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对失智感到恐惧的人的福音书
对于衰老与死亡已经有所觉悟,
唯一令人害怕的只有罹患失智。
世人心中所剩的最后一种恐惧,
在您阅读本书之后便会一扫而空。
相关失智症(1998年前仍称痴呆症,台湾则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沿用「失智症」名称;2005年开始,日本将「失智症」改名为「认知症」)书籍,日渐广及。但直至今日,多数人心中都充满着疑问与不解;可能不知何谓『失智』这回事!到底有多严重?到底能够做些什么?等等。倘若能在人生中看见失智的美好的话,就是达到这本通俗作品的目的了。失智老人活着在怎样的世界中?他们看到、想到、感觉如何,是否只是不自由地活着?从事二十年以上失智老人的治疗、关怀的着者,在从前几乎没能好好讨论的失智老人之精神病理中,直探老人们的内心世界,摸索出治疗他们的内心的关怀之道。
作者简介
小泽勋IsaoOzawa
一九三八年生于神奈川县,京都大学医学部毕,历任京都府立洛南医院医生、副院长,现为种智院大学教授。着有《幼儿自闭症之再检讨》、《何谓自闭症?》、《失智老人眼中的世界》、《何谓认知症?》等。
译者简介
陈昭蓉
毕业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数学系、英语辅系,考取松下留日奖学金,留学东京。目前从事英文及日文翻译工作,译有《读书力》、《青少年的想法与未来》,及小天下数学馆、科学馆、文学馆系列书种。
前言
第一章罹患失智,失智度日
1.视失智为脑疾病
2.视失智为生活方式
第二章失智患者的身影
1.失智的演变过程
2.透过私小说窥视失智老人的世界─阅读耕治人
第三章失智度日患者的内心世界
1.失智老人眼中的世界
2.失智早期─对未来感到不安
3.失智中期─对过去的执着
4.失智晚期─现在,在这里
第四章失智度日的不便
1.阿兹海默症患者的着作
2.失智度日难在何处
3.妄想的形成过程
第五章失智照护
1.前提与基本观点
2.周边症状的照护─以失窃妄想为例
3.超越个别照护的境界
末 章 生命之海
吾欲先行告退
怎奈人生不容我就此离去
只得续度残生
这是前阵子刚刚辞世、享年九十三岁的斋藤史所写的短诗。她的父亲齐藤浏少将因为卷入二二六事件,遭受连带惩处,丧失少将位阶,啷当入狱。她的儿时玩伴被处以死刑。她的母亲经历过这段历史之后,衰老,失明,失智。斋藤史的丈夫同样在濒死边缘挣扎,所以她从早到晚忙着照料母亲与丈夫,寄情于短诗吟唱。
之后,她丈夫过世,母亲的失智情况恶化。斋藤史透过短诗描述自己的母亲。
衰老于恐惧
吾母步向非人的不明躯体
衰老至极尽
盲母面朝虚无口吐字句如鬼语
衰老于失智
训斥母亲伤己心
吾亦栖于无光无亮无穷尽
的确,身怀失智问题度日,犹如在看不见光的地方摸索徘徊。与失智患者一同生活的人,也不免感到自己身陷无边无际的黑暗。
然而,斋藤史仍然如此吟唱。
与死相映照
诸事皆闪耀
此生顿呈红色调
活着、衰老、罹患失智,再怎么悲惨的事,一但与死亡互相映照,都显得闪闪发光,「此生顿呈红色调」。唯有看透世间悲惨事的人,才能有此清澈通透的达观。
我长年在精神病院担任精神科医师,也在老人保健设施照料失智患者,所以无法太过乐观的谈论失智问题,也不习惯拿相关词汇谈笑,诸如「就算傻了也放心」、「失智度日无忧无虑」…等等。然而,我一直希望在思考失智时,能摒弃死的观点,将焦点放在生的观点。
这些年来,看到失智患者或与他们共同生活的家人脸上不可思议的、透明的笑容,我们这些负责照料病患的人总能受到鼓舞,心灵得到慰借(区隔各章节的照片是我们的几位病患)。透过他们的笑容,我们总算能够稍微窥见失智患者的内心世界。
写就此书,是为了注视失智的悲惨面与光明面,传达在生死之间存活的壮烈以及生命尽头通透的亮光。这也算是为失智患者略尽绵薄之力,向世人传达他们的感受。
写作动机
*小泽勋先生谈到他写这本书动机以及寄託在书中的想法。
得知自己罹患肺癌之后思考的事
去 (2002) 年四月,我接受健康检查,发现自己罹患肺癌。经过详尽的检查,确认癌细胞已经转移,即便开刀也无力回天,剩余寿命只剩下一年。之前身体完全没有任何症状,也从不抽烟,所以检查结果犹如晴天霹雳。可是,虽然我对于自己即将从这个世界消失的事实感到不可思议,也还不至于像一般人那样「脑中一片空白」。
在那之后,虽然身体的状况慢慢恶化,可是直到现在,我的日常生活还是一如往常,没有太大的变动。就连我自己都因为自己如此镇定而感到不可思议,有时也会忍不住问自己为什么。我也不明白。我想,这也许是因为自己长年以来一直和失智患者生活,不知不觉中已经接受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了吧。
刚得知自己的病况时,我没有告诉妻子,还目送她和姊妹一起出门旅行。家里剩我一个人,我不禁想了想自己在人世间留下了什么。这一辈子想必对周遭的人造成了不少困扰,伤害了不少人。可是我一直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所以也没有想到什么未了的心愿。
