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分:快乐就在不完美的那条路上

99分:快乐就在不完美的那条路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Tal Ben-Shahar
图书标签:
  • 自我成长
  • 积极心理学
  • 幸福感
  • 人生哲理
  • 情绪管理
  • 不完美
  • 接纳自我
  • 生活感悟
  • 个人成长
  • 心态调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其实,就是因为人生不完美,才美。
转个想法你会发现──99分比100分更好!

你想拥有完美的人生吗?

  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的期盼下,都努力在各方面追求完美──设法看起来更年轻、赚更多钱、随时都显得很快乐。但根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更快乐:哈佛最受欢迎的一堂课》作者班夏哈的说法,追求「完美」本身可能正是我们追寻快乐的途中最大的障碍。

还是你想活得更快乐?

  班夏哈运用正向心理学领域的突破性新研究──也就是他在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一堂课中教导的科学原理──引领我们放弃追求完美的不可能任务,踏上通往真正快乐、富裕和满足的道路,指出看待成功和失败的最佳方式。

  他在书中还提供了自我反省的练习、静思冥想的方法,以及适时插入的小提醒,帮助我们重新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他提出许多强而有力的论证告诉我们,并不是非得追求完美,才能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

作者简介

塔尔.班夏哈(Tal Ben-Shahar)

  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更快乐》(Happier)的作者。他开的课是哈佛大学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一堂课,目前则在世界各地担任顾问及演说讲课,对象包括跨国组织、社会大众及高危险族群。他是哈佛大学的组织行为学博士及哲学及心理学学士。

译者简介

齐若兰

  台大外文系毕业,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校区新闻硕士。曾任职好时年出版社、天下杂志、康健杂志,目前自由从事文字工作。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作者序

前言

理论篇

第一章 接受失败
第二章 接纳自己的情绪
第三章 接受成功
第四章 接受现实

应用篇

第五章 理想的教育方式
第六章 理想的工作方式
第七章 理想的爱情

修练篇

第八章 静思一:真正的改变
第九章 静思二:认知疗法 
第十章 静思三:不完美的忠告
第十一章 静思四:完美的新世界
第十二章 静思五:受苦的意义
第十三章 静思六:白金律
第十四章 静思七:是啊,但是…
第十五章 静思八:欣然接受老化
第十六章 静思九:大骗局
第十七章 静思十:知之与不知

结语

图书序言

作者序

过去十年来,我一直在教快乐学。

  和许多在大学任教的人一样,起初这个题目只是我个人的兴趣,后来却变成我从事学术研究的主题。我刚开始思考快乐的问题时,还是个成功但不快乐的学生,之前则是个成功但不快乐的职业运动员。由于很想了解自己不快乐的原因,我一头栽进当时新兴的正向心理学。传统心理学主要在探讨精神官能症、忧郁、焦虑等问题,正向心理学则把重心放在个人、组织和社区之所以欣欣向荣的条件。简单的说,正向心理学就是快乐的科学。

  我从研究正向心理学当中,得到很多收获,很希望和别人分享我的心得。当然,我一向都知道大家对于快乐这个题目很感兴趣,但我刚开始以写作和演说的方式探讨如何拥有快乐而有意义的人生时,完全没料到大家对这个题目的兴趣竟然如此浓厚。

  从读者的来信、和学生的对话、以及研讨会的讨论中,无论谈话对象是上海的企业家、坎培拉的政治领袖、纽约的高危险群青少年、开普敦的新闻记者、或巴黎的教师也好──我看到许多充满热情、全力以赴的人如何改善自己的生活,并增进社会的福祉。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我渐渐了解,这些截然不同的群体除了对如何快乐生活都很感兴趣之外,还有其他的共同点,而且当他们想变得更快乐时,也面临一些共同的阻碍。其中一个障碍是,他们渴望追寻的理想境界不止是快乐的人生,而且还得是完美的人生。

