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成为另一个「无名氏」企业!
「无名氏」企业时代已经结束,在 21 世纪这个商业新纪元,最好的品牌与产品必须鲜明地秀出自己的个性!很多企业选择用层层的包装资讯和广告文宣隐藏自己的真实个性,社群媒体达人巴加瓦反对这样的经营哲学,在本书列举数十则实例,说明当今知名成功企业如何向新客群介绍自己并获得热烈的回响。
《品牌个性影响力》是企业的能量包,内含众多创新思维,指点行销人员如何帮企业脱下死气沉沉的盔甲,重新探索品牌的灵魂。全书收录丰富的背景故事,包括全世界「最特异」城市──德州奥斯丁──的城市精神、日本漫画征服欧美漫画市场的经过,以及英特尔、波音、ING、戴森等知名企业的品牌故事等,这些实例在在证明了有型有款的重要。
掌握本书的诀窍,你就能让自己的品牌个性鲜明地活跃在这个开放社群的时代,从理论派变身为行动派!
作者简介
罗希特.巴加瓦(Rohit Bhargava)
巴加瓦是数位策略(Digital Strategy)公司的资深副总经理,也是奥美公共关系顾问股份有限公司(Ogilvy Public Relations Worldwide)360度数位影响(360 Digital Influence)团队的创始成员之一,奥美公关是全球最大的行销传播公司之一。
巴加瓦的部落格「影响力行销」(Influential Marketing, rohitbhargava.typepad.com)经营有成,获得奖项肯定。他时常受邀演讲,并活跃于全球各大媒体如《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行销大中国》(Marketing China)和《品牌週刊》(Brandweek)中。
对巴加瓦最新文章有兴趣的人,请上他的个人网站:www.aboutrohit.com。
原文书网站:www.personalitynotincluded.com。
译者简介
邱慧菁
中兴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毕,曾任出版社版权专员兼编辑四年,认为自己应该琢磨文字功力,幸得好友情义相挺,于是一头栽入翻译的领域。
目前是在家钻研文字的自由人,诚挚欢迎各位有个性的读者,来信提供宝贵的意见。
★bc.bookeater@gmail.com
推荐序
给读者的小提醒
第一部分
引言
第 1 章 别跳过这一章:看组织如何失去个性
第 2 章 意外型代言人:看大家七嘴八舌讨论你的品牌
第 3 章 只有招牌没有用:一起找出组织特有的个性
第 4 章 行销人都会说故事:为品牌打造动人的背景故事
第 5 章 战胜恐惧,摆平反对:让你们组织秀出个性
第 6 章 秀出品牌的个性:好好把握每个与消费者互动的时刻
中场休息
第二部分
将理论化为实际行动
10 新行销手法
建议及工具第 1 章
建议及工具第 2 章
建议及工具第 3 章
建议及工具第 4 章
建议及工具第 5 章
建议及工具第 6 章
引言
2005 年刚过完,苹果就向全世界介绍一款人人都觉得小到不可能成功的新产品。这款新产品的构想源自苹果首次在 2001 年推出的金鸡母──iPOD,苹果的行销团队将宣传重点放在「史上最小的 iPOD」,它就是 iPOD Shuffle。第一代的 iPOD Shuffle 外形状似一条口香糖,针对行动音乐族及广大机迷推出,号称是史上最小的 MP3 音乐播放器。在苹果以圆形按键转盘的 iPOD 定义出MP3 播放器市场之后,这款iPOD Shuffle再度打破传统,舍弃了传统机身的显示萤幕。从早期测试者的回应中发现(结论是消费者不会购买没有萤幕的 iPOD),这个小产品的行销团队显然得想出不同的对策。
Shuffle 最重要也最为人讨论的一点,就是它的尺寸。对某些人来说,它可能是真的太小了一点,所以当美国第一批 iPOD Shuffle 出货后,细心的 iPOD 迷很惊讶看到产品说明书的最下方隐藏着一个小玩笑,上面写着:「请勿食用 iPOD」。[1]
