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葛林?嘉宝医师(Glen O. Gabbard, M.D.)所着《动力取向精神医学?临床应用与实务》,自1990年出版以来,迅即成为美国精神医学界训练住院医师的必读教科书,也被谘商心理学界与临床心理学界视为高阶的变态心理学教材。因为相当受到欢迎,从初版迄今已修订数次,2005年推出第四版。
心灵工坊在2005年推出亦由嘉宝医师主编的「心理治疗核心能力系列」五书时,参与规划的学者专家一致认为,如果再加上该书,则更完整,因此由国内知名的前台大精神科医师李宇宙主导,根据2005年出版的第四版,带领台大住院医师群一起翻译。
李医师日前因病不幸逝世,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医者风范,留给后进的,是无限的景仰与怀念。诚如王浩威医师所言:「这是一本经典之作,是葛林?嘉宝的力作,也是李宇宙医师的热情留给华文世界的重要贡献。」
本书说明何谓精神动力学,以及其对现代精神医学有何贡献的基本架构;并将生物精神医学的发现,融入对人类心智的临床理论之中。全书共分三大部十九章,第一部概略介绍动力取向精神医学的基本原则、理论基础、病人的精神动力评估、个别心理治疗、团体治疗、家族婚姻治疗与药物治疗,以及住院或日间留院治疗。
第二部详述以DSM-IV第一轴诊断为主的各种精神疾患,包括了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疾患、焦虑性疾患、解离性疾患、性癖症与性功能障碍、物质相关疾患与饮食性疾患、痴呆症及其他认知功能疾患。
第三部则侧重符合DSM-IV第二轴诊断的性格障碍疾患,如A群人格疾患、边缘性人格疾患、自恋性人格疾患、反社会性人格疾患、戏化性人格疾患与C群人格疾患等。
这本由享誉国际的葛林?嘉宝医师执笔的经典着作,提纲挈领地阐述了动力取向精神医学的基础、症状诊断原则及治疗方法,不但是精神科住院医师不可或缺的必读教材,对于资深的心理治疗从业人员来说,亦是实用的参考指南。
相关系列介绍
「心理治疗核心能力系列」,是由居领导地位之专家执笔的经典教科书。美国医学继续教育评鑑委员会(ACGME)的精神科住院医师甄审委员会(RRC),明确指定所有精神科住院医师的教育计画,主要应致力于推动在长期精神动力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简短心理治疗,以及药物与心理治疗等领域的核心能力。
本系列提供每一种治疗形式的基础,同时明确指出由ACGME及美国医学专科医师委员会所规定执行医疗的六项核心能力:病患照顾、医学知识、人际与沟通技巧、以实务为基础之学习及促进、以专业度及系统为基础之技能。本系列中各书皆详述执行的关键原则,同时建议评量能力的方法。熟练「心理治疗核心能力系列」,是获得心理治疗胜任能力的重要步骤。
心灵工坊将陆续出齐全系列,再加上《动力取向精神医学?临床应用与实务》共六部着作,是精神医学养成教育及心理治疗从业人员的必备专书!
作者简介
葛林.嘉宝医师GlenO.Gabbard,M.D.
布朗精神分析基金会主席(BrownFoundationChairofPsychoanalysis)、贝勒医学院(BaylorCollegeofMedicine,Houston,Texas)精神医学与行为科学学系教授、贝勒医学院附设医院精神科门诊主任。
译者群:
李宇宙、张书森、赖孟泉、简意玲、吴其炘、黄宣颖、赖虹均、吴建芝、潘怡如、曾怀萱[部分审阅:王声昌]
审阅简介
张书森
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医学系、台大流行病学研究所硕士。曾任台大医院精神科住院医师,现任桃园居善医院主治医师、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精神科兼任主治医师。
策划者简介
王浩威
高雄医学院医学系毕业,曾为台大医院、和信医院及慈济医院精神部主治医师;目前为专任心理治疗师、台大医院精神部兼任主治医师及华人心理治疗研究发展基金会执行长、心灵工作室负责人、心灵工坊文化公司发行人。
中译本推荐序一
提供均衡精神医学知识的经典着作
陈乔琪 院长
在我当精神科住院医师的年代(1977-1981年),我们所接受的训练是相当精神动力取向的。譬如说,叶英?教授(台北市立疗养院创院院长)推荐的入门教科书:《Modern Clinical Psychiatry》(Lawrence C. Kolb着),就充满了精神动力的词句。在台大医院精神科接受训练时,跟着陈珠璋教授对一个小家庭,每週一次的家族治疗持续一年半,其过程让我全然浸润于精神动力的世界里而不自知。但是这样的训练,对于我后来的临床执业受益无穷,知道如何协助病人。1981年完成住院医师训练之后,我去日本冈山大学留学,接受另一个完全不同层面的刺激与挑战,即典型的描述性精神病理学派的薰陶,加上生物精神医学实验室研究工作的磨练。
一直到现在,我始终认为每一位临床精神科医师的养成都应该这样:从动力取向的精神医学到生物精神医学,都曾经历练,其撷取的知识与经验是可以互通的。这也是精神科医师与非精神科医师不同的地方,因为只有生物精神医学的知识,而不知心理治疗是甚么,则与内科系医师无异,如何称自己是精神科医师呢?反之,住院医师的养成过程中,只接受心理治疗的训练,但缺乏精神病理学与生物精神医学的素养,不会成为优秀的精神科专科医师。从继续教育的场合可以看到,我国的医学院毕业后的精神医学教育与训练是成功的,也就是说,大部分的精神科专科医师,都会接受跨领域的继续教育课程。我们也要感谢宋维村教授,因为最原先的训练课程是他设计的。
《动力取向精神医学--临床应用与实务》,一直是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松德院区心理治疗学的入门书,是精神科住院医师必读的经典书目之一。这本书融合了基本的精神动力学理论与生物精神医学新知,提供均衡的精神医学知识。台大医院精神部2001、2002与2003年班的住院医师们,在他们最敬爱的老师,李宇宙医师的带领下研读完成并将之翻译为中文,供更多的人阅读。宇宙医师博学多闻的才识,一直是年轻后辈学习的榜样,在他的指导下,台湾翻译本的出版,实在是令人高兴与期待。
陈乔琪 谨志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松德院区院长
台湾精神医学会理事长
台北医学大学精神科教授
2007年五月十日
