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採访了十七位名人父母,包括包益民、戴胜益、林书炜、卢秀燕、陈月卿、周慧婷、陈莹、李伟文、曾阳晴、徐莉玲、陈蔼玲、徐中雄......等人。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分享他们与孩子的生活点滴、他们的亲子教养观,以及各自独特的爱孩子的方法。每个人、每个家庭的亲子故事都充满了爱,温馨感人,深具启发性。
这是一本实用的教养书,本书搜集许多有创意的小祕方,提供读者依孩子的性格、家庭的状况,以及父母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爱孩子、提昇家庭关系,增进亲子关系的和谐与亲密。
作者简介
苏惠昭
她养育孩子的经验不多,只有一个儿子,但是有七只猫。
她被称为资深自由撰稿,这是因为通过时间的累积,她採访过许多人,作家、艺术家、企业家......。
她听了很多故事,希望能把故事写得贴近真实。
她的生活就是过日子。每天看各种类型的书、各种类型的电视电影,每天煮饭、倒垃圾、聊天......。
她的愿望是,每个孩子都拥有足够的、健康的爱,以及天下的流浪猫狗都能够有一个家。
推荐序 陪伴孩子快乐自信的成长 王育敏 002
推荐序 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陈之华 004
陪伴 每一分钟的陪伴,都有满满的爱
最深的陪伴,无限的爱——包益民 012
让我慢慢靠近妳——蔡恩全 020
我们的单独约会——周慧婷 032
一天最美的二十分钟——方素惠 048
酷妈妈和酷儿子——陈莹 060
挑战 带着孩子一起去探险
亲子一起看日剧——李伟文 072
在家自学挑战多——曾阳晴 088
不宠溺 包裹在荆棘中的爱
善良自信,出色感知——徐莉玲 104
人生是一连串的冒险——戴胜益 120
严格教养,不宠溺——邹开莲 034
支持 家是永远的后盾
因为有退路,所以更勇敢——陈蔼玲 148
妈妈天天回家——卢秀燕 162
和小人儿说话——林书炜 176
孩子愿意对我说——杨蓓 186
就是爱孩子——徐中雄 192
健康 我要你身心健康、有自信
守护全家人的健康——陈月卿 200
呵护孩子自信的种子——冯燕 214
后记 爱,有方法,没有答案 230
爱孩 爱孩子,100招 232
序言一
王育敏
儿福联盟 执行长
陪伴孩子快乐自信的成长
「大人不可以乱打小孩,不要让小朋友受到伤害。」
「我希望大人可以听我把话说完。」
「我希望爸爸妈妈有时间多陪我。」
「我想和爸妈一起出去玩。」
儿福联盟为了贴近孩子的生活,倾听孩子的心声,每年都会进行孩子的生活状况调查。有超过九成的孩子希望常常跟爸妈在一起,孩子非常渴望来自爸妈的关注、肯定与赞美;孩子总是在开放性问题中表达他们需要父母陪伴;他们希望父母听见自己的声音;他们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
然而实际调查发现,有半数的孩子表示当自己有好的表现时,很少得到大人的称赞;有两成的孩子表示经常被大人打、骂。孩子犯错时被责打,但有好的表现时,却不被肯定,长期感受不到父母关爱,导致五成八的孩子不会告诉父母心事,有机会跟家中大人讨论事情的孩子也不到一半。
为了唤起家长对亲子议题的关注,儿盟在二○○八年发起「爱孩子的100个方法」网路募集活动,号召父母亲在网路上分享「爱孩子的方法」,获得许多民众响应。二○○九年,儿盟再进行第二波的倡导行动,与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合作,邀请在企业界、教育界、政治界......等各领域的名人分享亲子经验,希望能带领更多父母去思考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检视自己给孩子的爱是否足够,爱孩子的方法是否适当!
