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半导体IC制造产业暨市场脉动

洞悉半导体IC制造产业暨市场脉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半导体
  • IC制造
  • 集成电路
  • 产业分析
  • 市场调研
  • 技术趋势
  • 供应链
  • 电子工程
  • 制造业
  • 投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05年底各市调机构预测2006年DRAM及快闪记忆体市场成长力道趋缓,2006年半导体市场年成长率仅小幅成长5%~6%;然而事实上,虽然2006上半年PC淡季的景气週期不变,但2006年第一季半导体市场淡季不淡,加上记忆体市场因DRAM及NAND Flash价格波动出乎市场意料之外,预期将引发2006下半年的消费者需求,半导体市场成长率将上修至7%~8%。

  在逻辑IC制造部份,于2006年第二季受惠于网路通讯晶片需求大起,包括晶圆双雄、中国及其他国家的晶圆代工业者,内部产能利用率其实多在90%以上的水准,尤其2004、2005年晶圆产能扩充速度与过去几年相较下明显减缓,使得IC设计公司及IDM厂都预期2006下半年晶圆代工产能将再度吃紧;另一方面,相关逻辑IC封测产业及次产业,如LCD驱动IC金凸块及TCP+COF封测,和IC载板如PBGA及FC(覆晶载板)亦受惠于此产业趋势,使产业界皆乐观看待2006下半年市况。

  记忆体产业部份,DRAM中的DDR2除了在2006年第一季均价逆势上涨了15%外,预测将于2006年第三季以后,出货量超过50%而迈入主流产品,在量价齐扬的趋势下,使得台湾主要厂商如华亚科、力晶、南科、茂德等营收超乎预期水准,在台湾十二吋厂密度及成本已达全球一线厂的水准前提下,台湾厂商2006年后将大放异彩。而NAND Flash 于2006年第一季均价大跌近六成,预期第二季价跌至临界点后,可望刺激买气,利多将至。

  综合以上,2005年及2006年可视为晶片市场长期复甦中的「双底」(double bottom),2007年后市场可望快速起飞,年成长率将达两位数以上,预期2008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2010年可超过3,500亿美元。面对即将起飞的半导体产业,本专题报告期望提供真确的趋势指引,以供相关产品开发人士参考,并希望阅读本报告之先进能不吝指教,促使我们研究更加精进。

