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界一致推荐:
三阳工业海外事业副总经理 刘武雄 专文推荐!
国立中央大学资工系教授兼电算中心主任 李允中 专文推荐!
台湾《商业週刊》999期 商周书摘 特别推荐!
想知道印度企业是如何以惊人的速度崛起?
想知道印度企业何以与IBM、EDS、惠普等大企业并驾齐驱?
第一本探讨印度标竿企业经营模式的专书---班加罗尔之虎 为你提供解答
印度科技服务公司威普罗(Wipro)的营收在短短六年内增加60倍达24亿美元,同时超越首创委外事业并主导市场多年的美国电子资料系统公司(EDS)。本书深入剖析威普罗的经营法则,为台湾各行各业企业经理人提供全然不同于西方商业文化的经营典范。
印度硅谷--班加罗尔的闪亮新星威普罗,以其惊人的成长气势,威震全球。《商业週刊》资深记者史帝夫.汉姆身为威普罗与印度科技服务业的权威,带大家深入一窥威普罗奥秘,揭露让这家靠花生油起家的业者,一举跃升为年营收24亿美元巨擘的企业经营之道与核心价值,说明威普罗跨国经营模式的主要原则,提出以下几点精辟分析:
改善品质
精简流程
削减成本
全球合作
激励员工
培养卓越文化
本书以单一企业为主体,为读者精准聚焦此创新管理模式。除了详细描述该公司的管理流程之外,威普罗以服务业的细心与用心服务所有的企业客户,也说明其服务客户的用心与特色,同时提供读者另一个切入管理世界的角度,不论是非主流国家的印度、或是经济主宰的美国,威普罗都拥有可以应变的管理流程,以协助全球企业提升绩效、获取更高额的利润。
作者简介
史帝夫.汉姆(Steve Hamm)
是《商业週刊》的资深记者。他于二○○五年八月为杂志深入探讨中印跃居全球新兴经济势力的合刊,荣获美国研究基金∕政治新闻学学会的卓越财经报导殊荣。
译者简介
洪慧芳
国立台湾大学国际企业学系毕业,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MBA。曾任职于西门子公司与花旗银行,目前为专职译者,译着包括《eBay网路拍卖实作手册》、《主管大变身》、《网路拍卖也要做行销》、《部落格行销》。
第一单元 挑战西方
第一章 威普罗何以重要
第二章 转型典范
第三章 如何引领多元市场
第四章 成长:火力全开
第二单元 用人原则
第五章 严守道德,力求完美
第六章 教育新进员工及持续训练
第七章 广纳百言
第八章 肯定与尊重员工
第九章 节约津贴
第十章 稳固老将,引进新血
第三单元 以核心竞争力壮大
第十一章 时时评估一切
第十二章 为求迅速成长,提早三年规划
第十三章 非天天创新不可
第十四章 採用最佳想法,独创一格
第十五章 顾客至上
第十六章 快板管理提升绩效
第四单元 威普罗的致胜之道
第十七章 帮英杰华打造保险王国
第十八章 威普罗如何帮德仪拓展全球晶片事业
第五单元 让公司虎虎生风
第十九章 威普罗提升品质与削减成本之道
第二十章 以威普罗风范激励员工
第二十一章 创新:竞争力的关键
印度新兴科技公司
二○○六年二月八日下午四点,印度资讯科技委外业巨擘威普罗企业的董事长阿齐姆.普莱姆基(Azim Premji)得意地站在大理石厅台上,俯视着纽约证交所(NYSE)已有一百零三年年历史的交易厅。他身穿雅致的铁灰色立领西装,与他满头花白的头发形成强烈的对比。簇拥在他身边的是证交所的执行长约翰.塞恩(John Thaine)及六七位威普罗的高阶主管。这是威普罗在纽约证交所挂牌满五週年的日子,普莱姆基又回到现场敲响收盘钟。
这五年来威普罗已有长足的发展。二○○○年十月十八日,威普罗首度在纽约证交所挂牌上市,当时公司的年营收仅逾5亿美元,在印度以外的地区名不见经传。但如今,威普罗的营收已高达24亿美元,可说是印度势力崛起的表征。当普莱姆基敲下收盘钟时,威普罗的股价以每股$14.15元坐收,公司市值约200亿美元。相对的,首创委外事业并主导市场多年的美国电子资料系统公司(Electronic Data Systems, EDS),其市值只有130亿美元,正可说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真实写照。
印度的崛起
印度这个名称,令人联想到各种充满震撼力的形象,从泰姬玛哈陵、盘腿静坐在纺锤旁的甘地、最近美国灵修者所追随的印度宗教大师、到最令人难忘的波帕(Bhopal)毒气外洩事件中,成千上万穷苦民众的脸庞。但二十一世纪以来,印度已逐渐展露出另一种全新的风貌。