  我之所以清楚意识到这点,是因为当我和别人讨论快乐这个话题时,有两种令人讶异的反应一再反覆出现。首先,人们常常说自己不快乐,但是当他们进一步描绘自己的生活和感觉时,我发现,显然他们真正想说的是他们并非随时都很快乐。其次,他们会表示,我并不像他们想像中的「快乐专家」那样,随时都兴高采烈的。当我谈到我的失败或恐惧时,他们很讶异即使有这些不愉快的遭遇,我仍然认为自己很快乐。这些反应背后的假设是,真正快乐的人完全不会感到悲伤、焦虑或恐惧,他们的人生也不会经历挫折或失败。看到不同世代、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都同样弥漫着这样的假设,我了解一个惊人的事实:我们週遭充斥着完美主义者。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逐渐好转的完美主义者,但从来不曾意识到完美主义已经是如此普遍的现象。我有许多熟人都是完美主义者,但他们自己可能不会这么形容自己,或许别人也不认为他们是完美主义者,然而他们的种种假设、思考方式和行事风格却完全吻合完美主义者的定义。更重要的是,他们或多或少都深受完美主义之害。

  本书的内容乃是在探讨完美主义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才能克服完美主义的障碍,拥有更快乐的人生。和我的前一本书《更快乐:哈佛最受欢迎的一堂课》(Happier)一样,都是以练习手册的方式呈现。照理说,如果想充分理解本书的意义并从中获益,读者应该好像读小说一样,一口气把它读完。但我建议各位最好还是从从容容地阅读本书,偶尔停顿一下,再继续读下去,慢慢来,花点时间思考本书的内容,并且应用在生活之中。本书中还会不时插入一些小提醒──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或想法,让读者停下来沉思一下,因此能更透彻理解和吸收本书的内容。读者可以自己一个人做这些练习,也可以找个伴一起做,或在团体中讨论。对个人发展有兴趣的读书会或是想要增进亲密关系的情侣都可以把本书当成讨论素材。

前言

在寒冬中,我终于了解我的内心深处藏着永远的夏日。
                       ──卡谬(Albert Camus)

  一月中,我穿过哈佛中庭,往校园另一端的心理系馆走去,对週遭的一切完全视若无睹。抵达系馆后,我站在教授办公室门前,睁大眼睛,盯着成绩公布栏,一栏栏扫瞄上面的学生证号码,却发现我很难看清楚眼前的字。焦虑再度令我几近盲目。

  大一、大二的时候,我很不快乐。每天战战兢兢,随时都深怕大难临头。万一上课时,我漏听了某个关键名词,该怎么办?万一讨论课中,我一时没留意,回答不出教授的问题,该怎么办?万一在提交论文之前,没有时间再作第三次、或最后一次校对,该怎么办?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我的表现不够完美,甚至一败涂地,以至于最后没办法变成我希望的样子,过我向往的生活。

  那天,站在教授门前,我最大的恐惧成真了,我果然没拿到A。我跑回寝室,把房门锁起来。

  没有人喜欢失败,但是正常的厌恶失败和强烈害怕失败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厌恶失败会驱使我们採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并且更加努力,以达到成功的目的。相反的,强烈害怕失败的情绪往往变成一大阻碍,令我们拚命拒绝失败,不愿承担任何成长过程中的必要风险。这种强烈的恐惧不但会减损我们的表现,也会危害我们的心理健康。

  失败是人生无法避免的一部分,而且也是成功的人生不可或缺的经验。每个人都是先跌倒,才学会走路;经过牙牙学语的过程,才学会说话;投篮不进很多次后,才开始找到准头;先在纸上胡乱涂鸦后,才懂得把颜色涂在方框框里。强烈害怕失败的人往往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我们如果无法学会失败,就不懂得如何学习。

  十年后,我在哈佛大学宿舍的餐厅吃中饭。这时候是十月,秋季班已经开学了,窗外的树叶多已转成耀眼的橙、红和黄色。但最吸引我的,却是将红未红的叶子兀自犹豫着要不要让大自然为它们染上更鲜艳的色彩。

  「老师,我可以坐这个位子吗?」一个叫麦特的大四学生问我。我嘴里塞满食物,只能微笑点头。「听说你这学期开了一门讨论快乐的课?」麦特一边在我对面坐了下来,一边说。

  「没错,这门课谈的是正向心理学,」我回答,很想向他说明新课程的内容。但是我还没来得及说,麦特就插嘴:「你知道吗,我的室友史提夫修了你的课,所以你最好小心一点。」

  「为什么要小心一点?」我问他,以为他会吐露史提夫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他说:「因为如果我看到你露出不快乐的样子,我就要告诉史提夫。」

