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团队绩效一飞沖天的必读Bible
一个能不断复制成功及最佳执行方式的组织
麦当劳是史上造就最多内部人员成为百万富翁的公司,它是怎么办到的?
是什么让它的连锁店、供应商和4700万顾客维持一贯的敬重与忠诚,从莫斯科、伊凡斯维尔到里约热内庐无一例外?
它又是如何持续拓展产品、更新形象,一年比一年更受消费者喜爱?
要回答这些问题,没什么人比保罗.法塞拉更有资格。十六岁就开始站柜台的保罗,可说是在麦当劳长大成人。从柜台、烤架到地区副总裁,他在麦当劳度过不同凡响的三十四个年头,对这位速食业巨人的管理实务和文化有极其深入的认识。
作者带我们实地走访一家从个别餐厅到主管办公室都在培育人才、促进人才成长的公司,辅以深入的访问以及公司高阶主管、连锁店及供应商的自述性评论,探索了麦当劳的成果导向文化,并揭露由创办人克洛可于1955年扎下、成功引领该公司五十余年的七项核心原则:诚实与正直、勇气、人际关系、表彰、沟通、高标准,以及以身作则。
作者简介
保罗.法塞拉(Paul Facella)
曾任麦当劳纽约区副总裁11年。身为传奇领导人雷伊.克洛可与弗瑞德.透纳的嫡传弟子,保罗谨记他们的种种教诲。他与麦当劳员工、店主和供应商如团队一般合作,将这些教诲应用于纽约区,使其营收成长至6亿美元─获利提升4倍,店面数增加90%,跻身美国绩效最高的区域之列。保罗目前于纽约经营一家成功的顾问公司(www.insidemanagement.com)。
安狄娜.吉恩(Adina Genn)
获奖新闻记者,曾为《纽约时报》及《长岛商业新闻》撰稿。
译者简介
洪世民
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毕,曾任职棒球团翻译、主编双语教学杂志,目前为专职译者兼家庭主夫,译作涵盖文学及非文学领域,包括《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告别施舍》、《有机成长力》等。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诚实与正直:开诚布公,实践承诺
第二章 人际关系:从共事到互助
第三章 标准:绝不满足
第四章 以身作则:身教比言教重要
第五章 勇气:实话实说
第六章 沟通:传达信仰与价值观
第七章 表彰:激励团队成员
结语
前言
这是我的故事,虽然全球有不计其数的人跟我一样有幸在麦当劳这个奇妙的体系里工作、受益和成长。尽管这份职业带我去过许多地方,但我的经历仍以纽约都会区为主。我们有人当上经理和督导,有人当上中阶主管,有人进入高阶管理,有人成为体系内的供应商或连锁店主。当然也有人离开这里,到其他领域发光发热。有些人平步青云,有些人错失良机;有些人失去热忱,但也有许多人在此留下成功的印记。我们大多在工作中学习,透过实做、观察和执行,反覆试验,不断摸索。就个人而言,我们似乎都相当喜欢这个体系带给我们的经验。
我非常幸运,在巧妙的时机进入这家公司任职。它独一无二,振奋人心,且充满挑战。对于我们这些能把握这个天赐良机的人来说,它也是美妙的学习经验。正迈入第53个年头的麦当劳是全球最成功的餐饮组织,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品牌之一。麦当劳是如何发展成今日的规模?本书提供了许多第一手的观察和看法:参与这家企业的成长是什么样的感觉,那是如何发生的,又对我及其他成千上万的员工个人成长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深信,假如我们在早期职业生涯里未曾学会团队精神,便不可能在麦当劳获得如此的成就。这个体系塑造了我们这些平凡人,带领我们达到做梦也想不到的境界。
虽然本书的见解和结论出自我的想法,但也得到绝大多数受访者的证实和支持。我为了撰写本书而试图接触、採访的每一个人,无不提供协助,使我能和多得超乎想像的个人对话。感谢这些朋友在这段旅程中与我分享他们的故事和想法。这则故事仅在叙述一个人在麦当劳的事业历程,他们却以团队合作的精神为这则故事增添精辟的要义。有趣的是,我访问的每个人,即便已经离开公司,仍以「我们的」或「我的」公司来称唿麦当劳。跟我一样,他们或许离开了那个体系,但那个体系仍留在他们心中。
为便于汇整这些年来的见解,我利用「三脚凳」这个概念象征麦当劳业主∕店长、供应商及公司员工之间的合作。这三大要件像合伙人般团结一致,戮力推动品牌和组织──这个结盟是麦当劳成功的关键要素。所以我想忠于这个概念,从上述这三个来源支持我的结论。在「三脚凳」的结构下,我们全都是这个体系里的伙伴,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就算在最黑暗的时代。
