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更迭浮沉,不外乎是希望带动实务现场的实际改变与良好价值的保存;而研究方法的多元,一方面拓展理论的视野,一方面让研究殿堂为实务创发注入源头活水,提供更为珍贵的验证场域,从而改善理论的侷限性,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
本书借由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之举办,集聚现场教育工作者及学者专家,透过对话型态,讨论大众关心的课程与教学改革问题,并寻求可能的解决方式。本书收录之专文,系由花莲教育大学国教所承办之【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务】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八届课程与教学论坛」发表论文精选编辑而成,其议题涵盖「资讯科技与教育应用」、「城乡差距与原住民教育」、「生态旅游与环境教育」、「艺术与文化创意教学」,以及「一般课程与教学改革」等范畴,累积在地深耕的能量与议题开创,共同探讨全球观点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议题。
作者简介
白亦方
学历: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哲学博士(1995)
现职:
国立东华大学课程设计与潜能开发学系暨国民教育研究所教授
专长领域:
课程设计、课程史、社会科教育
第01章 Google Earth资讯系统导入自然与生活科技领域教学研究
第02章 「教师行动知识」对大学教师「教学科技使用行为」影响模式
第03章 生命教育融入大专院校资讯伦理数位学习课程之行动研究
第04章 根与翅膀:一个太鲁阁族班级的文化回应教学研究
第05章 偏远地区教师批判教学觉知与课程实践连结:弱势者教育的观察与反省
第06章 利用生态旅游进行环境教育—对学生环境认知、环境态度及环境行为影响之研究
第07章 学校本位生态旅游课程的发展—以一所教育部永续校园示范学校为例
第08章 社区视觉文化艺术课程理论的建构:跨越与整合的反思
第09章 论国民小学语文领域教科书中改写作品的取舍—以《返家十万里》改写成〈小雁妈妈〉为例
第10章 当西方来到东方:一位大学外籍初任教师在台湾的教学辛∕欣路历程初探
第11章 从Foucault的规训权力观探讨国小班级教学实务中的规训措施
第12章 小学中文科课程的调适与建构:以童诗教学为例
第13章 科学阅读对六年级学童科学认识观与学习兴趣影响之研究
第14章 启发式科学写作活动队五年级学童后设认知能力、科学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成就之影响
第15章 数学表现的种族刻板印象确认与接触假说对刻板印象减除之检定—以亚裔英国学生、亚洲籍英国留学生及台湾学生为研究参与者之跨国研究
第16章 大学服务学习课程实施评鑑与成效探讨
第17章 三级课程改革的实践架构与策略—重建中的课程与教学辅导体系
第18章 九年一贯道德课程与教学重建的可能性
第19章 艺术与人文教科书知识结构分析
**评价九:** 這本書的標題,讓我眼睛一亮。在現今快速變遷的社會,教育的革新勢在必行,而課程與教學,正是教育革新的核心。許多時候,我們在討論改革時,總是會陷入理論與實務脫節的困境:理論聽起來很學術,但教師們卻不知道如何在課堂上實踐;實務操作上有一些成功經驗,但卻缺乏堅實的理論基礎來支撐。這本書的「理論與實務」並列,正是在試圖彌合這個鴻溝。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如何將前沿的教育理論,例如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布魯納的結構主義等,轉化為具體的課程設計和教學策略。例如,如何設計一個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培養批判性思考和創新能力的課程?如何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例如探究式學習、專題式學習、合作學習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我還希望書中能夠探討「差異化教學」的實踐,如何在班級中滿足不同學習需求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有所收穫。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探討,在推動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如何與家長和社區建立良好的溝通與合作,共同為學生的成長努力。
评分**评价三:** 身為一位熱衷於教育創新的教師,我始終認為,教育的本質在於不斷的自我革新與精進。課程與教學,作為教育活動的核心,更是改革的重中之重。然而,許多時候,我們在推動課程與教學改革時,往往會面臨一個尷尬的境地:理論聽起來很美好,但一到課堂上就變得生澀難懂,甚至難以執行。反之,有些實務操作雖然有效,卻缺乏清晰的理論脈絡支持,讓人難以觸及改革的深層意義。這本書的出版,彷彿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平台,能夠將抽象的學術研究與生動的教學實踐緊密連結。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如何將最新的教育理論,例如建構主義、社會文化學習理論、認知心理學等,轉化為具體的教學方法和課程設計。例如,在素養導向教學的脈絡下,如何設計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課程?如何在課堂中有效運用探究式學習、合作學習等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我還希望書中能夠關注「教師專業發展」的部分,因為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作者是否能提出一些有效的教師培訓模式,以及如何鼓勵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和行動研究?我對這本書的期待,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的層面,我更希望它能成為我們在教育實踐中的一本「行動指南」,幫助我們克服困難,推動教育的真正進步。
