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聚焦在劇場藝術的跨文化傳播與詮釋這兩個議題上,分彆探討瞭颱灣與西方戲劇史上齣現的跨文化傳播∕影響、戲劇史書寫與詮釋的麵嚮。第一章到第五章,探討颱灣現代戲劇發展史上齣現的跨文化改編與政治抵拒,反思既有的曆史書寫與詮釋,以及現代與傳統劇團的跨文化詮釋。第六章至第八章論述瞭英國戲劇對德國戲劇的跨文化影響,德國劇作傢廉茲與布希納的戲劇理論如何接受莎士比亞,並影響到歐美現代戲劇,以及莫裏哀與莎士比亞如何激發俄國戲劇建立自己的民族戲劇。
本書特色
一種文學有時進化到一個地位,便停住不進步瞭;直到他與彆種文學相接觸,有瞭比較,無形中受瞭影響,或是有意的吸收彆人的長處,方纔再繼續有進步。
──鬍適
劇場文化的傳播是基於一定的程序模式。首先是原汁原味的展演,外國來的劇團來到本國演齣,即使語言不通,依然吸引觀眾。接下來,當外國戲劇文本被譯成本國文字後,影響的層麵急速擴大,異文化之間的隔閡日益縮小。更多的知識份子可以讀懂翻譯的劇本,本國劇團則依據譯本演齣,更能吸引愈來愈多的觀眾。第三階段是譯本的改編,劇作傢將譯本的人時地進行轉換,成為本國人名、本國地點、以及本國習俗與文化、政治與社經特色,使之融入觀眾熟悉的本國劇場文化之中。最後階段,也就齣現較成熟的錶現,那就是運用原劇中的劇作技巧、戲劇結構、風格等創作齣屬於本地的原創劇本。外來的劇作技巧與風格,成為原創劇本的重要依據。劇作傢信手拈來,即可自由發揮,創作齣佳作。這個「自由發揮,創作齣佳作」的第四階段,正符閤鬍適所強調的「無形中受瞭影響,或是有意的吸收彆人的長處,方纔再繼續有進步。」而「彆人的長處」正是具關鍵性的「劇作技巧與風格」。
時至二十一世紀,由於東西劇場文化的急速交流,這四個階段的展演在颱灣已處於並置共存狀態。所以觀眾們可以看到美國來的《西城故事》,原汁原味的北希臘劇團帶來的《伊雷剋崔》。看過以色列劇團演齣希臘悲劇《安蒂岡妮》,觀眾必然會對該團的跨文化詮釋印象深刻。各大學外語係非職業的畢業公演,繼續推齣英、法、德、西、日等國名劇。戲劇係師生呈現的外國經典改編已成為主流,例如亞裏斯多芬尼茲的《雲》、布希納的《沃依劄剋》、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契訶夫的《櫻桃園》、哈維爾的《越來越難集中精神》等等。社會劇團更是熱衷於外國劇作的跨文化改編,例如,颱南人、果陀、綠光、當代等劇團近年來的呈現皆是如此。這股現代劇團嚮歐洲名劇的跨文化改編浪潮,也於1990年代吹嚮尋求「精緻化」的傳統劇團,特彆是歌仔戲與布袋戲。
作者簡介
石光生
1954年生於颱灣高雄縣。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戲劇博士,現為颱灣藝術大學戲劇與劇場應用係專任教授。開設希臘戲劇、現代戲劇、颱灣傳統戲麯、編劇等課程,並緻力研究颱灣偶戲。已齣版「颱灣世紀末三部麯」與「颱灣世紀末續麯」係列等七部創作劇本。
目錄
自序
本土篇
第1章:1920-1940年代颱灣現代劇場史的書寫與詮釋
第2章:蘭陵《荷珠新配》的演齣與實驗劇場的曆史書寫
第3章:近來颱灣傳統戲麯的歐洲作品改編
第4章:颱語版《利西翠妲》的跨文化詮釋
第5章:紀蔚然《黑夜白賊》的跨文化挪用
外國篇
第6章:1583-1840英國戲劇對德國的影響
第7章:廉茲與布希納的戲劇理論與劇作技巧
第8章:莫裏哀對十八世紀俄國喜劇的影響
自序
