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評註讀本(上) (電子書)

詩經評註讀本(上)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裴普賢
图书标签:
  • 诗经
  • 经典
  • 注释
  • 电子书
  • 古籍
  • 文化
  • 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教材
  • 上古诗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共分上、下二冊,依十五國風,小雅、大雅,周、魯、商三頌順序排列。各單位之前,冠以扼要之說明;各篇篇名之後,先作小序性之簡介;各章原文之後,加以注釋,採集解態度,不拘一家之說,可直解者多採直解,就各篇本文探求其本義,並力求簡明,不作詳細之考證,實為輕鬆一窺《詩經》堂奧的最佳讀本。此外,特別搜羅自漢以來歷代學者之評析,附錄中更有珍貴的詩經地圖、星象、動植物、器物、衣冠等圖片,不僅使讀者對《詩經》有更深入的理解與欣賞,也是研究《詩經》不可或缺的工具書。
《文心雕龙精义》: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的恢弘画卷 作者: 李鸿飞 出版社: 翰墨书局 出版年份: 2023年 字数: 约15万字 装帧: 精装 --- 内容提要: 《文心雕龙精义》并非对既有经典的简单注释或汇编,而是作者李鸿飞先生基于其数十年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深入钻研与独到见解,对刘勰鸿篇巨制《文心雕龙》进行的一次全面、系统且富有启发性的再阐释与重构。本书旨在超越传统训诂层面,直抵《文心雕龙》所蕴含的文学哲学内核,揭示其在文学理论史上的独特地位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结构严谨,共分十二章,层层递进,由宏观的理论基础深入到微观的文体剖析,最终落脚于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作者不仅梳理了刘勰构建文体论的脉络,更着重探讨了其“神思”、“风骨”、“情采”等核心美学范畴的辩证关系,力求以现代的理论视角,激活这部诞生于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巨著的生命力。 第一章:魏晋风度与刘勰的时代困境 本章首先将《文心雕龙》置于其诞生的历史背景——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动荡与思想解放大潮之中。详细分析了玄学清谈、佛教传入、以及南北文化融合对文学创作观念的冲击。李鸿飞先生认为,刘勰的创作动机,很大程度上是对当时文坛“绮靡相夸”、“趋时好名”之风的矫正与规范。本章深入剖析了刘勰如何试图在“文”与“质”、“自然”与“藻饰”之间寻找一个能承载时代精神的平衡点,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起他那套严密而富有弹性的文论体系。 第二章:文道的本体论:论“道”与“文”的辩证统一 这是全书的理论基石。作者细致梳理了刘勰在“原道”、“徵圣”等篇章中提出的关于“文”的本体论思想。不同于将“文”视为纯粹的技巧堆砌,李鸿飞强调了刘勰对“道”——即宇宙人生的真理、儒家伦理的体认——作为文学创作源泉的坚持。通过对比早期说文解字式的文论与刘勰的本体论转向,阐释了《文心雕龙》如何确立了中国文学理论史上“文载道”的经典范式,并探讨了“文变染乎世”的动态观念如何体现了刘勰对文学与社会互动性的深刻认识。 第三章:神思与风骨:文学创作的内在驱动力 “神思”与“风骨”是评估文学作品质量的两个核心维度。本章着重分析了“神思”的能动作用,将其理解为一种超越技巧的创造性思维和灵感活动,是“心运”的体现。随后,深入探讨了“风骨”的内涵,指出其不仅关乎文章的阳刚之气或强健的骨架,更是作者人格、学养与时代精神的凝结。李鸿飞先生以犀利的笔触,论证了在刘勰的理论中,“神思”是生发力,“风骨”是支撑力,二者共同决定了一篇作品的“气象”与“品格”。 第四章:情采与藻饰:形式美学的精微构造 相较于“风骨”的宏大叙事,本章聚焦于“情采”与“藻饰”对文学形式的细腻打磨。