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的成功方程式=想法×热情×能力
稻盛和夫认为工作是「治百病的良药」--它是能够克服一切试练,让人生好转的灵丹妙药。
「为什么要工作?」、「工作的目的是什么?」--现在,好像许多人都迷失了工作的意义与其目的。
我们为了顺利进行每天的工作,身上准备了几乎满得塞不下的技术和操作手册,然而长久以来,我们却对探究工作本身的根本价值这件事,不屑一顾。很多人都迷失了「工作」本身的根本意义,不再正面地面对「工作」这档事。
稻盛和夫想要问问这些人:「你们好不容易来到这个世上走一遭,可是你们的人生果真具有价值吗?」不,不光是试问而已,他还想要竭尽所能,告诉这样的年轻人他所思考的正确「工作术」。
作者认为我们的人生建立自各种各样的苦难之中。明明非我们所愿,也不是我们故意去招惹,可是意料之外的不幸总是纷至沓来。当这些苦难和不幸无情地捉弄人时,往往我们会怨恨自己的命运,甚至招架不住,被命运彻底击倒。
但其实「工作」本身潜藏着美好的力量,可以克服上述严峻的命运,帮助我们把人生转变成充满光明和希望。即使回顾我自己的人生,这个事实也是昭昭然的。
稻盛和夫企盼透过这本书能够让更多的人理解「工作」的意义,并且从此过着幸福璀璨的人生。
迈向成功的「实学」--什么是「最棒的工作术」?--
所谓「工作」就是--
●超级认真工作是让人生好转的不二法门。
●要爱上工作,成为自燃性的人。
●工作时要有崇高目标。
●每天持续努力。
●以「perfect」为目标,而非「best」。
乐观地构想、悲观地计划、乐观地执行。
作者简介
稻盛和夫
继松下幸之助被誉为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被誉为日本「经营之圣」,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他曾创出京瓷和KDDI两家名列世界五百强的大企业,而是他是在日本企业家中,最能够展现大爱思想的企业哲学家。
今年年初,他又受日本政府之邀,以七十七岁高龄出面担任破产的日本航空的会长,力图拯救日本航空,实为火线热门人物。
西元一九三二年生,鹿儿岛大学工学部毕业;一九五九年设立京都陶瓷株式会社(一般称为「京瓷」),历经总经理、董事长,一九九七年转任名誉董事长。一九八四年设立第二电电(KDDI)并担任董事长,二○○一年起转任最高顾问。
一九八四年设立稻盛财团(即基金会),同时设立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京都赏」,此外并针对年轻企业家设立「盛和塾」,亲自担纲讲座教授,尽心尽力为国家训练年轻的经营人才。
主要着书有:《稻盛和夫的哲学:人为什么活着》、《高收益企业》、《稻盛和夫的中小企业经营学》、《人生的王道:人如何活着》(天下杂志出版)等。
译者简介
彭南仪
毕业于东吴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硕士班,目前在政治大学及政大公企中心担任日文讲师。
译着有:《高收益企业》、《说动力——一句话让人动起来》、《关键40岁--40岁开始成长的人 40岁停滞的人》、《淘金印度》(天下杂志日本馆出版)。
序章 可以获得幸福的「工作术」
如何才能过「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工作是「治百病的良药」
第1章 为了「提升性灵」而工作
--为什么要工作?
我们工作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性灵」
工作即「形塑人格」
超级认真地工作--「让人生好转」的不二法门
上天赐予我们智慧的瞬间
乍看之下不幸的事情其实是幸福的
首要之务是工作
「憨直地、认真地、一步一脚印地、诚实地」工作
每日自我反省
第2章 要让自己喜欢上工作
--如何面对工作?