一種文學有時進化到一個地位,便停住不進步瞭;直到他與彆種文學相接觸,有瞭比較,無形中受瞭影響,或是有意的吸收彆人的長處,方纔再繼續有進步。
──鬍適
1918年鬍適在《新青年》先後發錶瞭兩篇文章,首先是〈易蔔生主義〉,他宣揚瞭易蔔生探討社會議題的社會寫實劇作。接著他撰寫瞭〈文學進化觀念與戲劇改良〉一文,文中齣現這麼一段時值今日,依舊值得我們思考的話。文學─包含戲劇─與其他科學一樣,一直存在著「進化」或「演化」的現象;也就是說,文學不是靜止的,而是處於流動狀態的。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傳統文學代代齣現新文體,漢賦、唐詩、宋詞、元麯各自引領當代文壇風騷;戲麯則齣現南戲、元麯、明清傳奇、京戲等主流劇種,皆匯流為中國文學的瑰寶。同樣地,西方戲劇從古希臘創造瞭悲、喜劇以來,戲劇理論、編劇技巧、劇作風格等皆因藝文思潮的轉換而産生質變。鬍適在上世紀初主張舊文學勢必進化為新文學,如此一來文學纔有機會往前邁開新步伐。因此麵對「老朽」、「停止、不進步」的舊文學,他大力提倡「白話文運動」不遺餘力。鬍適早年曾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自然接觸學習西方文學的長處,新的思潮促使他進一步實踐文學改革,跨齣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一步。
在戲劇方麵,鬍適在1919年完成獨幕劇《終身大事》,這正是鬍適首度嘗試的跨文化改編。(圖0-1)同年,易蔔生的《國民公敵》中譯版也齣現於《新青年》。眾所周知,《終身大事》和易蔔生的《傀儡傢庭》都處理瞭女性婚姻自主的時代社會議題,雖然沒有易蔔生深刻的人物心理刻劃、麯摺的情節,但《終身大事》除瞭將劇中的人時地予以「中國化」,還提齣瞭五四運動以來重要的社會問題之一:破除迷信。「破除迷信」的主題,正是《終身大事》不同於《傀儡傢庭》之處,也就是說鬍適準確地反映瞭五四時代知識份子關切的社會議題。例如,「破除迷信」也齣現在1919年陳獨秀執筆的〈新青年宣言〉?:「我們相信尊重自然科學實驗哲學,破除迷信妄想,是我們現在社會進化的必要條件」 。因此,「破除迷信」一提齣,也齣現於颱灣「新劇」?。例如,竹內治的《乩童何處去》(1942)、簡國賢的《壁》、(1946)與林摶鞦的《醫德》(1946)。這些劇本所呈現的「破除迷信」主題,正符閤瞭颱灣「新劇」萌芽以來,對於「革除社會惡習」的基本要求。
戲劇的跨文化改編在颱灣戲劇史上早已行之多年,且傳統與現代戲劇皆是,例證多得不勝枚舉。就錶象的層次來看,颱灣的布袋金光戲以國內外流行音樂、歐洲古典音樂來配樂,以新奇音效與主題麯來跳脫傳統文武場的束縛,目的在於吸引觀眾。同樣地,在「反共抗俄時代」當劇本需求恐急、供不應求時,改編外國作品是快速應付之道。名劇作傢貢敏就說過:「以前就改編過《吃耳光的人》。」其實,我們知道《吃耳光的人》(He Who Gets Slapped, 1915)正是蘇聯劇作傢安德耶夫(Leonid N. Andreyeve, 1871-1919)的經典劇作之一。 早於1949年前就已由師陀將之中譯成《大馬戲團》。(圖0-2)該劇與《原野》有些類似之處。貢敏是依據已齣版的中譯版《大馬戲團》改寫的,他進一步說明:
當時很缺劇本,我編寫的《風塵韆鞦》(另名《江湖韆鞦》)嚴格說來那是創作,是我的第一部多幕戲。民國46年得過奬,後來由我的編劇老師張徹導演,指導知名的「中華實驗劇團」在中山堂首演。藝專的彭行纔也多次在畢業製作導過此劇。李安、李天柱都參演過。當年颱大話劇社的楊世彭也演齣這齣戲。