作者详细考察了刘勰对“比兴”、“铺陈”、“对偶”、“用典”等具体修辞手法的论述,并将其置于“情”的表达框架下进行考察。本书特别强调了刘勰对“辞害于义”的警惕,认为其对“藻饰”的审慎态度,并非排斥华美,而是主张华美必须服务于表达的精准与情感的真挚,避免成为空洞的辞藻堆砌。 第五章:体裁的谱系学:二十四体论的结构解析 本章是全书对《文心雕龙》“体裁论”的系统梳理与重新编目。李鸿飞摒弃了简单的罗列,而是将刘勰的二十四种文体归纳为“叙事类”、“抒情类”、“议论类”、“劝诫类”等几个大的结构域,考察每一种体裁在刘勰理论体系中所处的层次和相互关系。重点分析了“铭、诔、箴、誄”等祭祀文体的严肃性,以及“诗、赋、颂”在抒情达意中的差异化功能。 第六章:文体论与文法: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 本章探讨了刘勰的文体论如何落实到具体的“文法”规范中。作者详细分析了“章句”、“句法”等层面的要求,并特别指出刘勰在批评前人作品时,如何运用其自创的理论框架进行精准的“诊断”。例如,在论述史传文时,对“信”与“采”的权衡,在处理铭文时对“简”与“切”的强调,都展现了刘勰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 第七章:杂文的“杂”与“纯”:对早期骈散之争的超越 南北朝时期,骈文与散文的争论是文坛焦点。本章深入探讨了刘勰如何看待“文之歧路”。作者认为,刘勰并未完全否定骈文的艺术价值,而是主张在特定的功能(如颂、诔)中,骈丽是必要的“法度”;而在追求深厚内涵时,则应回归散文的朴茂“真境”。本书的独特贡献在于,揭示了刘勰试图建立一个可以容纳一切优秀文体的“宏大体系”,而非简单的文体派系划分。 第八章:批评的艺术:知人论世的立足点 “知人论世”是刘勰批评理论的核心方法论。本章集中解析了《明诗》、《求 মর্যাদা》、《讥特》等篇章的批评策略。李鸿飞先生认为,刘勰的批评是建立在对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文体使命的全面认知基础上的,具有极强的历史感和同理心。本书通过对比《雕龙》与稍后出现的批评文献,凸显了刘勰在构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开创性地位。 第九章:韵文的格律与声律的萌芽 尽管《文心雕龙》并非一部专门的音韵学著作,但本章梳理了其中关于“声律”的论述,尤其是对“宫商调和”的关注。作者分析了刘勰对诗赋中音韵和谐的追求,并将其视为对后世近体诗格律形成的重要理论铺垫,展示了刘勰理论中蕴含的音乐美学思想。 第十章:文学的“匠心”与“匠气”:技艺与创造力的边界 本章探讨了刘勰对“匠气”的批判。李鸿飞认为,刘勰对“匠气”的警惕,实际上是对过度强调技巧、丧失主体精神的作品的否定。他将“匠心”定义为一种将高超技巧与深刻洞察力完美结合的创造状态,是“神思”与“藻饰”达到最高契合时的产物,为后世关于“才”与“学”的讨论提供了深刻的理论资源。 第十一章:跨越千年的对话:与西方文论的比较视野 为增强对《文心雕龙》的理解深度,本章引入了少量西方文论的参照系,如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与康德的“崇高/优美”理论。通过这种跨文化对话,李鸿飞先生旨在突显刘勰理论的普适性——例如他关于“体裁”与“功能”的划分——同时也凸显了其立足于儒家“经世致用”传统的独特性。 第十二章:当代文学的镜鉴:重读《文心雕龙》的启示 全书的收束部分,作者将理论视野拉回当代。探讨在信息爆炸、文体多元化的今天,重读《文心雕龙》的价值何在。李鸿飞总结道,《文心雕龙》教导我们,无论技术如何进步,文学的根本任务始终在于对“真”的探求,对“人”的关怀。它提醒创作者,在追求个性化表达的同时,必须兼顾语言的规范性与思想的厚重感。 装帧与阅读体验: 本书采用高端精装,版面设计疏朗有致,便于深度阅读和反复参阅。注释翔实,对原典中晦涩难懂的术语进行了细致的疏解,并附有详尽的索引和参考书目,是古典文献研究者、文学理论爱好者、以及所有致力于提升自身文学素养的读者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它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学哲学导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裴普賢(1921-2017)
 