倏然间,印度以新兴科技强权之姿崛起。如今印度有八十几万名工程师,每天孜孜矻矻地撰写着让华尔街、汽车城、及好莱坞持续运转的程式。他们为全世界的消费性电子业、航空业、以及医疗保健业等等设计电脑晶片、电路板、与复杂的机器设备。在此同时,另外还有四十万名印度年轻人投入日益蓬勃的企业流程委外(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 BPO)领域,为西方企业处理会计帐务、医疗索偿、顾客服务、以及其他基本企业活动等等。
在「印度硅谷」班加罗尔的现代化办公大楼里,二十五岁眼神炯炯、前途无量的印度年轻人,正摆脱印度过去贫穷疾苦的形象。奇异公司前任执行长杰克.威尔许(Jack Welch)表示:「我认为印度是一大竞争势力,他们集结了上亿优秀的人才,将日益壮大,成为全球经济的要角。」
这股经济奇蹟是如何创造出来的?这与印度经济的改革开放有很大的关系,但我们也可以溯及一九九三年另一项关键要素。当时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的大学生马克.安德森(Mark Andreessen)在同侪的协助下,发明了第一个网路浏览器。连结电脑网路的网际网路其实已存在多年,但当时主要仍是学术界与科学家用来分享学术论文及技术资料的工具。而安德森所发明的魔赛克(Mosaic)浏览器,让网际网路因此逐渐普及,为世界各地拥有电脑及网路连线的人,开启了与他人联系的简单管道。
安德森的发明让网景(Netscape)、雅虎、亚马逊、eBay、与Google等公司陆续崛起,也是九○年代掀起网路狂潮的核心,让全球的研发活动在班加罗尔进行与在波士顿一样容易;让印度的桑杰和西方的史蒂芬、夏恩、与史文在全球竞争市场上享有平等的立足点。
高科技业的管理高层喜欢谈论所谓的「杀手级应用」(Killer Application),亦即某项技术的惊人影响力,大到足以加速新技术的普及,进而成为主流趋势。试算表与文书处理程式就是个人电脑的杀手级应用。浏览器、网站、及电子邮件则是网际网路早期的杀手级应用。但是当我们在改写当代历史之际,网际网路的最重要效用之一,可能是让印度更接近西方企业。
印度有七百多家高科技服务公司,他们把网际网路当成数位高速公路,向成千上百家欧美日企业传送优质的关键研发资讯。这些印度虎是新兴的科技公司,他们彷彿掌握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才。根据印度软体与科技服务协会NASSCOM(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ftware and Service Companies)的资料显示,印度每年可以培育12万资讯人才及300万其他科系的大学毕业生。由于印度白领阶级的薪资水准仅是西方同级员工的20%,委託印度企业代工比客户自行处理更具成本优势。而印度企业与EDS、IBM、埃森哲(Accenture)等等科技服务业的传统势力相比,也享有很大的价格优势。
这种工作转移至低成本国家处理的趋势,就是所谓的劳动套利(labor arbitrage)。以贴近客户办公室的劳力,以及位于印度或其他低成本国家的劳力,共同服务特定客户的作法,就是所谓的「全球服务派遣」(global service delivery),一般的比例是30%由顾客附近的劳力提供,70%由境外的人员负责。所以,构成印度科技业的基本公式很简单,亦即:
网路 + 人才 - 高成本 = 无限商机
但是透过网际网路提供低成本的人才,只是印度科技服务业为客户提供的入门服务而已。他们也是管理人力与营运流程的专家,从电脑程式设计到保险理赔服务等等,他们通常都可以比客户自行处理,更有效地完成任务。试想,当初日本的汽车制造业是如何透过优异的工程设计、品质、与效率,击败通用、福特、及克莱斯勒等汽车大厂。印度科技服务业者也是以同样的手法,改造西方老旧的资料处理与基本营运模式,他们把这一切当成工厂流程一样处理。
这种方法不仅让公式内的成本大降,也削减了许多不必要的成本。资讯业的成功关键,其箇中巧妙向来捉摸不定,但印度企业则是把科技与企业流程管理变成一种具有高度生产力的技艺。
