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是中医学理论与诊断治疗原则的重要典籍,其中深藏瑰宝,奥妙无穷。谢医师尝试用现代西医生理学的观点,去探索《难经》中所谓的上焦、中焦、下焦、和心主别脉科学上的意义,以及解释其所代表人体独特的自动动力系统和临床病变的影响,希望为这些名词翻译,做中、西医学整合的桥梁。
在以现代语言去说明《难经》中有关人体致病的病因、命门及肾间动气的同时,以她长期练气的实务经验、直觉与敏感,发现了人体练气与气功养生奥秘的所在。为此她提出中国练气与气功健身长生、祛疾防病生理机制的假说,并对练气与气功的要诀与过程,给予时代的意义和说明。
谢医师以其西医学的背景,鉅细靡遗地将人体的唿吸、消化和排泄系统的功能和致病的机转,解释得非常清楚,一般人正可利用这些知识,来帮助自己了解身体的运作,作为养生健身的参考。
作者简介
谢丽贞
1946年生,1969年台湾大学商学系毕业,任职于在台外商银行高级主管几近20年。因对生命的再认识,拜道学高人为师,学习气与气功及其在临床上预防、保健及治疗的应用近30年。同时于1994年取得高雄医学大学学士后医学士,2005年取得台湾大学预防医学博士学位,至今除在医院所执行医疗业务外,并在台湾大学及高雄医学大学担任教职。
近十年来,谢医师以实证医学研究,赋予气与气功及其临床治疗应用时代的意义,十数篇研究结果已发表在中外着名的医学期刊上。她期望借对中西医学的了解,作为桥梁,为未来东、西方医学的整合而努力。
第一篇 探索《难经》奥秘的背景
第一章 探索《难经》奥秘的目的与方法
第一节 探索《难经》奥秘的目的
第二节 探索《难经》奥秘的方法
第二章 现代主流医学的发展过程
第一节 西医学的起源
第二节 现代医学的肇始
第三章 简述《难经》
第一节 《难经》的作者
第二节 《难经》的内容
第三节 《难经》的创见
第四节 《难经》的流传
第二篇 搜索:「三焦」及「心主别脉」
第一章 「三焦」的特性及符合的必要条件
第一节 「三焦」存在于五脏六腑中
第二节 「三焦」存在于十二经脉中
第三节 《难经》对「三焦」的解释
第四节 《中医大百科全书》对「三焦」的说明
第五节 符合为「上焦」、「中焦」、「下焦」及「三焦」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心主别脉」的特性及符合的必要条件
第一节 《难经》及其他中医学典籍对「心主别脉」的解释
第二节 在中医学中「心」、「心包」、「心包络」、「心包经」和「心主别脉」的意义
第三节 现代西医生理学所知的心脏和其相关组织
第四节 符合为「心主别脉」的必要条件
第五节 「心主别脉」是「心脏的电生理传导系统」作用在心肌细胞
第六节 比较「心主别脉」和《中医大百科全书》对「心包」的解说
第三章 「三焦」的内容:「上焦」、「中焦」和「下焦」
第一节 「上焦」的特性及符合的必要条件
一、 现代西医生理学中符合「上焦」必要条件的器官或系统
二、 「上焦」是「唿吸中枢的调节系统」作用在横膈膜
三、 比较《中医大百科全书》对「三焦」及「上焦」的解说
第二节 「中焦」的特性及符合的必要条件
一、 现代西医生理学中符合「中焦」必要条件的器官或系统
二、 「中焦」是胃的排空及「幽门帮浦」调节系统作用在胃中脘
三、 比较《中医大百科全书》对「三焦」及「中焦」的解说
第三节 「下焦」的特性及符合的必要条件
一、 现代西医生理学中符合「下焦」必要条件的器官或系统
二、 「下焦」是过泸、排尿及恆定调节系统作用在肾元
三、 比较《中医大百科全书》对「三焦」及「下焦」的解说
第四章 「三焦」和「心主别脉」在临床病变的影响
第一节 脏、腑的病变与病因
第二节 「六淫」与人体体温的维持与调节
第三节 「三焦」、「六淫」与体温调节之异常的影响
第三篇 探索「命门」—— 生命的枢纽
第一章 「命门」的特性
第一节 符合为「命门」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 在人体内具有类似「命门」功能的组织或器官
第三节 「命门」就是肾上腺
一、 肾上腺符合「命门」的必要条件
二、 是肾上腺,而不是肾脏,具有「命门」的功能和作用
第二章 「左肾,右命门」的意义
第一节 人体有左、右之分的器官
第二节 左、右鼻道细微的「随着时辰,轮流畅通」的作用
第三节 由鼻道的「随着时辰,轮流畅通」推论「左为肾,右为命门」生理学上的意义
第三章 「右为命门」是动态的现象
第一节 「右为命门」是生生不息
第二节 「右为命门」是练气的关键机转
第三节 唿吸控制启动「右为命门」阴阳相生循环不息的机制
第四篇 《难经》的奥秘在临床医学上的意义
第一章 「三焦」和「心主别脉」临床上的意义
第二章 练气与气功保健养生生理机制的假说
第三章 「气」与「气功」的科学研究与未来
第一节 「气」与「气功」物理特性
第二节 「气」与「气功」人体医学原理机制的研究
第三节 练气功法下人体的相图、相变、临界范围与临界现象
第四节 自《难经》看气与气功的临床生理应用
序