在麦当劳的成长背后,有任何伟大的设计或高明的策略吗?我不这么认为。但麦当劳确实有万众一心的努力,持续追求进步、追求完美。它是从内部自行有机生长的,而种子便是由弗瑞德和雷植入的。时至今日,他们仍存在于组织中,只是换成其他方式,换了批人,但种子依然留存。事实上,现任执行长吉姆.史金纳採用的新策略依然反映了这些核心原则,只是经过翻新,更切合今日的商业环境。
在我看来,沟通、人际、表彰、诚实与正直、勇气,以及以身作则等七个原则帮助麦当劳发展成今天的组织。而我的假设已获得每位受访者的证实,虽然每个人对于这七项原则都有自己的看法。这些原则合称为「部分的总和」,它们揭露了麦当劳成功背后的真正故事。它们也可作为建造任何组织的砌块。你将在诸多例证看到,这些原则其实彼此相关,甚至相互依存。毕竟,没有稳固的沟通,我们如何发展紧密的关系?不正直,我们怎么发展真挚而有意义的关系?我相信你在这些方面也有自己的观点,而不管你的观点为何,都会平添它们对于引领组织的重要性。
数年前,我参加过一场全美房地产经纪人会议,在会中遇到一位以前麦当劳的同事。我们聊起家人和朋友时,我问他在麦当劳的时光与现在的工作环境(某个竞争对手)有何差异?他想了一分钟才回答我:「麦当劳有灵魂,其他没有。」我想这为麦当劳与「所有其他组织」之间的差异做了完美的总结。
我希望本书能为你呈现些许麦当劳的灵魂,让你有机会了解并应用一些来自一个非凡团队的原则。
序言
在我40余年的工作生涯里,有33年在麦当劳度过,其中14年担任美国分公司的总裁兼执行长。在麦当劳美国分公司,我每天都亲眼目睹不可思议的策略性领导、激励性行动,以及启发性作为。我身边的人,每天都在教我近乎全新的概念。更幸运的是,我接受了雷.克洛克(Ray Kroc)和弗瑞德.透纳(Fred Turner)的启蒙和指导,雷是真正拥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弗瑞德则是经营方面的天才,创造了一个能不断复制成功及最佳执行方式的组织。
是什么让麦当劳成绩斐然、一枝独秀?如果你在15年前问我这个问题,我可能回答:「标准」。然而,在1999年退休后,我开始会以客观的角度来衡量这个问题。我会着眼于策略,而非战略方面的事物。并不是「大麦克」让麦当劳一飞沖天,而是优秀的领导阶层有勇气说:「好,让我们试试看!」──也就是引进新的东西,无论是麦克鸡块、创新的设备、更丰富的早餐选择,或是得来速概念的扩张。这家公司拥有完善的制度来支持这些创新,其经营准则「QSC」──品质(Quality)、服务(Service)、洁净(Cleanliness)──是组织里人人奉行的圭臬。麦当劳拥有杰出的人才,并将焦点放在顾客身上,而这就是我们何以能让竞争对手瞠乎其后的原因。这股驱使组织前进的动力是从雷和弗瑞德开始,一路传承到今天以吉姆.史金纳(Jim Skinner)执行长为首的领导团队。
我不仅以自己曾在麦当劳扮演的角色为傲,更感激麦当劳让我明白「没有人、没有团队合作,你将一事无成」。麦当劳立基于成长机会、商业契机、制度、信任,以及乐趣。一如其他许多「长青树」(麦当劳的退休「校友」),这些要素仍在我的心湖荡漾。我将它们带入我酷爱的赛车活动中。身为NASCAR全国系列赛顶尖车队「兰西赛车队」(Team Rensi Motorsports)的老板,我仍在实行麦当劳的「常识商业法则」。在麦当劳的时候,我会把组织里的员工、连锁业者和供应商视为事业伙伴;如今经营兰西车队,我仍一本初衷,不分共事的对象是管理阶层、工作人员、商家或赞助者,同心协力之下,我们的工作深具启发性,更充满乐趣。
第一次见到保罗.法塞拉是在1970年代初期。保罗跟我一样是从麦当劳的基层人员做起:1966年在餐厅楼面工作。我们两个都在厨房烤过肉,也都从来没忘记我们的出身。保罗在组织里步步高升,最后肩负纽约区的营运大任,在我掌管美国分公司期间,他让纽约区的年收入成长到6亿美元,绩效始终名列前茅。保罗是个完美的男人,住在完美的地方,借助完美的营运团队把纽约区经营得有声有色。身为土生土长的纽约人,他比我们任何人都了解这块土地以及所面临的挑战。他建立了一支不同凡响的团队,包括加盟店及工作人员。但他真的毫无缺点吗?也不尽然,我们没有一个人完美无瑕。但他会在正确的时机做该做的事情,每当我施加压力,他总能勇于质疑那是否为当为之事。这就是纽约需要的:一个了解纽约文化、了解纽约市场,而且够强悍、不会唯命是从的人。
如果找一个曾在麦当劳服务的人,问他麦当劳为什么成功,以及麦当劳对他的人生造成多深刻的影响,你只会得到一个人的看法。如果多问几个人,你也许会蒐集到或多元、或雷同的观点。但将它们全部统整起来,这些见解就会诉说一则故事,并为麦当劳的传承增添真知灼见。
