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國傢音樂廳!:臺九線音樂故事 (電子書)

前進國傢音樂廳!:臺九線音樂故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俊斌
圖書標籤:
  • 臺九線
  • 音樂
  • 臺灣
  • 文化
  • 歷史
  • 電子書
  • 旅行
  • 故事
  • 地方音樂
  • 音樂廳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沿著臺九線,從臺北國傢音樂廳到臺東卑南族部落,跨越古典/民間/流行音樂的藩籬,進行一場探索音樂與文化的深度之旅。

  本書從2010年國傢兩廳院製作《很久沒有敬我瞭你》的討論齣發,探討參與演齣的卑南族人在音樂廳、部落及其他場閤的音樂行為及其意義。全書共九章,分為三個部分,每部分各三章,並有導論及結論。第一部分描述及評論《很久沒有敬我瞭你》在音樂廳的呈現,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聚焦卑南族人的音樂生活。理論性的討論集中在導論及結論,主體的九章以民族誌構成。本書試圖跨越古典音樂、民間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的邊界,透過當前民族音樂學理論的檢證與應用,探索以動態視角評析音樂意義的可能途徑。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與《前進國傢音樂廳!:臺九線音樂故事 (電子書)》無關。 --- 《風中的低語:戰後颱灣文學的轉嚮與鄉愁的探尋》 作者:林建成 齣版社:人文之光齣版社 齣版日期:2022年10月 書籍類型:文學評論與研究 --- 內容簡介 《風中的低語:戰後颱灣文學的轉嚮與鄉愁的探尋》深入剖析瞭自一九五〇年代至一九八〇年代,颱灣文學在社會、政治劇變背景下所經歷的深刻轉變。本書不僅是一部文學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對「鄉愁」這一核心母題在不同歷史階段中意涵變遷的精微考察。作者林建成教授,以其深厚的文本解讀功力與敏銳的時代洞察力,將戰後颱灣文學的發展軌跡,從初期對「復興」的呼喚,到中期在現代主義浪潮中的探索,再到後期鄉土文學論戰的激盪,層層展開,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立體的理解框架。 本書的結構嚴謹,分為四大部分,共計十二章。 第一部:烽火餘燼與文壇的重建(1950s – 1960s 初) 此部分著重於戰後初期文學的樣貌。在政治高壓與文化真空的夾縫中,文學承擔瞭「安定人心」與「重建文化認同」的雙重任務。林建成教授細膩地梳理瞭「藍星詩社」與「創世紀詩社」的興起,探討他們在形式革新與意識形態之間的拉扯。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對戰後初期小說中「失落感」與「遷徙情結」的分析,指齣早期的鄉愁,更多是對於「失落的故土」和「斷裂的歷史」的集體焦慮的文學投射。他比較瞭不同世代作傢對於「中國」與「颱灣」身份認同的初期錶述,揭示瞭在單一敘事壓力下,隱微的個人聲音是如何試圖掙脫束縛的。 第二部:現代主義的迴響與形式的實驗(1960s – 1970s 中期) 隨著經濟的初步發展與國際思潮的湧入,颱灣文學迎來瞭現代主義的高峰期。本書將此時期視為文學語法與美學風格的「淨化期」。林建成教授深入分析瞭王文興、白先勇等作傢在語言結構、敘事技巧上的大膽創新。他認為,現代主義的實驗,本質上是一種對既有陳舊敘事模式的反叛,透過精準的語言雕琢,試圖捕捉現代人在都市化進程中所體驗到的疏離與荒謬。然而,作者也警惕地指齣,在過度追求形式的純粹性時,文學是否犧牲瞭與現實社會的深刻連結,成為本書探討的關鍵議題之一。此處的鄉愁不再是外顯的地域思念,而轉化為一種內在的、哲學性的「存在焦慮」。 第三部:鄉土的呼喚與社會的叩問(1970s 中期 – 1980s 初期) 本書最為精彩和具爭議性的部分,無疑是對於「鄉土文學論戰」的重構與再詮釋。林建成教授超越瞭簡單的政治站隊分析,聚焦於論戰背後所隱藏的「文學的任務」的根本分歧。他詳盡比對瞭黃春明、王拓等作傢作品中對底層人民生活細膩而飽含悲憫的描寫,對比瞭強調「世界性」與「個人性」的另一派觀點。作者強調,鄉土文學的興起,標誌著颱灣文學主體意識的初步覺醒——不再僅僅是「外來文化」的被動接受者,而是開始認真地麵對「腳下的土地」與「真實的生活」。此階段的鄉愁,變得具體化、社會化,成為對被壓抑的庶民記憶的搶救。 第四部:邊緣的聲音與多聲部的確立(1980s – 1990s 初) 隨著解嚴的臨近,文學領域展現齣驚人的活力與多元性。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聚焦於女性書寫、原住民書寫以及「後現代」思潮的影響。林建成教授特別讚賞此時期作傢如何挑戰傳統的宏大敘事,轉而關注性別、族群等「邊緣主體」的發聲權。鄉愁的概念在此被徹底解構與重組:它不再僅限於懷舊,而成為一種批判性的工具,用以審視當代社會的結構性不公義。作者總結道,戰後颱灣文學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拒絕被定義」的過程,其核心動力,始終是尋求一種既紮根於本土經驗、又具備世界視野的發聲方式。 專文推薦 「林建成教授的這部著作,猶如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切開瞭戰後颱灣文學繁複的肌理。他不僅清晰勾勒齣各流派的脈絡,更深刻地揭示瞭『鄉愁』如何在不同年代,成為文學抵抗與自我建構的關鍵密碼。」 — 陳映潔 教授 (國立颱灣大學 文學係) 目錄概要(精選章節) 第一章:日治末期遺緒與戰後文學的啟動 第四章:從都市的迷失到鄉村的召喚:現代主義的內在轉嚮 第七章:文學的「真實」何在?鄉土文學論戰的兩難 第十章:性別與身體的書寫:戰後女性作傢的崛起 第十二章:走嚮邊界:後現代思潮對傳統鄉愁的顛覆與延續 --- 本書特色: 嚴謹的史觀: 結閤文學史、思想史與社會脈絡,提供宏觀視野。 細膩的文本分析: 大量引用戰後重要作傢的核心作品進行深度解讀。 概念的釐清: 係統梳理「鄉愁」、「主體性」、「現代性」在颱灣語境下的獨特演變。 學術與可讀性的平衡: 雖為嚴謹的學術研究,但論述清晰,引人入勝。 《風中的低語》是理解戰後颱灣文學如何從廢墟中重建、如何在政治風雨中確立其獨立美學品格的必讀之作。它為所有關心颱灣文化發展與身份認同議題的讀者,提供瞭一把通往豐富而複雜的文學心靈世界的鑰匙。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俊斌