  麦特显然是在开玩笑,或至少是半开玩笑。不过隐藏在他的话语背后的假设,却需要认真看待:快乐的人生中充满了源源不断的正面情绪,因此会忌妒、愤怒、失望、悲伤、恐惧、焦虑的人就不是真正快乐。但事实上,唯有精神病患(和已过世的人)才有可能毫无这些正常的不愉快情绪。偶尔出现这类情绪其实不是坏事──表示我们应该没有精神病,而且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活着。

  弔诡的是,如果我们不容许自己体验痛苦,我们就限制了自己快乐的能力。我们所有的感觉都在相同的情绪管道中流动,所以当我们阻断痛苦的感觉时,我们也间接阻断了快乐的感觉。当痛苦的情绪没有获得适度纾解时,就会变得愈来愈严重。等到情绪终于宣洩出来,就会一发不可收拾,令我们难以承受。

  人生必然有痛苦,因此拒绝痛苦等于在否定人性。想要有充实快乐的人生,就必须容许自己完完整整地体验酸甜苦辣各种情感。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容许自己流露天性。

  从外表看来,克莱尔(Alasdaire Clayre)的人生十分完美。学生时代,他就是英国牛津大学的风云人物,后来更成为知名学者,不但备受赞誉,也获得无数奖项。他从来不会把自己侷限在象牙塔内,除了卓越的学术成就外,他还出版了一部小说和一本诗集,更录制过两张唱片,里面有些曲子是他自己的创作。后来他更亲自编剧、导演和制作了十二集关于中国的电视纪录片《龙之心》(The Heart of the Dragon)。

  克莱尔因为这部纪录片而荣获美国艾美奖(Emmy Award),但他没有亲自出席领奖。就在纪录片完成后不久,四十八岁的克莱尔迎向疾驶而来的火车,自杀身亡。

  如果他当初知道自己即将赢得艾美奖,他的命运可能会有所不同吗?克莱尔的前妻表示:「艾美奖是成功的象征,所以对他而言,得奖当然有重大意义,能强化他的自尊。」但她接着说:「不过他已经拥有太多比艾美奖还伟大的成功象征了,」却从来无法从中得到满足,「每一次他展开新工作时,都需要新的肯定。」

  在克莱尔眼中,自己的所作所为一直都不够好。虽然他显然有非凡的成就,却从来不认为自己很成功。他等于在拒绝成功。首先,他不停地拿几乎不可能达到的标准来评断自己。然后,即使达到了几乎不可能达到的目标,他很快又会认为这次的成功根本微不足道,于是继续追求下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追求成功是人类的天性,许多人也因为这股驱动力而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不但缔造个人成就,也促进社会进步。高期许能带来高报酬。然而如果我们想要获得成功和充实的人生,那么我们订定的成功标准就必须切合实际,而且必须能享受成功的乐趣。我们的梦想必须根植于现实的基础上,同时要懂得欣赏和感谢自己获得的成就。

  以上三个故事──成绩不理想带给我的高度焦虑、麦特警告我最好随时都表现得很快乐、以及克莱尔无法享受成功乐趣的悲剧,正好点出了完美主义三个独特但又相关的面向:拒绝失败、拒绝痛苦、和拒绝成功。我们在生活週遭和自己的内心世界都可以看到这三个完美主义的面向所引发的负面效应。

  我们看到深怕失败的学童不敢大胆跨出脚步,他们不再尝试,也愈来愈无法学习和成长。我们看到深怕失败的大学生做事愈来愈拖拖拉拉,如果不确定能获得理想的结果,就不敢展开任何计画。我们也看到职场上弥漫着恐惧失败的风气,每每选择已通过重重考验的安全(但平庸的)做法,而不惜牺牲创新的精神。

  对失败的强烈恐惧不止表现在这类行为上面,有时候我们把这样的恐惧埋藏在心底。每个人都有一些像这样的朋友,他们随时都显得兴高采烈的,即使面对重大挫折都一样,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客观现实,他们总是保持乐观。即使遭遇重大创伤和悲剧,仍然很快就振作起来,看不出受过任何打击。虽然正面的态度和韧性有益健康,但如果我们只因为想像中的快乐人生不应有任何痛苦,就拒绝品尝痛苦的滋味,长期下来仍然很不健康。弔诡的是,如果我们在情感上走短线──只为了避免某些感觉就绕道而行──结果反而不会那么快乐。