这个小玩笑被购买iPOD Shuffle 的苹果迷迅速传开,网站上很快就出现热烈讨论,争论这是否真的只是个小玩笑,还是苹果律师团要求一定要标示的免责声明(如果你曾跟他们交手过的话,就会知道这不是天方夜谭)。全球无数个部落格都登出标示这行字的照片,许多海外消费者纷纷讨论苹果为什么不选择也在他们国家的 iPOD 产品说明打上这行字,这短短的几个字,意外造成全球消费者的热烈讨论。
一个产品的免责声明部分,通常是神圣不可任意侵犯的,但对 Shuffle 这样一个拥有改变游戏规则的产品来说,这行字似乎非常合适。这短短的几个字,可以说小小展露了这项产品的个性,更加显示出苹果的个性。
可悲的事实是,现在大多数公司都不容许这种展露个性的时刻出现。你要怪全球各地不断发生的法律纠纷也好,或是企业莫名的恐惧感也罢(我们稍后会在第五章谈到),大多数公司都很擅长将个性与人情排除在与大众的沟通方式之外,我们姑且将其称为「蒙面公司」。蒙面公司宛如冷酷的庞然大物般,它们不想也不会要求我们的回应,它们奉行着令人搞不透的政策,而且用语音系统来取代真人回答我们的问题。
蒙面公司存在你我的左右,身为消费者的我们能够很快嗅出它们的存在,而且都很害怕跟它们接触。想想看,你上次花了十分钟用按键回答语音系统一大堆问题才转到客服人员是什么时候? YouTube 上面有很多影片,主角都是可怜的顾客试着打电话取消服务,却被厂商拖延强迫挂在线上等的实例,否则就是被剥夺人格,以代号相称。媒体也很喜欢报导这类企业负面新闻,《美国今日报》(USA Today)2007 年 8 月就曾报导一篇以「女子收到 300 页 iPhone 帐单」为题的文章。
个性真的有关系
蒙面显然再也不是件很酷的事了,但问题是,有很多组织还是自以为潇洒地用这种方式跟顾客、协力厂商以及员工互动,其中有些是不知道这种方式已经不合时宜,有些则是僵化到无法改变。大多数组织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自己从顾客选择消费的一个品牌,变成他们情有独钟、非其不可的品牌。每家公司对这项挑战都拟有一套作战计划,从专注于产品设计、大胆创新,到重塑品牌形象、向消费大众诉说更好的故事等。这些心血背后共同的期望,就是希望能独受消费者的青睐。
本书对这项挑战的想法是:个性才是真正的应对之道。个性是品牌背后的核心支柱,定义了整个品牌,并且架构出你要向顾客诉说的故事。营业的每一刻,包含与顾客互动的时刻以及商品的包装等,都是品牌个性的一个元素,而这些元素影响了顾客对你的观感(譬如说喜欢或讨厌);总之一句话,个性真的有关系。
当然,由我单方面告诉你这件事,并不足以让它变成事实,所以请你继续往下看,好好了解我说的个性是怎么一回事、包含了什么元素,并学会如何解决最困难的问题:当全世界绝大多数的行销手法都告诉你对人不要太有个性时,你要如何找到一个最适合你的方法,将个性挹入你的品牌。第一步,就从改变你对行销的「能」与「应该」开始。
行销不是兜售
苹果的免责声明也许只不过是众多精彩行销手法中的另一例,它所显示出来的形象,却让消费者轻易联想起苹果的品牌,那条免责声明是这么地超俗、不同、新颖,就像苹果一样。苹果的品牌魔力不只在产品创新,随便抓一个苹果迷来问,你就知道苹果成功的真正原因在,它说的故事紧紧抓住了顾客的心,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还主动转述。史提夫?贾伯斯(Steve Jobs)主持产品发表会最神的地方,是造成苹果迷一阵狂热,让他们主动变成传声筒,向别人介绍苹果的新产品。
苹果知道精湛的行销不是在卖药,如果你的商品本身够好、价格公道,它自然卖得起来。如果你希望你的行销主要在辅助商品销售,你只要告诉消费者下列四个简单问题的答案即可。
1.特性。你的商品能帮我做什么,跟别家商品比,有什么不一样∕优势?