我是个西医师,拥有预防医学博士学位,并且在大学里教学。我最擅长的研究项目是练气,以及其和穴道在临床上治疗的应用。在中医学、气与气功方面,我的老师是梅自强医师。梅先生世代医家,祖先曾为清朝御医。梅先生本身是道学前辈,武当派武学高手,深谙道家医术。因仁心仁术,虽隐身市井却声名远播,求医者络绎不绝。当年我因身患重疾,中、西医治疗无效,经有心人指点而前往求医。梅先生不但治癒我的痼疾,还亲自教授我气功及医术,并且鼓励我转行改读医学,以悬壶济世及研究中国传统医学为志业。我一方面循序完成正统西医学教育及执行临床医疗实务,另一方面则在梅先生的指导下,修身练气、导引养生、学习气功穴压临床诊治的方法,以及进行相关的研究,竟已逾二十余载,成为我人生重要的第二事业。
我原本是在台外商银行财经授信的高级主管,专业的训练让我本能地事事存疑、时时求证、注意效益、评估成本。在阅读医学文献书籍及执行医疗时,也常以相同的理念,去追根究底,寻找科学根据,这也是我为自己所定的行医终极目标。西医学科的医疗知识,都是经过科学化的学问,而中国传统医学,常碍于中医学典籍的精简深奥,常以玄学描述人体的生理机制,无法以现代西医学来解释。为此,我经常在教学或以气功穴道为患者治病时去思考:中、西医学是如何来解释其生理、病理的现象,以及人体对治疗运作的机转这些问题。所以研读中医学典籍,和进行气功穴压临床实证医学研究,包括疾病筛检、治疗方法、治疗效益等,几乎成为我近十年来的主要工作。多篇相关的研究结果也以论文的方式,发表在中外着名的医学期刊,深深得到中外学术界的肯定。
为了想明了中国传统医疗理论,如何运用在人体生理上的机转,只有向中国医学典籍中去钻研。中国医学的至上典籍,以《黄帝内经》和《难经》为最。《黄帝内经》就是以当时的哲学思想,有系统的阐述人体与宇宙天象的关系、人体生理结构的原理、疾病的病理、病因,以及生理病变的诊断治疗的原则,至今数千年来仍旧是中国医学理论的磐石。而《难经》是撷取《黄帝内经》中重要的医理,归结重点加以阐释,成为后世中医学家所遵从的医学准则。
可惜这两本书文辞十分扼要深奥,而且是以古时的医学语言所书写,今人不易明了。另一方面,由于现代西医学是世界通用的主流医学,有关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治疗甚至是病历记录,或是医师与医师之间、医师与病人之间的沟通,都是以现代西医学的术语来表达,若能够用现代西医学的术语去解释《黄帝内经》及《难经》,则更能了解其中的现代意义。《黄帝内经》共有《素问》、《灵枢》两部,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而《难经》则较为简洁,在中国医学上又具有主导性的价值,遂成为我们再三研读,仔细推敲的首选医书。在阅读《难经》时,首先遇到的困难是一些特殊的名词,即使经过了数次读书会的研讨,参考了许多古今中医学家的论述,所能得到的仍然是有限,且见解分歧的结论。
中医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是《气血论》,认为气与血是构成人体生命的两大元素,两者共存互为相变转化,使人体生长成熟、更新修补,以及生殖繁衍,尤其以气的作用为甚。《难经》认为:「三焦」、「心主别脉」和「命门」均与气有关,是人体五脏六腑的根源,牵系着人体气血的运行,以及保健养生的奥秘;这不就正好是我专研的领域所需要的理论基础吗?因此,「三焦」、「心主别脉」及「命门」遂成为研究的首要焦点。首先,自书籍及文献中多方搜寻,却未发现历代医学家对此三个名词,有比《难经》更为详细深入的论述;甚至各家对于它们所代表的器官、位置、功能和作用也说法不一,难定其是。由于《难经》在中国医学上有崇高和主导地位,且影响数千年来中医学的研究、发展以及医疗诊治的应用,其特殊的价值令我们决心去探究「三焦」、「心主别脉」和「命门」在现代西医生理学上意义,包括其所代表的器官、位置、功能和作用。
《难经》说「三焦」是原气的别使,是承续先天的生命,并与后天的命门息息相关;是所有脏腑经脉的根本,在人体经脉中属于表部的阳经,与属于?部的「心主别脉」是互为表?。而「三焦」又包括了「上焦」、「中焦」和「下焦」组成了「三焦经」,在五脏六腑和十二经脉中,是属于「三焦经」,并与「心包经」是互为表?的脏腑。《难经》又说「心主别脉」和十二经脉中的「心」是合而成为一经,那么「心主别脉」是不是就是「心包经」了呢?这样错综复杂,交互相联的关系令人困惑,却又勾起无限的兴趣,想去追根究底探索真正答案的企图越来越强烈。什么是「上焦」?什么是「中焦」?又什么是「下焦」?它们如何形成三焦构成「三焦经」?「心主别脉」又是谁?如何一方面可以和十二经脉中的「心」合而成为一经?又如何能在另一方面可以和「三焦经」互为表??「心包经」又是谁?和「心主别脉」的关系又如何?这样的问题萦回脑中,有不解不快的压迫。遂以《难经》和其他中医典籍对「三焦」、「心主别脉」和「命门」的阐释为图骥,自现代西医生理学中所有人体的器官中,去寻觅它们的踪影。
在努力不懈的搜寻探索中,我们果然在现代西医生理学中找到了相当于《难经》中所谓的「上焦」、「中焦」、「下焦」、「三焦经」、「心包经」、「心主别脉」和「命门」的器官,明白了《难经》所谆谆阐释三焦、心主别脉、六淫、右命门及的肾间动气的真意,了解它们果然是掌握了人体脏腑经脉的根本,更是保健养生的关键机制,成为我们所要建立的「练气与气功保健养生」生理机制作用的假说。
