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质性研究》一书结合了质性研究里最为精华的一些要素,包括在质性研究领域之中的传统与影响,以及针对研究过程的每个阶段所提供的实用的、渐进式的指引。本书作者玛莉琳〃李契特曼不但整合了在教育领域之中进行质性研究的最佳想法,同时也使用了一种对话式的写作风格,让读者不自觉地被吸引进研究过程所带来的兴奋感受当中。
关键特色
本书提供了全新的章节,来讨论伦理道德议题影响质性研究的方式。
本书详细而广泛地说明了在质性研究当中运用科技的议题,包括了利用网路聊天室来进行焦点团体访谈、以及线上教学的议题。
本书提供了最新的、真实生活当中的范例以及说明,以帮助读者了解抽象的观念,并且能够把这些观念应用在自己的研究之中。
本书包含了团体与个人的活动,并且附上了实用的建议,以帮助学生精通必要的技巧。
第一部分 传统与影响 1
第一章 质性研究的介绍与概论 3
定义与举例说明 6
背景简介 9
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一些基本比较 12
十个质性研究的关键要素 17
1. 描述、理解,以及诠释 17
2. 动态的 18
3. 进行研究没有单一的方式 20
4. 归纳思考 21
5. 整体的 22
6. 在自然环境中的资料多元性 23
7. 研究者的角色 24
8. 深度研究 26
9. 文字、主题,以及写作 27
10.非线性的 28
其他的议题 29
客观性作为一种虚构的事物 30
研究者的关键角色 31
研究对象的角色 31
事实的本质(本体论) 31
价值观与伦理学(价值论) 32
各种不同的典范如何彼此调和? 32
行动在研究之中扮演了何种角色? 33
关于谁具有主控权的议题 33
自我反思 34
进行质性研究的挑战 35
摘要 35
团体活动 36
个人活动 36
註记 37
第二章 过往的深刻洞见 39
1980年代之前的教育研究 43
自1980年代到2000年之间 50
2000年及其后 52
对未来的推测 53
摘要 57
团体活动 58
个人活动 58
註记 59
第三章 学习如何成为质性研究者 61
一般性的概念 63
那么,你想要当一个质性研究者吗? 67
质性问题 69
正式开始 74
摘要 81
团体活动 81
个人活动 82
第四章 质性研究的伦理议题 83
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定义及其背景 85
与伦理道德行为有关的主要原则 88
标准所产生的问题 95
在一般科学社群里被指为错误的行为 96
在质性研究领域中的不当行为 98
对质性研究者而言,他们所遇到的特殊问题为何? 100
设定以及维系标准 104
审议委员会的问题 107
摘要 109
个人活动 109
第五章 进行研究设计 113
民族志:对于文化的研究 116
简介 116
人类学与民族志的历史与意义 116
来自于实地现场的范例 118
扎根理论:将理论置放在情境脉络之中 119
简介 120
扎根理论的历史与意义 121
来自于实际现场的范例 123
我们的生活经验:作为一种哲学与研究方法的现象学探究 125
简介 125
现象学的历史与意义 127
今日世界里的现象学 127
现象学作为一门哲学以及一种研究方法 131
个案研究:观察特定的人事物 134
简介 134
个案研究的历史与意义 135
选择个案 136
来自于实际现场的范例 139
混合方法 140
简介 140
混合方法的历史与意义 141
来自于实际现场的范例 142
女性主义研究与女性主义理论 142
简介 143
女性主义研究法的历史与意义 143
来自于实际现场的范例 144
进行质性研究的综合性方法 145
质性研究的其他研究方法 147
摘要 149
团体活动 149
个人活动 150
註记 150
第二部分 蒐集、组织以及分析资料 153
第六章 着手进行质性研究 155
二十个问题 156
我身为一位研究生的生活 161
阶段一:开始进行 162
阶段二:示范良好的做法 163
阶段三:练习访谈以及听取报告 165
阶段四:进行外部人士的访谈 167
阶段五:以小组的形态来进行初步的分析 173
阶段六:以个人的身分来进行分析 174
