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者的必读经典
新经济时代来临,旧经济时代的线性思考逻辑不再管用,大前研一先生早在1976年便洞悉此一趋势,以麦肯钖工作经验与个人生活体验为基础,出版管理顾问业圣经--企业参谋,30年后,强调结合透彻分析、过去经验、直觉与思考力的思考型态『新.企业参谋』再次出版,所提观念依然历历如新,以企业与政治家观点,提出策略性思考的独到见解。因此,这本书不仅是参谋者要读的武功密笈,更是是想要积极突破困境、创造优势的企业经营者,所必读经典。
郭瑞祥 台大工商管理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策略大师的第一本书
这是大前研一先生自称他的第一本着作,出版时他才三十二岁,书中所记载的,是他进入麦肯钖顾问公司后,将所碰到的各种状况随手记下的心得,居然成为全世界的畅销书,事实上这本书所反映的,就是大前研一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支持他直到今天被人推崇为策略大师的道理所在。许士军 元智大学讲座教授
算是大前研一处女作的《企业参谋》,是在他三十岁时,私人所写的笔记。大前研一二十九岁加入麦肯钖,在一窍不通之下,一面工作,一面学习到底什么是经营。这是他当时记录下来的东西。《企业参谋》在一九七五年出版时,就卖了十六万本。
《新企业参谋》则是经过改订之后目前最新的版本。不可思议的是,其后经过了将近三十年,到现在这本书都还是日本职场新手研习会等场合所必定会使用的书。每年一到四月,它就会开始畅销。因为企业的社长在还是小主管时读了这本书,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之后也想让新人读这本书。策略性思考的团队,是一种身处组织之内,却能像身处组织之外一样,极其客观与独立的幕僚团队。他们做的不只是一般幕僚所做的事,而是怀抱着能左右企业命运的高阶人员的精神,以及一种自居为企业体的大脑中枢,制定策略性的行动方针,并交由生产、销售等部门据以执行的独特力量。有的企业已经拥有这样的团队,但大多企业的社长室或总公司企画室,都会沦为处理一般事务,而变得徒具其名。
读过本书的读者会注意到的,书中透露了一种「企业无论处于何种困境,只要这么去制定策略就行了」的讯息。这毫无疑问正是本书能在时代的雰围中畅销、受到各方喜爱的原因。本书的英文版翻译成各国文字,也一样给了读者们勇气。如今在商学院等场合,都还在用它做为企业策略的教科书。
作者简介
大前研一
1943年生。早稻田理工学院学士、东京工业大学硕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1972年进入麦肯钖顾问公司。历任日本分公司总经理、亚太地区董事长、总公司董事。1996-97年担任史丹福大学客座教授。现任澳洲邦德大学客座教授、大前协会董事,以及政策学校「一心塾」、创业家商业学校的创办人。着作包括商周出版的《中华联邦》、《思考的技术》、《创新者的思考》、《M型社会》等。
译者简介
江裕真
资管人暨企管人,好日而不哈日。译有《波上的魔术师》、《肃清之门》等小说,《孙子兵法的经营智慧图解》、《图解力》、《韩非子图解》等实用书,《M型社会》(合译)、《新.企业参谋》、《瞄准御宅族》、《人家就是这样畅销的》等趋势、商管类书。
【新企业参谋】前言
第一部 何谓策略性思考
前言
第二部 策略性经营计画之实务
前言
《正.续企业参谋》是分别于一九七五年与一九七七年出版的。书末所收录的「先见术」则是刊登在一九七九年一月号《总裁》杂志上的文章。这次新装版重新付梓,我并未更动它们的任何内容,因为这样反而能忠实反应出石油危机(一九七三年)后,那个日本经营的苦难时代。我想,留下这样的实况,将可为今天的我们带来更多教训。我今年已经五十六岁了,前述这些着作,是分别在我三十二、三十四以及三十六岁时出版的。
特别要提的是,实质上算是我处女作的《企业参谋》,是在我三十至三十一岁时,私人所写的笔记。我在二十九岁加入麦肯钖,在一窍不通之下,我一面工作,一面学习到底什么是经营。这是我在当时记录下来的东西。当然,初出茅芦而且没没无名的我,在写下这些东西的当时,完全没有想过要出书这回事,它只是我过去以来的习惯而已。我不过是想把学到的东西留个记录,或是试着把已经理解的东西以更简洁易懂的形式写出来而已。我把笔记拿给当时钻石时代社(现在的总裁社)的总编辑守冈道明看过后,他觉得很有趣,于是决定出版。这书在一九七五年出版时,就卖了十六万本,使我才三十二岁就成为畅销书作家。