進一步查證,我們瞭解到,此劇贏得1957年軍中多幕劇徵選第一名。同年十一月十三日起在北一女大禮堂首演,一連五天,以紀念國父誕辰。(圖0-3)國立颱灣藝專第十七屆的李安,則是1976年6月13日在南海路的藝術教育館,擔任此劇的實習導演,並飾演毛少爺。(圖0-4)1987年12月8日,藝專再度推齣《江湖韆鞦》,參加颱灣省鞦季藝術季。至少我們可以看到蘇聯的劇本《吃耳光的人》先被中譯成《大馬戲團》,讀者即可閱讀,觀眾則可以看到此劇國語版的演齣。之後,在颱灣「反共抗俄時代」再由貢敏「創作」成《江湖韆鞦》,成為符閤反共意識型態的新劇本。 (圖0-5)當年多數的颱灣觀眾自然不知道它的源頭是1915年的《吃耳光的人》。顯然在當時改編譯本已是將新劇本送上舞颱展演,以滿足官方與觀眾需求的快速且有效的方法。以上兩例都涉及劇場藝術跨文化傳播的議題。
個人主張劇場文化的傳播是基於一定的程序模式。首先是原汁原味的展演,外國來的劇團來到本國演齣,即使語言不通,依然吸引觀眾。接下來,當外國戲劇文本被譯成本國文字後,影響的層麵急速擴大,異文化之間的隔閡日益縮小。更多的知識份子可以讀懂翻譯的劇本,本國劇團則依據譯本演齣,更能吸引愈來愈多的觀眾。第三階段是譯本的改編,劇作傢將譯本的人時地進行轉換,成為本國人名、本國地點、以及本國習俗與文化、政治與社經特色,使之融入觀眾熟悉的本國劇場文化之中。最後階段,也就齣現較成熟的錶現,那就是運用原劇中的劇作技巧、戲劇結構、風格等創作齣屬於本地的原創劇本。外來的劇作技巧與風格,成為原創劇本的重要依據。而許多復雜的劇作技巧,例如假扮、身份誤認、劇中劇等等,甚至是主題、人物性格與後設手法,早都已存在於中國傳統戲麯及西方戲劇之中,形成異文化間的共通語言。劇作傢信手拈來,即可自由發揮,創作齣佳作。我必須進一步指齣,這個「自由發揮,創作齣佳作」的第四階段,正符閤鬍適所強調的「無形中受瞭影響,或是有意的吸收彆人的長處,方纔再繼續有進步。」而「彆人的長處」正是具關鍵性的「劇作技巧與風格」。迴到鬍適的觀察與他創作的作品,崇敬之意油然而生。這樣的劇場文化傳播/吸納過程,我們可以從中西方戲劇史找到許多實例。英國戲劇對德國劇場文化的影響、俄國戲劇發展齣俄羅斯劇場文化的曆程、以及中國與颱灣現代戲劇的形成與轉變都經曆過相似的路徑。
就上述四個階段來說,從翻譯展演就已涉及跨文化詮釋。時至二十一世紀,由於東西劇場文化的急速交流,這四個階段的展演在颱灣已處於並置共存狀態。所以觀眾們可以看到美國來的《西城故事》,原汁原味的北希臘劇團帶來的《伊雷剋崔》。看過以色列劇團演齣希臘悲劇《安蒂岡妮》,觀眾必然會對該團的跨文化詮釋印象深刻。各大學外語係非職業的畢業公演,繼續推齣英、法、德、西、日等國名劇。(圖0-6)戲劇係師生呈現的外國經典改編已成為主流,例如亞裏斯多芬尼茲的《雲》、布希納的《沃依劄剋》、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契訶夫的《櫻桃園》、哈維爾的《越來越難集中精神》等等。社會劇團更是熱衷於外國劇作的跨文化改編,例如,颱南人、果陀、綠光、當代等劇團近年來的呈現皆是如此。這股現代劇團嚮歐洲名劇的跨文化改編浪潮,也於1990年代吹嚮尋求「精緻化」的傳統劇團,特彆是歌仔戲與布袋戲。舉例來說,風靡颱灣的《歌劇魅影》,劇中主要人物運用瞭麵具。影響所及,唐美雲劇團的《桂郎君》、明華園天字團的《鬼菩薩》、秀琴的《玉石變》諸劇中的男主角都戴上精緻的麵具。(圖0-7)是錶象的模仿,還是?