虽然美国、西欧、与日本仍然囊括全球主要的财务资本(financial capital),但印度拥有丰富的智慧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而且他们也知道如何善加利用。事实上,印度科技业正逐渐培养出全球最有效率的智慧资本供给实力。虽然这些公司的多数员工都位于印度,但他们把受过高度训练的员工就近部署在客户的办公室里或周遭,提供全年二十四小时无休的服务。
印度企业以适切的人才,在适当的时机与地方,为全球客户提供复杂的服务。威普罗的普莱姆基表示:「我们是打造全球服务模式的先驱,目前整个服务业都採用这种方法。这套模式让顾客获得物超所值的服务,让世界更有生产力,对顾客更有利,也为具备优异人才及扎实教育制度的开发中国家创造许多就业机会。」在印度、中国、及世界其他符合这些条件的地区,经济成长与就业机会的激增,也进而刺激了对西方产品与服务的需求。整合这一切效应,即有可能创造出更活络、公平的全球经济,而印度科技业正是其中的一大基石。
威普罗脱颖而出
印度有许多科技界的勐虎,塔塔谘询服务公司(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 TCS)是其中最大的一家,二○○六年会计年度的营收近30亿美元,是开创「量身订作商业模式」的先驱。他们集结了一大群年轻聪颖的印度程式设计师,为西方企业进行一般软体更新与程式修补,从一九六八年起开始营运。第二大的印孚瑟斯技术公司(Infosys Technologies)是依循硅谷模式起家的科技服务机构,也是最有效率的大型印度企业,营业利润高达31%,目前正积极在全球服务模式中增添顶级谘询服务。
但是真正脱颖而出,成为新兴营运典范的企业,是排名第三的威普罗。本书的目的是要从单一业者的角度,描述印度科技业的惊人崛起始末,我选择以威普罗做为印度勐虎的代表。威普罗是其中拥有最多元服务的企业,包括软体程式设计、科技系统整合、系统管理、企业流程委外、谘询、硬体工程设计等等。二○○六年,威普罗荣登国际杰出专业人才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Outstanding Professionals)所公布的全球百大委外企业第七名,领先其他印度公司。威普罗也是印度企业中率先在多元产业内开发专业的公司,从银行业到零售业皆有涉略,而且成效斐然。虽然每家顶尖的印度科技业者都是人才与流程管理的专家,但威普罗透过细心规划的架构、缜密的管理、与不断的改良,将这一切活动提升到科学的境界。此外,威普罗也是一家相当开放的公司,内部完全杜绝「职场权力游戏」,一切营运决策及人事升迁都以实际功过与事实真相为基础,凡事皆开诚佈公。对外也和投资人、顾客、与媒体坦率沟通,完整揭露。
而普莱姆基本身就是一位出色的主角,人称印度的比尔盖兹。他把威普罗从孟买一家潦倒的小型食用油厂,拓展成印度前三大科技公司及全球知名的竞争者。公司营收从一九九九年的四千万美元,到二○○六年三月的会计年度为止,已激增为二十四亿美元。普莱姆基手握威普罗近78%的股权,使他因此成为印度第二首富,身价随股价波动,约介于一百至一百五十亿美元之间。但普莱姆基就像微软的比尔盖兹一样,他也是一位意见领袖。现年六十一岁的普莱姆基,于一九七七年发现在印度发展本土电脑业的契机,当时政府的限制措施迫使IBM等西方科技巨擘撤离印度市场。一九九○年代初期,当西方科技大厂重返印度市场时,他便改变经营策略,开始提供研发实验室出租及软体程式设计服务。二○○○年千禧年(Y2K)的电脑问题,导致全世界的软体程式都需要进行大幅检修,威普罗由于经营策略的有效改变,旗下的程式设计团队也跟着派上用场。
普莱姆基虽然没有MBA学位,却对管理理论与实务相当热衷。他从威普罗发展初期便已经意会到,公司若要蓬勃发展,就必须创造或採用世界级的营运流程与管理技巧。他是印度第一位主张及规定公司绝不行贿的企业领导者,此举在普遍贪腐的印度商业界是很大的冒险。如今威普罗内部行为规范随处可见,每隔几年便针对企业的价值观进行深入的自我检讨,以期符合时代的潮流。
威普罗也相当重视长期经营策略,每年一月不仅规划后续三年的经营策略,每五年左右也会深入探讨企业的远景,从头开始重新思考未来努力的目标,决定达成目标的对策。
威普罗对客户满意度极其重视,虽然所有的技术服务协定都是根据合约的明细,规划出确切的服务标准,但威普罗为了让顾客满意,一向是以提供超越合约标准的服务着称。