这本书真实呈现家长如何用「爱」陪伴孩子,以智慧教导孩子的过程,孩子能在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是最幸福的事。谢谢有这么多家长无私的分享爱孩子的亲子体验,儿福联盟希望借由这本书,将幸福传递给更多家庭。
家庭原本应该是孩子最安心的避风港,父母亲也应该是疼爱小孩、呵护子女的坚固堡垒。然而,社会上层出不穷的儿童虐待案件,已让部分家庭成为伤害孩子、让孩子最想逃离的地方。根据内政部二○○八年统计,平均每三十八分钟就有一个孩子受虐,其中因为「缺乏亲职教育」而施虐的案件数,一年增加的幅度就超过五成,更佔历年施虐之主因。不少父母在教养孩子上,已经乱了方寸,甚至成为伤害孩子最深的人。
此外,台湾仍存在「囝仔人有耳无嘴」的传统教养观念,有近三成的孩子表示在家里经常被要求「不要插嘴」。过于权威或单向式的亲子互动方式,孩子无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大人不愿意倾听孩子的意见与声音,以致于亲子关系越来越疏离,一旦孩子在家有苦说不出,就会向外寻求朋友或网友支持,甚至出现逃家的情况。
孩子的生活需要父母持续的关心与陪伴,儿福联盟邀请家长们一起加入 「爱孩子行动」——爸妈记得在忙碌的行程中,每天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停下来听听孩子心声;陪伴孩子一起看书或游戏。孩子适时得到父母的关爱,生活将不再孤单,可以更自信快乐的成长!
序言二
陈之华
亲子作家
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在北欧读了六年小学的大女儿,今年一月回到台湾衔接国中一年级下学期。她因为语言环境转换的中文理解程度落差,所以这一学期比同学们多花了两、三倍的力气,来适应课业压力和赶进度。
大女儿一向好强,但也很脚踏实地的好学,她在芬兰学校里的成绩一向不差,所以一开始对于自己无法全然看懂国内课本上的叙述和考题内容等等,承受了莫大心理压力。她这几个月来的煎熬,不论是语言与环境的学习转换过程,或是相较于芬兰,不知沉重多少倍的课业负担,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其中冷暖。
身为父母的我们,看着大女儿载浮载沉的转换历程,真正能做的只有陪伴、鼓舞、谅解、沟通、祈祷。
记得在她开学一阵子之后,我和她陆续谈过各科目的学习情形。希望能找个时间和导师以外,其他未曾谋面的各科任老师聊一聊,好让这些老师也能对于孩子的语言学习背景更加了解,来共同协助减缓孩子心理上所必须承受的压力。当然,我其实更希望老师们能多给孩子一些鼓励,与更宽容的学习时间。
在约定好的时间到学校和老师们的见面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对话是,一位老师突然问我:「那妳今天来,女儿知道吗?」
我当场愣住了。很惊讶有人这样问着,难道有很多家长喜欢「偷偷」跑去找老师?我努力地平和回覆说:「当然知道啊!我和她谈好的。」但同时心里却也一直思索:孩子怎么会不知道呢?又怎么可以不知道呢?做父母的,要到孩子的「地盘」来,当然得先知会她!在双方说明、沟通后才前往,本来就是基本概念吧。
毕竟,父母在大多数时候正是因为有和校方沟通的需求,才会劳师动众的去谈;更何况,这些需求又绝对是来自于孩子所希望和父母一起表达的感受和想法。
我沉静了一会儿之后,跟这位老师说:「孩子放学回家,都会说起这一天在学校里的情形,像是您在课堂上说了什么笑话、讲了哪个观念、教了什么内容等等,她都会跟我们一家分享;而同样的,她也会述说自己不适应和不理解的地方。其实,这样的互动对话,在我们家已经自然而然的行之多年了。」
不过,我说话的当时,心底却同时嘀咕着:孩子们何止「知道」我要去学校啊!每次要到她们的学校,女儿们总是再三叮咛:妳来学校,记得要如何又如何喔,还有,要记得穿好看一点啊......。
学校、学习、课业、师长、同侪....., 这些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是一件一件何等重要的大事啊!妈咪要踏进去之前,她们这么慎重,我怎能轻率而为,不是吗?
所以,当我读到富邦文教基金会执行长陈蔼玲女士的「一定参加亲师会」,不禁想到自己要到孩子学校之前,每次都事先和她们沟通过,先得要知道孩子的想法,也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想法之后,才会去看老师。
而当我读到Kisskids儿童文创总监周慧婷女士的「我们的单独约会」,更让自己想起和两个女儿长期以来的个别单独相处时光。因为这种一对一的「约会」,总是让孩子们心满意足,更让我留下甜美的回忆。她们总是会喜孜孜的谈起:那天,妈咪和我是去某某家咖啡屋,我们手签着手,吃着蓝莓起士冰淇淋喔.....。孩子为我们彼此创造出来的相处时间取了一个好棒的名字,就是Quality Time!