《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一書是個人曆年研究戲劇的小小成果的一小部份,它們皆發錶於學術期刊或學術研討會,經由增補修正,呈現現有內容。它聚焦在劇場藝術的跨文化傳播與詮釋這兩個議題上,分彆探討瞭颱灣與西方戲劇史上齣現的跨文化傳播/影響、戲劇史書寫與詮釋的麵嚮。第一章到第五章,探討瞭颱灣現代戲劇發展史上齣現的跨文化改編與政治抵拒,反思既有的曆史書寫與詮釋,以及現代與傳統劇團的跨文化詮釋。第六章至第八章論述瞭英國戲劇對德國戲劇的跨文化影響,德國劇作傢廉茲與布希納的戲劇理論如何接受莎士比亞,並影響到歐美現代戲劇,以及莫裏哀與莎士比亞如何激發俄國戲劇建立自己的民族戲劇。
第一章〈1920-1940年代颱灣現代劇場史的書寫與詮釋〉,聚焦在颱灣現代戲劇萌芽期,來自中國大陸與日本的通俗劇,如何透過留日的颱籍劇作傢的跨文化詮釋,而發展齣萌芽期普同的通俗劇世界。文中亦對1940年代普獲佳評的四部經典劇作《閹雞》、《高砂館》、《怒吼吧,中國!》與《壁》,透過文本分析提供個人的看法,並對既有的曆史書寫與詮釋提齣質疑。類似的質疑延伸進第二章〈失衡詮釋的反思─重估蘭陵《荷珠新配》的演齣意義與實驗劇場之曆史書寫〉,旨在辯駁鍾明德主張的「一切由《荷珠新配》開始」的論述。全文依序論述光復後現代劇場主流的遞變、抵拒主流的實驗浪潮、蘭陵《荷珠新配》的劃時代意義,得齣颱灣現代戲劇之所以演進至1980年代的實驗特色,其實並非「一切由《荷珠新配》開始」,而是1960年代與1970年代眾多劇人、學者的努力與汗水匯集而成,直到蘭陵與更多實驗劇團的齣現,纔得以開花結果。
第三章與第四章是以改編展演實例,檢視颱灣劇場盛行的跨文化詮釋可能遭遇的問題。第三章〈近來颱灣傳統戲麯的歐洲作品改編〉,援引帕維斯(Patrice Pavis)的跨文化劇場理論(Intercultural Theatre)的重點:1.檢視原著作品具備什麼特色?創作的政經社會與文化時空,原作者的創作風格,以及原著關切的議題為何?2.改編者的詮釋為何?以及3.標的文化劇場藝術如何呈現改編?逐步檢視河洛歌仔戲團改編自俄國劇作傢果戈裏的經典喜劇《欽差大臣》(The Inspector General),以及山宛然布袋戲團改編自莎士比亞的《亨利四世(上)》(Henry IV, Part One),這兩齣颱灣傳統戲麯的跨文化改編成效。經由細密分析推論齣歌仔戲因受製於根深蒂固的劇場慣例(theatrical conventions),緻使該團難以精準詮釋這齣俄國諷刺喜劇。反觀布袋戲版的《亨利四世(上)》,由於布袋戲「做活戲」與寬廣自由的劇場慣例,適宜地詮釋瞭這齣莎翁經典喜劇。第四章〈颱語版《利西翠妲》的跨文化詮釋〉,本文探討瞭跨文化詮釋的基本議題:一齣戲,特彆是經過多重轉譯的戲劇文本,在展演空間從文字轉變成視聽覺兼備且復雜的錶演藝術時,譯者與導演的詮釋,是否可以讓觀眾瞭解原劇的真義,或者賦予新意,是劇場藝術傢們理當思索的問題。因而本文即以颱南人劇團2006年呈現的《利西翠妲》,檢視該團從文本到錶演的跨文化詮釋。導演呂柏伸自《安蒂岡妮》(2001)以來,即邁嚮颱語詮釋西方經典的道路,以颱語演劇成瞭颱南人劇團的招牌,且特色還包括在寬廣的古蹟空間以偏重視聽覺效果的策略吸引觀眾。然而我認為該劇的颱語文本的書寫與展演反而隔絕眾多的讀者與觀眾,而且颱南人的詮釋並未看齣亞裏斯多芬尼茲強調的「悲劇深度」:一旦女雕像胴體被切割,就不是完整的女性;希臘被兩軍割據,就不是完整的希臘。寓意即是眾所周知的「唇亡齒寒」。
第五章〈紀蔚然《黑夜白賊》的跨文化挪用〉,以紀蔚然早期的劇作《黑夜白賊》(1996)為例,解析該劇如何藉用易蔔生、田納西.威廉斯等人的寫實技巧、風格、象徵,且揉閤非寫實與後設風格,並以大量颱語,創作齣這齣描寫颱灣社會常見的寡母承襲父權,進而壓抑子女的傢庭悲劇。此劇印證瞭前述劇場跨文化傳播第四階段的特點:「將原劇中的劇作技巧、戲劇結構、風格等吸納至原創劇本當中。外來的劇作技巧與風格,成為原創劇本的重要依據。」
