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台湾学者尝试探索西方「批判教育学」的第一本合集,全书分成问津、溯源和回向三大部分,共十一篇文章及一个附录。
问津篇,宋文里首先扣问台湾文化教育的「讳」,质疑为何台湾过去很少引介批判教育学;十年后,方永泉和王慧兰分别由批判教育哲学和反压迫民主论述为切入点,描绘西方批判教育学的内在理路和主要精神。
溯源篇,旨在追溯、勾勒西方批判教育学的根源及其发展面貌。李奉儒和冯朝霖从不同角度介绍?推衍批判教育学先驱Paulo Freire的思想,李锦旭和Mike Cole(王瑞贤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可能性,Michael Peters(刘育忠译)则介绍他所建构的「后结构的马克思主义」,并尝试将它连结到台湾的脉络。
回向篇,张盈?和郭瑞坤合写、宋文里和阙河嘉三文,从台湾学术结构、创意教学和台湾族群意识的想像,省思西方批判教育学在台湾的发展和应用,尝试发展具有台湾文化主体性的批判教育学。
书末并附李锦旭汇编之「中文批判教育学文献目录」,方便读者查考所来径。
第一篇 问津
1. 「批判教育学」的问题陈显/宋文里
2. 批判取向教育哲学的发展、议题及展望/方永泉
3. 批判教育学:权力抗争、文本政治和教育实践/王慧兰
第二篇 溯源
4. Paulo Freire批判教学论的探索与反思/李奉儒
5. 希望与参化:Freire教育美学推衍与补充之尝试/冯朝霖
6. 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的式微和复兴初探/李锦旭
7. 后现代主义、超现代主义与美国帝国及其教育的启示/Mike Cole着;王瑞贤译
8. 后结构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差异政治学/Michael Peters着;刘育忠编译
第三篇 回向
9. 批判教育学只是个名:关于翻译政治的讨论/张盈?、郭瑞坤
10. 批判教育学与三种创意教学(的可能)/宋文里
11. 台湾族群意识的想像:论述形成的迷思/阙河嘉
附录:中文批判教育学文献目录/李锦旭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启发,更是实践上的指引。我曾经是一个典型的“应试教育”的产物,习惯于将知识“喂”给学生,却很少思考他们是否真正理解,是否能够运用。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教育方式中的不足。书中的许多案例,都让我深受启发。例如,书中提到一位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关注社区的闲置空间,并提出改造方案。这个案例让我看到了批判教育学是如何将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它让我明白,教育不应该是脱离现实的,而应该是与社会紧密相连的。这本书也让我重新认识了“批判”的意义。它不是一味地否定和反对,而是一种基于理性分析、深刻反思的态度,一种对知识、对社会、对自己都有要求的精神。我喜欢书中那种“温和的革命”的调调,它不咄咄逼人,却字字珠玑,直击人心。它鼓励我们去质疑,去反思,去寻找更好的教育方式,去培养更优秀、更有担当的下一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被更多的台湾教育工作者看到,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场“温和的革命”中来,共同推动台湾教育的进步。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台湾的教育界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不仅仅是在介绍批判教育学的理论,更是在展现这种理论在台湾本土的实践和探索。我一直觉得,教育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地创新。这本书,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向。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赋权”的讨论。它让我明白,教育不应该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应该是双向的互动,是赋权学生去发现自己的潜能,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书中的许多案例,都让我看到了台湾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是如何运用批判教育学的理念,如何引导学生去质疑、去探索、去创造。这些案例充满了智慧和勇气,也让我看到了台湾教育的希望。它让我开始反思,我自己的教学是否过于 the system,是否忽略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本书鼓励我,也鼓励所有阅读的台湾读者,去积极拥抱批判教育学的理念,去为台湾的下一代创造一个更公平、更美好的教育环境。
评分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对台湾本土教育实践的深度挖掘和精彩呈现。我一直觉得,教育理论需要结合本土实际才能真正落地生根。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空谈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台湾教育案例,将批判教育学的理念融入其中。我曾经参加过一些关于批判教育学的讲座,听到的多是西方的理论和案例,虽然也很受启发,但总觉得有些“水土不服”。这本书则不一样,它所呈现的,正是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故事,是我们熟悉的教育环境。比如,书中关于如何引导学生去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如何让他们在多元的社会价值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这些都是当下台湾社会非常迫切的教育议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批判教育学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能够切实指导我们教学实践的有力武器。它让我开始反思,我是否过于 the system,是否在不经意间培养了学生“唯分数论”的观念。它鼓励我,也鼓励所有阅读的台湾读者,去思考教育的本质,去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去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并且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下一代。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教育世界的大门。在阅读之前,我对于“批判教育学”的理解,停留在一种比较表面的层次,总觉得它是一种“挑剔”和“质疑”的代名词。然而,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容,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不仅仅在介绍理论,更是在描绘一种教育的可能,一种对学生潜能的深度挖掘和对教育公平的持续追求。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反思性实践”的探讨。它让我意识到,作为教育者,我们不应该满足于现状,而应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地寻求改进。书中的许多案例,都展现了台湾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如何运用批判教育学的理念,如何引导学生去质疑、去探索、去创新。这些案例充满了智慧和勇气,也让我看到了台湾教育的希望。它让我明白,教育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这本书鼓励我,也鼓励所有阅读的台湾读者,去拥抱变化,去挑战权威,去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教育环境。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是一声惊雷,在台湾的教育界炸开了锅,也让许多像我一样的教育工作者、学生,甚至关心下一代教育的家长,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必须说,一开始我对“批判教育学”这个词是有点距离感的,总觉得它带着些许“叛逆”或“挑战权威”的意味,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温和、却又直击核心的方式,将这些概念一点点地在我们面前展开。它没有生硬地灌输理论,而是通过台湾本土丰富的实践案例,让我们看到了批判教育学是如何在实际的课堂中生根发芽,又如何帮助我们的下一代去审视、去质疑、去创造。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在课堂上遇到的种种困境,那些难以言说的“不对劲”,这本书都用一种别样的视角,给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它让我明白,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能够辨别信息真伪,不被轻易地蒙蔽。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过于 the system,是否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自我对话,一场对教育本质的深度探寻。