阶段七:准备各自的个别报告 175
我对于研究所经验的看法 179
摘要 180
团体活动 180
个人活动 181
第七章 自我反身性与主观性 183
个人的旅程 186
自我的角色 193
反身性 194
自我觉察与成长 196
摘要 197
个人活动 198
第八章 文献回顾的角色及功能 199
文献回顾是什么? 201
文献回顾的重要性 204
质性研究的理论 205
用以回顾的文献来源 206
在进行文献回顾时所採取的步骤 207
确认并限制研究的主题 208
找出前人曾经做过的研究 210
决定何者是相关且重要的资讯 210
分类、筛选以及组织资讯 211
撰写文献回顾 212
来自于实际现场的范例 213
对于纪录事件的实用建议 218
摘要 219
团体活动 220
个人活动 220
註记 221
第九章 透过访谈获取关于他人的资讯 223
质性访谈 225
访谈的目的 226
访谈之中的一般性议题 229
深度访谈 231
访谈过程 232
访谈技巧 235
在深度访谈当中的一些该做与不该做的事 243
焦点团体访谈 245
焦点团体访谈的目的 248
与焦点团体相关的议题 249
焦点团体访谈的范例 252
线上访谈 254
线上访谈的目的 255
线上访谈的议题与挑战 256
网路上的焦点团体 257
摘要 260
团体活动 261
个人活动 261
第十章 透过观察以及其他技巧获取关于他人的资讯 263
在自然的环境背景当中进行观察 265
观察的目的 267
与观察相关的议题 268
如何去进行观察 271
观察的例子 274
现存的写作、你自己的写作,以及你所发展出的写作 279
书面资料的目的 280
与书面资料有关的议题 280
汲取本质 282
图像 283
图像的目的 283
图像的例子 285
与图像相关的议题 285
在质性研究使用网际网路 286
持续的线上环境 286
聊天室与讨论小组 287
焦点团体 288
线上教学 289
图像日记、维基、部落格,以及影音部落格 293
可获得的资料与沟通 295
摘要 296
团体活动 296
个人活动 297
註记 297
第三部分 整合应用 299
第十一章 从你的资料当中找出意义 301
各式各样的分析技巧或是程序 305
过程 307
质性资料是什么? 310
过程与传统 311
关于誊写的工作 312
你应该在什么时候进行分析? 313
编码,以及主题或概念 313
叙说或是故事 314
你如何知道何时已经完成了分析的工作? 315
哲学立场 316
进行分析 317
开始进行 317
准备以及组织你的资料 318
检视以及纪录你的想法 319
三个C:编码、列入范畴,以及辨识概念 320
其他的议题 324
使用电脑来进行资料分析 325
新的趋势 329
摘要 330
团体活动 331
个人活动 331
註记 331
第十二章 沟通你的想法 333
第一步骤 335
写作以及呈现质性研究的指导方针 337
你的读者群:他们期待看到些什么? 337
你打算说些什么? 338
第一人称 338
他者的声音 339
隐喻的使用 341
具有创意的非小说 342
结构是一件好事 346
写作质性研究计画 350
替代的呈现形式 354
质性写作 355
摘要 358
团体活动 359
个人活动 359
註记 360
第十三章 判断以及评鑑 361
个人标准 365
研究者的角色:揭露自我以及他者的关连 366
具有说服力的论证:被研究的事物与被发现的事物 367
丰富的细节:研究的进行方式 369
沟通:研究的内容是否能够说服你? 369
别人有什么样的意见或是看法? 371
1990年以前 372
1990年代 373
2000年以后 374
2008年以后 379
期刊以及编辑委员会的标准 381
摘要 382
团体活动 382
个人活动 383
註记 383
第十四章 展望未来 385
趋势 386
虽然有怀疑的声音,但仍然持续地成长 386
创意比比皆是 387
网际网路 388
资讯的取得 388
与每一个人沟通 390
新的想法 390
更能够被教育界所接受 392
关于理论的问题 393
关于实践 394
专注在质性研究上的期刊 394
展望未来 398
註记 399
词汇 401
参考书目 409
索引 421
关于作者 425
