“心性论”基础。刘勰将文学视为人类“心”与“物”交互作用的产物,强调创作源于人的真情实感,反对空洞的文字游戏,为后世中国文学批评注入了深刻的内省精神。 其次,它实现了文体学的集大成。通过对数十种文体的系统分类和功能界定,刘勰为中国古典文体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代作家提供了清晰的创作指南。 再者,它精辟地阐发了文学要素间的关系。对“风骨”、“辞采”、“意蕴”、“章法”等核心元素的辨析,尤其是对“情”与“辞”的平衡处理,深刻揭示了优秀作品的内在张力。 最后,它具有极强的历史辩证意识。刘勰在评判作家时,从不脱离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深知“时运之推移,文章之迭易”,这种历史的、辩证的眼光,使得他的批评既有恒定的审美标准,又不失对个体创新的理解与包容。 四、 结语:跨越时空的文学指南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心雕龙》经历了被埋没、被遗忘,最终被重新发掘和推崇的历程。它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严谨的结构,穿透了时代变迁的迷雾,至今仍是研习中国古典文学、理解古代文人创作心境的必读经典。它所提出的许多关于文学本质、创作规律和审美标准的论断,至今仍能为当代的写作实践提供深刻的启发与指引。这部煌煌巨著,不仅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坐标,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年)


  字賓四,江蘇無錫人。年十八即任小學教師,歷中學而至大學。先後於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等校任教。1949年,赴港創辦新亞書院。曾先後獲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頒贈名譽博士。1967年,來臺定居,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並任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教授。1986年,受聘為總統府資政。

  賓四先生治學,大抵以史學為核心,廣涉諸經諸子之學,從而擴及中華學術與思想文化諸多領域;其中又以理學最為深刻,自云「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其成就,直接反映了中國近代學術史之變遷。畢生心力鑽研中國古典文獻,即使晚年苦於眼疾,仍著作不輟,冀以喚醒中華民族文化之靈魂,儼然為晚清以來,力抗西方文化洪流之中流砥柱。所著《先秦諸子繫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秦漢史》、《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朱子新學案》等八十餘種,俱享譽中外學術界。
 

图书目录

錢穆作品精萃序
新版序
自序
第一輯人生十論
人生三路向(三十八年)
適與神(三十八年)
人生目的和自由(三十八年)
物與心(三十九年)
如何探究人生真理(四十一年)1
如何完成一個我(四十一年)
如何解脫人生之苦痛(四十一年)
如何安放我們的心(四十一年)
如何獲得我們的自由(四十四年)
道與命(四十三年)
第二輯人生三步驟
人生三步驟(六十七年)
第三輯中國人生哲學
中國人生哲學第一講(六十九年)
中國人生哲學第二講(六十九年)
中國人生哲學第三講(六十九年)
中國人生哲學第四講(六十九年)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73918
  • 規格:精裝 / 232頁 / 15 x 21 x 3.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錢穆作品精萃序

  錢穆先生身處中國近代的動盪時局,於西風東漸之際,毅然承擔起宣揚中華文化的重任,冀望喚醒民族之靈魂。他以史為軸,廣涉群經子學,開闢以史入經的嶄新思路,其學術成就直接反映了中國近代學術史之變遷,展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輝煌與不朽,並撐起了中華學術與思想文化的一方天地,成就斐然。

  三民書局與先生以書結緣,不遺餘力地保存先生珍貴的學術思想,希冀能為傳揚先生著作,以及承續傳統文化略盡綿薄。

  自一九六九年十一月迄於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多年間,三民書局總共出版了錢穆先生長達六十餘年(一九二三~一九八九)之經典著作—三十九種四十冊。茲序列書目及本局初版日期如下:

  中國文化叢談(一九六九年十一月)
  中國史學名著(一九七三年二月)
  文化與教育(一九七六年二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一九七六年六月)
  國史新論(一九七六年八月)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九七六年八月)
  中國歷史精神(一九七六年十二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一九七七年二月)
  世界局勢與中國文化(一九七七年五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一九七七年七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一九七八年一月)
  黃帝(一九七八年四月)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一九七八年七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一九七八年七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六)(一九七八年十一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一九七九年七月)
  歷史與文化論叢(一九七九年八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一九八○年三月)
  湖上閒思錄(一九八○年九月)
  人生十論(一九八二年七月)
  古史地理論叢(一九八二年七月)
  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一九八三年一月)
  宋代理學三書隨劄(一九八三年十月)
  中國文學論叢(一九八三年十月)
  現代中國學術論衡(一九八四年十二月) 
  秦漢史(一九八五年一月) 
  中華文化十二講(一九八五年十一月)
  莊子纂箋(一九八五年十一月)
  朱子學提綱(一九八六年一月)
  先秦諸子繫年(一九八六年二月)
  孔子傳(一九八七年七月)
  晚學盲言(上)(下)(一九八七年八月)
  中國歷史研究法(一九八八年一月)
  論語新解(一九八八年四月)
  中國史學發微(一九八九年三月)
  新亞遺鐸(一九八九年九月)
  民族與文化(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中國思想通俗講話(一九九○年一月)
  莊老通辨(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二○二二年,三民書局以全新設計,將先生作品以高品質裝幀,隆重推出珍藏精裝版,沉穩厚實的木質色調書封,搭配燙金書名,彰顯國學大家的學術風範,並附贈精美藏書票,期能帶領讀者重回復古藏書年代,品味大師思想精髓。

