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以为基金经理人会为了你的最佳利益着想,很抱歉,事实并非如此。
高额的管理费用背后,是基金公司的庞大行销费用,用在基金本身则是少之又少。
购买基金之前,应先了解基金产业的运作模式,清楚知道基金经理人把你的血汗钱用在哪里。
对于投资大众而言,共同基金是散户投资的最热门工具。换句话说,共同基金业给人一种安全稳健的形象。共同基金攸关我们的财富,光是股票型基金的投资规模就高达6兆美元。从全球来看,共同基金的管理资产值高达22兆美元。
然而,共同基金的产业架构里蕴藏了极大的利益冲突,包括: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权独立,和旗下基金绩效分离;基金经理人的报酬来自于基金规模——根据基金资产多寡计算,而非绩效。读者将会看到,基金公司以直接窃取的方式拐骗投资人。更重要的是,有那么多家基金公司,以及他们行销基金时所依赖的券商与投顾业者,以违背投资人信赖的方式管理资金,这就是本书所要探讨的背信问题。
本书源自于哥伦比亚大学荣誉教授鲁文斯坦在2000到2002年间,针对美国股市崩盘后所做的研究,探讨1999到2003年间10支表现优于预期的价值型共同基金。鲁文斯坦教授认为,共同基金的运作必须反映基本的道德原则,以信赖、保本、长期、报酬品质为基础。读者只需要投入一些时间与心力,运用本书提供的有效检验标准,就能找到合适的投资标的。精挑细选需要时间,不过切记,耐心挑选是值得的。
本书不仅揭露共同基金产业的诸多黑暗面,也阐述如今投资环境中的光明面。《共同基金的骗局》以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严肃检视共同基金产业面临的真正问题,以及可以协助投资人做出正确决定,达成投资绩效的价值导向投资法。
作者简介
路易斯.鲁文斯坦(Louis Lowenstein)
哥伦比亚法学院赛门.瑞夫坎(Simon Rifkind)讲座的财务暨法律名誉教授、知名企业评论家,也是证管会审计效力小组(Panel on Audit Effectiveness)的成员,多在《财星》《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巴隆週刊》《哈佛商业评论》等重要媒体发表金融市场相关评论。
译者简介
洪慧芳
国立台湾大学国际企业学系毕业,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MBA,曾任职于西门子公司和花旗银行,目前从事书籍及电脑软体翻译工作。
译有《寻找投资护城河》《石油的政治经济学》《投资银行交易祕辛》《绿色商机》《避险基金交易祕辛》《中国CEO》《年轻就学会当有钱人》《大师解读行销》《开会开到死》《主管别瞎忙》《看得见的领导》《引爆市场力》《别自个儿用餐》。
序
我妈是七十几岁的独立女性,拥有社工与心理治疗的研究所学位,自己开业治疗,经济能力不错。据我所知,她从未欠缴房贷、拖欠贷款,也不曾有财务压力。但是按照法律规定,她不能投资儿子操作的基金,因为她还不到美国证管会(SEC)所规定的最低净值要求。避险基金对我妈来说风险太大了,财金报导的读者都知道,避险基金是「未受管制」的资金集合,可以投资多种财金商品,也可以做槓桿操作。听起来很可怕吧?所以证管会为了保障一般投资人,才不准避险基金广告或行销,也不准净值不到500万元的散户投资大部分的避险基金。
还好,对我妈与数百万像她那样的投资人来说,市场上还有共同基金,它们看来比较安全,必须向证管会提交公开说明书,理论上受独立董事会的监督,收费策略也受到规范。它们都有令人放心的名字,例如富达(Fidelity)、联博(Alliance)、长青(Evergreen),都是做「长期」投资。对不太讲究的投资人来说,共同基金仍是散户投入股市的最热门工具。换句话说,共同基金业给人一种安全稳健的形象。
和避险基金不同的是,共同基金可以运用各种广告伎俩,付给经纪商丰厚的佣金,请经纪商帮他们行销产品。他们也可以在週日的报纸上刊登全彩广告。随便拿起一本财金刊物,里面总是充斥着共同基金的横幅广告,就像路易斯.鲁文斯坦教授所说的:「跟卖肥皂没什么两样。」阿默普莱斯金融公司(Ameriprise Financial)最近在《纽约时报》上刊了一份全版的彩色广告,里面有性感的金发美女穿着半透明的泳装,那页广告唿唤着:「重点不在于梦想能带你到哪里,而是你能把梦想带到哪里。」凡坎朋投资公司(Van Kampen)在《巴隆》杂志上刊登的广告是一座灯塔的图案,背景中乌云密佈,文案写着:「寻找正确的灯塔,凡坎朋。」理性的人可能会问,这些和股市投资有什么关系?