  我们很容易理解完美主义者为何会拒绝失败和拒绝痛苦,但令人讶异的是,完美主义者也拒绝成功。很多人即使「拥有一切」仍然不快乐,就是最好的写照。如果我们唯一的梦想就是拥有完美的人生,那么我们注定会大失所望,因为在真实世界里,这样的美梦永远不可能实现。卡莱尔正是因为抱持强烈的完美主义,所以在他眼中,从真实人生中获得的一切成就都微不足道,他完全没办法从成功中得到真实而持久的快乐。

想想看
在上述三个故事中,你有没有看到自己或熟人的影子?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都认为完美主义是一种神经官能症。心理学家布恩思(David Burns)在一九八○年如此描绘完美主义者:「他们会设定难以达到、毫无道理的高标准,努力不懈地拚命想达到不可能的目标,而且完全从生产力和成就的角度来评估自我价值。」近年来,心理学家开始把完美主义看得更复杂,并开始探讨完美主义在哪些情况下并非全然负面。结果心理学家发现完美主义有些时候也会带来好处,驱使我们更加努力,并且设定更高的个人标准。

  有鑑于此,今天的心理学家会区分正向的完美主义(懂得变通和健康的完美主义)和负向的完美主义(不知变通和神经过敏)。我认为这两种完美主义不管在本质上或造成的后果都南辕北辙,因此我宁可用不同的名词来表达。我在本书中提到负向的完美主义时,会单纯称之为「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提到正向的完美主义时,则会称之为「最优化主义」(optimalism)。

  牛津字典为「optimal」下的定义为:「最好的、最有利的,尤其在某些特殊状况下」。我们经常都在设法找到最理想、最优的状态──不管是把我们每天(或一生)的有限时间做最好的利用,或以手头有限的预算买到最好的房子。我们承认现实的限制──每天只有二十四小时,我们只有这么多钱可以花──并据以安排我们的生活。

  提出正向心理学的心理学家对这门学问的描述是:「探讨人类最优表现的科学研究。」他们知道,人类有其潜在的限制,人生必须有所取舍,没有人可以拥有一切。正向心理学提出的根本问题是:我们可能过的最理想人生会是什么样子?从这个角度而言,强调最优状态的正向心理学和一般的自助运动大不相同,自助运动往往诱使我们想像和向往完美的人生。然而弔诡的是,这样的向往可能带来强烈的挫折感和不快乐的情绪。

  完美主义者和最优化主义者最重要的不同点在于,前者基本上拒绝现实,而后者会接受现实。我们之后会探讨这个重要的差异,不过目前先探讨两者对于失败、痛苦和成功有何不同的认知和反应。

  完美主义者一心期盼通往任何目标的途径(甚至整个人生旅程)都是非常笔直、安稳的,一路上不会碰到任何阻碍。当过程不像他期望的那么平顺时──比方说,他没能达成某项任务,或事情的发展不如预期时──他就变得非常沮丧,不知所措。完美主义者拒绝失败,最优化主义者却能接受失败,认为失败是人生的一部分,和成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明白,无论是没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工作,或是和另一半争吵,都是充实而满足的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他尽可能从失败的经验中学习,变得愈来愈坚强,也愈来愈有韧性。我在大学时代之所以觉得很不快乐,主要原因就是我无法将失败看成学习的必经之路和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完美主义者认为快乐的生活是由源源不绝的正向情绪所构成。由于他渴望快乐,所以拒绝痛苦。当他没能获得自己向往的工作机会,或因为一段重要关系的结束而陷入痛苦时,他不容许自己悲伤。另一方面,最优化主义者接受活着就不免要面对痛苦的现实,他容许自己悲伤和痛苦,无论是悲是喜,他都经由这些感觉,获得更深刻的人生体验。麦特(就是半开玩笑地警告我,如果他看到我不快乐,就要向室友告状的那个学生)以为教快乐学的老师就应该随时都兴高采烈的。麦特的想法不只不切实际,而且事实上正是不快乐的原因之一。

  完美主义者永远都不满足,他们不断设定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和标准,因此打从一开始,他们就拒绝成功的可能性。无论有再高的成就──无论在学校多么出类拔萃,或在职场上如何步步高升,都无法带给他们快乐。无论拥有多少财富、婚姻多么美满、多受同侪肯定,在他们眼中,永远都不够好。其实他们一直把成功排拒在自己的人生之外,因为无论从客观的角度看来他们是多么成功,他们从来都不觉得自己很成功。