2.好处。我买了你的商品之后,生活哪里会变得不同∕更好∕有所改变?
3.价格。你的商品为什么值这个价钱?
4.行动。我在哪里买得到?
如果你的行销能够主攻这四个问题,并提供令人心动的完整答案,我保证,不管你想卖什么东西,都一定能够卖得出去,但事情要是有这么简单,当然没有公司会失败。针对这四个问题提供令人心动的完整答案固然不是件易事,但这套问题背后的逻辑却非常浅显易懂,问题是,只专注回答这四个问题,将会获得《活广告计分法》(The Ultimate Question)作者费德列克?雷海克(Fred Reichheld)说的「坏利润」,这些利润是被你赚进口袋,但顾客并没有因此变得更愉快的钱。这本书是写给相信行销要做的,应该比创造这种利润还要多的行销业务专业人士看的,也是写给想获得消费者独爱,而不是只有喜欢的公司看的,更是为有意成为产业标竿,而不是另一个分大饼的组织所写的。
拥有死忠顾客支持的公司都知道,和消费者分享独一无二的「真实」个性,能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及信赖。如果你刚好是「流行语宾果」(Buzzword Bingo)[2]的玩家,恭喜你画了第一格!流行语宾果是一种呆伯特式的游戏,当对话中出现过度使用的流行语,耳朵听到痛的人可以大喊一声「宾果」,让说的人觉得难为情而稍微节制。既然「真实性」这个词现在这么流行,你尽管大喊「宾果」吧。
还好这本书不是只有告诉你要怎么让你的组织变得更真实一点(或是教你玩宾果),真实的确是整个故事的一部分,但它只是所有剧情的一幕,并不是大家预测的结局。我的确希望帮助你让你的组织变得更真实一点,但是光这样还不够,你的顾客要的是相信一个实实在在的好品牌,但他们需要一个正当动机,而个性就是那个正当动机。
个性究竟是什么东西
个性这个词的定义在今天相当复杂,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做完一系列问题之后产出的四个英文字母,长年以来,这些性格测验为我们定义了个性的内涵,如果你也是 ENFP 型[3]的人就举个手吧。这些测验有它们的用途,但如果是行销使用的个性,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定义,一个不是经过一大堆问题计算得分产出的定义。
如果你上 Amazon.com 等网路书店搜寻,你可以找到一大堆书帮你认识自己是什么个性的人,让你心灵合一、找到完美伴侣、更了解你的同事、当个更棒的父母,了解个性似乎是高 EQ 的关键。
这本书不是在讲 EQ 的书,并不是我不在乎你到底了不了解自己的心灵,我是印度人,你应该知道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对了!顺便祝你诸凡顺遂,前途无量),但这本书的主要概念是,个性是打造令人激赏品牌的主要工具。
个性是你的品牌的灵魂,具有「独特、真实、谈论性高」的特质,能让人们为之疯狂。
个性不仅是你表现出来的样子,也是你选择沟通的方式,更是你在这个新社群媒体时代,重新邀请顾客、协力厂商、员工,以及各界有力人士认识你品牌灵魂的入场券。
等等,这真的是一个新时代吗?