《共同基金的骗局》一书结合了冷静的学识涵养与锐利的专业眼光,揭发投资那么多美国资金的机构究竟出了什么问题。鲁文斯坦教授娓娓道来1920年代美国出现共同基金业以来的演化史。如今有些基金公司认为他们是客户资金的可靠保管者,有些则是利用大众贪婪的心态暗中挪用资金。共同基金(当时称为信託基金)的目的就像一位管理者所说的,是为「没方法、没经验,也没闲工夫」的人提供「专业的投资管理」。
从以往到现在,这之间有了什么变化?首先,成本增加了,公司开始想办法把行销费用、销售佣金转嫁给投资人,用其他方式分隔投资人与他们的自有资金。此外,基金数量也变了。多数公司一开始是以单一投资公司的方式营运,由管理者在幕后经营。如今整个产业变得像金融超市一样,提供投资人多样的投资选择。不过,主要的改变是投资人的数目与专业经理人可投入股市的资金金额,共同基金彷如浪潮一般,席卷市场。
401(k) 退休金帐户计画的施行,再加上20世纪末多头市场的推波助澜,使共同基金业在过去数十年间变成高获利的产业。如今约有9000万美国人投资共同基金。在美国,管理资产总值也从1980年的1350亿,成长至今已逾10兆,这金额几乎是避险基金业的7倍。从全球来看,数字更不平均,共同基金的管理资产值高达22兆,避险基金的规模是近2兆。换句换说,多数人比较可能把积蓄投资在共同基金里,而不是避险基金中。
阅读财金报导时,共同基金业的权力与规模都只是点到为止而已。从新闻标题看来,我们可能会合理认为避险基金是主宰金融界的主流。2006年,避险基金登上《纽约时报》新闻标题的机率是共同基金的3倍。在《华尔街日报》上,两者相对比率也一样扭曲。坦白讲,避险基金看起来很诱人,是孕育亿万富豪的摇篮。他们也很可怕,崩解传言时有所闻。他们是短期交易的工具,衍生庞大的交易佣金。而且,他们很神秘,不准广告与行销,以免不知情的投资人受诱惑而踏入陷阱。
鲁文斯坦教授并没有在避险基金与共同基金之间偏袒任何一方,《共同基金的骗局》一书也不尽然都是揭露晦暗的内幕。这本书源自于鲁文斯坦教授在2000到2002年间股市崩盘后所做的研究,他以类似1980年代巴菲特检视价值经理人的方式,探讨1999到2003年间10支表现优于预期的价值型共同基金,看看他们有什么共通点。
在第二章中,鲁文斯坦教授列出这些基金经理人的几项共同特质。第一,在以「非理性繁荣」着称的网路狂潮年代,这些经理人几乎都因股市飙涨期间表现不如大盘,而面临投资人的压力。一位经理人说:「我宁可失去一半的股东,也不想赔光股东的一半资金。」这些经理人还有那些共同的特质?他们持有的股票档数不多,换股频率较低,他们都投入自有资金,也都奉行葛拉罕(Graham)与陶德(Dodd)的价值投资法。
另一方面,鲁文斯坦教授也探讨《财星》杂志2000年8月一篇标题尴尬的文章〈十年长青股〉(10 Stocks to Last the Decade),那篇文章在不经意下把读者推入火坑,文中网罗了安隆(Enron)、博通(Broadcom)、北方电讯(Nortel)、诺基亚(Nokia)等等当时最热门的股票。《财星》大言这是可以「买进忘记」、当成退休依靠的投资组合。但是2002年年底,这10档股票平均都跌了80%。
在资本主义的社会里,公司为了股东的利益而经营,不尽然是为了顾客,这也无可厚非。理论上,只要有充分的资讯揭露,消费者就会自行判断哪一家公司提供最好的产品,提供最佳产品的公司自然获利也最多。过去十年,苹果(Apple)、动态研究(Research in Motion)、Google等公司的产品大受欢迎,他们的股价也跟着水涨船高。同样的,市场上也到处可见迷失方向的公司,例如美国的汽车业,或是因科技变革而遭到取代的产业,例如百视达(Blockbuster)影片出租。