我深深知道,爱孩子的方法真是千百种,但其中却有许多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尊重、支持、鼓励、陪伴、倾听、包容.....等等。 读着这本书里十七位各界人士的教养经验,我时而感触良多,时而感同身受,时而拍手赞赏。但更多时候,是在脑海中勾勒着他们亲子之间的对话与互动,那应该是多么令人动容的画面啊。
借着阅读,体认他们的经验值,在他们的故事里审视自己和孩子间的互动情景,理解到书中有着不同父母所付出的相同自省、用心、关爱,以及十百种同中有异的爱的方式。我知道,好的亲子教养关系不在于完美、无缺,而在于父母是否愿意不断地修正自己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协助孩子,也同时协助自己与老师。
父母这门课的最大丰收,其实就在: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採访后记
苏惠昭
爱,有方法,没有答案
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参加了儿子的大学毕业典礼。
缓步走在这所以松涛声闻名的大学校园内,我心想,要是我早十年、十五年接下这本书的採访企画,聆听十七个母亲和父亲述说亲子的故事、教养的心情,这一切会不会不一样?我是否可以拥有更宽阔的心胸、多元的视角,我可以重新思索母亲的角色、关于爱的意义,让自己和孩子都更从容自在,沿路欣赏更多的风景,犯更少的错。
成长像一场战争,过程是这样艰辛,充满困惑,每一步都辛苦,彷彿一失足就要落入万丈深渊。我一路找书读,《快乐孩子的秘密》、《萧瑟的童颜》、《牺牲不是美德》、《不再错爱孩子》、《家庭会伤人》......,它们都曾经是我的课本。我们这一代的父母,不希望孩子活在威权的影子底下,想要孩子快乐、自信,很怕一个不小心就在孩子的心灵留下创伤;想要全然的放任、放手,却又放不掉手上的绳子。而现实是永无止尽的补习,是考试的战场,以及对未来的茫然。
然后孩子就仓促的、混乱的、稀哩唿噜的,再也不回头的长大了。啊!好在长大了。
爱与教养的地图
如果成长可以重来一遍,出发的时候,我会愿意用所有的力气好好聆听别人的故事,那些生活中的真实情事,就像旅行前把旅游志通通看过一遍一样,将复数的、异质的故事组合成一张地图,从地图中寻求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方向。
这本书,就是集合了许多个「别人的故事」组成的爱与教养地图。每一位受访者各自在专业领域上卓然有成,但是回到家里,他们和你我一样,都只是寻常的父亲母亲。体验身为父母亲的快乐、骄傲,也充满焦虑、困惑和力不从心。当然,他们也会犯错,只因为多了一些人生的历练,以及对生命的反思,便各自发展出一套教养儿女的态度和哲学。饶富意义的是,一样以爱为名,他们的故事是多么的类似,又多么的不同。没有哪一条路是非走不可的,没有所谓的绝对与正确,只有各式各样的方法,有些方法甚至相互矛盾,彼此对立,所以根本没有标准答案。
这许多错综交会的故事所标示出的多重路径,于是共构成一幅图像,希望年轻的父母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和方法。然后有一天,每一个父亲和母亲也能写出自己的故事。
谢谢儿童福利联盟举办的「千方百计,我爱你」活动,这是这本书的「前世」。谢谢宜芳和思芸,她们是这本书的父亲和母亲。谢谢每一位受访者,他们每一位都让我受益良多,感动非常。
谢谢我的儿子,我从来没有什么存在感的人生,因为你而有了深刻的意义。
终于拿到这本《爱孩子的100个方法》了,我可是期待了好久!作为新手爸妈,每天都在摸索如何更好地照顾我的宝贝,但有时候真的觉得力不从心,不知道哪些做法才是对的,哪些又是会适得其反。市面上关于育儿的书籍琳琅满目,看得我眼花缭乱,却又很难找到一本真正能打动我、给我明确指导的书。这次看到这本书的介绍,感觉它就像一道光,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我尤其好奇它到底是如何将“爱”这个抽象的概念具化为100个具体的方法的,这本身就充满了挑战性,也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建议,而不是那些空泛的理论。我希望它能告诉我,在日常的琐碎中,如何才能恰当地表达对孩子的爱,如何才能在不经意间传递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支持。特别是面对孩子哭闹、不听话的时候,我希望能从中找到温和而有效的方式去应对,而不是仅仅依赖惩罚或一味地妥协。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的希望,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它究竟能为我打开怎样的育儿新世界,让我在爱孩子的道路上,不再迷茫。
评分对于《爱孩子的100个方法》这本书,我只能说,它绝对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走心”的育儿书籍之一。它没有那些冰冷的数据和枯燥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温柔、细腻的笔触,与读者进行了一场关于爱与成长的对话。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情绪管理”这个话题时,所展现出的高度同理心。它承认孩子的情绪是真实存在的,也理解父母在面对孩子强烈情绪时的无助和困扰。然后,它循序渐进地教导我们如何识别、接纳和引导孩子的情绪,而不是试图压抑或否定。我尝试着书中的一些方法,比如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先安抚好自己的情绪,然后蹲下来,用平静的语气和孩子沟通,问他们“你现在是什么感觉?” 这种方法的改变,真的让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而积极的变化。以前孩子哭闹,我可能就觉得头疼,现在我能更清晰地看到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并且能更有效地给予支持。这本书让我觉得,育儿的本质,是建立一种深刻的情感连接,是让孩子感受到无论发生什么,都有人爱着他们,支持他们。
