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皇帝内经》、《神农本草经》
《本草纲目》、《金匾要略》等中医精华
辅以现代科学验证 以实用为出发点
自神农氏尝百草开始,历经数千年的时间,中医虽然发展成为了一个系统庞大、内容精深的体系,但却也是公认复杂深奥的体系,药品的种类繁多、品质各异,而治疗方法也更是千差万别,步步皆有奥妙。至今为止,恐怕也没有人敢肯定的说,他已经完全掌握了中药的奥秘,那在生活中离不开中药的您我,对于中药又了解多少呢?让本书一一为您详细解说。
本书将从中药使用的各个方面出发,对中药服用的每一个步骤进行详细的剖析解说,从中药的选择、煎熬到服用,从不同人群的中药服用到不同病患的中药服用,从中药的治病机能到中药的其它功效,都一一向你说明,从而让服用中药的你真真正正的了解到,怎样才是正确的服用方法,怎样才是安全的服用方法。如果你对于正在服用或即将服用的中药还有一点点的疑问的话,那你需要看看这本书,给自己百分之百的安全用药保证。
编着者简介
陈贤正
中医学系毕业。曾任职医药健康杂志编辑,现为医药记者,专门从事中医药的报导与专栏撰写。
审订者简介
洪心容 博士
曾任自然科学博物馆简讯、中华日报、自由时报等药用植物专栏作家,并着有中医药、药用植物专书十余种,为国内着名医药书籍专业作家,每年亦发表多篇与中医药相关之国际SCI论文。
现职:
.台中市上安中医诊所 院长
学历:
.中国医药大学中国药学研究所 博士
.中国医药大学中国药学研究所 硕士
.中国医药大学 学士
经历:
.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中医部 医师
.中国医药大学中药研究社 指导老师
.全国护理人员中医药学分班 讲师
.台中县(市)社区公民大学 讲师
.国立台中图书馆本草资讯研习 讲师
.台中市药用植物研究会 学术顾问
.财团法人国定文教基金会 顾问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瑰宝—中药
第一节中药的历史
第二节中药的种类
第三节中药的原理
第四节中药和西药的差别
第五节中药和西药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根基先打牢—中药服用前的准备
第一节火眼金睛看药材
第二节摸清门道看处方
第三节洞澈内因抓关键
第三章步步不可懈—中药煎熬
第一节中药煎熬常识
第二节煎煮处方说明
第三节中药煎熬程序
第四节煎药时如何不煳锅
第五节不宜煎煮的中药
第六节怎样让中药不苦口不变质
第七节肾病患者中药如何煎熬
第四章小窍门大道理—中药服用
第一节中药服用的最佳时间
第二节中药服用的最佳温度
第三节中药服用剂量和次数
第四节中药沉淀物是喝还是扔
第五章雷区须谨慎—中药禁忌
第一节我们可以放心地服用中药吗?
第二节入口需小心—饮食禁忌
第三节相生亦相克—药物禁忌
第四节见招来拆招—破解中药禁忌
第五节养生正负极—中药与糖不相容
第六章各个击破—不同人群不同法
第一节儿童服用中药须知
第二节孕妇服用中药须知
第三节老人服用中药须知
第四节糖尿病患者服用中药须知
第五节血压患者服用中药须知
第六节肿瘤患者服用中药须知
第七节其他常见病患者服用中药须知
第七章收藏得宜—中药的保管
第一节影响中药变质的因素
第二节中草药的保管
第三节中成药的保管
第四节中药饮片的保管
第五节几种贵重中药的保管法
第六节中药霉变的处理方法
第八章健康多面手—中药的其他功效
第一节中药调理
第二节饮食养生术
第三节季节与中药养生
第四节中药与美容
第五节老年人的中医养生之道
前言
人食五谷杂粮,病痛难免,这一生或多或少都得和药物打交道。但药之为物,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救人,稍有不慎,亦能害人。如何把玩好这危险的药物,取其补益而去其毒性,则是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了。
自神农氏尝百草开始,中医便产生了,历经数千年的时间,中医虽然发展成为了一个系统庞大、内容精深的体系,但却也是公认复杂深奥的体系,药品的种类繁多、品质各异,而治疗方法也更是千差万别,步步皆有奥妙。至今为止,恐怕也没有人敢肯定的说,他已经完全掌握了中药的奥祕,那么,身为中药服用者的你,对于中药又了解多少呢?
尽管我们都知道,中药来自于天然的动植物,但是,它到底应该如何使用,到底应该如何安全的使用,却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的了。很多人想当然的觉得,中药既取自天然,那么必定是安全无害的,多服过服只会强身,而不会伤身,结果往往造成身体的损伤和不必要的副作用。有资料显示,中药造成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不良反应的案例中高居第二位,而中药的滥服滥用情况,则比西药的更甚,这一切,都源于大部分人对中药的不了解或误解。
身为中药的使用者,你了解你正在使用的中药吗?你知道中药的毒副作用有哪些吗?你知道如何让它发挥出最大的药效吗?