  謹以此篇略記出版錢穆先生作品緣由與梗概,是為序。

三民書局
謹識
東大圖書

自序

  或許是我個人的性之所近吧!我從小識字讀書,便愛看關於人生教訓那一類話。猶憶十五歲那年,在中學校,有一天,禮拜六下午四時,照例上音樂課。先生彈著琴,學生立著唱。我旁坐一位同學,私自携著一冊小書,放坐位上。我隨手取來翻看,卻不禁發生了甚大的興趣。偷看不耐煩,也沒有告訴那位同學,拿了那本書,索性偷偷離開了教室,獨自找一僻處,直看到深夜,要歸宿舍了,纔把那書送回那同學。這是一本曾文正公的家訓。可憐我當時枉為了一中學生,連書名也根本不知道。當夜一宿無話,明天是禮拜日,一清早,我便跑出校門,逕自去大街,到一家舊書舖,正在開卸門板,我從門板縫側身溜進去,見著店主人忙問,有曾文正公家訓嗎?那書舖主人答道有。我驚異地十分感到滿意。他又說,家訓連著家書,有好幾冊,不能分開賣。那書舖主人打量我一番,說:你小小年紀,要看那樣的正經書,真好呀!我聽他說,又像感到了一種不可名狀的喜悅和光榮。他在書堆上檢出了一部,比我昨夜所看,書品大,墨字亮,我更感高興。他要價不過幾角錢。我把書價照給了。他問:你是學生嗎?我答:是。那個學校呢?我也說了。他說:你一清早從你學校來此地,想來還沒有喫東西。他留我在他店舖早餐,我欣然留下了。他和我談了許多話,說:下次要什麼書,儘來他舖子,可以借閱,如要買,決不欺我年幼,索高價。以後我常常去,他這一本那一本的書給我介紹,成為我一位極信任的課外讀書指導員。他並說,你只愛,便拿去,一時沒有錢,不要緊,我記在賬上,你慢慢地還。轉瞬暑假了,他說:欠款儘不妨,待明春開學你來時再說吧!如是我因那一部曾文正公家訓,結識了一位書舖老闆,兩年之內,買了他許多廉價的書。

  似乎隔了十年,我在一鄉村小學中教書,而且自以為已讀了不少書。有一天,那是四月初夏之傍晚,獨自拿著一本東漢書,在北廊閒誦,忽然想起曾文正公的家書家訓來,那是十年來時時指導我讀書和做人的一部書。我想,曾文正教人要有恒,他教人讀書須從頭到尾讀,不要隨意翻閱,也不要半途中止。我自問,除卻讀小說,從沒有一部書從頭通體讀的。我一時自慚,想依照曾文正訓誡,痛改我舊習。我那時便立下決心,即從手裏那一本東漢書起,直往下看到完,再補看上幾冊。全部東漢書看完了,再看別一部。以後幾十冊幾百卷的大書,我總耐著心,一字字,一卷卷,從頭看。此後我稍能讀書有智識,至少這一天的決心,在我是有很大影響的。

  又憶有一天,我和學校一位同事說:不好了,我快病倒了。那同事卻說:你常讀論語,這時正好用得著。我一時茫然,問道:我病了,論語何用呀?那同事說:論語上不說嗎?子之所慎,齋、戰、疾。你快病,不該大意疏忽,也不該過分害怕,正是用得著那慎字。我一時聽了他話,眼前一亮,纔覺得論語那一條下字之精,教人之切。我想,我讀論語,把這一條忽略了,臨有用時不會用,好不愧殺人?於是我纔更懂得曾文正家訓教人切己體察,虛心涵泳那些話。我經那位同事這一番指點,我自覺讀書從此長進了不少。