对于一再利用顾客、但获利依旧亮眼的公司,大家会怎么想?在我最喜欢的一章「贪婪是好事」里,鲁文斯坦教授比较投资共同基金的投资人与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人。果然,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比投资共同基金的获利更好。鲁文斯坦教授在文中检视总部位于巴尔的摩的共同基金业巨擘普信集团(T. Rowe Price Group)。
普信集团在很多方面都堪称业界表率,他们避开最近共同基金公司的短线交易丑闻,旗下的基金都是「零申购手续费」(no-load),亦即投资人不用付手续费给经纪商就可以投资基金。他们也很少使用12b-1行销费,管理费也压得比较低。所以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如果你刚好是普信集团的股东,那当然没问题。2001到2005年间,他们的管理资产值成长逾70%,净利几乎加倍。2005年,普信的净有形营业资产的报酬率高达80%。在这些亮眼绩效的加持下,2003到2006年间,普信的股价飙涨了240%。普信管理高层的财富也一样惊人,该公司的投资长持有约170万股的公司股票,每股股价75元,总值逾1亿。然而,他自己却不太投资普信旗下的基金,仅投资1百万元而已。
这段期间,投资普信基金的投资人又是如何呢?鲁文斯坦教授举普信旗下五大基金为例,结果看起来都不太出色。10年间,有3支基金的表现比S&P 500指数稍好或稍差一些,有2支基金的表现远远落后大盘。鲁文斯坦教授引用晨星(Morningstar)分析师的看法:「你会觉得祖母投资普信的基金很不错。」但教授补充:「或许他的祖母很好,我的祖母可不好。」
既然共同基金在金融界唿风唤雨,有人可能会认为新闻上应该会常看到一些相关的质问。但事实上,财金报导中一直缺乏批判这个产业的报导,也很少书对此产业提出强而有力的评论。为什么会这样,大家也只能提出一些审慎的推测。因为共同基金公司都是财金媒体的广告大金主吗?我觉得不是,但这点值得注意。或许是因为一般认为,传统基金的经理人很无趣,不过读过本书的人会驳斥那样的观点。
为什么媒体对共同基金业的着墨甚少?我猜部分原因在于,共同基金公司在几年前,毅然决然地改变他们向投资人行销的方式。在那之前,共同基金公司总喜欢吹捧自家的明星基金经理人,把他们的相片放在广告中,让他们接受《巴隆》杂志的专访,或到CNBC等频道上亮相。后来行销一向过人的共同基金公司变得更精明了,他们发现,如果真正有价值的是公司本身,又何必创造明星?如果基金经理人可以用他们的名声要求更高的薪资、跳槽到别家基金公司或自己创立避险基金,那又何必让他们出名、让他们变得不可或缺?何不推广公司的品牌就好,让基金经理人成为背后的无名工作者,对公司的整体成败不是那么重要?
这种行销策略的改变,是压抑业界新星的绝招。如今知名的基金经理人通常是操作避险基金,我们忘了不久之前马力欧.盖伯里(Mario Gabelli)、比尔?米勒(Bill Miller)、彼得.林区(Peter Lynch)等知名的共同基金经理人才被媒体捧为名人而已。共同基金公司削弱这些明星的光环后,就可以专心塑造公司品牌,所以如今基金公司大多是公开上市,或是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交易的标的。避险基金有明星基金经理人与优厚的薪资分红体系,所以大多还是无法销售,因为公司有很大一部份的价值和避险基金经理人的身份息息相关。
如今谁能说出几个共同基金经理人的名字?