《硅谷巨头的崛起:从晶体管到人工智能的半导体帝国构建史》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半导体产业自20世纪中叶诞生至今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聚焦于塑造这一关键行业的重大技术突破、商业模式演变以及地缘政治角力。它不仅是一部关于芯片制造技术的编年史,更是一部关于创新、竞争与国家战略的深度报告。 第一章:晶体管的诞生与早期曙光(1947-1960年代初) 本章回溯了贝尔实验室晶体管的发明,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如何终结了真空管时代,并为固态电子学的崛起奠定了物理基础。我们将详细探讨早期半导体材料锗向硅的转变过程,以及肖克利、布劳迪、巴丁等奠基人如何构建了晶体管的基本工作原理。随后,德州仪器(TI)和仙童半导体(Fairchild Semiconductor)的早期探索,特别是德州仪器杰克·基尔比发明集成电路(IC)的戏剧性过程,被细致描绘。仙童的“八叛徒”出走,标志着硅谷精神的萌芽,以及IDM(垂直整合制造)模式的雏形确立。本章着重于材料科学的突破,如何将原本笨重的电子元件压缩到微小的硅片上,为后续的摩尔定律奠定最初的物理学基础。 第二章:摩尔定律的驱动力与集成电路的普及(1960年代中叶-1970年代) 集成电路如何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是本章的核心。我们将分析戈登·摩尔在1965年提出的著名预测——即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大约每两年翻一番——如何从一个观察性结论,演变为驱动整个行业研发投入的“自我实现预言”。本章详细阐述了光刻技术的早期发展,特别是紫外光刻技术的引入,如何使得线条宽度不断缩小成为可能。同时,我们将审视英特尔如何从一家存储器制造商转型为微处理器(MPU)的领导者,以及其第一代4004和8080芯片对个人计算时代的奠基作用。此外,本章也探讨了日本企业在存储器(DRAM)领域的迅速崛起,及其对美国产业格局造成的初步冲击。 第三章:结构性变革:无厂半导体(Fabless)模式的兴起(1980年代-1990年代初) 随着芯片设计复杂性的指数级增长,制造的成本也水涨船高,传统的IDM模式开始面临瓶颈。本章重点剖析了半导体产业链的第一次重大结构性分离——设计与制造的分野。我们深入研究了美国高通(Qualcomm)等公司如何开创了“无厂设计”的商业模式,以及台湾台积电(TSMC)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通过专注于纯晶圆代工(Foundry)服务,实现了制造技术的专业化和规模经济。这一模式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创新门槛,使得无数初创公司得以用较小的资本进入芯片设计领域。同时,本章也回顾了ASML等设备制造商在光刻机技术上取得的关键性突破,特别是深紫外(DUV)技术的商业化,这是支撑摩尔定律持续推进的关键技术支柱。 第四章:全球化、竞争与技术前沿的拉锯战(1990年代中叶-2000年代) 进入新千年,半导体行业成为全球化竞争的缩影。本章分析了微处理器市场从PC时代向互联网和移动计算时代的过渡。英特尔在桌面和服务器市场的主导地位如何巩固,而AMD则如何通过创新架构挑战这一霸主地位。在制造工艺方面,我们将深入探讨进入90纳米、65纳米时代后,晶体管尺寸的缩小所遭遇的物理极限,如漏电问题和功耗挑战。这一阶段,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技术的研发成为焦点,它代表了半导体设计从平面结构向三维结构转型的关键一步,为继续缩小制程提供了理论上的保障。 第五章:移动革命与芯片设计的生态化(2000年代后期-2010年代) 智能手机的爆发式增长彻底改变了对芯片性能、功耗和集成度的要求。本章详细探讨了ARM架构如何凭借其低功耗特性,在移动领域占据绝对优势,并分析了苹果A系列芯片的垂直整合策略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制造工艺方面,我们聚焦于16/14纳米节点以下,先进封装技术(如2.5D/3D集成)开始受到重视,标志着摩尔定律的“加速”已不再完全依赖于单颗晶体管的缩小,而是转向异构集成。本章也追踪了半导体设备制造领域(EUV光刻机)的艰难攻关,及其对行业未来发展路线的决定性影响。 第六章:人工智能、地缘政治与后摩尔时代的挑战(2010年代末至今) 当前,AI和大数据对计算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催生了GPU、ASIC和FPGA等专用加速器的蓬勃发展。本章分析了英伟达(NVIDIA)如何通过其CUDA平台和高性能GPU,成为AI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提供者。制造端,极紫外光刻(EUV)技术的最终成熟,标志着行业进入了3纳米甚至更先进的制程竞赛,但成本的急剧上升和良率控制的难度,使得“后摩尔时代”的创新方向转向系统级优化和新材料探索。更重要的是,本章将探讨半导体供应链的脆弱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主要经济体在芯片制造领域的战略布局和地缘政治博弈,分析先进工艺的“再本土化”趋势如何重塑全球半导体版图。 结语:通往下一代计算的未来 本书在结尾部分展望了量子计算、神经形态芯片等前沿技术可能对未来计算架构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并总结了半导体产业从一个物理学实验到支撑全球数字经济的百亿美元产业的复杂演进路径,强调了其持续作为技术进步核心引擎的战略地位。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晶圆代工产业市场概况综观
1-12005第三季半导体代工厂四天王之基本面比较
1-2由SanDisk併购Matrix看TSMC与UMC之竞争关系
1-365奈米世代下代工厂和IC设计工具公司之结盟分析
1-4CMOS影像感测器代工业之分析

第二章 透析台湾封测产业现况暨未来发展趋势
2-1台湾封测厂商竞争力之探求
2-22006 年IC载板趋势与发展
2-32006年台湾LCD驱动IC封测供需渐平衡

第三章 记忆体之未来市场动态暨成长动力面面观
3-12006年全球DRAM大厂动态
3-22006年DRAM产业是否会因供给大增而失衡?
3-32006年NOR Flash成长驱动力分析
3-42006年NAND Flash产业概况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我平常不太常閱讀這種類型的產業分析書籍,總是覺得離我的生活有點遠。但最近在PTT或是一些科技論壇上,經常看到大家在討論半導體產業的種種,什麼「護國神山」、「地緣政治風險」、「先進製程的軍備競賽」,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好奇心。這本《洞悉半導體IC製造產業暨市場脈動》的書名,聽起來就很有深度,而且「洞悉」這個詞,讓我感覺它不是泛泛而談,而是真的有深入的研究和見解。我希望書中能用比較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一些比較專業的名詞,例如什麼是EUV、什麼是先進封裝,還有像是三星、英特爾這些國際大廠,跟我們台灣的台積電到底在競爭些什麼。我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know-how」非常感興趣,想知道我們是如何在這麼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維持領先地位的。如果書中還能提供一些關於產業未來發展的預測,例如AI、5G、電動車等新興應用對半導體的需求,那就更好了。畢竟,了解這些,也能讓我們對台灣未來的經濟走向有更清晰的判斷。