在我国流传有许多练气与气功保健养生的功法,但是不管是《黄帝内经》、《难经》或其他中医学典籍,都没有提及练气与气功致保健养生的人体生理机制;当然在现代西医学中也没有这样的发现。原来,这些功法的终极目的,就是要令身体到达至一个足以产生变化的状态,经过三焦、心主别脉及命门的生理作用,让身体得以更年轻、强壮或活得更长久。因此,特地将曲折的搜寻过程以及结果书写出来,给予有志研究者作为参考。
中国传统医学照顾了数千年来中国人的生命健康,尤其是应用在养生保健医学方面的知识经验,更是为近几十年来所谓「辅助性替代医疗」的重心,为世界卫生组织所重视,并且鼓吹推广为重要研究的领域之一。其中练气养生如:唿吸吐纳、太极气功,针灸穴压,非但是我国数千年以来有关养生、保健、医疗的良方,近年来则更经过实证医学的研究,证明其具有实际的临床效益。但是,只证明其具有临床上的医疗效益,而不知道其医学生理学上的机制,仍旧是有所遗憾,唯有将其在医学上的理论基础给予阐明,才能广泛地将之利用到人体临床医疗保健上,促进大众健康,嘉惠人类。
这本书若由具有中、西医学知识背景,或者是对于人体生理结构有相当认识的人士们来看,相信是很容易了解的。不过对于自身健康有兴趣,而且很想了解人体生理运作的人们,也可以从中间撷取一些有用的讯息,作为未来研读中、西医学的助力,或者是当作自身保健养生的参考。
不管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其对象就是人体,所涉及的范围广泛精深、奥妙似海,仍然有许多医学家和科学家在多方面继续的研究中,将来还有更多更新的发现。我们会将此探索发现结果公开付梓,一方面作为抛砖引玉之用,希望有兴趣的人士继续共同研究;另一方面,则更鞭策自己继续努力,希望能将自己逾二十余载以气与气功在临床医疗保健上的实务经验,书写出来供大家参考。期待各界硕学先进,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淡淡的素雅,却又不失内涵的风格,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我一直对那些古老而神秘的医学典籍充满好奇,总觉得里面隐藏着无数智慧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尤其是《难经》,听名字就透着一股深邃和不易理解的意味。我一直想找一本能够引导我入门的书,让我不再望而却步,能够一步步地去解读那些精妙的理论和精深的论述。这本书的装帧也显得很有质感,翻开第一页,那种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清香,都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慢慢品读的书。我期待着它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中医古籍世界的大门,让我不再对《难经》感到陌生,而是能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或许,这本书能够解答我心中长久以来对中医理论起源的疑问,让我对中医的认识更加系统和深刻。我特别喜欢这种能够引发读者深入思考的书籍,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
评分我一直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问,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像中医这样博大精深的领域。初次接触《难经》,我感到它就像一座宏伟而复杂的大山,想要攀登上去,没有向导的指引,恐怕是寸步难行。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提供了一把解锁《难经》奥秘的金钥匙。我设想,它一定是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然后逐步深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条文和理论,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呈现出来。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穿插一些经典的案例分析,通过实际的应用,来印证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这样,不仅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更能让我感受到中医在实践中的强大生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去阅读和理解《难经》,而不是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难经》之所以被称为《难经》,想必其精髓之处定有其独到之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我拨开迷雾,看到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智慧火花。