如果把我们现在所处的这段时间称为一个时代,你觉得应该要更长的话,我们来做个实验。请不要上网查,也不要问比较聪明的人,请定义什么是时代。如果你同意维基百科目前的定义,时代是「很长的一段时间」,嗯,听起来很简单。现在请你举一个例子,讲讲在过去五百年间出现过什么时代,哪一个都可以。
想到了吗?日本在 1868 年到 1912 年间的明治时代,被认为是日本的启蒙时代,这段时间日本接受西化,以议会制度取代原本的幕府。而英国从 1837 年到 1901 年的维多利亚时代,则是类似的启蒙时期,在这段期间达尔文写了科学巨着《物种起源》(Origin of Species),第一届世界博览会热闹豋场,英国十岁以下的孩童可以免费接受教育。举这些例子的重点是,时代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我想时代的更完整定义应该是,「某种启蒙发生的一段特定时间」,那就是我们所处的现在,而被启蒙的人,则是你的消费者。
权力已经从企业转移到个人身上,从根本改变了市场的运作方式。今天当我走进一家汽车营业据点,我已经知道应该要求什么底价、车厂的利润有多少、我的选择有哪些。营业员上次成功推销出防锈漆是什么时候的事了?这种因为知识共享而产生的授权,在全世界各地都在发生。
肯亚的农民现在使用手机查询谷价及经营事业,他们不需要再大老远地跑去会见顾客却无功折返,还可以透过手机办理银行业务。好莱坞的二流新片再也不能指望靠首映週末票房捞回制作成本,影评在週五傍晚就已经出来了──我称为「烂片侦察哨」,这表示首映週末的票房也不再获得保证。同一件商品的购买管道现在多到数不清,你要上网买或是去实体店铺买随便你。资讯的取得愈来愈容易,消费者的选择愈来愈多,科技让消费者得以使用数位摄录放影机来记录生命的点点滴滴,而防跳窗程式帮助消费者过泸不要的行销讯息。
启蒙正在发生,人们从单纯地消费内容变成创造内容。 RSS 文章、部落格、共笔网站、社群、线上媒体以及随选系统,让大众拥有前所未有的多样管道主掌自己选择浏览或互动的内容。网路本身也在进化,随着访客的到来及参与改变型态,而不再只是记录着不同主题的目录网页。这是 Web 2.0 的时代,你我都知道它的存在。
消费者获得启蒙,他们有权决定自己要买什么东西、去哪里买、花多少钱,以及相信什么行销讯息。他们的权力很大,因为他们有能力也有欲望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意见。
这是社群媒体的时代,所有媒体都变成可携带、个人化,而且经过过泸的形式。品牌愈来愈藏不住祕密,形象改由大众观感及多向沟通塑造。我们正处于一个时代,一个你得用不同思维,想想要怎么行销你的产品与服务的时代。
*
[1] 在英国是标示为「请勿咀嚼 iPOD」,显然英国人已经聪明到不会去吃它了。
[2] 如果你对这个游戏不熟,www.personalitynotincluded.com/bingo 这个网页有一张订作的英文宾果表。
[3] ENFP 是我做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法(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的测验结果,你的可能是不同型。
这本书的论述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我一直对“口碑”这个概念很感兴趣,但总觉得它有点虚无缥缈,难以捉摸。《品牌个性影响力 数位时代的口碑行销》这本书,通过对大量真实案例的剖析,将“口碑”的形成、发酵和传播过程进行了生动而深入的解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品牌个性”如何成为口碑放大器的论述,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品牌即使不做广告,也能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做营销”,更是教你如何“做品牌”,如何让品牌拥有灵魂,从而赢得消费者的心。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持续产生正向口碑的品牌,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在于,它打破了我对传统营销的固有认知。过去,我总认为品牌营销就是投入大量的资源去做广告,去“推销”产品。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在数位时代,这种“推销”模式已经不再奏效。消费者更加倾向于“被吸引”,而这种吸引力往往来自于品牌的真诚、个性和它所传递的价值。书中关于“如何塑造独特的品牌个性”的部分,给了我很多启发。它强调的是从品牌的“内”到“外”,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价值观、故事和用户体验的连贯性。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品牌塑造思路,感觉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数位营销充满好奇又有些迷茫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的“解惑”。《品牌个性影响力 数位时代的口碑行销》,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数位时代口碑营销的“操作手册”。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品牌个性”如何与“数位工具”相结合的分析,它让我看到了,原来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数位信息,是可以被有效地组织和引导,最终形成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如何衡量和优化口碑效果”的部分,因为这正是我目前工作中面临的一大挑战。这本书为我提供了非常具体且可行的解决方案。