  我常愛把此故事告訴給別人。有一天,和另一位朋友談起了此事。他說:論語真是部好書,你最愛論語中那一章?這一問,又把我楞住了。我平常讀論語,總是平著散著讀,有好多處是忽略了,卻沒有感到最愛好的是那一章。我只有說:我沒有感到你這問題上,請你告訴我,你最愛的是那一章呢?他朗聲地誦道: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我最愛誦的是這一章,他說。我聽了,又是心中豁然一朗,我從此讀書,自覺又長進了一境界。

  凡屬那些有關人生教訓的話,我總感到親切有味,時時盤旋在心中。我二十四五歲以前讀書,大半從此為入門。以後讀書漸多,但總不忘那些事。待到中學大學去教書,許多學生問我讀書法,我總勸他們且看像曾文正公家訓和論語那一類書,卻感得許多青年學生的反應,和我甚不同。有些人,聽到孔子和曾國藩,似乎便掃興了。有些,偶而去翻家訓和論語,也不見有興趣,好像一些也沒有入頭處。在當時,大家不喜歡聽教訓,卻喜歡談哲學思想。這我也懂得,不僅各人性情有不同,而且時代風氣也不同。對我幼年時有所啟悟的,此刻別人不一定也能同樣有啟悟。換言之,教訓我而使我獲益的,不一定同樣可用來教訓人。

  因此,我自己總喜歡在書本中尋找對我有教訓的,但我卻不敢輕易把自己受益的來教訓人。我自己想,我從這一門裏跑進學問的,卻不輕易把這一門隨便來直告人。固然是我才學有不足,而教訓人生,實在也不是件輕鬆容易的事。

  問我何所有,山中惟白雲。只堪自怡悅,不堪持贈君。山中白雲,如何堪持以相贈呢?但我如此讀書,不僅自己有時覺得受了益,有時也覺得書中所說,似乎在我有一番特別真切的瞭解。我又想,我若遇見的是一位年輕人,若他先不受些許教訓,又如何便教他運用思想呢?因此我總想把我對書所瞭解的告訴人,那是莊子所謂的與古為徒。其言,古之有也,非吾有也。這在莊子也認為雖直不為病。但有時,別人又會說我頑固和守舊。我不怕別人說我那些話,但我如此這般告訴人,別人不接受,究於人何益呢?既是於人無益,則必然是我所說之不中。縱我積習難返,卻使我終不敢輕易隨便說。

  十年前,我回故鄉無錫,任教於一所私家新辦的江南大學。那時,在我直覺中,總覺中國社會一時不易得安定,人生動盪,思想無出路。我立意不願再跑進北平南京上海那些人文薈萃,大規模的大學校裏去教書,我自己想我不勝任。我只想在太湖邊上躲避上十年八年,立意要編著一部國史新編,內容分十大類,大體仿鄭樵通志,而門類分別,則自出心裁,想專意在史料的編排整理上,做一番貢獻。當時約集了幾位學生,都是新從大學畢業的,指點他們幫我做剪貼鈔寫的工作。我把心專用在這上,反而覺得心閒無事,好像心情十分地輕鬆。太湖有雲濤峰巒之勝,又富港汊村塢之幽。我時時閒著,信步所之,或扁舟盪漾,俯仰瞻眺,微及昆蟲草木,大至宇宙人生,閒情遐想,時時泛現上心頭。逸興所至,時亦隨心抒寫,積一年,獲稿八九萬字,偶題曰湖上閒思錄。我用意並不想教訓人,更無意於自成一家,組織出一套人生或宇宙的哲學系統來。真只是偶爾覕見,信手拈來之閒思。不幸又是時局劇變,消息日惡,我把一些約集來的學生都遣散了,國史新編束之高閣,閒思錄也中輟了。又回到與古為徒的老路,寫了一本莊子纂箋,便匆匆從上海來香港。

  這一次的出行,卻想從此不再寫文章。若有一噉飯地,可安住,放下心,仔細再讀十年書。待時局稍定,那時或許學問有一些長進,再寫一冊兩冊書,算把這人生交代了。因此一切舊稿筆記之類,全都不帶在身邊,決心想捨棄舊業,另做一新人。而那本湖上閒思錄,因此也同樣沒有携帶著。

  那知一來港,種種的人事和心情,還是使我不斷寫文章。起先寫得很少,偶而一月兩月,迫不得已,寫上幾百字,幾千字。到後來,到底破戒了。如此的生活,如此的心情,怕會愈寫愈不成樣子。小書以及演講錄不算,但所寫雜文,已逾三十餘萬言。去年忽已六十,未能免俗,想把那些雜文可搜集的,都搜集了,出一冊南來文存吧!但終於沒有真付印。