  本名裴溥言,山東諸城人。國立女子師範學院文學士。曾任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所教授、菲律賓中正學院教授,並兼任國立中山大學、東吳大學教授。一九九一年退休後寓居美國,開班為僑胞義務講授《詩經》、《左傳》、《史記》等課程。著有《詩經研讀指導》、《詩經相同句及其影響》、《詩經評註讀本》、《溥言雜憶》、《詩詞曲疊句欣賞研究》等;譯有《泰戈爾詩.橫渡集》。與其夫糜文開合著有《詩經欣賞與研究》一至四集、《中國文學欣賞》;合譯者有《泰戈爾詩集.園丁集》、《泰戈爾小說戲劇集》、《鬥雞的故事》等。

图书目录

上冊
敘例 
國風 
周南 
召南 
邶風 
鄘風 
衛風 
王風 
鄭風 
齊風 
魏風 
唐風 
秦風 
陳風 
檜風 
曹風 
豳風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69607
  • EISBN:9786263077164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7MB

图书试读

敘例
 
  一、本書係供大學中文系《詩經》課採作教本或知識青年自修而撰,將三百零五篇之本文加以注釋外,並特搜羅自漢以來歷代學者之評析附入,俾得對《詩經》有更深之理解與欣賞,故定名為「詩經評註讀本」。
 
  二、《詩經》本文依十五國風、小雅、大雅,周、魯、商三頌順序排列,各單位之前,冠以扼要之說明。各篇篇名之後,先作小序性之簡介。然後於各章原文之後,加以注釋。注釋之後,附以歷代學者之評析。篇末並加一篇之總評。
 
  三、本書不拘一家之說。其可直解者,多採直解法,就各篇本文探求其本義。其另有背景,直解不足達意,須曲解始有得者,則採曲解法,〈魏風‧碩鼠〉、〈豳風‧鴟鴞〉即其例。其有兩說均有得者,則兼述之。
 
  四、本書採集解態度,注釋力求簡明,不作詳細之考證,遇有特別考證,則註明其出處。
 
  五、古韻之學,至今雖已昌明,然亦僅能知其字所隸之韻部,難於一一確讀其本音。外子糜文開與鄙人合著之《詩經欣賞與研究》,至第三冊始於各篇後加標古韻,其一二冊各篇所缺,擬於第四冊彙補。讀者反映,謂標韻於初學仍少實用價值,本書從略,以省篇幅。
 
  六、賦比興為《詩經》三緯,解《詩》者或逐章標明。朱熹《詩集傳》云:「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王應麟《困學紀聞》引李仲蒙語則謂:「敘物以言情謂之賦,情盡物也;索物以託情謂之比,情附物也;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也。」朱述方法,李闡情物關係,各得其要,而施於各篇卻往往比興難辨。且各家對一篇見解不同,則所定三緯亦或異。故清代以來,多主不標三緯者,今從之。僅於各篇章後引各家評析中,間或涉及。
 
  七、舊說國風大小雅有正變美刺之別,十五國風以二南二十五篇為正,自〈邶〉以下為變風。小雅以〈鹿鳴〉至〈菁菁者莪〉十六篇為正,自〈六月〉以下為變小雅。大雅以〈文王〉至〈卷阿〉十八篇為正,自〈民勞〉以下為變大雅。正風正雅有美無刺,變風變雅則刺多美少。今不受此限制,惟評析中所引涉及正變之語照錄。
 
  八、古代動植器物,地域方位等,難用文字說明者,採集圖片附錄書末;至所採錄學者評析,亦僅書其姓名,並另編引用歷代學者名錄,以為簡介。
 
  九、本書足供兩學期之應用,分裝上下兩冊,以十五國風為上冊;二雅三頌及附錄為下冊。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詩經評註讀本(上)》在文本的呈現上,展現了一種非常典雅且穩重的風格。它選擇的字體和行距在螢幕上閱讀起來非常舒適,長時間盯著看也不容易感到眼睛疲勞,這對於電子書來說是個極大的優勢。更重要的是,它在「評註」的選擇上,似乎有意避開了過多帶有主觀臆測的詮釋,而是力求貼近文本本身可能蘊含的文化脈絡。我欣賞它那種謙遜的學術態度,不試圖去「創造」新的意義,而是將古人的世界觀忠實地還原給現代讀者。每一個注釋都像是一把鑰匙,幫助我們打開了那層層疊疊的歷史外衣,讓我們得以窺見詩歌創作時最原始、最純粹的情感動力。這不是一本讓你急著看完的書,而是值得你慢慢品味、反覆咀嚼的經典。