改变「心态」
「爱上」工作
感动会带来全新的能源
「想要抱着产品入睡」的想法
试着竖耳倾听「产品的哭声」
成为「自燃性的人」
在「漩涡的中心」工作
第3章 工作时须揭橥「崇高的目标」
--经年累月付出不输给任何人的努力
持续揭橥「崇高的目标」
首先「必须思考」
让愿望渗透成为「潜意识」
竭尽所能之时「神明自会现身」
永远「以参加百米短跑的态度向前冲!」
不输给任何人的努力乃自然的定律
第4章 每一个今天都「全力以赴」地工作
--持续就是力量
持续的力量--将人从「平凡」变成「非凡」
比起昨天「只要多向前跨出一步」
竭尽全力地努力经营每一个今天
以未来进行式思考自己的能力
把「办不到的工作」变成「办得到的工作」
认为「已经无望」时才是工作的开始
无论是苦难或成功,都是在「试炼我们」
不做感性的烦恼
严苛才可使人得到锻鍊
「无论多么险峻的高山,也要垂直地攀登上去」
第5章 抱持「完美主义」工作
--如何才能把工作做好?
伟大的工作诞生于「完美主义」
最后「百分之一的努力」决定一切
用橡皮擦绝对擦不掉的东西
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都「存在于细节」
制作「像全新纸钞般的产品」
如果「看得到完成的形式」必会成功!
「琢磨提升感受度」
以「Perfect」为目标,而非「best」
第6章 「创造性地」工作
--每一天都要下功夫累积创意
故意去走「别人不走的道路」
即使只是「小小的打扫」也会改变人生
素人的力量--能够发挥「自由的发想」
势必让「新计画」成真
乐观地构想、悲观地计画、乐观地执行
成就技术革新的「明确地图」
终章 「人生.工作的结果」=「想法×热情×能力」
秉持做人应有的「正确想法」
推荐序
快乐工作 用心生活
林信义
曾做为日本首都长达千年之久的京都,堪称是传统风雅与现代摩登交融的典范,虽曾在战乱中饱受流离沧桑,但此处所孕育出的日本传统文化愈发展现出特有的细致光芒,在全球经济力的冲击之下,文化厚植的京都,激盪出科技与文化的璀璨花火,许多充满魅力的日本顶尖企业里像是京都陶瓷、任天堂、罗姆、村田制作所等都是设立在京都,而拥有五十多年历史的京瓷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拥有「经营之圣」美誉的稻盛和夫正是京瓷的创办人,他在经营管理上的独到之处,最为人所津津乐道。去年底日本航空宣布申请破产后,稻盛和夫旋即被日本政府指派为重建日航的领导者。因此对于稻盛和夫的工作观,让我相当的好奇,而透过这本《稻盛和夫工作术 --爱上工作》,让我得以一窥这位在日本受到敬重的企业家,是如何面对工作,以及希望借由自身的经验来告诉读者们,工作将如何创造生命中的美好,而其中稻盛和夫有许多观念跟我的想法不谋而合,而且颇有共鸣。
书中提到,工作的最大目的,是透过从事劳动来磨练我们的性灵,提升我们的人格。简单的来说,工作并不是单纯让我们得到一份收入来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而是应该一步一脚印,以踏实认真的态度去面对我们的工作,才能够达到性灵的提升。这样的论点,曾在我所尊敬的伊藤忠商事丹羽会长《工作才能成就人》一书中拜读到。这二位企业前辈,不约而同的认为工作是磨练人格的修行,唯有全心全意投入在工作中,付出所有的心力,努力不懈,工作方能淬炼出人格,而提高我们的性灵,人生才能够具有价值。
如果说工作是人生必须面对的修行,就必须先「喜欢上自己的工作」,因为要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不容易,多半都是从不喜欢的工作来着手。稻盛和夫提到,面对着不喜欢的工作,要转换自己的心境,让自己喜欢上工作,一旦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之中,力量即会展现,甚至连神明都会前来帮忙,即所谓的「皇天不负苦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我常常勉励同仁,要全心全力的投入工作并设法让自己成为一位「高素质人才」。在职场工作中,一个人是否能干是无法在短时间被观察出来的,但是肯不肯干则是马上就可以看出的,愈是能够弯下腰勤奋努力工作的人,愈能得到快速学习与历练的机会,并迅速地累积工作经验。另一方面,大家常会误以为高学历等同于高素质,所谓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一般通识、规划能力、执行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良好品德与健康身体,但实际上高学历只是成为高素质人才中的一个要素。
稻盛和夫提及,在京瓷创业初期常常主动接下其他公司办不到的工作。这也是我常对同仁说要有Impossible就是I’m Possible的信念。还记得在政府担任阁员之时,面对着诸多政策延宕滞行,影响民众、厂商权益甚鉅。此时就得发挥把「办不到的工作」变成「办得到的工作」,因此像是友达中科厂完成,开发过程仅十个月又五天;而雪山隧道原本前九年的工程进度只有三三.六%,但是在行政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后四年的工程进度六三.四%,这正是化不可能为可能的最佳例证。