向来严格的通用汽车资讯长罗夫.奇金达(Ralph Szygenda)回忆二○○二年与威普罗前任副董事长威菲克.保罗(Vivek Paul)开会的情况。多年来,通用汽车的软体程式设计专案一向是由威普罗承包,但保罗想要从奇金达手中承揽下更多的业务。奇金达虽然很满意威普罗的程式设计服务,但他告诉保罗,如果威普罗想要和通用汽车建立更深厚的关系,就必须学习汽车业的业务,协助通用汽车提升竞争力。奇金达表示,为此保罗必须派人进驻底特律,他告诉保罗:「在我从办公室的窗口看到你们的人才以前,我无法知道你们是否有心投入。」当时正值九一一恐怖攻击过后,威普罗并无法申请到足够的美国签证,以便调派员工进驻底特律。所以保罗便在通用汽车总部对面,隔着底特律河的加拿大境内设立办公室。奇金达说:「他们竟然为了让我看见,还真的去弄了一间办公室,实在令我刮目相看。」
最后,奇金达把一项重要的任务交给威普罗:帮通用汽车撰写整合软体应用程式的中介软体。二○○六年二月,奇金达把威普罗提升为和IBM、EDS、及惠普等大厂同等级的「顶级」服务供应商,并签订价值数百万美元的五年期技术服务合约。威普罗事业群总裁杰力徐?帕拉尼普(Girish Paranjpe)表示,公司为此感到相当振奋:「能和其他大厂平起平坐,让我们的士气倍受鼓舞。另外,我们也是通用汽车从印度挑选的唯一一家顶级厂商,对我们来说,就像是打了一剂强心针一样。」
威普罗对流程、纪律、道德、与顾客满意度的关注,让他们彷彿是一台运作平顺的机器,已为二十一世纪的全球竞争挑战做好万足的准备。对印度而言,威普罗已经成为他们站上世界舞台的标竿。心林谘询公司(MindTree Consulting Company)营运长、九○年代亦曾担任威普罗高阶管理者的苏柏多?巴克奇(Subroto Bagchi)表示:「威普罗不只是一家公司,也是一种概念,它证明了这种营运模式是可行的,也证明印度可以打造出世界级的典范。」
普莱姆基很在意威普罗对印度的意义,他对印度有一些愿景,包括改善公立教育体系及医疗保健、为乡村人民创造更多的机会、打造经济强国,让年轻菁英可以根留祖国等等。威普罗正协助普莱姆基逐步达成这些梦想。普莱姆基表示:「我们创造惠泽众人的财富,培养员工的社会意识与价值观,让他们成为更优秀的父母。」
威普罗不仅培养印度年轻的一代,也是其他印度企业的重要典范。如果印度企业也能学习他们的营运方式、价值观、与抱负,很快就会有数以百计的印度企业晋升为全球竞争者。
改变游戏规则
威普罗与其他印度科技公司已经改变了全球科技服务业(产值6,000亿美元)的游戏规则,他们彷彿是反向牵动全体的末稍势力。西方科技公司提供技术谘询服务、撰写复杂的客制化软体、管理资料中心,借此收取昂贵的费用,乐享丰厚的利润,如今他们赫然发现,这种营运模式已经落伍了。新的致胜秘诀是在印度或其他低成本的国家招募众多员工,把高薪员工以扁平式组织就近部署在客户身边,採用类似工厂的营运流程。IBM策略委外事业处副总赖瑞.龙赛斯(Larry Longseth)表示:「六大委外业者在我们的眼里,并不是主要的威胁,我们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威普罗及印孚瑟斯。」
西方科技业巨擘努力地调整营运,如今他们大多在印度成立大型的软体设计与营运流程委外作业中心。例如,二○○六年年中,IBM在印度已有43,000名员工,而且正迅速研发取代人力服务的科技。二○○五年,来自巴黎的技术服务业巨擘凯捷管理顾问公司(Capgemini)也大举增编80%的印度人力,使当地员工总数增至4000人,并于二○○六年三月,让十二位执行理事飞抵印度开会。集团执行长保罗.赫墨林(Paul Hermelin)相当看好顶尖的印度科技业者:「在明确界定的专案领域中,印度人可说是所向无敌,因为他们不仅品质卓越,还有成本优势。我们若要取胜,就必须贴近顾客,提供高附加价值的服务。」但是对多数西方企业而言,这只是在一般营运模式上增添其他机制而已,并不是彻底革新,很可能必须再多加把劲才行。保罗如今担任旧金山一家私募股权公司德州太平洋集团(Texas Pacific Group)的合伙人,他表示:「欧美企业还不了解,这不是在汽车制造厂的产品线中增加迷你车的生产线而已,而是每部车都要改变,他们就是参不透这点。」