保罗是最适合蒐集这些真知灼见的人选,而在此过程中,他也赢得许多自发性的支持者。或许那是因为保罗始终了解人群,也能激发他们的信任。我很高兴保罗写了这本书,并相信它代表了我们这些在如此优质环境成长茁壮的人──包括加盟商、公司同仁和供应商──的心声。
保罗提取了他从麦当劳学到的七项原则:诚实与正直、勇气、人际关系、表彰、沟通、标准与以身作则。这些都是良好的商业实务,如果不将它们依适当的顺序排列,就无法经营一家公司。而它们也是保罗的代名词,早在我初见他的那一天,他就展露了这些特质。现在,保罗仍是我的挚友,而我以身为他的朋友为傲。
艾德.兰西(Ed Rensi)
NASCAR车队老板,曾任麦当劳美国分公司总裁14年
我一直是个对商业世界充满好奇的人,特别喜欢研究那些能够长期占据市场领导地位的企业。在台湾,麦当劳绝对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从我小时候第一次被家人带去吃生日派对,到长大后和朋友们晚上一起去买宵夜,再到如今带着自己的小孩去体验“开心乐园餐”,麦当劳陪伴了我生命中许多重要的时刻,也深刻地改变了台湾的餐饮文化。所以,当看到《今天你M了没:麦当劳屹立不摇的经营七法》这本书时,我立刻就被吸引了。我一直很好奇,在那么多的快餐品牌中,为什么是麦当劳能够如此持久地屹立不倒,甚至在面对各种挑战和批评时,依然能够保持强大的生命力?这本书的“经营七法”听起来就非常有吸引力,我期待它能揭示出麦当劳那些不为人知的成功秘诀。是不是关于它如何在食品安全、品质控制、以及创新产品方面做得格外出色?又或者是在员工管理和激励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上升到一个更专业的观察者的视角,去理解这个巨头是如何构建和维持其庞大帝国,并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尤其是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学习如何让自己的事业或工作也能“屹立不摇”。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一道及时的“救赎”之光,照亮了我这个创业小白的迷茫之路。最近刚辞掉朝九晚五的工作,想自己创业做个小咖啡馆,每天被各种琐事缠身,从选址、菜单设计、员工培训,到营销推广,每一个环节都像一座座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尤其是在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时,我常常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不知道该如何才能让我的小店脱颖而出。而《今天你M了没:麦当劳屹立不摇的经营七法》这本书,虽然主旨是关于麦当劳的经营,但我相信,一个能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如此巨大成功的企业,其背后一定蕴含着普适性的成功法则。我特别想了解,麦当劳是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中保持其核心竞争力,又是如何建立起一套高效且标准化的运营体系,让消费者无论在哪个国家都能获得一致的体验。这本书会不会分享一些关于客户服务、品牌塑造、甚至是成本控制的实操经验?如果能从中找到一些灵感,哪怕是一点点,对我来说都将是巨大的帮助。我希望它能给我提供一些清晰的思路和可行的策略,让我不再感到无从下手,而是能更有信心地朝着我的创业梦想前进。
评分天啊,一看到《今天你M了没:麦当劳屹立不摇的经营七法》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熟悉的金黄拱门,还有儿时第一次吃到麦乐鸡的兴奋感。我本身就是个十足的“麦当劳粉”,从小到大,无论是读书时的课间点心,还是后来加班加点的夜宵,甚至是和朋友们聚会时的首选,麦当劳总是能第一时间出现在我的选择清单里。所以,当这本关于麦当劳经营的书出现在我眼前时,我简直是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我特别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经营理念,让这个来自美国的快餐连锁,能在我们台湾这片土地上,扎根这么深,甚至成为一种跨越世代的文化符号?