它鼓励我,也鼓励所有阅读的台湾读者,去成为一个更积极、更有力量的教育参与者,去打破那些陈旧的思维模式,为台湾的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它不只是提供理论,它提供的是一种行动的指南,一种改变的可能。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思维的重塑。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有责任感、并且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公民。然而,在现实的教育体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们更倾向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甚至对周遭的世界漠不关心。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批判教育学的精髓,并结合台湾的实际情况,提供了大量的本土化案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赋权”这一概念的解读。它让我们明白,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赋权学生去认识自己的权利,去理解社会的不公,并且有能力去改变这一切。我记得书中有一个案例,是关于一群高中生如何通过研究当地的环境问题,并最终推动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这个故事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看到了批判教育学在现实中可以发挥的巨大力量。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并且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育观,也让我对未来的教育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希望,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能够更多地融入批判教育学的理念,培养出更多有独立思考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下一代。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台湾的教育界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也为许多困惑的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我必须说,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批判教育学”这个概念,多少有些模糊的认识,甚至带着一些敬畏。它听起来似乎很“高大上”,离我们的日常教学很遥远。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贴近台湾本土实际的方式,将这些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而具象。书中的案例,很多都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学生,看到了自己曾经在课堂上遇到的种种挑战。例如,书中提到如何引导学生去分析媒体信息中的 bias,如何让他们质疑教科书中的某些历史叙述。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的难题,而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它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们“是什么”,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去探究“如何做”。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主体性”的强调。它让我们意识到,教育不应该只是单向的知识灌输,更应该是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在教学中是否过于 the system,是否无意中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它鼓励我,也鼓励所有阅读的台湾读者,去成为一个更加积极、更有力量的教育参与者,去打破那些陈旧的思维模式,为台湾的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台湾的教育界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前所未有的启示。我一直在思考,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教育下一代。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答案。它不仅仅在阐释批判教育学的理论,更是在展现批判教育学在台湾本土的实践与探索。书中的案例,很多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在课堂上遇到的种种挑战,也看到了许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社会正义”的强调。它让我明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关注社会不公,并且有能力去改变这一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批判教育学能够如何帮助我们的下一代,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有社会担当的公民。它让我开始反思,我自己的教学是否过于 the system,是否忽略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本书鼓励我,也鼓励所有阅读的台湾读者,去积极参与到教育的改革中来,去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更公平、更美好的教育未来。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探索”这个副标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在介绍批判教育学的理论,更是在描绘一个本土化的、鲜活的批判教育学图景。那些书中的案例,很多我都似曾相识,它们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发生在我们的教室里。我曾经在一次教师研习会上,听到过一位老师分享她如何引导学生去分析媒体报道中的 bias,如何让他们质疑教科书中的历史叙述。当时我只觉得“哇,好厉害”,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这背后蕴含的是多么深厚的批判教育学理念。这本书就像一座宝藏,里面挖掘出了许多被我们忽略的、在台湾土壤上孕育出的教育创新力量。它让我们看到,批判教育学并非高不可攀的西方理论,而是可以与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产生出独特而强大的影响。它挑战了我过去对于“成功教育”的定义,让我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是那些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学生,还是那些能够独立思考、敢于发声、并且能够为社会贡献力量的公民?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明确的方向。我看到书中那位老师,她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通过提问、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寻找解决之道。这种“授人以渔”的教育方式,正是批判教育学最核心的精神之一。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反思自己是否过于 the system,是否扼杀了学生的天性。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和一次思维的革新。我一直深信,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具备创新能力、并且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然而,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挑战,比如应试的压力、知识更新的加速等等。这本书,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它不仅仅是在介绍批判教育学的理论,更是在展现这种理论在台湾本土的生动实践。书中的许多案例,都让我深受启发。例如,书中提到一位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反思历史事件中的不同视角,如何让他们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一个复杂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它让我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是思维的启迪。这本书鼓励我,也鼓励所有阅读的台湾读者,去拥抱批判教育学的理念,去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去培养出更具竞争力、更有创造力、更有责任感的下一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