  美國芝加哥大學民族音樂學哲學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專任副教授,2020-2021美國傅爾布萊特獎助資深學者。

  主要經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2016-2018)、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2010-2012年)、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係專任助理教授(2007-2009年)。研究興趣為原住民音樂、臺灣音樂、民俗音樂/流行音樂、亞洲音樂、音樂與認同、音樂與民族主義、音樂與文化研究。

  主要著作:〈一部音樂舞臺劇之後的沉思:關於當代原住民音樂研究〉(2018)、〈從「唱歌」到「唱自己的歌」——《很久沒有敬我瞭你》中現代性與原住民性的接閤〉(2016)、〈山海之間:馬水龍教授的音樂之旅〉(2016)、《臺灣原住民音樂的後現代聆聽──媒體文化、詩學/政治學、文化意義》(2013)、〈「民歌」再思考:從《重返部落》談起〉(2012)。

圖書目錄

前言
導論
 
第一部分:國傢音樂廳
第一章 齣發:目標國傢音樂廳!
第二章 《很久沒有敬我瞭你》:臺前臺後
第三章 評《很久》
 
第二部分:南王(普悠瑪)部落
第四章 尋訪金麯村
第五章 南王見聞
第六章 唱齣來的歷史

第三部分:寶桑(巴布麓)部落
第七章 歌聲裡的部落版圖:寶桑部落素描
第八章 我歌故我在
第九章 錶演做為復返之路:薪傳少年營與semimusimuk
 
結論
尾聲
參考資料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82649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9MB

圖書試讀



  「原住民音樂與現代性」是我長期以來關注的研究主題,近十多年來,我的著作多聚焦於此。在2007-2013年間,我主要關注媒體文化,以1960-80年代黑膠唱片時期以及1980年代以後卡帶時期的原住民音樂齣版品為例,討論和「再現」有關的議題,研究成果集結於《臺灣原住民音樂的後現代聆聽—媒體文化、詩學/政治學、文化意義》(陳俊斌 2013)。近來年則把關注焦點轉移到「展演」(performance),著重在展演和文化意義的探討,這樣的轉摺,始於我以原住民「電影‧音樂‧劇」《很久沒有敬我瞭你》(以下簡稱《很久》)為對象的係列研究。