在过去的工作中,常常有听取简报的机会,但是却常常发现,简报内容里的数字有所误差,我就会打趣地说:「奇怪!数字都会跟我申冤!」其实我只是希望同仁们秉持着「品质,就是一次做好」的原则,就如同稻盛和夫所言,能把工作做好的人,都是抱持「贯彻完美主义」的人。工作中很多的结果是用橡皮擦无法抹去,只要心存还有机会再改正的侥倖想法,最后一定会小错不断,终究犯下无可挽回的错误。其实工作中很多重要的关键都藏在最细微的部份,这也是我常说的「魔鬼(天使)藏在细节里」,对于工作要以完美为目标,借由正向思考的模式,乘上对工作的热情,以及再乘上能力,相信人生.工作的结果必定是十分美好。
透过稻盛和夫的这本书,相信读者可以从中学习到这样一位年轻时波折不断的企业家如何用自己的力量在工作中获致成功。在现代人们迷惘于工作真谛之余,稻盛和夫的工作术,将让我们对工作的价值思考更多,并进而带领我们从工作中得到人生与满足与幸福。我也希望与所有读者共勉,让我们将思维由过去「为生活而工作」转换为「为快乐而工作」,享受工作上所带来的乐趣。
(本文作者为前经济部长、行政院副院长)
序章
可以获得幸福的「工作术」
如何才能过「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这个国家现在正面临着「没有方向的时代」。
身处于找不到明确指标的环境中,面对着少子高龄化、人口减少和地球环境恶化等过去未曾经验的难题,人们的价值观似乎亦随之产生了极大的动摇。
我们对人生之中花费最多时间的「工作」的想法、以及对于工作的心态,或许也是其中之一。
「为什么要工作?」、「工作的目的是什么?」--现在,好像许多人都迷失了工作的意义与其目的。
我们为了顺利进行每天的工作,身上准备了几乎满得塞不下的技术和操作手册,然而长久以来,我们却对探究工作本身的根本价值这件事,不屑一顾。
因此,现在的年轻人厌恶、嫌弃劳动,并且倾向于想尽办法回避工作。
例如,他们之中甚至有不少人认为「竭尽所能工作」、「戮力从公」等行为是没有意义的,或是嗤之以鼻,觉得这是不入流的想法。
所以,有愈来愈多年轻人抱着靠股票交易「轻松赚钱」的美梦,或是不惜投身风险企业,希望自己在人生的上半场就能赚进大把钞票,并以壮年之时即可退休为目标。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观察到许多他们害怕工作的倾向。
年轻人觉得出社会工作,是自己的人性彻底被剥夺的苦差事。因此,他们不找工作,躲在父母的庇荫下成天无所事事;再不然就是漫无目的,千百个不愿意地靠着打工勉强煳口。或许尼特族(译注:NEET,全称为「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指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的年轻族群)和飞特族(freeters)的增加,可以说是关于劳动的想法与心态上的转变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把工作视为「必要之恶」的想法,似乎已然成为常识一般,萦绕在年轻人的耳际。
许多年轻人心想,我本来就不想工作,但是为了自己的五脏庙,不得不勉为其难地工作,所以希望能够尽量轻松快活地赚钱。又或者,有的人是不想受社会的束缚,希望珍惜自己私人的时间,沉浸于自己的兴趣之中。物质富裕、不虞匮乏的时代环境背景下,诸如此类的生活方式似乎已经渗透到现在年轻人的群体中了。
如此一来,我认为现在很多人都迷失了「工作」本身的根本意义,不再正面地面对「工作」这档事。
我想要问问这些人:「你们好不容易来到这个世上走一遭,可是你们的人生果真具有价值吗?」不,不光是试问而已,我还想要竭尽所能,告诉这样的年轻人我所思考的正确「工作术」。
我由衷希望他们能够理解工作的意义,并借由拼命地工作而获得「幸福的人生」。
透过我在这本书中讲述我对于有关「工作」的想法与经验,我希望告诉各位劳动带给人生的一切美好可能性。
工作是「治百病的良药」
我认为工作是「治百病的良药」--它是能够克服一切试练,让人生好转的灵丹妙药。
我们的人生建立自各种各样的苦难之中。
明明非我们所愿,也不是我们故意去招惹,可是意料之外的不幸总是纷至沓来。当这些苦难和不幸无情地捉弄人时,往往我们会怨恨自己的命运,甚至招架不住,被命运彻底击倒。
但其实「工作」本身潜藏着美好的力量,可以克服上述严峻的命运,帮助我们把人生转变成充满光明和希望。即使回顾我自己的人生,这个事实也是昭昭然的。
我年轻时经历过许多次挫折。
首先,我考国中时惨遭滑铁卢,然后,我得了肺结核,在生死边缘走过一遭。之后再度抱病参加国中入学考,可惜还是铩羽而归。屋漏偏逢连夜雨,战祸把我的家也烧掉了,让我没了安身之所。
在我约莫十五岁的幼小心灵里,我总为着自己的时运不济而暗自神伤,不过试练并没有就此打住。
不管是唸大学还是找工作,我都无法如愿以偿。
没有考上第一志愿的大学医学部后,我只好去念当地大学的工学部。虽然我重振精神、孜孜矻矻用心学习,也得到了校方的拍胸脯保证,可是所有向大型企业递出的履历,都石沉大海。
最后总算经由老师的介绍,我到了一家位于京都、专门生产绝缘器(支撑电线,装设在铁塔或电线桿上用以绝缘的陶制器具)的小公司上班。但是,那是家朝不保夕、即将破产的赤字公司。发薪日当天,我没能拿到我的第一份薪水,公司告诉我说:「再等一下吧!」