然而,自己能这么平静的接受罹癌的事实,是因为我从失智患者身上学到活着的深切意涵。一想到这一点,我开始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报答他们。我在专业期刊发表过许多论文,也写过几本专书,真要说有什么遗憾,唯一的遗憾就是希望世上有更多人能了解失智患者。
受到学生与同事的温情触发
当时我的最后一份工作,是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递给年轻一代的学生,所以从一年前就开始在大学担任教师。我任教的大学和其他大学情况差不多,在课堂上学生吵吵闹闹,每次都让我一肚子火,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应该继续教书。
后来我为了接受化学治疗必须请假两週,所以在下课前告诉学生我罹患癌症的事情。结果第一排那位坐着轮椅听课的学生二话不说就把护身符拿下来,亲手递给我。在签到表背面,有许多学生写下「老师,加油」为我打气。那些老是在课堂上讲话常挨我骂的学生,反而写了许多鼓励我的话。
住院两星期之后,我又回到学校教书,许多学生不断问候我:「老师,欢迎你回来」、「老师,你还好吧」。
虽然这是我在大学教书的第一年,却有幸担任教务部长。我什么都不懂,相关事务全得仰赖教务课长。有一天他喝醉了,打电话到我家,我对他说:「造成你的负担实在很抱歉。」他听了就一边哭一边教训我:「老师,你应该多想想自己的事!」隔天,他一脸害羞的捧着千纸鹤到我研究室,说是自己折的。
从执笔到出版的漫漫长路
住院时除了一星期打一次点滴、每天花几分钟量体温与血氧浓度之外,其他时间我总是闲着没事做。自从大学毕业之后,我第一次有自己的空闲时间,简直像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似的。
当时我把电脑带进病房,从早上到就寝前不停在床上打字,两个星期就完成了《失智!这回事》的大致架构。之后我继续充实内容,在去年九月大致完稿。可是在那之后,由于出版社尚未确定,所以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的过去。
我一直希望能在自己的丧礼上把书发给大家,所以心里有点慌。过了新年之后,恰好有人居中介绍,把我的稿件交给岩波新书编辑部。据说当时第一位读者是编辑长?卷克巳先生,由于他的近亲中也有人必须照顾失智患者,所以读了之后,觉得内容很有意思。
负责人中西?子小姐特别前来京都,与我讨论。她指出一些希望我改写的部分,我觉得和自己当初的想法差异颇大,又担心自己的稿子与岩波新书的风格差异太大,所以心里非常犹豫。后来受到中西小姐的热心所感动,答应她我会修改稿件。最后修订过的内容,不但维持了原稿的氛围,我的想法也得以透过更完整的方式呈现。
与濑户内寂听大师的往来
鹤岛绯沙子小姐是我多年来的朋友。因为她儿子是自闭症患者,我才认识鹤岛小姐。我在年轻时主修儿童精神医疗,她则从事社会运动,提倡让残障人士与整个地区共生;我们在想法上有不少共通点。
自某段时期开始,她试着以自己的儿子为主要题材,撰写小说,后来出版为《汤米的夕阳》,也成为山田洋次导演的电影「学校Ⅲ」原着的一部分。
她刚学电脑时我成了她的电脑老师,有一次学电脑学累了开始聊天时,她告诉我当初会动了写小说的念头,是因为成了寂听大师主持的嵯峨野塾的听讲生。我说我读了很多寂听大师写的小说,她听了之后大吃一惊,告诉我寂庵每个月都会举行寂听研究会,可是没有男性参加 (!) 所以叫我一起参与。这是两年前的往事,当时我尚未发现自己罹癌。
之后,每个月我都去参加研究会,偶尔还有机会与寂听大师*见面。得知自己罹患癌症之后,我休息了一阵子;随后又开始出席时,我还没有找到出版社,一颗心悬在半空中,心浮气躁。
那时候我把原稿交给寂听大师。当时大师正在写《释迦》,所以我请她有空再看看。当时我心想,老师到了八十岁还这样东奔西走,不可能有空看我的稿子,不过只要放在老师那儿,等我死了,老师想起我时能拿起稿子翻一翻就行了。
后来确定由岩波新书出版时,我向大师报告,她非常高兴,因为恰好有时间,所以立刻读了我稿件。
「内容很有意思,就像读小说似的,一口气的读完了。里面有很多短篇小说啊。」听到大师这么说,我真的很开心。后来,大师还为我写了封面推荐文。
【濑户内寂听大师强烈推荐】
拯救对失智感到恐惧的人的福音书
对于衰老与死亡已经有所觉悟,唯一令人害怕的只有罹患失智。
世人心中所剩的最后一种恐惧,在您阅读本书之后便会一扫而空。
当初医师宣告我的剩余寿命只剩一年,现在自己还能正常生活,亲手拿着自己写的书,实在令人不胜感激。
生病之后虽然失去了不少东西,然而对于自己生病之后得到深刻的一切、敞开的宽广世界,我想再次表达感谢。这一年来我亲身体会到,思考失智其实就是思考衰老、死亡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我将自己感谢的心情与这一年来的体会融入《失智!这回事》当中,不知道各位读者是否能感受得到?