《共同基金的骗局》一书虽然讲的是共同基金,但我没趁此机会比较庞大的共同基金产业和我目前所处的避险基金业就太可惜了,我觉得这里特别值得探讨这两种基金经理人的不同给薪方式。共同基金经理人主要是根据管理资产值的成长给薪,基金管理的资产愈多,管理费的收入愈多,获利也就愈高。避险基金虽然管理费收得比较高,但经理人的薪资主要是看操作绩效而定,他们通常是抽20%的获利。这样的结构看起来很容易促成奖励的不对称:绩效好时经理人吃干抹净,绩效不好时投资人自己认赔。不过,由于避险基金是根据绩效支付经理人的薪资,经理人在弥补前几年的损失前都无法获得给付,所以避险基金很难从百分比两位数的亏损中恢复原来的水准。这产业虽错误不断,但这样的安排让避险基金经理人有很强的动机固守投资人的资金。但共同基金产业又是如何呢?就像鲁文斯坦教授所说的,各大共同基金公司旗下有无数支基金,在本世纪初的空头市场中,赔了70%以上的投资人资金,之后他们只不过用新策略或新名称再推出新的基金而已。鲁文斯坦教授指出,受顾问评估方式的影响,共同基金经理人的评价通常不是根据他们的绝对绩效,而是根据他们和该资产类别(例如小型成长基金或大型价值基金)的比较来看。
换句换说,如果避险基金有一年的绩效像共同基金业在2000、2001、2002年的表现那样,避险基金早就解散了。
如今,评论家检视商业书时,总喜欢在鸡蛋里挑骨头。写共同基金或避险基金的作者几乎都和其中一个产业有利益关系,分析不免偏颇。但《共同基金的骗局》不一样,鲁文斯坦教授没有什么要保护的关系,也没有要捍卫的对象,他唯一偏重的是他长期投身业界与学界所培养出来的价值观。鲁文斯坦教授所主张的共同基金原始原则,反映了德行人生的原则:人本。投资事业应该以信赖、保本、长期、报酬品质为重,而不是重视资金数量。鲁文斯坦教授认为,庞大的共同基金产业就是失去了这些价值,才会对基金投资人造成长期的损害。
最后,我想以一段私人告白为本文做结。鲁文斯坦教授曾经担任律师、企业家与教师,他卓越的职业生涯在不知不觉中惠我良多。1992年他的着作《财务金融的理性与荒诞》(Sense and Nonsense in Corporate Finance)帮我建立了证券分析的观点,至今仍是最清楚剖析企业金融对错的一大着作。这二十年来,他的儿子、也是名作家罗杰.鲁文斯坦(Roger Lowenstein)一直是我的挚友兼同事。我的公司里有一位年轻有为的合伙人名叫彼得.卡林(Peter Carlin)。2002年我面试卡林时,我问他为什么会对投资感兴趣,他不知道我认识鲁文斯坦教授,直率地回应:「上鲁文斯坦教授的投资课时,我知道我不适合走法律那行,他的课程启发我对投资的热情。」所以我欠鲁文斯坦教授三次感谢。这本书虽然对共同基金业的错误多所抨击,也为投资人指引出投资界比较光明的方向。《共同基金的骗局》不仅是启发未来投资学学子的好书,也对管理美国资金的机构错得离谱的现象提出严峻的警告。
尼尔.巴斯基(Neil Barsky)
执行合伙人
阿尔松资本合伙公司(Alson Capital Partners, LLC)
这本书名一出现,就让人心头一震,感觉被精准地戳中了痛点。市面上关于投资理财的书籍琳琅满目,但很少有这么直接、甚至有点震撼的书名。《共同基金的骗局:谁赚走了你的血汗钱?你该如何因应?》,光是这几个字,就足以让任何一个曾经把辛苦钱投入共同基金的台湾散户,瞬间竖起耳朵,好奇心被完全点燃。 毕竟,我们大部分人辛苦工作,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攒下一些积蓄,希望通过共同基金,让钱生钱,获得更安心的未来。但现实往往是,净值波动、基金经理的频繁操作、高昂的管理费,加上那些我们不太懂的术语,常常让我们感到无所适从。有时候,看着账户里的数字,会忍不住怀疑,这笔钱到底有没有好好地在为我工作?还是大部分都被某些环节“赚走”了?“血汗钱”这三个字,简直就是我们内心最真实写照的写照。 书名里的“骗局”二字,更是充满了话题性。虽然我知道“骗局”这个词可能比较重,但它确实触及了许多投资者心中的不安。毕竟,我们听过太多关于金融市场的各种“门道”,也听说过不少投资失败的案例。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在为我们打开一扇窥探真相的窗户,让我们有机会去了解,在光鲜亮丽的共同基金背后,是否真的存在着某些不为人知的“游戏规则”,而我们,是否只是被卷入其中的“局内人”? 而且,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揭露问题,还提出了“你该如何因应?”这个关键性的问题。这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在制造焦虑,更是在提供解决方案。对于我这样的普通投资者来说,最需要的不是一味地批评,而是能够切实指导我们如何保护自己的资产,如何在复杂的金融市场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想知道,到底有哪些“骗局”是我们需要警惕的?又有哪些“因应”的方法,是我们能够立刻实践的? 总而言之,这个书名就像一颗精准投下的石子,在我们平静的投资心湖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它直击痛点,引发思考,更重要的是,它承诺了解决方案。对于每一个希望自己的财富能够稳健增长,而不是被轻易侵蚀的台湾投资者来说,这本书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让人迫不及待想要翻开,一探究竟。