原文序
从第一批移民者于十七世纪在麻州的普里茅斯岩登陆以来,透过中等学校以提供公共教育,就一直是美国这个民主国家的目标之一。从美国建国之初,教育就一直是各州与各个学区的重责大任。由于杰佛逊(Thomas Jefferson)与曼恩(Horace Mann)的努力,因而建立了美国的公立学校体系。到了十九世纪末期时,每个美国公民已经都得以接受免费的公共教育。而自美国民权运动(civil rights movement)以来,联邦政府在学校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时至今日,学校面临了各式各样的挑战,像是校园暴力、药物与酒精滥用,以及学业成绩低落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少数族群之中尤其明显。
身为主修教育的学生,你有责任、也有机会去影响我们的学校。达成这个目的的方法之一,就是去辨别出那些仍然需要加以研究的问题。质性研究策略提供你得以深入探究一些议题的机会,而在深入探究这些议题之后,我们也许就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在某些情境下所发生的事情,以及如何作出改变才能符合学生的需求。我之所以会对质性研究特别感兴趣,是因为我认为质性研究能够提供我们一些以往在统计与数字中所无法获得的深刻洞见。建议你找出那些对你以及对你生活与工作周遭的人是重要议题且值得研究的相关问题。你在尝詴解答这些问题时所跨出的一小步,将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坚实基础。
我在2008年的夏天重新校阅了这本书,目的在于增加一个章节来谈论研究伦理,以及针对当前的议题与趋势来重新改写结语的部分。事实上,这本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经过我重新校阅,并加进了新的例子与参考资料,以期能跟上时代潮流。当你读到如何设计与进行质性研究时,我建议你把这些技巧与你在教育中的角色联结在一起。不论你是一位教导年轻学子的教师,或是一位在监狱中与成人共事的教师,我相信质性研究都可以用来解答你在学习与教导方面的许多问题。我回忆起当我开始在教育领域中工作时所发生的事件。透过各种不同的际遇,我不断搬家、更换大学,但却发现自己一无所长。于是我决定要取得教育的学位,好成为一名教师。但在那个时候,女性所能得到的工作 自
机会是相当稀少的。在我心中认为,我的职业生涯将会引导我走向教学的路径,因此我修习了一门教育课程,该门课程的名称是「教导与学习」。我至今仍然记得那门课,在课堂中我们学到了有关教学的十六条原则。直到今日,我仍然不知道是谁想出这十六条原则的,但是这些原则都被认为是不容质疑的真理。「由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找出适合学习者的教学方式融合新的与旧的方法」。这些原则是多么地耐人寻味啊〈这些原则依然十分重要,而且我也确信我从未质疑过这些原则。我们为何要学习这些原则这是由谁来决定的研究是否也是这些原则的一部分一直到很久以后,我才开始逐渐去思考,针对重大主题所进行的研究,会以何种方式来引导教育,并为教育提供资讯。在这本书里,我所提供给你的内容结合了实务与理论的资讯,而随着你在教育之中向前进展,这些内容将能对你有所助益。但是在你开始阅读本书之前,以下的内容是一些你可能会有兴趣先知道的背景知识。
在十九世纪中叶到末期之间,美国的大学与学院里开始兴起一股研究教育的风潮,于是大学里相继开设教育相关系所,而且各地也设立了个别的师范学校。设立这些系所与学校的目的,在于训练出能在小学及中学里任教的教师,因此其课程设计具有实用性的本质。一直到十九世纪最后的十年里,罗伊斯(Josiah Royce)才开始质疑教育是否立基于科学之上。关于教育研究如何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拉格曼(Lagemann, 2000)提出了一个相当吸引人的说法。