《动力取向精神医学:临床应用与实务》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很有分量,而且“动力取向”这个角度,一直是我在精神医学学习过程中觉得最吸引我的地方。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表象问题,其实只是冰山一角,底下隐藏的巨大冰山,才是真正影响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根源。《动力取向精神医学:临床应用与实务》听起来就像是给我们提供了一张地图,帮助我们找到那些隐藏的“动力”。 我特别关注的是“临床应用与实务”这几个字,因为理论学得再多,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具体的指南,让我们知道如何将动力取向的理念,运用到诊断、评估,以及治疗的各个环节。比如,如何通过动力学视角来理解病人的每一次来访?如何识别病人的防御模式?又如何利用移情和反移情来促进治疗?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实操性的技巧,能够帮助我们台湾的精神医学同仁,在日常工作中,更深入地理解和帮助我们的来访者。
评分我一直对人类心灵的复杂性感到着迷,尤其是那些看似难以理解的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潜意识运作?《动力取向精神医学:临床应用与实务》这本书,就好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这扇神秘大门的一扇窗。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将晦涩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转化为我们这些台湾的临床工作者能够切实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的知识和技巧。 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早期童年经历如何塑造了成年后的人格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如何在人际关系和情绪困扰中反复出现。对于那些长期被某些情感困扰所纠缠,却找不到症结所在的朋友们,这本书也许能提供一种新的理解方式。它或许会引导我们去关注那些我们自己都意识不到的内在冲突,然后通过专业的引导,去化解这些阻碍我们成长的力量。我很期待书中能有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当动力取向的理念被运用到临床时,究竟能带来怎样的改变。
评分我在精神医学领域工作多年,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疾病表象,背后都有着复杂的心理纠葛。动力取向的理论,在我看来,就像是一门“解剖心灵”的艺术。这本书《动力取向精神医学:临床应用与实务》,听起来就充满了实践的意义,尤其是在我们台湾这样的环境下,临床工作者需要更接地气、更易于操作的指导。 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解释那些看似“无解”的症状,比如长期的关系困扰、无法摆脱的负面情绪,甚至是一些身体化的症状。是不是都与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些动力有关?书里会不会有关于如何建立治疗性联盟的深入探讨?毕竟,动力取向的治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建立的深厚关系。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临床案例,让我们看到,当动力取向的视角被应用于实践时,究竟能带来多大的改变,尤其是在帮助来访者获得真正的、长久的心理成长方面。
评分哇!《动力取向精神医学:临床应用与实务》这本书,我早就耳闻其名了,一直想找机会好好拜读一番。尤其是在精神医学领域,动力取向的视角一直让我觉得非常引人入胜。我常常思考,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行为、情绪,甚至病症,其实都源于更深层的、不易察觉的心理动力。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为我们这些对这方面有浓厚兴趣,又渴望在临床实践中找到更深入理解的台湾同行们量身打造的。 从书名来看,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强调“临床应用与实务”,这对于我们一线工作的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辅导员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们每天面对的真实案例,常常需要的不只是诊断标签,更需要一种能够穿透表象,触及病人内心深处痛苦根源的方法。动力取向的理论,比如潜意识、防御机制、客体关系等等,如果能通过这本书以清晰、实用的方式呈现,并且附带具体的临床范例和操作指南,那真是太有价值了。我特别期待它能在解释某些复杂案例时,提供新的视角和突破口,让我们的治疗不再局限于对症下药,而是能触及更根本的改变。
评分说实话,在台湾的精神医学领域,我们确实接触过不少不同的学派和理论,但有时候总觉得缺少一种能够深入人心的、能够触及灵魂的“东西”。《动力取向精神医学:临床应用与实务》这个名字,立刻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动力取向,听起来就有一种“深挖”的感觉,不是停留在表面症状,而是去探究那些更深层次、更根本的心理动力。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框架,让我们在面对一些棘手的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焦虑症,甚至是一些人格障碍的时候,能够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会不会有章节专门讲解如何识别和处理病人的防御机制?又或者,如何通过共情和洞察,帮助病人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无意识动机?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这些理论性的概念,落实到每一次的会谈,每一次的评估,每一次的治疗计划中的。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对话技巧,甚至是一些互动练习,那就太棒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