评分读到这本书名的时候,我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终于有人敢说了!” 我们这些小老百姓,辛苦工作,把一点钱托付给共同基金,结果呢?有时候看着那些基金净值跌跌撞撞,或者听说某些基金赚得盆满钵满,但好像跟我们散户没什么关系,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书名里的“骗局”两个字,确实很有冲击力,虽然听起来有点耸人听闻,但仔细想想,这不正是我们许多人心中的疑虑吗? 市面上的理财书籍,大多是教你如何“买进”、“卖出”,或者分析各种投资工具有多么“稳健”。但很少有像这本书这样,直白地把“骗局”两个字摆出来,好像是在告诉我们,在看似透明的金融市场里,可能隐藏着一些我们不曾察觉的暗流。而且,“谁赚走了你的血汗钱?”这个问题,更是直接击中了我们最在乎的痛点。我们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如果被不当的运作或者某些不透明的机制给消耗掉了,那真的是一件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 我尤其在意书名后面的“你该如何因应?”这部分。光是把问题揭示出来还不够,关键是要有方法、有对策。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没有专业的背景,不懂复杂的金融术语,常常只能被动接受基金公司给出的信息。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简单易懂、又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我们知道如何在共同基金的世界里保护自己,如何辨别那些可能存在的“陷阱”,那这本书的价值就太大了。 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或者一位直言不讳的朋友,用最实在的话语,为我们剖析共同基金的真实面貌。不用那些华丽的辞藻,不用那些模棱两可的说法,而是直接点出问题所在,并且给出我们能够理解和操作的应对策略。对于我们这些希望通过投资让生活更好的小市民来说,这样的内容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这本书名本身就够吸引人了,它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钱”的焦虑,以及对“真相”的渴望。我期待它能够为我带来知识,带来力量,让我不再是那个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的散户,而是能够更加自信、更加明智地进行投资,让我的“血汗钱”真正为我效力,而不是成为别人眼中的“肥肉”。
评分这本书名“共同基金的骗局:谁赚走了你的血汗钱?你该如何因应?”,一出现就带着一种“揭露者”的姿态,让人立刻感受到一种不同寻常的严肃性和紧迫感。在台湾,共同基金是很普及的理财工具,很多上班族、退休族都会把一部分积蓄投入其中,希望能够通过专业的管理,获得比银行定存更高的收益。然而,在享受共同基金带来的便利和可能收益的同时,我们内心深处也常常伴随着一种不安。 “骗局”这个词,虽然重,但它恰恰反映了许多投资者在面对金融市场时,那种既想参与又怕受骗的心态。我们看到的净值起伏,听到的各种分析报告,很多时候对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都像是在云里雾里。有时候,看着账面上的数字,会忍不住纳闷,为什么我投入的钱,好像并没有按照预期的轨迹在增长?那些高昂的管理费、申购赎回费,到底进了谁的口袋?“谁赚走了你的血汗钱?”这个问题,简直就是我们这些散户在深夜里,面对账单时,最常问自己的疑问。 而书名中“你该如何因应?”的提问,更是让这本书从单纯的“揭露”升级为“赋权”。它不只是在告诉我们“有问题”,更是在提供“解决之道”。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投资者而言,最渴望的就是能够获得切实可行的指导,让我们知道在各种复杂的金融产品和信息轰炸下,如何保持清醒,如何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被动地任人摆布。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严谨的侦探,深入剖析共同基金运作的各个环节,找出那些可能隐藏的“猫腻”,并且用最清晰、最易懂的语言,为我们这些“局外人”一一解读。它应该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正确投资观念,提升风险意识,并且教会我们如何筛选基金、如何评估基金经理、如何规避不必要的损失的书。 这绝对不是一本“轻松阅读”的书,它的书名就说明了这一点。它会挑战我们原有的认知,会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投资行为。但正是这种挑战和审视,才能够让我们在未来的投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想要真正理解自己财富去向,并且掌握自己投资命运的台湾读者来说,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名字,一股熟悉又略带刺痛的感觉油然而生。