她把教育研究转变为专门职业的过程,大部分都归因于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the Laboratory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里的杜威(John Dewey)所作的努力。(让我先离题片刻我不确定我会被吸引到教育研究的领域里,是否札是因为在我受教育的过程之中,曾经就读过这一所实验学校的缘故。)而在二十世纪里,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教育社群所採取的立场,就是在教育研究採用了科学的方法,而且强调量化的指标之后,就可以把教育研究领域带向更高的水准或层次。于是大学开始要求主修教育的学生必顸修习有关研究方法与统计的课程,并且要研读一些强调实验与复杂统计分析的学术研究。联邦政府对于教育研究的资金补助,也被导向具有科学基础的研究上。至于期刊之中则是充满了各种根据量化研究所写成的文章。
然而,虽然此举立意良善,但是许多研究者发现他们仍然对一些基本问题不甚明了教导阅读的最佳做法为何教室纪律该如何管理教师该如何帮助弱势学生从事成人教育的教师该如何提供恰当的训练在学校的教师以及大学的研究者与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教导出在学校任教的基层教师)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从1980年代起,教育研究者开始使用其他的替代取向詴图来回答这些问题,而到了今日,相关的研究文献数量已经相当庞大,而且成长的速度也很惊人。
有几个因素使得大学与教育系所开始仔细思考教育研究科学取向的价值。有些人认为,当有为数众多的变项都不属于研究者所能控制的范围时,採用科学方法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拉格曼(Lagemann, 2000)则提到了一些为了符合科学标准的误导性做法。除此之外,有许多教师发现,统计模型与实验研究和他们的经验格格不入,而且也难以理解与实践。于是,教师们开始掌控在学校之中所进行的研究主导权,而教师研究者与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运动也把中心焦点从大学移转到中小学之上。行动研究本身是质性研究的其中一种,其焦点在于针对某个特定的局部性问题找出解决之道。最后,越来越多的女性与少数族群进入教育研究的社群之中,并且也为教育研究带来了崭新的思考方式与不同的感知方法。
话虽如此,我并无意去误导你。有许多教育系所与师范学校仍然期望你能够去熟知科学方法。但是如果你札在阅读本书的话,那么你将会学到如何去思考回答问题的替代方法。
■ 早期阶段
虽然人类学家与社会学家已经採用质性方法超过一百年之久,教育领域中的研究者所採用的,却是从自然科学与心理学中汲取而来的方法。在柏格丹与毕克兰(Bogdan & Biklen, 1992)谈论质性研究基础的那本书的第一章里,你可以读到这段历史的详细情形,而且还有许多有趣的图片。这些方法在本质上倾向于量化方法,而且也涉及到假设考验与一般性推论。一直到了1980年代时,人类学家才真札地参与了教育领域中的研究工作(Spradley, 1979)。林肯与顾巴(Lincoln and Guba, 1985)建议,研究应该在自然的环境之中进行,而不应该在实验室之中进行。他们把这种做法称为自然探究(naturalistic inquiry)。但是教育研究的主要模式在本质上还是维持实验的方法,学生也仍被期望去精熟行为科学与统计学,而且大多数的研究程序与计画也仍由科学方法所主导。
在教育研究中,质性研究是一个相对而言较新的领域,而且一直要到1990年代时,学者、出版公司、期刊,以及政府机构才开始认真看待质性研究。《质性研究手册》(Th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Denzin & Lincoln, 1994)则首开风气之先。而乔治亚大学于1992年举办了第一场质性研究利益团体(Qualitative Interest Group, QUIG)的会议,该会议延续至今,而且已成为质性研究领域之中的领导者。《质性研究报告》(The Qualitative Report)于1990年首度发行纸本期刊,并于1994年将其内容放上网际网路,而且由于在网路上可以免费阅读期刊的内容,因而使得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自由取得其中的资讯。