  這一小冊,則是文存中幾篇寫來專有關於人生問題的,因王貫之兄屢次敦促,把來編成一小冊,姑名之曰人生十論,其實則只是十篇雜湊稿。貫之又要我寫一篇自序,我一提筆便回憶我的湖上閒思錄,又回想到我幼年時心情,拉雜的寫一些。我只想告訴人,我自己學問的入門。至於這十篇小文,用意決不在教訓人,也不是精心結撰想寫哲學,又不是心情悠閒陶寫自己的胸襟。只是在不安定的生活境況下,一些一知半解的臨時小雜湊而已。

中華民國四十四年五月錢穆識於九龍嘉林邊道之新亞書院第二院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阅读体验的收尾阶段,我不得不提及其带来的那种深远的回味感。很多书读完后,合上书本,内容便迅速消散,只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象。但这本书不同,它在你合上书页之后,依然会在你的脑海中持续发酵,如同慢炖的汤,越放越有味道。我发现自己在日常的琐事中,会不自觉地引用书中的某些观点来审视自己的行为或他人的言辞。它没有提供一个“标准答案”的人生模板,而是提供了一整套高质量的“思考框架”。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那些生硬的说教来得有效和持久。它教会我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如何更好地成为自己”。这种赋能感,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作为一本印刷品的物理存在,它更像是一次与一位智者的长期对话,而这场对话的余音,还将伴随我走过未来的许多路途。

评分

坦白说,这类书籍的生命力往往取决于其思想的普适性和时效性。我曾读过一些写于几十年前的“人生指南”,虽然文字优美,但读来总觉得与当下社会格格不入,像是博物馆里的展品。然而,这本书的探讨却展现出惊人的现代性。它触及的许多核心议题,如信息过载下的注意力稀缺、身份认同的流动性,以及现代人普遍的孤独感,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作者的洞察力仿佛穿透了时代的表象,直指人性的永恒困境。每一次阅读,都会因为我自身经历的增加而产生新的感悟,书中的观点仿佛也在随着我的成长而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绝非一般通俗读物能达到的效果。它更像是一部可以伴随人一生、每次翻开都能提供新视角的“工具书”,只是这个工具是用来打磨心灵的。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内在的辩证张力。它并非一味地灌输正能量或者片面地批判现实,而是巧妙地在两个看似对立的概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陷入沉思,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段话,因为它揭示了一个我过去从未曾留意到的角度。比如,它如何处理“自由”与“责任”之间的永恒拉锯,或者“理想主义”与“现实妥协”之间的微妙平衡点。作者似乎洞察了人类精神世界的那些灰色地带,并且毫不回避地将其剖开给读者看,但不同于那些只会制造焦虑的作品,这里的剖析带着一种建设性的力量。它不是在告诉你“世界就是这么残酷”,而是在告诉你“在残酷的世界里,你可以如何更有尊严地选择和行动”。这种复杂的思维导向,让我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温柔而坚定地拓宽了,不再满足于非黑即白的简单答案。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的细腻处理,立刻就给人一种“精品”的感觉。不是那种随随便便印印就了事的商业快餐读物,而是看得出作者和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尤其是那个附赠的藏书票,小小的细节却体现了对爱书人的尊重,那种仪式感是很多现代书籍所缺失的。纸张的选择也十分考究,触感温润,阅读时,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强烈的疲劳。我通常对那些封面设计过于花哨、内容却空洞无物的书敬而远之,但这本书的整体视觉语言,却是内敛而富有深度的,像是在邀请你进入一个沉静的思考空间,而不是喧哗的推销。这种对“物”的重视,也间接提升了阅读的体验,让人更愿意珍视书中的文字。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排版的讲究,字距和行距的把控恰到好处,读起来行云流水,毫无滞涩感。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在我看来,已经是成功的一半了。

评分

初读时,我带着一种审慎的好奇心,毕竟市面上哲学或人生探讨的书籍汗牛充栋,真正能触动灵魂深处的作品凤毛麟角。这本书的开篇并没有急于抛出宏大的论断,而是采用了非常平实的叙事口吻,仿佛是一位智慧的长者在午后阳光下,不紧不慢地与你分享他的人生观察。这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没有那些故作高深的术语和晦涩的逻辑推演,使得即便是对严肃思考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具体情境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的共情能力,他没有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评判,而是以一种“过来人”的身份,去体察世间百态的复杂与矛盾。这种真诚和不设防,是建立信任感的前提,也使得后续更深层次的探讨显得水到渠成,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去探究他究竟是如何看待我们共同面对的那些困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