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海博藝——廖德良印鈕藝術與篆刻名家選粹(增訂新版) (電子書)

印海博藝——廖德良印鈕藝術與篆刻名家選粹(增訂新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崔仁慧
图书标签:
  • 篆刻
  • 印鈕
  • 中国传统艺术
  • 艺术设计
  • 书法
  • 文化艺术
  • 廖德良
  • 印章
  • 艺术史
  • 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溫潤如玉的印石,在中國古代是身份地位的表徵,方寸間蘊涵中國人特有的豐富哲理美學。

  結合印材、印鈕及印面三者的精緻藝術,成就了一尊尊玲瓏剔透、把玩不厭的人間極品,其品類之豐,質地之美,形成了世界獨有且意涵豐富的篆刻藝術。

  本書由印石的歷史與種類出發,論述了台灣印鈕藝術的起源和發展,及扮演關鍵推手的泰斗級人物廖德良,並介紹王壯為、吳平、薛平南、薛志揚諸位名家的精彩作品,並在修訂本中增列李紹陽的印風及成就。

  詳細分析選石、奏刀、修琢的過程及工具,對印鈕的賞析、鈕式的意義、印材的鑑定等,都有完整的說明介紹。

本書特色

  此次增訂新版中,修正資訊外,更補錄印鈕與印面傑作共50多枚。
翰墨丹青,古韵新声:中国传统艺术的当代回响 图书名称: 翰墨丹青,古韵新声:中国传统艺术的当代回响 作者: 汇集多位资深艺术评论家与学者 出版社: 翰风雅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ISBN: 978-7-5497-6523-1 装帧: 精装,附高清图版彩页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面而深入探讨中国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中传承、发展与创新的综合性论著。它超越了对单一艺术门类的简单罗列,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传统精髓如何在现代语境下焕发生机,以及当代艺术家群体在坚守古法与追求变革之间所进行的艰难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全书洋溢着对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敬畏,以及对艺术生命力不息的赞颂。 第一部:溯源与精髓——传统艺术的“不变”之基 本部分首先对中国艺术史上的几个核心领域进行了细致的溯源与梳理,旨在为当代创新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 汉字演变中的形神兼备:书法艺术的结构哲学 本章深入剖析了篆、隶、楷、行、草五体书法的源流异同及其审美取向。重点不在于技法教学,而在于阐释“笔法”背后的哲学意涵。例如,探讨魏晋风度如何在王羲之的笔下凝结为“遒劲内敛”,以及唐代楷书的结构如何体现出大唐气象的雄浑端庄。特别关注了“墨分五色”在不同时代对书写者心性的反映。书中收录了多位近现代书法大家如于右任、沈尹默等人的作品解析,揭示其如何将传统笔墨语言融入现代对秩序与自由的理解之中。 二、 山水画中的“可行”“可游”:空间构建与精神寄托 中国山水画的核心在于“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营造。本章详细阐述了“散点透视”的原理及其在营造无限空间感上的优越性。通过对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李唐、刘松年的“斧劈皴”,以及元四家(黄公望、倪瓒等)的“点皴”进行对比分析,勾勒出不同地域、不同心境下,画家如何运用线条和墨色来表达“胸中山水”。此外,本书也探讨了中国画中“留白”的艺术,论证其不仅是空间处理的手法,更是对道家“虚实相生”思想的视觉化表达。 三、 篆刻的微观宇宙:材质、刀法与意象的统一 本部分精选了明清两代治印大家如文彭、何震、邓石如、吴昌硕等人的代表作,分析其刀法风格的演变。重点在于探讨印章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如何将书法(篆书)、雕刻(刀法)、材质(石材特性)和内容(铭文寓意)完美融合。特别是对“急就章”与“工稳章”的风格差异进行深入辨析,揭示印人通过细微的刀痕变化,实现与观者进行无声交流的奥秘。 第二部:传承与对话——当代艺术家的“变通”实践 在奠定了深厚的传统基础后,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当代语境,聚焦于一批锐意进取的艺术家,他们如何在继承中寻求突破。 一、 媒介的延展:传统工艺在当代设计中的复兴 本章关注传统手工艺(如陶瓷烧制、漆器髹饰、传统织锦等)如何与现代材料科学、当代生活方式相结合。书中案例包括,如何将景德镇的青花技艺应用于大型装置艺术,或如何将苏绣的精细针法融入到服装设计的高定系列中。重点讨论了“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平衡,以及如何在全球化的设计浪潮中保持其民族身份的独特性。 二、 书法在抽象表达中的边界拓展 当代书法家面对现代主义艺术的冲击,并未固步自封于传统法帖。本章收录了多位致力于“现代派书法”创作的艺术家。他们借鉴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笔触与色彩理论,对中国书法的结构进行解构与重组。讨论集中在:当文字的可识性减弱时,作品的“文化根基”是否依然稳固?以及如何通过大尺幅、高强度的笔墨运动,来表达现代都市生活的复杂情感与精神焦虑。 三、 篆刻的现代表现:从“玩物”到“观念载体” 当代印学在继承邓派、吴派刚劲有力的基础上,开始向更具观念性的方向发展。部分艺术家开始尝试使用非传统材质(如金属、树脂)进行雕刻,或在印文内容上采用现代符号、日常词汇,以批判或反思的姿态介入社会议题。本章分析了这种“去功能化”的篆刻实践,探讨它如何从文人雅玩转变为一种具有当代艺术语言的表达工具。 总结:守正出新,面向未来 全书在结尾处提出一个核心论断:真正的传统艺术创新,绝非是抛弃古法,而是对古法精神的深刻理解后,以新的感悟和媒介去重新诠释。本书不仅是对中国艺术史的梳理,更是一部关于“如何面向未来”的艺术宣言,激励着从业者与爱好者在古老的文化脉络中,挖掘出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书中配有大量高清的艺术品细节图和艺术家具备人像,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与艺术感染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崔仁慧