很不可思议,其后经过了二十五年,到现在这本书都还是职场新手研修等场合所使用的书。每年一到四月,它就会开始畅销。我猜想,这恐怕是因为企业的社长在还是小主管时读了这本书,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结果现在回想起这本书,才会想让新人也读它吧。
我的《正.续企业参谋》很畅销,让进公司没多久的我,在麦肯钖里也成为全公司的话题。大家都追着我问「你呀,应该是个什么都还不懂的新人才对,到底有什么东西好写的?」他们是因为我没有先翻译成英文取得总公司同意就出版,而在讽刺我。不过,一点都不夸张,这本书出版后,麦肯钖的东京分公司就不断有客户找上门来,因此也没有办法来找我痛骂一顿。我也觉得,如果我有时间翻译成英文的话,还不如用来写下一本书,所以也暂时没有去管这件事。
后来,公司内部有了个专案,由伦敦那里的罗兰.曼担任总编辑,将这两本书在一九八一年交由麦格罗.希尔公司出版。此外平装版也于一九八四年由企鹅出版社出版。一点也不夸张,这些书到今天也是一样,还在世界各个角落翻译成各国语言,持续受到大家的阅读。其中一个例子是,我目前经营的软体开发公司JASDIC,与三家印度企业合併了。其中有一家叫Infosys(也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的优良企业)的公司,它的社长南丹(Nandan)也是我的读者之一。大约在五年前,我第一次与他在印度的邦加罗尔(Bangalore)见面时,他就带着一本企鹅所出版的《企业参谋》(Mind of The Strategist)告诉我,「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那本书已经读到破破烂烂的了,他自己还写了各种心得上去。他当时的眼神让我印象深刻,让我深深觉得「以后要找机会和这个男的合作」。
这是一本很神奇的书。仔细想想,我进麦肯钖才没几年,根本没有什么关于经营的经验可以谈。麦肯钖内部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秘笈,只有几个优秀经理在实务训练时指导过我而已。至少在我撰写《正.企业参谋》一书时是这样。但到了我在写《续.企业参谋》的三十四岁时,我就已经是进公司五年的资深员工了。
在麦肯钖内部,五年就已经是老员工了。公司的规矩是,进公司五年如果没升到资深,就「滚蛋」。全球的麦肯钖都是如此,至少我是一面这么想一面工作的。在七○年代的麦肯钖内部,现在在全球一流企业担任董事长职务的路.葛斯纳(IBM董事长)、哈维.葛鲁伯(美国运通董事长)、菲利浦.普瑟尔(摩根士丹利董事长)等人,当时都还是做大案子的新人(译註一)。我有一种不能输给他们的心情。或许就是那样的公司雰围,给了我写这本书的动机也说不定。
大家虽然都说现在景气不好,但当时也是如此的。只要读过本书,想必会有很多人感到讶异吧?因为当时的环境和现在几乎没有什么不同。过去的日本一向都很有危机感。但是在八○年代中期到九○年为止的广场协定(Plaza Accord)(译註二)所导致的泡沬下,人们却完全麻痺了。
现在日本真正的危机,起因于国民也好,企业经营者也好,都没什么危机感。石油危机时那些慌张得睡不着觉的经营者们,都到哪里去了?结果,现在回头一想,谁都明白,当时将邮政贮金等资金以财政投融资(译註三)的形式做为「没有终止之日的景气政策」,只不过是把问题留到以后解决而已。
个人非变革不可,企业也非变革不可。就算对国家或地方自治体说再多次的「快改变」,它们也不会自动改变,因为它们不过只是个人的集合体而已。个人或企业要想改变,关键事实上在于一种「这么做的话,就会改变」的「气魄」。
石油危机时受到严重打击的日本,就有这样的气魄。丰田汽车原本虽然与通用汽车约有二十倍的差距,但该公司仍相信只要肯做就做得到,以「追上他、超越他」做为勉励自己的话。小松之于履带车公司,山叶钢琴之于德国的史坦威钢琴,日立、东芝之于奇异电气,新力或松下之于飞利浦,全都有这样的气魄:希望自己能克服规模上的差异,和对方一样成为世界一流的公司,而且要做给你看!