我总觉得,它不仅仅是卖汉堡、薯条和可乐,背后一定有我们没看到的、更深层次的东西。书名里的“M了没”,也很有意思,它点出了麦当劳的品牌识别度,但更深层的意思是,它问你有没有“跟上”这个时代的潮流,有没有“融入”到这个生活中。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麦当劳的内部世界,了解它的成功之道,也许还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可以应用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道理。总之,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商业书籍,更像是一次对集体记忆和文化现象的深度挖掘,让人充满期待。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个成功的品牌,不仅仅是提供优质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与消费者建立起一种情感上的连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麦当劳,在我看来,绝对是做到了这一点。从我上中学时,放学后和朋友们约在麦当劳写功课、聊天,到后来工作忙碌时,随便去麦当劳买个早餐快速解决,再到结婚后,带着孩子去享受亲子时光,麦当劳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的生活轨迹里。所以,《今天你M了没:麦当劳屹立不摇的经营七法》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商业经营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指南。我迫不及待想知道,这本书里提到的“七法”,是不是包含了如何创造独特的品牌体验,如何在不同年龄层消费者心中都留下深刻印象,又或者是在危机时刻如何保持品牌的韧性?我期待它能深入浅出地剖析麦当劳成功的奥秘,让我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看到它背后那些精妙的策略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并从中学习到如何打造一个能够长久赢得人心的品牌。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看到这个书名,《今天你M了没:麦当劳屹立不摇的经营七法》,我还有点犹豫。毕竟,麦当劳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童年回忆和偶尔解决口腹之欲的选择,我从来没有特别深入地去思考过它的经营模式。不过,最近接触到一些管理学的概念,也开始反思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瓶颈,所以才决定尝试一下这本书。我最近经常在想,为什么很多曾经很受欢迎的品牌,现在却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而麦当劳却能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国民度?这背后一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特别想知道,书里提到的“屹立不摇的经营七法”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有关于如何应对竞争对手、如何抓住消费者心理、如何进行品牌升级,或者是在服务和体验上不断创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案例和方法,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毕竟,理论再好,没有实际应用也只是纸上谈兵。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眼前一亮,看到一些我之前从未注意过的经营智慧,从而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商业世界的运行规律,也为我自己的职业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