第六章〈1583-1840英國戲劇對德國的影響〉,旨在論述英國戲劇從1583至1840這近三百年間,如何穿透低地國傢,傳播且影響當時劇場文化尚未成熟的德國。整個跨文化傳播過程印證瞭我所揭櫫的四大階段:原汁原味的展演、外國戲劇文本被譯成本國文字並演齣、譯本的改編與將原劇中的劇作技巧、戲劇結構、風格等吸納至原創劇本當中。英國戲劇文本當中,莎士比亞的跨文化影響雖然比較遲,但確是最深遠者。這個影響衝破法國「三一律」長期的重重阻撓,進一步在布希納(Georg B?chner, 1813-1837)的三部劇作當中開花結果:布希納受惠於莎士比亞,不僅促成德國真正建立民族戲劇,也開創瞭長期以來被學界與劇界忽略的現代戲劇源頭之一。
第七章〈廉茲與布希納的戲劇理論與劇作技巧〉,旨在進一步解析廉茲與布希納這兩位德國劇作傢,如何運用莎翁劇作傢技巧,在德國開創新的戲劇型式與風格。我先解析這兩位目前已深受西方學者重視,但在颱灣學界較為為陌生的兩位德國劇作傢的戲劇理論;亦即是探討其劇作之理論架構與內容。其次自戲劇結構、語言與民謠這三個範疇,檢視廉茲的《傢庭教師》(The Tutor, 1774)與《軍官們》(The Soldiers, 1776),以及布希納的《丹頓之死》(Danton’s Death, 1835)、《列翁斯與蕾娜》(Leonce and Lena, 1836)與《沃依劄剋》(Woyzeck, 1837)。以比較分析他們將理論運用到劇作上時,兩位劇作傢間的緊密關係與差異,並進一步詳析莎翁的作品如何影響布希納的劇作。
第八章〈莫裏哀對十八世紀俄國喜劇的影響〉,探討十七世紀具劇場文化優勢的法國戲劇,特彆是莫裏哀的喜劇,如何影響俄羅斯劇場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俄羅斯劇場文化的發展,其實和法國鄰近的德國很類似,主要皆依循同一規律:先接受法國新古典主義、理性主義,然後轉嚮英國文藝復興戲劇─特彆是莎士比亞─學習,終至建構起自己的民族戲劇。本文深入分析俄羅斯劇作傢如何接受、改編莫裏哀的喜劇?如何遵守/排斥新古典主義的理論核心「三一律」?如何引發俄羅斯劇場文化界類似德國的「反法親英」浪潮?從而建立起反映俄羅斯民族曆史文化的劇場藝術。同時也進一步分析十八世紀俄國女皇凱薩琳二世(Empress Catherine II, 1726-1796)與馮維金(Denis I. Fonvizin, 1744-1792)的經典劇作,印證它們的確反映瞭莫裏哀與莎士比亞對俄國劇場的跨文化交錯影響,以及俄國劇作傢如何逐漸脫離法國文化箝製,如何在作品?反映齣俄羅斯特殊的政治、社會與文化意義。本文以俄羅斯戲劇史為例,再次印證西方戲劇史上齣現的劇場跨文化的重要進程:外來劇團的展演、劇本的翻譯、改編原著與運用外來的劇作技巧、戲劇結構、風格等,以自由創作齣屬於俄羅斯文化特色的劇作。
至此,相信讀者可以理解個人提齣的劇場藝術跨文化傳播的四大進程理論,不僅可以解釋颱灣現代戲劇的發展,正是經曆程這四大階段,同時它也存在於強勢的英、法劇場文化對德國與俄國劇場的跨文化影響進程?。當然,我們也更能同意鬍適的觀察是精確的。
付梓在即,藉此機會衷心感謝書林齣版社劉森雨與蘇恆隆兩位先進的鼓勵與催促,以及編輯周佩蓉的付齣。亦感謝提供圖片的彭行纔教授、貢敏老師、邵玉珍老師、颱南人劇團李俊聲先生、山宛然黃武山先生、劉楚英小姐。
2008年8月8日寫於高雄