评分我一直认为,在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消费者的话语权越来越重。一篇用户分享的好评,可能比昂贵的广告更能打动潜在客户。而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点,深入探讨了如何在数位时代有效地引导和放大这种口碑效应。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如何激发用户分享意愿”的章节,里面的一些案例分析让我茅塞顿开。比如,它提到了要给消费者提供“值得分享”的体验,这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优秀,更包括服务过程中的惊喜,甚至是品牌传递出来的某种价值观。我过去可能更多地关注如何“控制”信息传播,但这本书教会我的是如何“赋能”消费者,让他们成为品牌最忠实的传播者。这种转变思维让我觉得非常兴奋,也充满了实践的动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喧嚣的市场中,有人指着一颗闪耀的宝石,告诉你它之所以如此耀眼,是因为它独特的“切工”和“光泽”。《品牌个性影响力 数位时代的口碑行销》正是揭示了品牌在数位时代成功的关键——那就是拥有鲜明的“个性”,并以此为基础,撬动口碑的力量。我喜欢书中将“品牌个性”与“影响力”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论述,它让我明白,个性不仅仅是口号,更是行动,是每一次与消费者的互动,都是在强化这种个性。而这种强化,最终会转化为强大的口碑,推动品牌不断向前。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吸引人,是一种沉稳又充满活力的蓝色调,中间的文字清晰有力,"品牌个性影响力 数位时代的口碑行销",光是标题就让人立刻联想到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品牌想要脱颖而出,就必须找到自己的独特声音。我之前对口碑行销有一些零散的了解,知道它很重要,但总觉得不够系统。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立刻被它吸引住了。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如何阐述“品牌个性”这个概念的,因为我觉得很多品牌虽然声势浩大,但却让人感觉千篇一律,缺乏真正的灵魂。而“影响力”又是如何与“个性”和“口碑”相结合,在数字时代焕发光彩,这都是我迫切想知道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品牌营销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是简单的广告投放和内容堆砌,而是更加注重与消费者建立深层的情感连接。
评分在我看来,数位时代最宝贵的资产之一就是“信任”。而信任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口碑。《品牌个性影响力 数位时代的口碑行销》这本书,正是聚焦于如何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真假难辨的时代,有效地构建和维护品牌口碑。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如何应对负面口碑”的章节,这对于任何一个品牌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提供的不是简单的“灭火”策略,而是从品牌建设的源头,去化解潜在的危机,并且将危机转化为机会。这本书的实用性非常强,让我不仅看到了理论的可能性,更看到了实践的操作指南,这对于我们团队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我是一名品牌经理,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我们的品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并且与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当读到《品牌个性影响力 数位时代的口碑行销》这本书时,我感觉像是找到了久违的“知音”。书中关于“数位时代的口碑”是如何从量变到质变,最终形成品牌影响力的论述,非常具有前瞻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社群营销”和“意见领袖”在口碑传播中的作用的分析,这与我当前的工作重点不谋而合。它详细地阐述了如何通过巧妙的策略,让消费者自发地成为品牌的拥护者和传播者,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框架,让我能够更有效地规划和执行口碑营销策略。
评分我一直相信,最好的营销是润物细无声。《品牌个性影响力 数位时代的口碑行销》这本书,正是将这种理念贯彻到底。它没有教你如何用噱头吸引眼球,而是让你思考如何通过塑造独特的品牌个性,让消费者发自内心地喜欢你,并且愿意主动为你传播。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社群连接”的探讨,它让我看到了,原来通过细致入微的服务和真诚的沟通,就能在消费者心中种下口碑的种子。这本书让我觉得,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需要的不是一时的爆发力,而是持续的、有温度的互动,以及对品牌个性的坚定坚守。
评分我是一名市场策划的新手,在工作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面对变化如此之快的数位营销环境。总觉得学到的东西很快就会过时,而且很多理论听起来都很高大上,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不知从何下手。《品牌个性影响力 数位时代的口碑行销》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序渐进地为我揭示了数位时代口碑营销的奥秘。它并没有直接给出一堆“秘籍”,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深刻的洞察,让我理解了背后的逻辑。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品牌个性”的解读,认为它不是生搬硬套的符号,而是品牌DNA的自然流露。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原来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是可以如此有章可循,并且充满乐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