二十三岁的我,正值人生扬帆启航之际,却满怀黯然的心情,慨叹着自己的命运:「为什么苦难和不幸接二连三地降临在我的身上?往后我的人生会是什么模样呢……」
但是,我就凭借着一件事,完全改写了原本已经染上悲惨命运色彩的人生。
那就是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工作时总之就是专心一意、拼命就对了。
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我人生中本来只会转向苦难和挫折方向的齿轮,竟开始逆转向好的另一方。
于是,往后我的人生也一百八十度地转变,到处充满着美好与希望,好到连我自己都不可置信。
或许现在各位读者之中,也有人是在不明白工作的真谛的状况下从事自己的工作,因此而烦恼、受伤、怨叹。我希望这些人务必仔细理解:所谓「工作」正是用来克服试练,让命运好转的「治百病良药」。
然后,请试着更积极地投入自己现在的工作,如果能够到达忘我的境界更好。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克服苦难和挫折,应该也能够开创出一片以前不曾想像的崭新未来。
我由衷企盼透过这本书能够让更多的人理解「工作」的意义,并且从此过着幸福璀璨的人生。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平凡”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是我们每个人最真实的存在状态。而“非凡”,也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通过日复一日的坚持和精进,可以触及的领域。书中反复强调的“思维方式决定一切”,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真正将其内化到骨子里,却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修行。我以前总觉得,要想有所成就,必须要有过人的天赋,或者必须抓住什么惊天动地的机遇。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力量,往往蕴藏在最日常的点滴之中。稻盛和夫先生所说的“认真地、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件小事”,这听起来是不是非常“平凡”?但正是这份“平凡”的坚持,造就了他一生不凡的事业。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工作中,我是否真的对每一项任务都付出了100%的努力?我是否在对待每一个客户时,都尽力做到最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平凡”,正是因为我们对很多事情都只是“差不多”地完成。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的懈怠和投机取巧,也指引我走向一条更踏实、更坚韧的道路。它让我重新认识到,伟大并非来自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源于对平凡工作的极致追求。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对“利他”精神的深刻阐释。我承认,在我过去的认知里,“利他”似乎是一种很“傻”的行为,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似乎总是吃亏。但稻盛和夫先生通过自身的经历,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利他”才是最聪明的生存之道,也是通往真正成功的必由之路。书中那些关于如何思考客户的利益,如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解决问题的例子,让我茅塞顿开。我以前总是在想,我能从这次合作中获得什么,而现在,我开始思考,我能为对方带来什么。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当你的出发点是真心为他人着想时,你会更容易赢得他人的信任,建立更稳固的关系,最终,你所收获的,将远远超过你当初的付出。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工作方法,它更是在传递一种充满智慧的人生哲学。它告诉我们,在一个互相连接的世界里,个人的成功,最终是建立在对他人贡献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利他”的循环,不仅能创造商业价值,更能滋养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感受到工作的真正乐趣和意义。