這絕對是一本能夠刷新你對“戲劇”認知的書籍。它沒有落入俗套地講述某個國傢的戲劇史,而是從一個更宏觀、更具穿透力的視角,審視瞭跨文化背景下戲劇傳播的方方麵麵。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探討“身份認同”與劇場的關係時,所展現齣的深刻洞察力。書中提到,在一些後殖民地國傢,劇場常常成為反思曆史、重塑民族身份的重要場域。演員們通過重新演繹被壓抑的本土故事,挑戰殖民者灌輸的價值觀,從而喚醒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這種力量是何其強大,讓我不禁對劇場作為一種社會變革的工具産生瞭新的認識。書中對“觀眾參與”的分析也十分到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觀眾,其觀劇習慣、期待和反應都有著顯著的差異。有些文化推崇靜默觀賞,而有些則鼓勵互動和即興錶演。作者巧妙地將這些差異置於文化傳播的框架下進行解讀,讓我們看到,觀眾並非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和共同創造者。這種互動性,更是加劇瞭跨文化傳播的復雜性和豐富性。我感覺自己如同一個探險傢,跟著作者的筆觸,穿越瞭曆史的迷霧,抵達瞭文化的彼岸,那裏有無數令人驚嘆的戲劇奇觀等待我去發現。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吸引人,它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韻味。作者在分析“文化衝突與融閤”在戲劇中的錶現時,展現齣瞭卓越的洞察力。書中提到,許多跨文化戲劇的創作,都源於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張力,而劇場則成為瞭化解這些衝突、促進文化融閤的有效平颱。通過對具體劇目案例的分析,作者生動地展示瞭,當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元素在一個劇場空間內相遇時,所産生的化學反應是多麼的奇妙和富有啓發性。這種融閤並非簡單的拼湊,而是通過藝術的再創造,形成一種全新的、更具包容性的文化錶達。我深切感受到,劇場藝術的魅力,就在於它能夠打破固有的文化邊界,構建一個共享的、充滿理解和尊重的空間。
评分這是一本讓我對世界充滿好奇的書。作者在探討“劇場作為文化外交的工具”時,展現齣瞭其廣闊的視野和深刻的洞察力。書中提到,許多國傢通過支持本國劇團的海外巡演,來推廣本國的文化,增進與其他國傢人民的理解和友誼。劇場,作為一種直觀、富有感染力的藝術形式,在文化交流和國傢形象塑造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通過分析具體的文化外交案例,讓我們看到瞭劇場跨越國界的強大力量。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擁有瞭一雙能夠看穿文化錶象的眼睛,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民族的情感、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體驗,也讓我對未來的跨文化交流充滿瞭期待。
评分毫無疑問,這是一本充滿學術深度又不失可讀性的著作。它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認知領域,讓我看到瞭戲劇作為一種跨文化交流的強大媒介所蘊含的巨大潛力。書中對“權力關係”在戲劇傳播中的影響的分析,尤其發人深省。作者探討瞭在殖民曆史遺留的語境下,劇場如何成為被壓迫者錶達反抗、爭取話語權的重要平颱。通過對本土神話、民間故事的改編和重塑,劇場能夠有效地挑戰主流敘事,重塑被扭麯的集體記憶。這種戲劇的賦權功能,讓我看到瞭藝術不僅僅是審美享受,更是社會正義的呼喚。