这也正是此书写作的目的了。本书将从中药使用的各个方面出发,对中药服用的每一个步骤进行详细的剖析,从中药的选择、煎熬到服用,从不同人群的中药服用到不同病患的中药服用,从中药的治病机能到中药的其它功效,都一一向你说明,从而让服用中药的你真真正正的了解到,怎样才是正确的服用方法,怎样才是安全的服用方法。如果你对于正在服用或即将服用的中药还有一点点的疑问的话,那?你需要看看这本书,给自己百分之百的安全用药保证。
《中药应该这样吃》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真正能够落地,并且非常实用的“生活指南”。它没有宏大的理论框架,也没有艰深的学术探讨,而是直击我们日常生活中最迫切的健康需求。我以前总觉得中药离我太遥远,是专业人士才懂的东西,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中药离我们如此之近,它就藏在我们身边的各种食材里,就藏在我们每天的餐桌上。书中对于一些常见的疾病,比如失眠、便秘、咳嗽,都提供了非常具体的中药食疗方案,而且解释得非常清楚,为什么这个方子会有效,以及在吃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循序渐进”的原则,它并不鼓励我们一下子就大动干戈地改变生活方式,而是提倡从小处着手,慢慢调整。这种温和而又有效的方法,让我觉得既有希望,又不至于感到压力过大。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面对面交流,他会根据你的情况,给你最贴切的建议。
评分这本《中药应该这样吃》读起来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我一直以来对中药的认知都有些片面,甚至可以说是被一些陈旧的观念所束缚。作者并没有上来就讲什么复杂的药理、晦涩的理论,而是从我们日常最关心的问题切入,比如“感冒了到底能不能吃点阿胶?”,“月经期间能不能喝红糖水?”,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却实实在在地困扰着许多人。书中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结合大量的案例分析,一点点地揭示了中药在食疗和日常保健中的真正价值。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辨体质”的部分,以前总觉得吃什么药都是看病症,没想到原来身体的体质如此重要,就像是给身体打上了一个底色,同样的症状,在不同体质的人身上,用药和食疗的方法也需要有所侧重。书中详细讲解了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这八种体质的特征,并且给出了非常具体的饮食建议和禁忌。比如,我一直以为自己体质偏热,什么都爱吃辣,看了书才知道,很多时候是“虚火”,真正的热需要凉补,而不是一味地压制。这种精准的指导,让我觉得不再是盲目地尝试,而是有了明确的方向。
评分《中药应该这样吃》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殿堂的大门,但又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耐心细致地引导着我们。我之前对中药的理解,停留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层面,总觉得就是吃点什么药,或者煲点什么汤,就能解决问题。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医的精髓在于“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它不仅仅关注疾病本身,更关注人这个整体,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书中对一些常见食材在中医理论中的药用价值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比如,我们经常吃的山药、枸杞、红枣,在书中都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解读,不再是简单的食物,而是具有特定功效的“药食同源”的宝贝。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治未病”的理念,它强调预防的重要性,教我们如何通过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来调理身体,增强抵抗力,从根本上减少疾病的发生。这种积极主动的健康管理方式,让我觉得很有力量。
评分这本书《中药应该这样吃》给我带来的惊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没有像很多科普书籍那样,用枯燥的术语和复杂的图表来轰炸读者,而是巧妙地将传统的中医理论融入到我们日常的饮食起居中。我一直以为中药就是苦涩的汤药,或者是一些零散的养生秘方,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将中药的“吃法”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梳理和归纳,从最基础的食材选择,到具体的烹饪方式,再到不同人群的适用性,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误区”,比如,很多人都觉得“吃点好的补补身子”就行了,但书中就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好”,以及“补”的方向是否正确。这种“纠偏”的作用非常关键,避免了我们走弯路。而且,作者在讲解过程中,总是能引用一些古代医籍的原文,或者是一些古老的故事,让内容显得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我尝试了书中关于“健脾胃”的一些食疗方,效果立竿见影,感觉身体真的轻松了不少。
评分读了《中药应该这样吃》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老祖宗的智慧”,并非是简单粗暴的经验之谈,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中药的复杂性,但却用一种非常亲民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普通读者也能理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配伍”的讲解,以前总听大人说“中药不能随便混着吃”,但具体怎么个“混法”不行,又有什么讲究,一直是个谜。这本书就详细解释了“十八反”、“十九畏”等一些禁忌,以及“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让我们明白,为什么有时候两种看似温和的药材放在一起,可能会产生不好的反应。更重要的是,书中不仅仅是教我们怎么“防”,也教我们怎么“用”。比如,针对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节气,书里都有相应的食疗方,而且还会告诉你这个方子为什么有效,适合什么样的人群。我尝试了书中关于秋季润肺的一个食谱,感觉效果真的不错,比我之前瞎喝的那些止咳糖浆要舒服多了,而且身体也没有负担。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过程,让我对中药的信任度大大提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