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议题,以往孩子出现学习或问题行为时,不明就里的父母常会以为孩子是调皮、捣蛋、故意使坏,或是偷懒,不愿学习;但随着感觉统合理论的日渐推广,大家越来越发现有些时候孩子是不能也,而非不为!
本书以感觉统合的观点来看幼儿的发展,不但包含了各个感觉系统的促进方法,及各个年龄层感觉统合发展特色,并附有详细的发展评估指标,及分龄的建议;透过本书,将可帮助父母、老师们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孩子,分析生理因素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掌握各种能力的发展关键期,进而让孩子更顺利的成长。
感觉统合上篇:发现大脑
帮助孩子掌握发展的先机
*感觉统合与大脑发展 *感觉统合发展评量
*全方位启发全脑的秘方 *强化动觉敏锐度的诀窍
*促进语言发展的5大诀窍 *向偏食说再见的7大妙方
*促进嗅觉灵敏的7大诀窍 *建立超强记忆的10大诀窍
感觉统合中篇:全脑开发
促进孩子感觉统合健全的发展
*开发多元智能 *破解育儿6大迷思
*培养触、嗅、尝的玩具与游戏 *促进视、听知觉的玩具与游戏
*培植巧手的玩具与游戏 *培养平衡、动觉的游戏
*促进粗动作协调的游戏
感觉统合下篇:因材施教
解决孩子发展和学习的困扰
* 感觉统合失调 * 过动 * 学习障碍 * 自闭
* 发展迟缓 * 社会适应不良 * 眼高手低
精华书摘
享受居家感觉统合大餐
感觉统合研究报告证实,提供脑部「完整的感觉大餐」,就像人体所需的食物和营养,一样的重要。许多父母也学习到:适时提供孩子适性的多元刺激,可以全面开发孩子的脑力,提昇孩子的生活品质。感觉统合的观念和活动不仅可促进幼儿发展,对成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出人意料的好处。
感觉统合的活动经验如同:佛教的坐禅、天主教的避静,让身心忙碌的人,短暂地排除外在与内在的环境,得到身心的纾解和恢复精力,也让心灵重新拾回专注的能力。如同忙碌的上班族在绞尽脑汁、才思枯竭后,到全然不同的环境休憩一下,以达到「充电」的效果。
触觉的活动:让孩子每天在轻拍、抚揉的温情中入睡,从快速抚摸、拍背的爱中醒来。让孩子泡泡澡、玩有浮水性的玩具或吸水性的玩具,再用沐浴海绵帮孩子揉搓身体,享受如鱼得水的乐趣。一同外出时,爸妈必需将温暖的大手紧牵握着孩子的小手,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孩子出门上学前,跟他吻别、摸摸他的头,表达对他的信任与关心。孩子回家时,拥抱他并揉揉他的背、贴贴他的脸,表示欢迎与抚慰。游戏时,让孩子在不同质感的地毯上爬行、把玩不同触感的玩具。
前庭刺激的活动:把幼儿举高、转一转、左右摇摇、上下晃晃、做飞天下地的起伏动作,同时善用摇篮、木马等设备,以减轻父母体力上的负荷。活动力逐步展现的孩子,可引导他在地板上滚一滚(侧滚、前翻、后翻)、坐着或站着原地打转等活动。
运动觉的活动:有关上肢方面——让孩子推着纸箱前进、丢沙包、套圈圈、掷大球、揉面团、拔河、做木工(敲打)或园艺(挖土)。有关下肢方面——玩丛林障碍赛(钻下、爬上、绕椅子、走直线、跳跃、单脚跳)、学动物(鸭子、螃蟹、蛇、兔子、青蛙、熊)走路。
听觉的活动:轻声细语地对孩子说话,用富磁性的声调安抚不安的孩子,以爽朗的笑声传达快乐。孩子睡觉前,父母先用生动的语调讲故事,然后慢慢转成低沉、平板的语调,达到催眠的效果。
视觉的活动:多用关爱的眼神、带着笑意的嘴角、和颜悦色的表情、点头的动作,表达对孩子的肯定、赞赏。以色彩鲜艳、对比的玩具,动态的影像,吸引孩子的注视。引导孩子主动探索环境、到处钻爬,有益视力、深度知觉的发展。多利用镶嵌玩具,如积木盒、拼图等,启发幼儿的视知觉。
味觉的活动:多吃新鲜生食,如苹果、胡萝菠、小黄瓜等。烹调时少用调味料,食物的温度不要太热,以免损坏味蕾。
嗅觉的活动:嗅一嗅刚曝晒过衣物上的香味、沐浴后皮肤上残留的香皂气味、妈妈煮菜时的菜香。到公园里,嗅一嗅青草香、花朵香,偶尔嗅一嗅自己换下衣物上的汗臭味、尿骚味、口水味,认识环境中的各种气味。
以上的居家活动不仅可从小开发幼儿的脑力,也适合正在等待感觉统合疗育的孩子,在家中先打好底子。
专家推荐
内容深入浅出且附简易评量表,提供各项问题因应之道,可让父母协助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 ——内政部儿童局局长 黄碧霞
面对婴幼儿童发展问题,或学习障碍辅导,常让我们陷入「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迷雾,本书却给了我们完整而正确的解答。 ——行政院卫生署国民健康局局长 林秀娟
本书协助家长提供孩子一个好玩的环境、增进亲子关系与互动机会,给予孩童最切实际的帮助。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职能治疗研究所副教授 曾美惠
作者简介
高丽芷
美国德州州立女子大学职能治疗研究所毕业,民国七十九年荣获第十三届「全国十大杰出女青年」,曾任台北市立疗养院复健科主任,现为高丽芷感觉统合潜能开发学苑执行长。
老实说,我有点难以置信这本书的质量。我购买《感觉统合(下篇):因材施教》的初衷,是希望能够获得一些更具操作性的指导,因为我的孩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了一些感觉处理的困难,而“因材施教”这个副标题让我觉得这本书应该能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让我大失所望。它似乎更像是一本理论性质的学术著作,而不是一本面向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指南。书中充斥着大量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模型,这些内容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家长来说,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更不用说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了。我期望的是能够读到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比如如何识别孩子不同的感觉需求,如何设计适合孩子的游戏和活动,以及在训练过程中如何观察和调整。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非常匮乏。它只是笼统地提到了“理解孩子”、“尊重差异”,但并没有给出如何具体去“理解”和“尊重”的步骤和方法。我花了很长时间试图从书中找到能够指导我帮助孩子的具体方法,但最终只感到一阵迷茫。