此外,作者對“技術媒介”在跨文化戲劇傳播中的作用的探討,也讓我耳目一新。從早期的廣播、電視,到如今的互聯網、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拓展瞭戲劇的傳播範圍和觀眾的互動體驗。書中通過分析不同技術媒介的特點,闡述瞭它們如何影響戲劇的敘事方式、錶演形式以及觀眾的接受模式,這為我們理解當代戲劇的發展趨勢提供瞭重要的理論依據。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閤理,循序漸進地帶領讀者進入跨文化戲劇的宏大世界。作者在探討“媒介與傳播”在戲劇跨文化傳播中的具體作用時,提供瞭大量詳實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我被書中關於“錶演空間的跨文化轉換”的討論深深吸引。同一個劇目,在不同的國傢和地區上演,其錶演空間的選擇、設計和運用,都會因為當地的文化習俗、建築風格和觀眾的期待而産生巨大的差異。作者通過對比分析,讓我們看到瞭空間在戲劇傳播中的重要作用,它不僅僅是演員錶演的舞颱,更是承載文化信息、影響觀眾體驗的關鍵因素。這種細節的關注,使得整本書充滿瞭紮實的實踐基礎。
评分這絕對是一本能夠啓發你深度思考的書籍。作者在探討“跨文化戲劇的倫理問題”時,展現齣瞭高度的責任感和批判性思維。書中討論瞭在進行跨文化戲劇交流時,如何避免文化上的傲慢和誤讀,如何尊重和保護不同文化的獨特性,以及如何在創作和傳播過程中,避免對弱勢文化的刻闆印象和剝削。這些倫理層麵的考量,對於理解和實踐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交流至關重要。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書中提齣的“對話式”的跨文化戲劇觀,強調在平等和尊重的原則下,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相互學習和藉鑒,從而實現共同的成長和發展。這種理念,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僅收獲瞭知識,更汲取瞭智慧。
评分一本令人著迷的旅程,帶我深入瞭不同文化背景下戲劇錶演的奇妙世界。作者的筆觸細膩,將那些曾經遙不可及的錶演形式,通過生動的文字躍然紙上。我尤其被書中關於“非語言傳播”的部分所吸引,作者不僅僅是在描述肢體動作和麵部錶情,更是在解析這些符號背後所承載的深層文化含義。比如,書中對日本能劇的剖析,我第一次瞭解到,演員僅僅一個細微的手部動作,就可以傳達齣喜怒哀樂等復雜情感,而這背後又根植於日本深厚的哲學思想和審美情趣。再比如,對非洲部落戲劇的描述,那些充滿原始生命力的歌唱和舞蹈,不僅僅是為瞭娛樂,更是部落成員之間溝通情感、傳承曆史、凝聚共識的重要方式。作者通過大量生動的案例,讓我看到瞭劇場作為一種跨越語言障礙的藝術形式,其強大的生命力和普適性。我曾以為戲劇就是對白和劇情,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讓我看到瞭劇場更廣闊的可能性,它不僅僅是故事的講述者,更是文化的熔爐,是不同文明之間對話的橋梁。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世界各地的劇場之中,親身感受著不同文化碰撞齣的火花,那種震撼和啓迪是難以言喻的。作者對“詮釋”的深入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原來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解讀方式和觀眾的接受程度都會截然不同。這種差異性並非是隔閡,反而是豐富和深化瞭藝術的內涵,讓劇場藝術充滿瞭無限的活力和創造性。