札当教育领域之中的质性研究以惊人的速度成长时,在其他学科领域以及世界上的其他角落里,研究方法中的变化也经历了快速的成长。就连在经常被视为科学方法最后堡垒的心理学领域里,对于质性研究的兴趣也在与日俱增当中。美国心理学协会(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发行了《心理学中的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Camic, Rhodes, & Yardley, 2003),该书中的内容是一系列经过编辑的文献,扩展了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的视野。《心理学中的质性研究》的第五册特别把焦点放在质性研究方法的教导上,其中包括了五篇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文献(Hansen & Rapley, 2008)。《质性社会研究论坛》(Forum Qualitative Social Research)则出版了一些文章与回顾,反映了这个来自于西欧观点的较开放看法(有关于我针对一场质性心理学研讨会会议纪录的评论,请参阅李契特曼(Lichtman)2005年的着作)。帕克(Parker, 2003)与何瑞(Harre, 2004)则认为,心理学家甚至应该考虑把质性研究视为科学性的研究。
关于这股始自1990年代对于质性研究日渐增加的兴趣,其背后有好几个原因。首先,由于教育研究领域对女性和有色人种採取开放的态度,所导致的结果是产生了不同的感知方式与不同的表达意见。(由欧洲白人男性所发展出来的)量化研究不再是研究方法的唯一选择,而其他的研究方法也被认为是具有札当性与合理性的。其次,许多人对于只依赖量化研究所得出的教育研究结果,逐渐感到越来越不满意,因为他们觉得进行量化教育研究所得到的结论经常是暧昧不清的、易受限于执行中的许多问题、传达方式不佳,而且经常与现实脱节。于是,公共的学校社群在作出决策时,就必顸仰赖许多研究结论之外的其他因素。第三,教师们要求在研究设计与进行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并且对 行动研究计画感到更有兴趣。最后,出版公司扩大了其书籍的主题范围,而且由许多其他学科领域之中所汲取而来的研究方法,其散佈的范围也比从前大了许多。
在这些早期的时日里,我们之中大多数的人都不太确定质性研究到底是什么。质性研究是民族志吗有些人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质性研究是指利用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的方法而从资料中得到研究的结论吗有些人觉得答案也是肯定的。质性研究是现象学(phenomenology)与诠释学(hermeneutics)吗有些人认为的确如此。质性研究是一种研究取向、研究方法、一门哲学,或是一门科学吗有些人认为质性研究不但是以上所述,而且还包含更多的其他概念。
对于大学而言,在1990年代早期时,有关质性研究的课程数量还是非常稀少。许多教育研究系所不是根本没有开设质性研究的课程,就是只在研究方法的课程中点缀性地加入一堂有关质性研究的课程。教导质性研究的教授若不是来自于人类学领域,就是自行学习而得到相关的知识。我仍然清楚记得,当我下定决心想要学习有关质性研究的领域时,我在自己的教育研究系所里,感觉非常像是一个局外人。有一位同事描述道,据他所知,质性研究就像是在他自己的小指上装上指甲一样。其他人则对质性研究不屑一顾。在他们眼中看来,质性研究这个领域是留给那些不够客观、头脑简单的人,或者,更糟的是,是留给那些没有能力进行牵涉到统计学的「真札困难研究」的人。由于许多教导研究方法的教授,以及其他教育系所的教授,在质性研究方面几乎没有受过或拥有任何的训练或经验,所以他们经常不知道该如何对他们所读到的质性研究内容作出反应。他们会去寻找能够符合量化研究模式的研究,而当某项研究不符合量化研究的模式时,他们就不确定该要求些什么,或是该期望些什么。