  最优化主义者也会设定极高的标准,但由于他们的标准乃建立在现实之上,所以是可以达到的目标。达成目标时,他们能欣赏自己的成就,并且花时间感受成功的乐趣和自己的感激之情。从这个角度看来,最优化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最大的差别在于,最优化主义者能接受现实,当他们达成目标时,能感受到真正的满足和成功的喜悦。完美主义者克莱尔一辈子都拚命追求成功,但由于他对成功的定义根本不切实际,所以他永远也达不到(自己心目中的)成功,结果一辈子都不快乐。

  完美主义者拒绝现实,并且以自己幻想的世界取而代之──在那个世界哩,没有失败,没有痛苦,而且他们的成功标准无论多么不切实际,都能达成。最优化主义者接受现实,他们明白现实人生不免会有失败和伤悲,而且必须根据切实可行的标准来衡量成功。

  完美主义者因为拒绝现实而在情绪上付出惨痛的代价。由于失败的可能性始终都存在,所以他们拒绝失败的态度带来严重的焦虑。由于他们拒绝痛苦的情绪,痛苦的情绪反而会因为受到压制而更加强化,最后带来更多痛苦。由于他们拒绝面对现实条件的限制,结果往往设定了不可能达到的不合理标准,由于他们永远也达不到目标,所以他们随时都有很深的挫折感,永远都觉得不满足。

  另一方面,由于最优化主义者接受现实,因此会带来正向的情绪,过着充实而满足的生活。尽管他们也不喜欢失败,但由于他们能接受失败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所以比较没有那么焦虑,从事任何活动时,也比较乐在其中。他们认为人生在世,就一定有痛苦,所以他们不会刻意去压抑痛苦的感觉,并因而加深了痛苦,反而会实际去体验痛苦,从痛苦中学习、成长,然后继续向前走。由于他们接受现实世界的限制,他们会设定达得到的目标,因此也比较能体会和享受成功的乐趣。

完美主义者    
拒绝失败      
拒绝痛苦的情绪
拒绝成功      
拒绝现实      

最优化主义者
接受失败
接受痛苦的情绪
接受成功
接受现实

  基本上,完美主义者认为理想人生是完美无暇的,他们拒绝任何不符理想的情况,结果每当达不到自己不切实际的标准时,就变得痛苦不堪。最优化主义者则接受人生的种种现实,并且将人生所给予的一切发挥到极致。

想想看

  你有没有在人生哪方面觉得自己比较像个最优化主义者?在哪方面你觉得自己比较像个完美注意者?

  本书总共分为三部份。我在第一部中铺陈完美主义的理论,进一步阐述以上讨论的种种概念。第一章探讨接受失败的重要性,以及我们需要学会失败,否则就无法学习。第二章探讨的是,我们需要接纳自己的情绪,容许自己展露人性。第三章讨论接受成功的重要性,一个人尽管胸怀大志,设定的目标仍然要切合实际,同时在达到目标的时候,应该要懂得欣赏自己的成就。本部的最后一章谈的是接受现实乃是克服完美主义倾向的重要基石。

  我在第二部中,会将第一部探讨的概念应用在不同的领域。第五章讨论教师和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快乐和成功;第六章探讨职场上的完美主义和最优化主义,说明抱持最优化主义的心态有什么好处;我在第七章中主张,要找到真爱,就必须放弃寻找完美爱情的不实际想法。

  第三部包含了一系列对于完美主义不同面向的思考。静思一探讨为何要改变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往往十分困难,尤其是很难改掉完美主义的倾向;静思二介绍因应完美主义的认知治疗技巧;我在静思三中针对如何给别人忠告,提出了我的忠告;静思四讨论面对心理疾病时,什么时候适合採用精神医学的药物治疗方式;静思五探讨受苦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静思六强调自爱的重要;静思七探讨完美主义如何影响我们的待人之道;静思八的主题则是支持老化运动(相对于抗老化运动);静思九讨论人们为了隐藏自己的情绪而付出的代价;静思十则探讨知的极限以及如何接受未知。