  在國傢音樂廳呈現的原住民音樂劇《很久》是一個看似矛盾的組閤,將常被附加上「偏遠、異文化、能歌善舞」等刻闆印象的部落和具有國傢象徵的音樂殿堂「國傢音樂廳」結閤在一起。類似《很久》這樣的音樂製作,提供研究者很好的案例,用以探討多組相關連卻又看似彼此衝突的元素(例如:「現代性與原住民性」、「原住民音樂與西方音樂」、「部落與國傢」)如何藉由展演而接閤。2013年,我參加臺東大學主辦的「後殖民論述與多元文化的錶徵學術研討會」,發錶標題為〈「唱歌」之後:當代原住民音樂的建製化與客體化〉的論文,開始將這部音樂劇做為研究對象。2015-2016年,先後以這個研究主題,發錶兩篇英文研討會論文及一場專題演講。隨後發錶〈從「唱歌」到「唱自己的歌」──《很久沒有敬我瞭你》中現代性與原住民性的接閤〉期刊論文(陳俊斌 2016:1-49),以及〈一部音樂舞臺劇之後的沉思:關於當代原住民音樂研究〉(陳俊斌 2018a: 137-173),較有係統地陳述這個係列的研究成果,聚焦於「展演」、「文化意義」和「接閤」等相關議題的討論。

  寫作〈從「唱歌」到「唱自己的歌」〉一文,使我興起撰寫本書的念頭。在這篇期刊論文中,我藉用Stuart Hall「接閤」觀念,討論《很久》一劇中不同元素的接閤,並凸顯「現代性」和「原住民性」兩個麵嚮接閤的討論,同時,主張「展演」是這些元素接閤的主要機製。撰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體認到,有關展演及現代性等議題牽涉極廣,很難在一篇期刊論文的有限篇幅中論述清楚。因此,在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補助下,我以齣現在國傢兩廳院的臺灣原住民音樂節目做為研究對象,對相關議題進行較係統的探討,並開始規劃將《很久》研究做為基礎,寫作一本專書以討論相關議題。

  考慮以原住民當代音樂展演做為研究對象,和我的教學研究經驗有關。從教學方麵而言,我在任教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經常開設原住民音樂相關課程,發現雖然現在的學生在學校有比較多接觸到原住民資訊的機會,他們對原住民音樂的認識仍然止於一些刻闆印象,對原住民音樂的興趣仍然偏低。音樂學研究所的學生,選擇原住民音樂做為研究主題者仍占少數,在和他們討論後,發現他們大部分仍然視原住民音樂為一個陌生遙遠的領域,甚至有些學生抱持著西方音樂是高等音樂,原住民音樂是原始音樂的想法。有鑑於此,我希望藉著討論原住民音樂這類被刻闆化的音樂,在被視為國傢象徵與西方古典音樂殿堂中的呈現,打破音樂範疇「高—低」二元的迷思。在研究方麵,我觀察到,一般社會大眾其實有很多機會在都會區接觸原住民音樂展演:不管是國傢兩廳院,或都市中的小型展演場所或花博等開放空間,經常有原住民音樂的錶演。可以說,對一般社會大眾而言,日常生活中和原住民音樂相遇的經驗,可能比較常發生在上述的展演場所而不是在部落。然而,有關在部落以外的場域呈現的原住民音樂一直缺乏較有係統的研究,從「展演」的角度探討原住民音樂的論述也極少,因而我希望透過我的研究引發學術界及一般社會大眾對原住民音樂展演的關注。

  在這本書中,以國傢音樂廳及臺灣原住民音樂這樣具有強烈對比性的組閤作為研究對象,結閤民族誌書寫、音樂學分析方法及文化研究取徑,探討當代臺灣原住民音樂的不同麵嚮。以社會大眾較容易接觸的原住民音樂展演為研究主題,我希望拉近讀者和原住民之間想像中的地理與文化的距離。我想要提供的不僅止於有關原住民音樂的資訊,而更希望藉著分享我和原住民朋友共同生活及參與音樂活動的經驗,讓讀者對於原住民音樂有感同身受的理解。藉著對原住民當代音樂的觀察以及對「展演」、「文化意義」和「接閤」等相關議題的討論,我希望結閤音樂學和其他社會人文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並從而促進這兩個學術領域的對話。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