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并不高,总觉得“工作法”这类书,要么太理论化,要么太鸡汤,很难真正落地。但稻盛和夫先生的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没有空洞的口号,没有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从最基础、最朴实的细节入手,一步一步地引领你走向“非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日日是好日”的理念。它不是让你每天都过得波澜壮阔,而是教你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发现价值,感受成长。我开始尝试将这种理念运用到我的日常工作中,不再抱怨工作的重复和枯燥,而是去体会其中的细节,去琢磨如何能够做得更好一点点。比如,整理文件时,我会思考如何让下一个人能更快地找到它;写一份报告时,我会反复推敲用词,力求清晰准确。这种对细节的关注,看似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却能产生巨大的改变。它让我明白,所谓的“非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无数个“好日”累积而成。这本书让我找回了对工作的热情,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的可能。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带着“稻盛和夫”这三个沉甸甸的名字,以及“工作法”这个看似实操性很强的词,但我拿到它的时候,并没有把它当作一本纯粹的“方法论”书籍来期待。毕竟,稻盛和夫先生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传奇,他的哲学思想也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技巧层面。当我翻开第一页,一股温润而坚定的力量扑面而来,让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在学习“如何工作”,更是在探寻一种“如何成为一个人”的哲学。书中关于“敬天爱人”的理念,与其说是工作准则,不如说是人生信条。它没有直接教你如何在销售上多签一个合同,或者如何在生产线上提高效率,而是从根本上告诉你,我们为何而工作,工作的意义何在,以及在工作中如何去爱人,如何去尊重自然规律。这种由内而外的修炼,比任何外在的技巧都更加深刻和持久。我常常在工作遇到瓶颈时,回想起书中的这些话,不是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而是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去思考自己是否真的以“利他”之心在对待客户、同事,是否真的在尊重事物的本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让我发现,当你的心念变得纯粹,很多看似棘手的难题,反而会迎刃而解。它教会我,真正的高效,源于内心的宁静和对责任的担当,而不是盲目的加班和无谓的奔波。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哲学与实操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稻盛和夫先生并非一个高高在上的“导师”,而更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分享他的人生智慧和工作经验。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感谢”的力量的描述。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那些微小的美好,也容易抱怨和不满。但这本书提醒我,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工作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和工作,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当我开始主动去感谢同事的帮助,感谢客户的信任,甚至感谢工作中的每一次挑战,我发现自己的心态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抱怨少了,积极性高了,与他人的沟通也更加顺畅了。这种源于内心的“正能量”,不仅改善了我的人际关系,也直接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什么“独门秘籍”,但它却教会了我一种最根本、最持久的“能力”,那就是如何通过积极的心态,去创造属于自己的“非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