  在我曾经为文探讨和在课堂上教授的众多议题中,完美主义最深得我心,因为在写作和授课的过程中,我必须面对自己毁灭性的完美主义倾向。正因为完美主义对我个人而言有特殊的意义,难怪我的学生往往也认为和完美主义相关的讲课内容对他们而言特别意味深长,正如罗杰斯(Carl Rogers)所说:「最私人的经验,往往也是最普遍的经验。」

  我希望正如同我和我的学生一样,本书对各位而言也饶富深义。我透过这本书和各位分享了许多我生命中的插曲,以及其他人的故事;我希望这些故事能让奠定本书基石的严谨研究和科学证据变得更加鲜活有趣。

图书试读

第六章 理想的工作方式

  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成功率,那么就把失败率提高一倍。
─华森(Thomas J. Watson)

  艾德门森(Amy Edmondson)是哈佛商学院的教授。我念大学的时候,她还是博士班学生。我们两人都跟随组织行为学领域的巨擘海克曼教授做研究。海克曼曾提出有效团队运作必备的条件─例如明确而令人信服的目标、合理的资源等。艾德门森的研究想要证明:符合这些条件的医疗团队,成员比较不会出现医疗失误。

  这个研究显然非常重要,医院中偶尔会有病患因为可避免的错误而受到伤害,甚至死亡。由于医疗失误引发的法律诉讼费和保险成本非常高,医院在财务上也付出重大代价。经过多年的资料蒐集、数据输入和计算分析后,艾德门森终于得出研究成果,而且也一如她所希望,研究成果具有统计上的意义─只不过与她原本的预期不太一样。符合海克曼条件的医疗团队似乎反而出现更多的医疗失误,这个结果违反了过去数十年来相关研究的结论。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有效运作的团队怎么可能犯更多的错误呢?这时候,艾德门森突然想到,其实优秀的团队「并没有犯下更多的错误,是他们提报的错误比较多」。

  艾德门森回到医院去重新验证修正后的假设,结果发现符合海克曼条件的团队犯的错误的确少得多。由于在许多不符合海克曼条件的团队中,成员往往会隐瞒错误,所以在旁观者眼中,他们犯的错误似乎比较少,事实上他们有更多医疗失误。唯有在碰到无法隐瞒的医疗失误时(例如病人死亡),才可以明显看出这些团队其实失误的频率更高。

  艾德门森的研究把「学习失败,否则就无法学习」的观念从个人领域应用到团体和组织的范畴。在不断变动的世界里,个人进步和组织学习都是提升竞争力的要件,如果员工害怕自己的失败为人所知,反而会埋下日后失败的种子。艾德门森发现,有效领导的团队会有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他们很有把握在自己的团队中,没有任何成员会因为大胆发表意见、向别人求援,或执行某项任务失败,而觉得难为情或遭到惩罚。当团队领导人塑造的氛围让每个人在心理上都觉得很安全时,当团队成员不怕「失败」,而且能自在地和别人分享经验、讨论错误时,所有的团队成员都可以学习和进步。反之,如果所有的错误都被掩盖起来,那么团队成员就不太可能从错误中学习,也就大大提高了重蹈覆辙的可能性。

  一九八○年代,以色列空军曾经实施「不责怪政策」,鼓励飞行员和各单位勇于报告错误。去除处罚的威胁后,创造了一个容许学习的安全环境。这个政策果然奏效,各单位提报的失误数字上升了,但实际发生的失误却大幅减少。美国空军也有类似的政策:飞行员只要在发生错误的二十四小时内回报,就不会受到惩罚。不过如果飞行员试图掩盖错误而被发现的话,就必定严加惩处。

从失败中学习
  卓越的企业领导人会努力营造员工在心理上感到安全的环境,以诱发他们的最优化主义心态。强森二世(Robert Wood Johnson II,许多人称他为「强森将军」)接掌小小的家族企业后,把它变成全球最大的制药和医疗仪器制造公司─娇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娇生公司一直都非常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娇生的管理阶层深深了解从错误中学习的重要性。

  勃克(Jim Burke)曾经担任娇生执行长十三年,表现非常杰出,直到一九八九年才退休。强森在勃克还很年轻的时候,就教导他从错误中学习的重要性。当时勃克开发出一个毫无用处的新产品,担任董事长的强森决定召见他。勃克以为自己一定会被扫地出门,但强森一见到他,就和他握手,并且表示:

  我只是想跟你说声恭喜。做生意都需要做决定,如果你不做决定,就不会失败。我的工作最困难的一部分就是要大家做决定。如果你再犯同样的错误,我就会开除你。但我希望你会继续做很多其他的决定,而且你也明白,这些决定失败的机率一定会高于成功的机率。

  勃克当上执行长后,继续推行同样的理念:「除非我们愿意冒险,否则就不会成长。任何成功的公司都曾经一再遭遇失败。」勃克在加入娇生公司之前,曾经在其他三家公司待过,但都表现不佳。他公开谈论他的失败经验,反覆描述他和强森的对话,传递给员工非常重要的讯息。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我腦海裡立刻浮現出很多畫面,感覺像是在走一條蜿蜒的小徑,時而陽光燦爛,時而陰雨綿綿,但終究能看到遠方的風景。我一直以來都覺得,人生不可能事事完美,要求自己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反而會讓自己活得很累,也錯過很多美好的事物。有時候,那些小小的瑕疵,那些不經意的錯誤,反而讓事情變得更加真實,更加有溫度,也更有意義。就像一張有皺褶的照片,雖然不再完美,但卻承載了更多的故事和情感。我相信這本書能夠引導我,更欣賞生活中的「不完美」,並且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我期待它能分享一些實用的方法,或是充滿啟發性的故事,讓我能夠真正放鬆下來,不再執著於那些虛幻的完美標準,而是學會擁抱每一個當下,即使它並不那麼「理想」。

评分

我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比較追求完美的人,無論是在學業、工作還是人際關係上,都希望能夠做到盡善盡美。但往往事與願違,總會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狀況,讓我感到沮喪和失落。這本書的書名,恰好點出了我內心深處的掙扎。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不完美」的,又會用什麼樣的角度來引導讀者,從「99分」的狀態中獲得快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模式,讓我能夠放下對完美的執念,轉而欣賞那些「不那麼完美」卻更加真實和生動的瞬間。我期待它能夠給我一些啟發,讓我在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時,能夠更加從容和豁達,不再因為一點點的瑕疵而否定自己的一切。

评分

我是一位媽媽,每天為了孩子、為了家庭、為了工作,幾乎沒有自己的時間。很多時候,我都覺得自己像個超級英雄,需要面面俱到,不能有絲毫閃失。但是,我常常會因為一些小小的失誤而感到內疚,比如錯過了孩子的才藝表演,或是工作上的一個小疏忽。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我立刻覺得它就是為我量身打造的。我迫切地想知道,如何在扮演好各種角色的同時,也能夠對自己溫柔一點,接受那些「不完美」的時刻。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告訴我,即使不是滿分媽媽、滿分員工,也依然可以擁有滿滿的幸福。我期待它能帶來一些關於自我接納的智慧,讓我能夠不再那麼苛責自己,而是學會欣賞自己付出的努力,並且在「99分」的狀態下,依然能活得閃閃發光。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一看到就讓我想起我們台灣人常說的「差不多就好」。這種隨興、不那麼拘泥於細節的態度,其實也是一種生活智慧。然而,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卻常常被一種無形的壓力推著,追求更高的成就、更完美的表現。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從一個比較在地化的角度,去探討「99分」的快樂。我希望它能夠分享一些台灣人獨有的生活經驗和故事,讓我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重新找回那種「差不多就好」的自在感。我期待它能夠引導我,去發掘那些藏在生活中的小確幸,並且學會在不那麼完美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感受到幸福的滋味。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更加熱愛生活,並且對未來充滿希望。

评分

說實話,最近工作壓力有點大,加上生活瑣事不斷,總感覺自己像個陀螺,被各種事情抽打著不停轉動,卻找不到喘息的空間。我常常在想,是不是我哪裡做得不夠好?是不是我應該更努力一點?但越是這樣想,越是感到疲憊。偶然間看到這本書的介紹,被「99分」這個數字深深吸引。它點出了我們對於完美的追求,卻又留下了那1分,似乎在暗示著,那1分才是最真實、最值得珍惜的部分。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詮釋這個「99分」的概念,又會如何告訴我們,如何在不完美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實質性的幫助,讓我能夠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不再被那些社會強加的完美標準所束縛,而是找到真正讓自己感到快樂和滿足的生活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