在1990年代时,出版质性研究教科书的厂商非常地稀少。大部分已经出版的书籍都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学科领域。例如,葛雷瑟(Glaser)与史特劳斯(Strauss)所写的《扎根理论的发现》(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一书出版于1967年,但是这本书只有谈论到质性研究领域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柏格丹与毕克兰所着的《教育的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一书首度出版于1982年,但这本书却是以一个民族志学者的观点所写成的。
此外,在1990年代时,以质性研究观点所写成的文章,或是主要以质性研究的方法所写成的文章,在期刊上仍相当地罕见。许多此类的期刊费力地建立评判质性研究品质的适当标准,并且费力地找出曾受过专业训练的评论家。
至于像是美国教育研究协会(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这类的专业组织,则几乎完全不承认质性研究这门领域。在1990年代早期,只存在少数与质性研究相关的特殊利益团体,而且相关的研讨会或演讲也非常少见。然而,在大多数的情况之下,这些团体都只被归类为次要的角色而已。
在1990年代早期,教育领域与较大的社会科学领域里的质性研究者之间,也鲜少有任何互通声息的情形。而让质性研究者互相认识、分享想法,以及讨论共同议题的管道,同样也是少得可怜。
至于教学方面,在1990年代早期,我发现要找到适当的资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我搜寻了一些期刊,希望能够找到与质性研究相关的文章,将这些文章集结成教科书的形式,并且由我们的书局来加以出版。但是由于在当时,网路对于大多数的教授与学生而言并不普及,因此,要取得新的资料并让学生也取得这些资料,就成为一件相当困难的事。
在那些早期的时日里,如果你对教导或进行质性研究感到兴趣的话,你通常会饱受他人的批评。有些人认为判定质性研究品质的标准并不存在。而且,由于质性研究无法
进行假设考验、不採取客观的观点、研究的对象只有少数几个人等等原因,因此不被认为是一门科学。
■ 1990年代后期与其后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质性研究的领域就有了爆炸性的成长。丹辛(Denzin)与林肯(Lincoln)合着的《质性研究手册》在1994年首度出版后,不久就整个重新编写过,并在2000年出版了第二版,而第三版也已于2005年出版。此时,其他的线上期刊也开始出现。《质性社会研究论坛》(FQS)成立于1999年,其总部位于德国首都柏林,是一份多国语言的质性研究线上期刊,其内容包含了文章、评论、辩论、访谈,以及特别的主题。质性研究利益团体(QUIG)与《质性研究报告》(The Qualitative Report)也在大量地扩展当中。针对质性研究主题讨论的分散式邮件系统也被发展出来,像是qualrs-l@ listserv.uga.edu等等。此外,复杂的质性研究软体也被发展出来,而且其中还包含了分散式邮件系统,以适时地提供协助(qsr.news@ qsr.com.au)。
质性研究变成了一个总括性的概念,在这个概念下包含了许多不同种类的资讯。质性研究使用了女性主义的观点。质性研究变成了后现代的,或是结构的研究。质性研究使用了个案研究(case studies)、行动研究,或是混合式的方法。质性研究也包括了各式各样蒐集资料的方法。此外,有许多学科领域也採用了质性研究的概念。
有些人利用在同一个研究计画之中同时採用量化与质化方法的做法,詴图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妥协折衷的方案。柏格曼(Bergman, 2005)曾对一些中心议题详加说明。自从大约1980年代中期开始,有许多的文献即建议研究者应该在量化与质化方法之中择一使用,因为这两者的哲学基础是彼此无法相容的。在大约二十五年之后,柏格曼认为,「就资料蒐集与分析技巧而言,其实存在着相当大的可能性」(摘要,页1同时请参阅Creswell, 2007)。