评分

這本《洞悉半導體IC製造產業暨市場脈動》的書名,光聽就讓人覺得充滿了知識的重量。我是一位在科技業打滾多年的工程師,雖然不直接從事IC製造,但周遭的同事、供應商、客戶,無時無刻不在圍繞著半導體這個話題打轉。我常常在想,我們平常所談論的「先進製程」、「CoWoS」、「2.5D/3D封裝」,這些看似雲裡霧裡的技術名詞,背後到底蘊含著怎樣的技術突破和產業鏈的演進?書名中的「洞悉」,讓我預期這本書能夠提供非常精準、專業的分析,甚至可能包含一些產業內部的眉角,是坊間其他書籍所沒有的。我特別想知道,在IC製造這個極度資本密集、技術迭代快速的領域,台灣的企業是如何在巨頭環伺的市場中,找到自己的利基,並且持續擴大優勢的。書名中的「市場脈動」,也讓我聯想到,是否能從書中一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供需曲線、價格變化、主要玩家的戰略轉移,以及新興技術(如RISC-V、GaN、SiC等)的發展對產業生態的衝擊。這對於我更新專業知識、拓展產業視野,絕對有莫大的助益。

评分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書店的科技類專區看到這本書的。當時就被它的書名吸引住了。《洞悉半導體IC製造產業暨市場脈動》,感覺就像是一份非常詳盡的產業報告,而且是專門針對台灣讀者,能更貼近我們的視角。我一直以來都對台灣這個「護國神山」非常驕傲,但說實話,對於它到底是如何運作的,我內心總是有很多疑問。例如,我們在IC製造這個環節,到底有多厲害?從一顆小小的晶片,到我們手機裡、電腦裡各種複雜的電子產品,這中間到底經歷了哪些漫長又精密的過程?書名中的「製造產業」這部分,讓我期待能了解從矽晶圓的提煉、黃光、蝕刻、離子佈植,到最後的測試,每一個步驟的技術門檻和挑戰。而「市場脈動」則讓我好奇,在全球半導體需求波動、美中貿易戰、地緣政治影響下,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是如何應對這些複雜變局的?書中是否能分析各個主要國家和地區在半導體領域的佈局,以及台灣的戰略優勢和潛在風險?這些都是我非常想知道的。

评分

哇,這本《洞悉半導體IC製造產業暨市場脈動》聽起來真是太吸引人了!我一直對台灣這個高科技產業的龍頭非常好奇,尤其是半導體,簡直是台灣經濟的命脈。從新聞報導中,我們常常能聽到晶圓代工、先進製程、封測這些術語,但對其中的細節總是霧裡看花。這本書的書名就暗示著它能帶我們深入了解整個產業的運作,從最前端的IC設計、材料、設備,到後端的製造、封裝測試,甚至是市場的動態與趨勢。我特別期待書中能詳細介紹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的關鍵地位,以及我們是如何憑藉著技術、人才和堅韌的產業聚落,走到今天這個舉足輕重的地步。而且,「市場脈動」這幾個字,更是讓我聯想到可能會有關於產業景氣循環、供需關係、主要參與者的策略分析,甚至是一些未來發展的預測。對於我這樣一個關心台灣經濟發展的讀者來說,能夠藉由這本書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這個產業,絕對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我迫不及待想知道它會如何拆解這個複雜卻又迷人的產業。

评分

我平常雖然不是科技產業的從業人員,但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對於「半導體」這個詞,總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和自豪感。《洞悉半導體IC製造產業暨市場脈動》這個書名,恰好點中了我的興趣。我總覺得,要真正了解台灣這個經濟奇蹟,就不能不了解支撐它的半導體產業。書名中的「IC製造產業」,讓我期待能從中學習到,一顆小小的晶片,是經過多少複雜的流程、多少頂尖的技術才誕生的。從材料、設備、製程,到封裝測試,每一個環節都是技術的展現。更讓我好奇的是「市場脈動」這部分,這意味著書中不僅僅是技術的介紹,更會分析產業的發展趨勢、市場的變化,以及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的角色和地位。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比較易於理解的方式,帶我們了解為什麼台灣在半導體這個領域能夠如此強大,以及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和機遇。畢竟,了解我們國家最關鍵的產業,也是一種對自己國家的認同和關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