读过本书的读者会注意到的,应该就是这一点。一种「日本企业无论处于何种困境,只要这么去制定策略就行了」的讯息。这毫无疑问正是本书能在时代的雰围中畅销、受到各方喜爱的原因。本书的英文版翻译成各国文字,也一样给了读者们勇气。如今在商学院等场合,都还在用它做为企业策略的教科书。
听到总裁社计画出版新装版时,说真的我有点不知所措,因为书的结构十分紧凑,重写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务。不过书中有许多希望让现在的年轻人看看的东西在。总裁社的书籍编辑部长山形佳久说,「今天的我们,非得拥有和当时一样的气魄、打破现状不可。所以不要修改,直接请读者们阅读二十五年前的原汁原味比较好。」受到他这句话的鼓励,我希望以这本书之所以再次问世的缘由,以及我现在的心情,做为新装版的「前言」。
一九九九年十月
大前研一 于东京
译註一:路.葛斯纳(Lou Gerstner)已于二○○二年四月交棒;哈维.葛鲁伯(Harvey Golub)已于二○○○年交棒;菲利浦.普瑟尔(Philip J. Purcell)也已于二○○五年下台。
译註二:一九八五年美国为改善贸易大幅赤字,诱导美元走贬以增加国际竞争力,由五大工业国法、日、美、英以及当时的西德签署的协定,同意以抛售美元方式干预货币市场,让美元相对于日圆与德国马克贬值,日圆便因而不断飙涨。有人认为广场协定就是导致日后日本泡沬经济与十数年低迷的主因之一。
译註三:一种日本财政部将邮政贮金等资金融资给特殊法人(公库或公营事业等),再由特殊法人运用于建设道路、机场、国宅等建设上的制度。
策略自由度的思考
李仁芳
经营管理类的书籍,经年累月地出版,但是经过时光浪潮的淘洗,能留在沙滩上依然闪亮发光的珍珠贝壳并不多见。
大前研一的<<企业参谋-回归战略思考的原点>>是其中之一。在竞争环境中的事业组织,以相对有限资源,需思考如何在产业空间中佈局配置,以「规划自己与竞争对手间相对力量关系的作业」。对从事这种策略思考的「企业参谋」,大前这本书,是很实用的参谋作业教战守则与操作典范。
大前这本书第一个特质是,这是他多年来在麦肯钖公司担任过第一线策略作业,亲手接触成千实务案例并深刻思考过,验证过的「实战智慧」结晶,并非一般透过图书馆桌上研究,归纳次级书面文件的策略书籍所能比拟。
策略的精义在于如何寻找产业空间中适切优势位置的艺术,「企业参谋」除了分析技能与严谨锐利的逻辑思辨能力外,概念化能力与创造原创概念范畴(Categories)的能力更是非常重要。独特的分析角度,观看产业世界的新奇视野,都是「企业参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要紧战斗技能。
对此,大前依据其丰富企业竞争策略拟定的实战经验,提出「参谋要成为真正的策略性思考家」的<<参谋五戒>>:
* 参谋应去除自身对「if」命题的恐惧,培养多概念,弹性广泛思考的能力;
* 参谋应舍弃完美主义,深切体认「策略」是「相对优势」而非「绝对优势」的艺术。只要比对方更胜一筹,而且抓紧时机(Timing)实施,就是致胜的关键;
* 参谋应彻底挑战关键成功因素(KFS),这样才有机会借由原创性新概念范畴的推出而出奇制胜;
* 参谋思维不应受限于制约条件,创意策略的奥秘,在于以思维的「量孕育质」,先求方案源的多元光谱,再从中批判蒐选,求质的提昇;
* 参谋在分析时不应仰赖记忆,要「看重想像力」,并致力于「分析力」及「创造概念之能力」的开发。
大前相当强调「企业参谋」」在产业空间中寻求「位置」(Position)的艺术。他认为企业策略中最困难的部分,就是回答「我们的事业为何(WHAT)?」这个问题。选对「位置」的企业比起选错「位置」的事业,可以以后者二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营收,却拥有与后者相当的经常利益(第二部第二章)。「适切位置」真是「死生之地,不可不察」!