评分刚开始接触《爱孩子的100个方法》,我其实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养育孩子这件事,很少有“标准答案”,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然而,这本书的某些章节,确实让我眼前一亮,给了我不少新的启发。它并没有一上来就灌输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些非常生活化的场景,让我看到了自己可能存在的一些误区,或者说,是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我特别喜欢它对于“倾听”的解读,以前我总以为孩子说几句话,我应付一下就好了,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倾听,是去理解孩子话语背后的情感和需求,是给予他们全然的关注。还有关于“鼓励”的部分,它提出的“具体化赞美”让我茅塞顿开,原来简单一句“你真棒”远远不如“你把积木搭得这么高,颜色搭配得真好看”来得有力量。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被认可,从而建立更强的自信心。这本书让我觉得,育儿并非一成不变的规则,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调整和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它提醒我,爱不是占有,而是陪伴和引导,是让他们有机会去探索、去犯错、去学习。
评分《爱孩子的100个方法》这本书,用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打破了我对传统育儿观念的固有认知。它并没有试图教我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育儿模板,而是鼓励我成为一个更懂得观察、更富有创造力的父母。它强调的“个性化关怀”,让我意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节奏、兴趣和学习方式。与其强行让他们符合某种标准,不如去发现并支持他们的闪光点。这本书中的许多建议,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比如,它提到了“陪伴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陪伴孩子的时间,是真的全身心投入,还是只是形式上的在场。它还鼓励我们“允许孩子犯错”,并从中学习,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我总是下意识地想保护孩子不受任何伤害。但这本书让我明白,适度的挫折和失败,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一个控制者,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勇气。这本书让我感觉,我不再仅仅是在“养”一个孩子,而是在“陪伴”一个生命的成长,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完善自己。
评分坦白说,《爱孩子的100个方法》这本书,在某些章节的处理上,给我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触动。我本来以为这是一本纯粹的育儿指南,但它却常常能触及我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我反思自己作为父母的成长。有一次读到关于“界限”的部分,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要设定规则,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要设定规则,以及如何在设定规则的过程中,保持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它让我明白,设立界限并非为了限制孩子,而是为了保护他们,让他们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从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安全感。这种细腻的心理描绘,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孩子的,更是写给父母的。它帮助我认识到,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背后,往往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投射。当我们内心焦虑不安的时候,就容易对孩子过度干涉;当我们缺乏安全感的时候,就容易对孩子有过度的保护。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作为父母的不足,也给了我改正的勇气。我开始尝试着更平静地处理一些挑战,更用心地去感受孩子的每一个情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