“共同基金的骗局”,这几个字,像是一把钥匙,直接打开了许多台湾散户内心深处的疑虑和不安。我们每天辛辛苦苦工作,省吃俭用,希望能够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安稳的未来,于是,我们把积蓄的一部分,托付给了那些号称“专业管理”的共同基金。然而,现实往往不如预期,净值波动、基金公司的话术、看似合理的费用,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让我们常常感到迷茫和无力。 “谁赚走了你的血汗钱?”这句质问,简直像是在为我们这些默默承受损失的投资者发声。我们是不是被动的“提款机”?我们的每一笔投资,最终都流向了哪里?是不是有某些环节,在榨取我们辛苦赚来的财富?这样的疑问,在每次看到投资组合不如预期时,都会在脑海中盘旋,挥之不去。这本书名,恰恰触碰到了我们最敏感的神经。 最让我感到期待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揭露骗局”的层面,它还提出了“你该如何因应?”这个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于我们这些非金融专业人士来说,光是知道有问题,而不知道如何解决,只会增加焦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教导我们如何辨识有问题的基金,如何选择真正能为我们创造价值的投资标的,以及在市场波动时,如何保持冷静,做出最理智的决策。 这本书名所传达的,是一种“对抗不公”和“自我保护”的信号。它暗示着,我们并非只能任人宰割的羔羊,我们也有能力去了解真相,去掌握主动权。这对于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摸索前行的台湾散户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们手中一份有力的武器,帮助我们拨开迷雾,看清共同基金的真实面貌,并且找到保护自己财富的有效途径。 总之,这本书名不仅仅是一个书名,它更像是一个宣言,一个对现有金融操作模式的挑战,也是对普通投资者权利的呐喊。它预示着一本能够引起共鸣、启发思考、并最终带来行动的书籍。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简单粗暴,却精准地击中了台湾许多普通投资者的痛点。“共同基金的骗局”,一出现就带着一种“直面黑暗”的勇气,仿佛要揭开我们一直以来隐藏在心底的那些不安和疑惑。我们把辛苦赚来的钱,交给共同基金,期望它能为我们增值,但常常看着它跌宕起伏,又或者被各种费用悄悄蚕食,那种感觉,真的就像是自己的“血汗钱”被不知不名的力量“赚走了”。 “谁赚走了你的血汗钱?”这句问话,简直就是我们许多人的心声。我们不是金融专家,不懂那些复杂的报表和术语,只能凭着感觉,或者听信一些建议来做决定。有时候,我们会怀疑,基金公司真的像他们说的那么“用心”吗?那些高昂的管理费,到底是为了什么?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是牺牲了我们小投资者的利益,来成就了某些人的“盆满钵满”?这本书名,直接把我们最关心的这个问题摆在了台面上。 更关键的是,书名里还加上了“你该如何因应?”这几个字。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只是在“抱怨”或者“指责”,它更像是在提供“解决方案”。这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民众来说,至关重要。我们不需要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需要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在复杂的金融市场中做出明智的选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教我们一些具体的方法,一些简单易懂的技巧,让我们能够辨别那些潜在的风险,并且为自己的财富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这本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话题性,它预示着内容绝对不是那种“温良恭俭让”的鸡汤文,而会是一场关于财富真相的“解剖”。它可能会颠覆我们一些固有的认知,可能会让我们对一直以来信任的投资方式产生怀疑。但这恰恰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鼓励我们去思考,去质疑,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投资之路。 总之,这本书名就像一个响亮的警钟,提醒着我们,在享受共同基金便利的同时,也要警惕其中的风险。它承诺了对真相的揭示,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应对的策略,这对于每一个希望自己的“血汗钱”能够真正为自己服务的台湾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