评分**评价十:** 我一直認為,教育的真正價值,在於它能夠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啟發他們的無限潛能。而課程與教學,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這本書以「課程與教學改革:理論與實務」為名,讓我看到了它在追求教育品質提升上的用心。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淺出地介紹一些重要的教育理論,例如建構主義、多元智能理論、社會認知理論等,並將這些理論與實際的教學設計和實施緊密結合。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具體的範例,展示如何設計一個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培養探究能力的課程;如何運用合作學習、問題解決學習等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如何有效地進行形成性評量,即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並調整教學策略。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教師角色」的探討,在課程與教學改革不斷推進的今天,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和協作者。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培養教師教學反思能力、以及鼓勵教師進行教學創新的方法。我對這本書的期待,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的層面,我更希望它能成為我們在教育實踐中的一本「行動指南」,幫助我們克服困難,推動教育的真正進步。
评分**评价二:** 這本書的出現,對於我這種長期關注教育政策動向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劑及時雨。近年來,台灣的教育改革可謂是風起雲湧,從十二年國教的實施,到素養導向教學的推廣,每一個政策的背後,都牽動著無數教育工作者的神經,也影響著下一代的未來。然而,我們常常在新聞報導中看到政策的宏大願景,卻鮮少有機會深入了解這些改革的學術依據,以及在實際操作層面可能遇到的困難與解決方案。這本書的標題,恰恰觸及了這一關鍵的斷層。「理論」是改革的根基,沒有扎實的理論支持,改革就如同無源之水,難以持久;「實務」則是改革的試金石,只有經過實踐的檢驗,理論才能真正發揮其價值。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剖析當前幾個重要的課程與教學改革理念,例如專題式學習(PBL)、差異化教學、協同學習等,並分析它們在台灣教育環境下的適用性。同時,我也期待作者能夠提供具體的案例,展示這些理論如何轉化為老師們可以實際運用的教學策略,例如如何設計符合素養導向精神的評量方式,如何運用科技輔助教學,以及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書中能夠探討改革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阻力,例如傳統觀念的束縛、家長對升學考試的焦慮,以及學校行政體系的配合度等,並提供相應的應對建議。
评分**评价五:** 這本書,我拿在手裡,感覺到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感。作為一個在教育體系裡打滾多年的教育者,我深知課程與教學改革的艱辛。每一個看似簡單的變革,背後都牽涉到無數次的討論、無數次的嘗試,以及無數次的跌倒與爬起。這本書的「理論與實務」並列,讓我看到了它試圖搭建一座橋樑,連接學術界的智慧與教育現場的實際需求。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如何將前沿的教育研究成果,例如大腦科學對學習的啟示、多元智能理論在課程設計上的應用、情感教育在課堂中的實踐等,轉化為教師可以理解和應用的教學工具。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夠涵蓋一些經典的課程與教學改革理論,例如杜威的進步主義教育、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等,並分析它們在當代教育中的價值與局限。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具體的實務操作指南,例如如何設計一個具有挑戰性又不失可行性的專題式學習活動,如何運用差異化教學策略來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和創新能力。我也期待書中能探討,在台灣的教育環境下,推動課程與教學改革可能會面臨哪些獨特的挑戰,例如考試導向的文化、家長的期望、教師的職業倦怠等,並提供一些克服這些挑戰的建議。
评分**评价一:** 拿到這本書,第一眼就被封面的設計吸引了,那是一種融合了學術嚴謹與前沿探索的氣質,讓人充滿期待。身為長期在教育現場耕耘的老師,對於「課程與教學改革」這幾個字,總是帶著複雜的情感。一方面,我們渴望看到教育的進步,學生能獲得更符合時代需求的知識與能力;另一方面,改革的實際推行往往伴隨著諸多挑戰,包括資源的限制、師資的培訓、家長的疑慮,以及體制內既有的慣性。我一直認為,任何教育改革,若不能深入理解其背後的理論基礎,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可行的實務策略,就很難真正落地生根,甚至可能淪為形式主義。因此,當我看到書名中「理論與實務」並列,便知道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些寶貴的啟示。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課程」的理解,課程不只是課綱上的條文,它是一個動態的、充滿生命力的系統,包含著學校的願景、老師的教學信念、學生的學習經驗,以及社會文化的影響。而「教學」更是將課程理念轉化為學生實際學習過程的關鍵。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這兩者之間建立起堅實的橋樑,如何將抽象的教育哲學轉化為具體的課堂實踐。我也期待書中能探討不同教育階段(例如小學、中學、大學)的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獨特性,以及跨領域、跨學科整合的可能性。總之,我對這本書抱持著高度的興趣,希望它能為我帶來新的視角和實用的方法,幫助我在教學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评分**评价七:** 這本書的出現,對我來說,就像在迷霧中找到了一盞明燈。作為一名長期在教育現場工作的老師,我深刻體會到課程與教學改革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我們渴望看到教育的進步,希望我們的學生能夠獲得更優質的教育,但很多時候,我們卻因為缺乏清晰的理論指引和可行的實踐方法,而感到無所適從。