比较竞争者的利润多寡,即可马上显现新营运模式的优越点。根据伯恩斯坦研究公司(Bernstein Research)的资料显示,二○○五年六大印度科技服务业者的平均净利率是21.7%。相较之下,西方六大竞争对手的利润则只有4.3%。科技业市调机构嘉德(Gartner Inc.)的分析师伊恩.马里亚(Ian Marriott)表示:「我们看到企业运用资讯科技服务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变革,市场重新洗牌。」
印度科技公司的发挥空间,一度只局限于一般的软体程式设计方面。但如今西方科技服务业巨擘所能提供的一切,他们实际上也都能办到。印度业者善于结合标准技术及自己的专利发明,迅速开发出新的电子产品,也精于从头开始研发复杂的软体应用程式,向客户建议设计与运用新技术的最佳方法。因此,原本青黄不接、专案结束即终止的合约,后来都变成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长期合作案。以TCS为例,二○○五年底,TCS便和英国的知名保险业者珍珠集团(Pearl Group)签订价值八千五百万美元、为期十二年的企业流程委外合约,而且这并不是因为印度低廉的劳工成本使然,一切服务都会在英国境内完成。这也表示印度人的卓越表现,让他们已经无需再靠廉价劳工取胜。
随着科技业逐渐成熟,印度公司也逐渐展现出凌驾西方企业的优势。一九九○年代,企业界对最新、最卓越的科技趋之若骛,深怕若是未能赶上网路热潮即落于人后。如今,大家比较关切的是电脑的有效管理,以及技术与营运目标和流程的有效整合。去年夏天印孚瑟斯的执行长南丹.尼勒卡尼(Nandan Nilekani)在班加罗尔与我共进晚餐时表示:「当科技落后市场需求时,产品创新者享有市场优势。但如今,科技业的发展已超越企业吸收科技的能力时,优势也从产品创新者身上,转移到戴尔及Google等等技术散播者,以及整合科技并将技术运用在企业里的印度公司身上。」
这也难怪印度科技业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二○○六年会计年度中,印度的软体与服务业出口产值已高达236亿美元,比去年成长了33%,而且产业尚未成熟饱和。目前为止,全球资讯科技服务业逾7,500亿美元的开支中(包括企业内部的人员编制),只有3%是委外处理,其中又以印度业者为承包大宗。嘉德分析师马里亚预期,二○○八年以前,这个比例将会提升至10%。过去五年间,印度前几大公司已经在几百家重度科技用户之间(即所谓的「早期採用者」),建立了不错的信誉。他们现在开始对这些公司销售更多元的服务项目,同时也将触角延伸至其他较缓慢的跟进者,还有庞大的中小企业族群。欧日主流企业如今也才刚开始以印度公司担任科技服务供应商而已。
印度的企业流程委外事业才刚刚起步,目前为止,主要内容是和处理会计帐务、医疗索偿、顾客服务、及差旅交际费用有关。但印度公司已经开始提供一些新的服务项目,包括法律、金融、市调、检视X光片等医疗服务、线上教学与训练服务等等。卡内基美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资讯系教授拉吉.瑞迪(Raj Reddy)表示:「能在远端进行的一切,都将远距处理。」
这股热潮如果持续加温,分析师预期,印度科技服务业的价值也将跟着飙涨。二○○五年印度软体协会(NASSCOM)与麦肯钖共同发表的报告指出,二○一○年以前,这个产业的总产值(涵盖企业流程委外服务)可望突破$600亿美元,甚至高达$800亿,将会需要近230万的高科技人才。虽然这个数字和印度十二亿人口相比微不足道,但是科技业人才的成长正驱动中产阶级蓬勃发展,也让印度的GDP成长率每年高达6-8%。根据高盛(Goldman Sachs)的估计,如果这些成长趋势不变,在二○五○年以前,印度将成为仅次于中美两国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
西方受惠,但亦腹背受敌
这些令人振奋的观点已经逐一显现端倪。在不久前的二○○一年,当我飞抵孟买参加印度软体协会的年会时,当时大家对印度科技业的前景忧心忡忡,网路狂潮才刚泡沫化,粉碎了数以千计的创业者与投资人的美梦。美国经济的萧条,影响企业对印度科技服务业的需求。印度的朋友告诉我,他们的科技公司似乎永远都只差临门一脚,无法出头,当时整个产业前景黯淡。