这本书的“因材施教”似乎只是一个噱头,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评分这本书实在太让人失望了,完全没有预期的收获。我抱着极大的期望,希望能找到关于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实用方法和案例,尤其是我孩子目前在学校里的一些行为表现,让我迫切地想找到解决方案。书的封面设计挺吸引人的,下篇“因材施教”也暗示着这本书会提供个性化的指导。然而,翻开目录,我发现内容空泛,概念性的讲解多于实际操作。书中充斥着理论模型和一些模糊的描述,缺乏具体的操作步骤、训练游戏以及如何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进行调整的指导。我需要的是那种能让我拿到书后,立刻就能在家尝试的、有明确指导意义的内容,比如如何识别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迹象,如何设计家庭训练方案,以及在遇到困难时如何应对。这本书虽然提及了“因材施教”,但真正能指导家长如何“因材”的例子少之又少,更多的是一些笼统的建议,比如“观察孩子”、“耐心引导”。对于一个忙碌的家长来说,这种模糊的指导是很难落地的,也无法真正解决孩子的实际问题。我希望能看到更多真实的案例分析,不同类型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是如何被识别,他们的训练过程是怎样的,以及最终的效果。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足,让我感觉像是读了一本关于感觉统合的科普读物,而不是一本真正能帮助我解决问题的实操指南。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灾难,我完全不知道它到底想表达什么。我原本以为《感觉统合(下篇):因材施教》会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帮助家长理解和应对孩子在感觉处理上的挑战。我知道感觉统合对孩子的学习、社交和情绪发展至关重要,所以特别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启发。可是,这本书的内容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它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在一些我根本不理解的心理学理论上,而且这些理论似乎与感觉统合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书中反复出现的术语晦涩难懂,即使反复阅读也难以消化。更糟糕的是,它完全没有提到任何关于“因材施教”的具体策略。我期待的是能够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却一片空白。它只是泛泛地谈论了“个体差异”的重要性,却拿不出任何实际可行的例子。比如,如果一个孩子对触觉过于敏感,这本书有没有提供具体的安抚方法?如果一个孩子对本体觉不敏感,有没有推荐可以增强本体感的活动?我翻来覆去,找不到任何能够直接指导我行动的内容。感觉统合的“下篇”应该是在“上篇”理论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探讨如何实践,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这本书却让人感觉像是在原地打转,甚至比“上篇”更让人困惑。
评分我真不明白这本书是怎么出版的。我对感觉统合领域一直很感兴趣,尤其希望能找到一些更深入、更实用的指导,帮助理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感觉处理问题。看到《感觉统合(下篇):因材施教》这个标题,我以为它会提供一些更加精细化的、针对不同孩子特点的训练方法,毕竟“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核心理念。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空虚感。它更像是在重复一些已经广为人知的概念,而且用一种非常枯燥、缺乏吸引力的方式呈现。书中充斥着一些我无法理解的专业术语,以及一些非常理论化的分析,却没有提供任何切实可行、能够帮助家长实践的建议。我希望读到的是如何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来改善孩子的感统失调问题,或者如何根据孩子不同的感觉加工模式,来调整他们的学习环境和互动方式。但是,这本书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的。它只是不断地在强调理解的重要性,却没有提供理解的工具和方法。我感觉这本书并没有真正地触及“因材施教”的核心,而只是在表面上进行一些泛泛而谈。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完全不值一提的书。我满怀期待地购入《感觉统合(下篇):因材施教》,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感觉统合训练的指导。毕竟,感觉统合能力的差异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因材施教”这个理念,让我觉得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些突破性的见解。然而,书的内容却让我跌破眼镜。它更像是一本充满了陈词滥调的指南,对于实际操作的指导少得可怜。书中充斥着各种空洞的理论和无法落地的建议,比如“观察孩子的反应”、“给予积极的反馈”等等,这些话听起来冠冕堂皇,但具体该如何观察?如何给予反馈?才能真正起到“因材施教”的效果?书中却没有任何详细的说明。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描述不同感觉统合问题的孩子,是如何通过量身定制的训练方案得到改善的。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完全是缺失的。它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如何评估孩子的感觉需求,如何设计游戏,如何调整训练强度和难度的方法。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在反复强调“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但却完全没有教授如何“因材施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