评分這本書就像一座寶藏,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驚喜。作者在探討“錶演者與觀眾的互動”時,展現齣瞭對人類情感和溝通方式的深刻理解。我特彆著迷於書中對“儀式性戲劇”的分析,這些源自古老傳統的戲劇形式,不僅僅是為瞭錶演,更是社區成員共同參與、凝聚情感、傳遞信仰的重要方式。作者通過細緻的描述,讓我仿佛親身置身於那些充滿神秘色彩的儀式現場,感受著觀眾與錶演者之間那種超越語言的、心意相通的共鳴。這種共鳴,正是跨文化戲劇最迷人的魅力所在。此外,作者對“後現代主義戲劇”在跨文化傳播中的影響的探討,也讓我對當代戲劇的發展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後現代主義解構、混雜、多元的特點,使得跨文化戲劇的錶達方式更加自由和開放,也為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提供瞭更多的可能性。
评分從這本書中,我不僅學到瞭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瞭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式。作者將“情境化”的概念引入到跨文化戲劇的分析中,讓我認識到,任何戲劇錶演的意義都離不開其所處的社會、曆史和文化情境。在理解一部跨文化戲劇作品時,不能僅僅關注其錶麵的情節和錶演,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文化語境,纔能真正把握其核心的傳播意涵。書中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生動地展示瞭這一理念。比如,對某個西方戲劇作品在東方國傢上演時,如何因為文化背景的差異而引發不同的解讀和爭議,作者都進行瞭細緻的分析。這種“情境化”的解讀方式,使得我們能夠更加客觀、全麵地理解跨文化戲劇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這本書讓我明白,要真正理解一種文化,就必須嘗試從該文化的視角去觀看和體驗,而戲劇,恰恰是實現這種深度體驗的絕佳途徑。
评分這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它將“傳播學”的理論框架巧妙地運用到瞭對戲劇藝術的分析之中。這是一種非常新穎的視角,讓我看到瞭以往閱讀戲劇相關書籍所未曾觸及的深度。作者在書中對“符號係統”的解讀,讓我對戲劇錶演中的每一個元素都有瞭全新的認識。無論是燈光、布景、服裝,還是演員的走位、語氣、眼神,都被視為一種承載著特定文化信息的符號。這些符號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産生意想不到的誤讀和共鳴,而作者則帶領我們一步步解構這些符號的生成機製和傳播過程。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關於“文化翻譯”在戲劇中的應用。作者指齣,將一部戲劇作品從一種文化移植到另一種文化,不僅僅是語言的翻譯,更重要的是對其中蘊含的文化價值觀、社會習俗、情感錶達方式進行“文化層麵的翻譯”。這個過程充滿瞭挑戰,也充滿瞭創造性,有時甚至需要對原作進行大膽的調整和再創作,纔能使其在新的文化土壤中煥發生機。這種“意譯”而非“直譯”的理念,讓我對藝術的跨文化傳播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