评分在我心中,《难经》一直是一个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存在。它不像《黄帝内经》那样,有着宏大的体系和系统性的阐述,而是以问答的形式,精炼地道出了许多核心的医学理论。我一直好奇,这种独特的论述方式,是如何在简洁的篇幅中,展现出如此丰富的内涵的?这本书的出现,或许能够为我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我设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对《难经》原文的翻译和解释,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深入剖析《难经》的思维方式和论证逻辑。它是否能够引导我理解,《难经》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提出问题,然后又用精辟的回答来解决问题,从而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跨学科的视角,例如从哲学、逻辑学等角度,来解读《难经》的智慧,让我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它。这本书,能否成为我通往《难经》殿堂的阶梯,让我能够真正领略到它的博大精深,并且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启迪?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中医爱好者来说,能够找到一本真正能够引导我深入理解《难经》的书,简直是一种幸运。我一直对《难经》在整个中医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感到好奇,它究竟是如何影响后世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的?这本书的问世,或许能够为我解答这个疑问。我期望它不仅仅是对《难经》的字面解读,更能挖掘出其深层的哲学思想和认识论。例如,《难经》中关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论述,是如何构建起中医独特的生命观和疾病观的?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理解这些核心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维持人体健康的?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够分享一些自己多年研究《难经》的心得体会,通过他们的视角,来解读那些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文本。这样的解读,一定能让我对《难经》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中。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古代中医的经典著作都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尤其是《难经》,听闻其中蕴含着与《黄帝内经》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方面更为精辟的论述,但苦于其深奥的语言和复杂的体系,始终无法真正领略其精髓。《难经》的每一个问题,都仿佛是对中医理论的精炼概括,每一个回答,又都可能引申出广阔的临床应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带我穿梭于《难经》的字里行间,不仅解释那些看似晦涩的术语,更能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我期待它能够梳理出《难经》的核心思想,让我在短时间内,能够抓住其精要,并且能够感受到它在回答“难”的问题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和逻辑。它是不是能告诉我,《难经》的“难”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又是如何通过精炼的问答形式,来解决这些“难”的问题的?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真正理解《难经》为何如此重要,以及它对中医理论的独特贡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