至于适切「位置」的寻求,大前主张精要处在于与竞争对手间「力量的相对变化」的捕捉与掌握(第二部第三章)。要拉大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让对手无法跟上,大前点出三个不同的思维方向-
首先是从企业活动的拆解中,找出关键成功因素KFS的价值活动,并能出奇致胜,制定出竞争对手未重视,但能吸引特定客层或新客层的价值活动[KFS企业战略];
其次是[相对优势企业战略]的思维,弱势厂商,后进厂商常常不具备业界的「绝对优势」。但这绝非表示弱势/后进厂商难有致胜策略;事实上,整部「孙子兵法」精华之处都在论述以「相对优势」致胜的法则;
第三,在于运用「思考方式的转换」、「策略自由度的开发」以及「技术面组合管理」等方法来开展[新路线企业战略]。这项思维尤其需要「企业参谋」优异的想像力与新概念原创力。
尤其大前提出的「策略自由度」新思维更是精采。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最近风行一时的「蓝海战略」,其战略思考方式的原型,大前早就提出了。
杰出的「企业参谋」并非只是擅长战略「思考」而已,「执行面」、「组织面」与「政治、权力、利益交换」等推动策略所必要的「近战肉搏」技巧也十分重要。本书第一部第三章中,大前以自身参与处理过的「纽西兰沿海的日本捕乌贼船队」个案,从理性分析的思维,到组织利益、权力的操作,示范企业策略从状况判断、方案形成与分析、组织设计与执行的种种复杂操作层面细节完整呈现,对「企业参谋」的养成是一很好的教案范例。
分解、重组,再创新的策略性思考 卢渊源
中山大学企管系教授
近来,重新把管理大师亨利.明兹伯格写的《策略巡礼》(Strategy Safari)再读一次,书中尽诉十种学派关于策略形成之看法,对管理实务上带来的影响。每个学派都各有其独特的观点,都专注于策略形成的一个重要面向。但在读完大前研一的《新.企业参谋》后,对策略如何形成,我有了更清楚与深刻的了解。原来,探讨策略如何形成,学派不是最要紧的事,最重要的是,策略之形成取决于,我们如何问问题。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说过:「未来的领导者必将是一个知道如何提问的人。」爱因斯坦也说,如果他只有一个小时可用,他愿意花五十五分钟去想什么是最棒的问题,而在剩下的五分钟想出正确的答案。但是,为什么连天才都要投入最多的时间去想问题呢?大前研一告诉我们,因为思考事物的本质始于「问问题的方法」!唯有问对问题,才能剥开包着「常识」外衣的事象进行分析,才能组合成最有效能的思考形态。也就是说,「你的问法,有助于找到解决方式。」
所以,大前研一以他在麦肯钖顾问公司的多年经验,提出一些帮我们找问题的方法。例如,运用主题树,就是一种先列出重要的问题点(主题),再以互不重复的方式分割为两个以上「次主题」的方法。如此这般,把一个原本大到不知从何着手的问题,渐渐分割为一个个处理得来的问题。而在问对问题后,方能彻底理解各要素的特质,再把人脑发挥到极限,用非线性的思考方式,重新将要素予以组合。
大前研一更要我们勇于挑战「业界的常识」,也是就转换思考方式,不断的问为什么。大前举了许多例子去说明,勇于破除常识的企业,如何让自家的产品变成领域内的龙头。例如,波音公司率先在飞机尾翼装设引擎,打破了大家总认为「引擎应该对称」的常识。新力推出的特丽霓虹电视,则破除了电视萤幕色彩的产生方式。
总归一句话,顶级策略参谋可以独擅胜场之处,就是不受于常识,自由发想。而我在《新.企业参谋》书里的体悟即是,看穿事物本质、重组,再创新的策略性思考。策略性思考的第一步就是,问对问题,而这取决于我们处理问题的心态。
当然,大前在本书中除了大谈「问对问题」的重要性之外,更详列许多可供业界人士评估,以及发想策略时可用的方法。诸如参谋五戒、利润树、策略自由度,以及技术组合管理等方法,都是想掌握策略深层本质的参谋,必须学习并善用的思考方法。
最后,以大前在书中的话做为结语。策略的拟定不过就是把你的生活态度,以及有条理的把你平常的思考记述出来而已。策略的拟定不是一种手法,而是一种对事情的想法与思想,是一种思考。唯有真正理解这样的道理,策略规划者才能变成真正的参谋、担负重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