  字子睿,號伯望,1962年次,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師承李嘉有教授、王仁鈞教授、廉永英教授及薛志揚老師,中學國文教師退休,養心於經史典籍,遣興於書印世界。為中國書法學會會員、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及中國標準草書學會永久會員。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196556
  • EISBN:978986319684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3.2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關於廖德良先生印鈕藝術與篆刻的選粹,光是看到書名《印海博藝》就覺得氣勢非凡,讓人不禁聯想到在印石的海洋中,他那深厚的學養與精湛的技藝,簡直就是一位在藝術之海中乘風破浪的領航員。我個人對傳統藝術一直抱持著一份敬畏之心,尤其是篆刻這種需要極高專注力和文化底蘊的藝術形式。台灣的篆刻界臥虎藏龍,但能將「印鈕」這個細微之處雕琢出生命力,實在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我猜想這本書一定收錄了許多令人驚嘆的作品圖片,或許還有廖老師親筆的心得記錄,那種從創作者的視角出發,解構創作歷程的文字,對我們這些想更深入了解藝術肌理的愛好者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我特別期待看到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作品對比,畢竟藝術家總是在不斷地突破與精進,從這些演變中,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一位大家是如何錘鍊自己的刀法與審美觀的。光是想像著那些精緻入微的鈕雕細節,就已經讓我心神嚮往。

评分

讀藝術史或藝術評論,最怕遇到那種枯燥乏味、只會堆砌術語的文字。我非常希望能從這本《印海博藝》中讀到充滿生命力的敘事。廖德良先生想必是個極具個性的藝術家,他的創作觀點必然獨到。我期望編輯團隊能夠安排一些側寫性的文字,描寫他在工作室裡與印石對話的場景,甚至是關於他如何從生活中汲取靈感的小故事。這些「人」的故事,往往比單純的技術分析更能打動人心。畢竟,藝術的魅力,有極大一部分來自於創作者的性情投射。如果書中能收錄一些早年較少曝光的作品,或者是一些設計草圖、工具使用的細節,那簡直是為篆刻學習者打開了一扇後門,讓我們得以一窺其精妙之處。

评分

對於我們這些身處數位時代的愛好者來說,實體書的紙質和印刷質量往往是決定收藏價值的關鍵。雖然這是一本電子書,但作為一本「選粹」,我非常在意它的視覺呈現效果。印石的質感、朱泥的暈色、刀痕的銳利度,這些都需要極致的印刷工藝才能忠實呈現。我衷心希望這電子版的排版和色彩管理能夠達到極高的標準,確保每一張圖片都能清晰地呈現出廖老師刀下細微的陰刻與陽刻層次感。如果內容涵蓋了對不同時期印紐主題(如人物、走獸、花鳥)的系統性整理,並附帶專業的印石鑑定知識輔助說明,那這本書的實用價值與學術價值就會更上一層樓。這樣,它就不僅僅是一本欣賞的畫冊,更是我們學習和研究的工具書了。

评分

在台灣,我們常說「師承」很重要,一個人能走多遠,往往取決於他從哪位名師那裡汲取養分。這本選粹既然是「名家選粹」,我推測它必然會涵蓋廖德良先生的藝術傳承脈絡,或許會追溯到他早年受教的環境,甚至是受了哪些古代大師的影響。這種「溯源」的過程,對於理解一位藝術家最終風格的定型至關重要。我們常說,篆刻是線條的藝術,但印鈕則是立體的對話,如何在方寸之間營造出磅礴氣勢,或呈現纖細的情感,這考驗的是藝術家對空間感的掌控。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廖老師在處理不同石材(例如田黃、芙蓉石等)時,是如何「因材施藝」,讓石頭的天然美感成為作品的加分項而非束縛。這種對材質的尊重與駕馭,才是真正大家手筆的展現。

评分

坦白說,我對印石的了解主要停留在基本皮色和紋理的辨識上,對於印鈕的雕刻技法,更是門外漢。不過,光是《增訂新版》這幾個字,就透露出這本書的重量級。這說明原版已經是經典,而這次的修訂,想必是加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更多的代表作,甚至是學界對廖老師晚期作品的更深入評論。我期待看到書中對於「博藝」二字的詮釋,因為印鈕藝術絕非單純的鑿刻,它融合了雕塑、美學、甚至是哲學思考。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關於廖老師如何看待「虛實相生」、「氣韻生動」在印鈕上的體現,那對我來說絕對是醍醐灌頂。畢竟,好的篆刻作品,光有技術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有靈魂。希望這次的版本能更貼近地展現出這種靈魂的脈絡,讓讀者不只是看圖,更能「聽見」石頭裡的聲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