但是,印度终于熬出头了。西方经济的复甦,再加上企业界不断追求效率的提升,印度终于可以在适当的时机与地点,提供适切的服务。
二○○五年,当我二度造访印度时,印度正经历大幅的转变。位于南部中央的班加罗尔感觉就像九○年代末期的硅谷一样,街上车水马龙,新办公大楼栉比鳞次。在班加罗尔的上下班尖峰时刻,十英哩的车程都可以开上两个小时。威普罗的员工告诉我一个典型的案例:某晚她困在车阵中,眼睁睁地望着自己的公寓两个小时。她用手机拨电话给在家里替软体公司工作的先生,于是他便下楼走到她的车上,陪她塞在车阵里。
在硅谷,办公大楼通常是一栋栋陆续搭建的;但在班加罗尔,大楼则是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二○○六年三月为止的会计年度中,威普罗的全球科技事业新增了14,000人,让该事业部员工总数达到53,743人,威普罗企业总人数逾60,000人,几乎与微软的规模相仿。为了容纳暴增的新员工,威普罗最近在班加罗尔的电子城(Electronics City)科技园区内,兴建了一片崭新的办公区域,内含九栋办公大楼。为了舒缓班加罗尔的容量,威普罗和其他印度科技公司已经积极在德里、海德拉巴(Hyderabad)、清奈(Chennai)、以及较小的城市内新建办公室。
这些活动一改印度几十年来一向很严重的自卑情结。威普罗的基础架构工程部部长阿努拉.毕哈(Anurag Behar)表示:「在商业、运动、及各方面,我们都觉得自己技不如人。印度科技业在全球大放异彩,也改变了印度人对自己的观点。我们现在知道自己也可以脱颖而出,与全球顶尖对手一较高下。」
如今另一种新的态度逐渐增强,那就是希望。从芳龄二十八岁的普丽雅(Priya P. V.)身上即可见得。普丽雅拥有班加罗尔大学的商学硕士学位,在威普罗BPO事业处里管理一个小组。她是家族中第一位上大学的女性,而今她也希望自己能在公司内崭露头角。她表示:「我念大学的时候,有人告诉我:『妳必须离开印度,才会有不错的事业发展。』现在已经不同了,你可以看到印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的确,现在全世界都涌向印度寻求优秀的人才,像威普罗这样的企业正大力培植印度人才,让他们为西方企业效劳。他们不仅人才济济,也对工作充满了热情。但威普罗为了打造全新的全球化企业模式,还为这些人才进行组织纪律的训练,有朝一日可望与奇异、IBM、及微软等公司一样,成为令人称许的典范。
不只印度人的心态改变而已,全世界也对印度大为改观。从二○○六年一月瑞士达沃斯(Davos)所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最能显现这样的转变。印度倾力发动「魅力攻势」,而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官员、商业大亨、学者、知名演艺人员都被他们迷得团团转。在为期一週的会议结束后,当晚印度带来二十位大厨,以及一大群宝莱坞的乐手与舞者,为六百位与会人士举办了一场由晚上十一点持续至凌晨五点的盛宴。普莱姆基笑盈盈地表示:「宴会厅里满是欧美人士,他们在派对上尽情欢乐了一整晚。」印度让大家为之疯狂。
但印度及其科技业的成功,确实对美国的就业环境产生冷却的效果。市调机构弗瑞司特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估计,二○一五年将有三百四十万个美国服务业的就业机会往外迁移,这对美国经济及数百万美国人的就业前景来说,都是一项威胁。美国政府很可能会设立一些障碍防堵工作机会的流失。但是全球化的风潮既起,长期而言,很可能已经无法力挽狂澜。所以美国人必须决定是否正视这项巨变,加以因应。他们必须重振旗鼓、浴火重生。
威普罗可说是对自满的美国人敲了一计警钟,他们想获胜的强烈意图,以及苦干实干的态度,让人回想起一百年前的美国。IBM创新与科技事业的副总裁尼可拉斯.唐纳菲欧(Nicholas M. Donofrio)问到:「我们的处境还不够糟吗?」唐纳菲欧的父亲是义籍移民,为了养家活口在纽约的毕肯(Beacon)工业城里兼了三份工作。而今身为IBM高阶主管的唐纳菲欧想知道的是,美国人是否还有那样的干劲。「还是要继续从容地缓步行进?如果是这样,印度与中国人很快就会拉近距离,甚至超越我们。从他们眼中就可以看出那股势在必得的热情冲劲。」