评分

對於我們這些習慣了碎片化閱讀的現代人來說,要靜下心來啃讀經典確實不容易。但這本《詩經評註讀本(上)》卻有種奇特的魔力,它能讓你甘願放慢腳步。它的「上」冊內容涵蓋的詩篇,正好是《詩經》中最能展現生活氣息和情感基調的部分,像是那些描寫農耕、婚嫁、征戰的篇章,都被註解得極為生動。我特別喜歡它對詩歌韻律和音樂性的分析,雖然我們現在聽不到周代的歌聲,但透過作者對「興」、「賦」手法的講解,我彷彿能聽到那古老的旋律在耳邊迴盪。它不僅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一種對古代藝術思維的教學,讓我從一個單純的「讀者」,轉變為一個更懂得欣賞古代文學結構的「鑑賞者」。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出了它本身的篇幅,簡直是一次深度的文化洗禮。

评分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對於「讀本」這兩個字抱持著一絲懷疑,總覺得會是那種枯燥乏味、只適合學術研究的工具書。但事實證明,我的顧慮完全是多餘的。這套書的編排邏輯非常清晰,它不像傳統的經書讀法那樣需要反覆查閱工具書才能理解,它幾乎是「一站式」的服務。從選字、釋義到章節的結構安排,都透露出一種對讀者學習曲線的深刻體察。尤其是在處理那些與祭祀、朝會相關的篇章時,電子書的便利性讓我可以隨時跳轉查看背景知識的補充說明,這種即時的知識回饋機制,大大降低了閱讀的挫折感。對於我們這些在繁忙的現代生活中尋求心靈滋養的人來說,它提供了一條高效且愉悅的通道,讓我們能輕鬆地與古代的智慧對話,這份用心絕對值得高度肯定。

评分

這本《詩經評註讀本(上)》真的是讓我驚豔,從拿到電子書的那一刻起,我就感覺到一股濃厚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我一直覺得《詩經》是中華文化寶庫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但傳統的註解往往顯得過於艱澀,讓一般讀者望之卻步。然而,這本讀本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非常注重「可讀性」,這點做得實在是太棒了!它不只是簡單的翻譯,而是深入淺出地將詩篇的時代背景、風俗人情,甚至連詩句中的用詞典故,都做了非常細膩的梳理。特別是那些註解部分,作者顯然花了很多心思去比對不同的版本和學者的觀點,然後以一種既有條理又充滿人文關懷的方式呈現出來,讓我在閱讀時,彷彿能夠跨越時空,真切地感受到周朝先民的喜怒哀樂。光是看到對某一首詩中「淇水之濵」的描述,就能讓我對當時的地理環境產生具體的想像,這對於提升閱讀體驗來說,是質的飛躍。總之,對於想真正領略《詩經》之美的台灣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或缺的入門與進階之選。

评分

說真的,市面上關於《詩經》的讀物多到數不清,但能真正打中我這個常年接觸現代白話文的讀者群體的並不多見。這本《詩經評註讀本(上)》最讓我欣賞的是它在「評」這個環節上下的功夫。它沒有落入純粹的文本考據泥淖,而是提供了極富啟發性的文學評論視角。這種評析的角度非常貼近現代人的情感共鳴,譬如在解讀那些描寫愛戀或勞作的篇章時,作者的筆觸顯得既溫柔又犀利,能準確捕捉到詩歌背後的張力與美感。我特別喜歡它在不同篇章間的串聯與對比分析,讓我意識到《詩經》並非零散的詩歌集,而是一個有機的、反映早期社會面貌的宏大敘事。電子書的排版設計也相當人性化,註釋的層級分明,不會干擾主文的流暢性,這對於我這種喜歡沉浸式閱讀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每次讀完一組詩,再看過作者精闢的點評,總有種醍醐灌頂的暢快感,實在是令人愛不釋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