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病-失智症,是高龄化社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国际阿兹海默症协会在2005年底调查指出,全世界每7秒就出现一位新的失智症患者。2007年底台湾失智患者已超过14万人,而未来每20年将倍增。政府及国人需正视此问题,切勿视为老化之自然现象而错过早期诊治时机。失智症完全手册是关心失智症的朋友们不可获缺的重要参考书。
老实说,一开始拿起这本书,我有点担心它会太专业、太艰深,毕竟是“专家智慧集结”,但读下去之后,完全被它的易懂和实用性给惊艳到了。作者们用非常清晰、有条理的方式,把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成一般人都能理解的语言。我特别欣赏的是,它不只停留在“诊断”和“治疗”的层面,而是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探讨“照护”和“生活品质”。这对于家中可能面临失智症长辈的家庭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提醒我们,失智症患者仍然是有尊严、有感受的个体,我们应该如何尊重他们、如何让他们在有限的状况下,依然能保有生活的乐趣和希望。书中提到的许多生活上的小细节,像是如何布置居家环境,如何设计一些小活动来刺激患者的认知,都非常具有操作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那么害怕和无助,而是多了一份信心和方法,可以更积极地去面对和陪伴。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成功地消除了我对失智症的许多刻板印象。我以前总觉得失智症患者就是“什么都不记得了”,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理解。失智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记忆、思考、语言,到行为和情绪,都可能受到影响。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教我们如何理解这些改变,以及在理解的基础上,如何去包容和支持。它不仅仅是给家属看的,我觉得每一个在台湾生活、与人互动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了解失智症,就是了解我们社会中可能遇到的某一部分人,学会如何更友善、更有同理心地与他们相处。它提供的许多心理调适方法,对于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如何避免照护倦怠,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评分身为一个从小在台湾长大的人,读到这本书,感觉特别有亲切感。它不是那种硬邦邦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台湾本土的温度和关怀。书中的案例和例子,很多都跟我们的生活习惯、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让我更容易产生共鸣。我记得书中提到,如何帮助失智症患者维持社交,以及如何让他们参与家庭活动,这些都让我深刻反思自己过去可能忽略的一些地方。而且,这本书对于失智症的预防和早期识别,也做了非常详尽的介绍,这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有意义,毕竟提早了解、提早准备,总是好的。我尤其喜欢它关于“失智症照护者的支持”的部分,这真的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但却非常重要的议题。这本书让我知道,照护者也不是孤单的,有资源、有支持,可以一起走过。
评分这本书的格局非常大,它不只着眼于疾病本身,更拓展到了整个家庭、社会的支持体系。当我阅读这本书时,我能感受到作者们满满的责任感和对失智症患者及家属的深切关怀。它清楚地勾勒出从预防、诊断、治疗到照护的全方位蓝图,并且强调了多专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书中关于“失智症友善社区”的理念,让我觉得很有希望。它告诉我们,建造一个对失智症患者更包容、更便利的环境,是大家共同的责任。我还注意到,书中对于不同年龄层、不同背景的失智症患者,都提供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全面,而且充满了实践的价值。它不是一本读完就丢的书,而是一本可以反复翻阅、在不同人生阶段都能找到帮助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在理解失智症这件事上,好像打开了一扇新窗户。以前总觉得失智症离我们很遥远,或者是一种神秘、无法理解的疾病,但读了之后,才发现原来它这么贴近生活,而且有这么多我们可以做、可以了解的事。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医学报告,而是用很生活化的例子,一点一点地解释了失智症的各种面向。从最开始的失智症是什么,到不同类型的失智症症状,再到家属会面临的种种挑战,这本书都做了非常细致的说明。我特别喜欢它对于“如何和失智症患者沟通”的章节,里面提到的技巧真的很有用,让我知道原来有些看似困难的沟通,其实是有方法的。而且,它不只是讲问题,更着重于提供解决方案和支持,这点真的很重要。这本书就像一个随时可以翻阅的宝典,在我感到困惑的时候,总能找到一些方向和安慰。尤其是在台湾的背景下,很多例子和资源都非常贴切,让我觉得这本书就是为我们量身打造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