這本書的標題「理論與實務」並列,讓我看到了它試圖為我們搭建一座橋樑,連接學術界的智慧與教育現場的實際需求。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如何將先進的教育理念,例如素養導向教學、差異化教學、翻轉教室等,轉化為具體的課堂實踐。例如,如何設計一個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課程?如何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來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我還希望書中能夠關注「課程與教學改革的評估」部分,因為任何改革都需要有系統地評估其成效,才能不斷地改進。作者是否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衡量課程與教學改革成效的指標和方法?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夠探討,在推動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如何建立一個支持性的校園文化,鼓勵教師勇於嘗試、樂於分享,並與家長和社區建立良好的溝通與合作。
评分**评价四:** 台灣教育的發展,總離不開「改革」二字。但許多時候,改革的口號喊得響亮,實際的成效卻令人存疑。我一直相信,教育的改革,最終的落腳點應該是學生的成長。一個成功的課程與教學改革,應該能夠讓學生變得更積極、更有創造力、更能適應未來社會的挑戰。這本書的書名,直指「理論與實務」,讓我感覺到這是一本有深度、有溫度、有可行性的著作。我特別關注書中對於「課程」的定義,以及如何在實際操作中體現其價值。課程不僅僅是教科書的內容,更應該是學習經驗的整體設計。那麼,如何設計一個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探究、培養跨領域能力的課程?如何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產生連結?同時,我也對「教學」的部分充滿好奇。在現今社會,教學的模式越來越多元,從傳統的講述式教學,到現在強調互動、合作、創新的教學方式,教師面臨著巨大的轉變。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教學策略,例如如何運用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設計有效的課堂活動,如何運用科技輔助教學,以及如何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我更希望書中能夠探討,在推動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如何平衡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如何處理升學壓力對教學的影響,以及如何建立一個支持性的校園文化,讓老師們敢於嘗試、勇於創新。
评分**评价八:**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讓我覺得非常專業且具有啟發性。身為一名關心台灣教育發展的讀者,我一直認為「課程與教學改革」是提升教育品質的關鍵。然而,許多時候,我們聽到的改革都是一些宏大的口號,卻很少能夠深入了解其背後的理論依據,以及在實際操作層面所面臨的挑戰。這本書的「理論與實務」並列,讓我感覺到它是一本能夠真正幫助我們理解和落實教育改革的著作。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如何將一些重要的教育理論,例如建構主義、多元智能理論、社會文化學習理論等,轉化為具體的教學方法和課程設計。例如,如何設計一個能夠培養學生探究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協作能力的課程?如何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我還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教師專業發展」的建議,因為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作者是否能提出一些有效的教師培訓模式,以及如何鼓勵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和行動研究?我對這本書的期待,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的層面,我更希望它能成為我們在教育實踐中的一本「工具書」,幫助我們克服困難,推動教育的真正進步。
评分**评价六:** 拿到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是「終於有這樣的書了!」在台灣的教育現場,我們經常面臨一個情況:理論研究很多,但能夠真正走進課堂、落地生根的卻相對較少。許多時候,教師們對於新課綱、新教學法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表面,或是因為缺乏足夠的理論支撐和實操指導,而難以將其有效地轉化為日常教學。這本書以「課程與教學改革:理論與實務」為名,恰恰填補了這一塊的空白。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淺出地介紹一些重要的教育理論,例如建構主義、社會文化學習理論、認知負荷理論等,並將這些理論與實際的教學設計和實施緊密結合。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具體的範例,展示如何設計一個能夠引導學生深度學習、培養探究能力的課程;如何運用合作學習、問題解決學習等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如何有效地進行形成性評量,即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並調整教學策略。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教師角色」的探討,在課程與教學改革不斷推進的今天,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和協作者。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培養教師教學反思能力、以及鼓勵教師進行教學創新的方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