美国企业和美国员工一样,也需要学习与来势汹汹的亚洲新兴势力一较高下。但在此同时,他们也必须运用印度的服务,与他们并肩合作,因为这已经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世界。奇异公司前任董事长威尔许表示:「我不把印度视为威胁,我认为它是一个契机。」
对企业与个人来说,挑战都是相同的:想要在混沌的世界里致胜,就必须像威普罗一样不断地自我提升。
这本书名,"班加罗尔之虎:印度科技新锐威普罗如何改写全球竞争法则",一听就让人好奇。班加罗尔,这个印度科技产业的重镇,加上"虎"的意象,立刻就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与野心的画面。威普罗(Wipro)这个名字,虽然在台湾可能不像某些国际科技巨头那样家喻户晓,但"印度科技新锐"这样的形容词,已经足够引起我的注意。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新兴力量的崛起,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全球格局,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本书似乎就是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个过程的窗口。它挑战的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故事,更是关于新兴经济体如何在全球科技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甚至引领潮流的宏大叙事。我很好奇,威普罗究竟用了什么样的方式,去"改写全球竞争法则",是颠覆性的创新,还是巧妙的商业策略?又或者是两者兼备?这本书大概会从多个角度去剖析,从技术、人才、市场、文化等各个层面,去揭示这家印度企业的崛起之路。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阅读一本商业书籍,更像是一次对全球经济脉搏的探索,一次对未来趋势的预判。
评分读到《班加罗尔之虎:印度科技新锐威普罗如何改写全球竞争法则》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肯定不是一本教人如何炒股的书,也不是一本关于编程的入门指南。它似乎更像是一本宏观的商业观察报告,而且切入点非常特别——一家来自印度的科技公司,而且是"新锐"。新锐,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冲劲和颠覆感。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关注那些欧美日韩的巨头,但印度这个国家的崛起,尤其是在IT和软件服务领域,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威普罗,我虽然之前不是非常了解,但"改写全球竞争法则"这样的论断,立刻吸引了我。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改写?是改变了游戏的规则,还是创造了新的游戏?这本书应该会提供一个相当深入的分析,去解析威普罗的商业模式、企业文化、人才战略,甚至是它所处的印度经济环境,是如何共同作用,塑造出这家企业的竞争力。我很好奇,它在国际竞争中,是不是运用了一些我们不太熟悉的策略,或者是有着我们意想不到的优势。