看到《失智!这回事》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大概是一本关于老年人记忆力衰退的科普读物吧。但是,“失智”这个词又比“健忘”更具医学的严肃性。我希望这本书能从科学的角度,详细解释失智症的成因、发展过程以及目前的医学研究进展。会不会提到一些最新的治疗药物或疗法?毕竟,科技的进步总能带给我们一些希望。我也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涵盖一些关于大脑保健的知识,比如哪些生活习惯有助于维持大脑健康,或者哪些食物对大脑有益?这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也具有一定的警示和预防意义。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失智症诊断的流程和方法,也能让大家对这个疾病有更清晰的认识,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权威、准确的信息,让我们能够更科学地认识和面对失智症,而不是被网络上的一些不实信息所误导。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失智!这回事》,让我联想到很多电视剧或电影里曾经出现过的桥段,那种突然的遗忘,那种亲人眼中的茫然,真的让人心疼。我很好奇作者会不会从一个更贴近生活的角度来探讨这个议题,比如,它会不会写到一些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征兆?像是突然忘记怎么走回家的路,或是明明刚说过的话,转头就忘了。如果能有真实案例的分享,哪怕是经过艺术加工的,都会让这本书更有温度。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比如说,对于已经出现初步症状的长辈,我们应该如何跟他们沟通,如何给予支持,而不是一味地责怪或焦虑。我甚至在想,书中会不会讨论到如何预防失智症,或是如何延缓它的发生?毕竟,谁都不希望自己的晚年被这样的疾病所困扰。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传递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让我们在面对失智症时,不至于手足无措,而是能以更积极、更具同情心的方式去理解和应对。
评分《失智!这回事》这个书名,听起来就有一种“切身相关”的感觉。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家中长辈有时会犯的一些小迷糊,然后就会开始担心是不是“失智”的征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笔触,讲述关于失智症的故事。它会不会分享一些感人的、充满爱的故事,描绘患者和家人之间在困境中的相互扶持?那些关于爱、关于记忆、关于尊严的故事,总是最能触动人心的。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才能在当下就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做好准备,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这本书有没有关于失智症的社会议题的探讨?比如,社会如何才能为失智症患者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关怀?如何才能建立一个更友善、更包容的社会环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来一些启发,让我们不仅仅是关注“失智”,而是更关注“人”,关注每一个在生命旅途中需要被看见和被爱的个体。
评分《失智!这回事》这个书名,真的很有力量,也很有冲击力。“失智”,这个词汇本身就带着一些沉重,但加上“这回事”,又仿佛把这种沉重拉近了,变成了一种我们生活中可能正在发生,或是即将面对的“事情”。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失智症的不同类型,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比如说,阿尔兹海默症和其他类型的失智症,在症状发展和治疗方式上是不是有很大的差异?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专业知识,让非医学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关于失智症患者的心理状态,他们内心深处的感受,以及他们的需求。有时候,我们只看到他们行为上的改变,却忽略了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照护者的支持和建议,毕竟,照护一个失智症患者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路程,照护者本身的心理健康也同样重要。
评分哇,看到《失智!这回事》这个书名,我真的觉得蛮有感的。不知道为什么,最近身边长辈好像都会提到记忆力变差的问题,然后就联想到是不是失智了。这个书名很直接,但又带着一种“好像没那么严重,但又有点担心”的微妙感。我猜这本书应该不是那种很学术、很冰冷的医学书籍,应该会从比较生活化的角度切入,讲讲失智症到底是怎么回事,可能是它会遇到的症状,或是家人朋友该怎么应对。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实际的帮助,而不是光讲理论。如果这本书能分享一些如何早期察觉、如何跟失智症患者相处的技巧,那就太好了。毕竟,这不只是一个人的问题,也是一个家庭的挑战。我希望它能让我更了解这个疾病,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恐惧,多一些理解和同理心。或许,里面也会有一些感人的故事,讲述患者和家属是如何一起面对的,那种生命中的坚韧和爱,总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