评分《班加罗尔之虎:印度科技新锐威普罗如何改写全球竞争法则》这个书名,光是听起来就充满了故事性。首先,“班加罗尔”这个地名,自然就将读者带到了印度科技产业的心脏地带,那里孕育了无数的梦想和创新。“虎”这个意象,则赋予了威普罗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与进取心,仿佛是一头蓄势待发的猛兽,准备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它的实力。“改写全球竞争法则”,这句话更是点睛之笔,直接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议题。它暗示着,威普罗不仅仅是一家成功的企业,更是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着全球科技领域的游戏规则。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去描绘威普罗的崛起之路?它会不会深入挖掘这家公司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商业模式创新,甚至是在企业文化构建上的独特之处?又或者,它会分析威普罗如何利用印度的独特优势,例如庞大的人才库和成本效益,来挑战那些根深蒂固的国际竞争者?这本书的价值,应该在于它能让我们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去审视来自新兴经济体的力量,以及它们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评分我对《班加罗尔之虎:印度科技新锐威普罗如何改写全球竞争法则》这个书名相当有感触。首先,“班加罗尔”就带着一股浓厚的印度科技氛围,让人联想到那里涌现出的无数科技人才和创新企业。“虎”字,更是增添了一种力量感和侵略性,暗示着这家名为威普罗的公司,在全球科技舞台上,已经不再是默默无闻的小角色,而是拥有强大实力,能够撼动现有格局的力量。而“改写全球竞争法则”,这句话就更具冲击力了。它意味着,威普罗不仅仅是跟着别人的规则玩,而是正在创造新的游戏规则,或者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颠覆性的重塑。这对于长期以来以西方科技巨头为参照的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课题。这本书大概率会深入探讨,威普罗是如何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人才管理、市场拓展等方面,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欧美企业的道路,并凭借这些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自己的影响力。我期待它能够揭示一些不为人知的商业智慧和战略洞见,让我们对全球科技产业的未来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觉得,台湾在科技产业的发展上,有我们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经验,但也常常在思考,在全球科技版图中,我们还能往哪里走?尤其是在看到印度这样庞大的市场和快速增长的科技力量时,总会有一种既是竞争对手,又是潜在合作伙伴的复杂心情。这本书的书名,《班加罗尔之虎:印度科技新锐威普罗如何改写全球竞争法则》,就直接点出了核心的议题:印度科技公司如何影响世界。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那些在印度街头巷尾,可能不起眼却蕴含巨大能量的年轻人,他们如何通过技术和创意,一步步登上全球舞台。威普罗,作为其中的代表,它的发展历程,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思考。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印度科技人才的培养机制?或者,它会揭示威普罗在国际市场上是如何与传统巨头竞争,又是如何开拓新市场的?我特别期待看到它在"改写全球竞争法则"这部分的内容,这其中一定充满了智慧和策略。是低成本优势?还是独特的商业模式?或者是因为更贴近新兴市场的需求?我很想知道,这家"班加罗尔之虎"是如何咆哮出自己的声音,并让整个世界为之侧目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