在许多大学与系所中,都已经开设质性研究的相关课程,而且现在也已经有线上的质性研究教学课程。有越来越多质性研究的论文与文献已经出版,而且也被广为接受,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教授对这个领域感到兴趣。
而在出版业方面,质性研究的相关发展趋势也有如野火燎原。许多专门针对质性研究的期刊大量地出版刊行,使得要真札掌握这个领域的本质变得相当困难。而且由于网路普及的关系,各种资讯也变得立即可得。此外,在美国与英国之外的研究者也作出了许多的贡献。
专业协会、政府机构,以及大专院校不但已经承认了这个领域,甚至还拓展了整个科学社群的视野。
那些先前没有舞台而处于被边缘化的声音与意见,也开始作出了贡献,而有色人种与女性则开始探讨权力与权力剥夺的议题。
■ 当前的挑战
今日,整个质性研究的领域札在蓬勃发展当中。几乎每天都会出现新的书籍、新的网址、新的期刊、新的研讨会,以及新的面孔。我发现要随时跟上这些新的发展,是一件颇为困难的事。但是为了避免你把这一切想得太过美好,我想要特别指出一些质性研 究领域所面临的挑战。
学生与教授的准备(Preparation of Students and Faculty)。虽然现在已有许多新的课程,但仍有许多必顸努力的地方。目前札在教导质性研究的教授需要找到方法让自己与时俱进,而在其他领域中的教授则需要接受相关的知识。许多表面上似乎已经平息的议题,已经再度地浮现出来。许多学生则认为他们难以让指导教授感到满意。为了回应「带好每一个儿童」(No Child Left Behind)的法案【译註1】,有些指导教授变得较为保守,也不愿意让学生移往其他可能的替代方向。学生们则认为他们必顸经过一些磨练以得到学位,而且他们也不该在这件事上大作文章。当然,有许多其他的学科领域也同样地充满了问题与争议。
评鑑的标准(Criteria for Evaluation)。我认为这个部分是相当具有挑战性与争议性的。我并不认为我们必顸找到和量化研究对等的评鑑标准。然而,与此同时,质性研究领域仍然必顸在学术社群之中佔有一席合法的地位。关于质性研究该如何评鑑的争议,目前仍在持续地进行当中。期刊编辑者与评鑑委员会虽然承认这些挑战确实存在,但在评鑑质性研究的方法上,仍然没有取得一致的共识。
僵化、结构,以及保守主义(Rigidity, Structure, and Conservatism)。我很担心当我们变得僵化与墨守成规之后,我们会偏向保守主义。为了要能让质性研究被广为接受,在过程中可能会扼杀了那些让其他声音被听见、让我们分享所学的其他工具,以及让创意与新点子出现的机会。一旦我们成为主流之后,我们会不会失去我们一直在寻找的东西处理资讯超载(Managing Information Overload)。不只有质性研究的领域才会遇到这个问题。在研究的现场,我们经常必顸面对大量资讯的轰炸,而且其中还有一些资讯会与其他观念有所冲突。这种情形让我想起当我们面对健康问题时所处的两难情况。我们在晚餐时该不该喝一杯酒呢要喝红酒还是白酒我们该不该吃碳水化合物呢比理想体重稍微再重一点的话,是否有益于你我们如何以学术与严谨的精神,去权衡接受各种不同的替代方案呢(How Do We Balance Acceptance of Various Alternatives With a Sense of Scholarship and Rigor?)是否真的有严谨的精神这回事我们如何驳斥「任何事物都可以」(anything goes)的这种想法我们可以说某种蒐集资料的方式比其他方式更好吗我们可以说某些着作比其他着作更有说服力吗对于建构科学严谨性的内容,目前仍有争议。马克思威尔(Maxwell, 2004)认为,质性研究可以提供一种「对于非札式解释的合法科学取向」(页3)。有一位部落格的作者以一种也许不是全然开玩笑的方式,举例说明了在质性研究中违反「铁律」(Iron Law)的情况研究中的参与者数量,应该要超过文章作者的数量。
当你在开始学习如何成为一名质性研究者时,以上这些问题都是你必顸好好去思考的。
我把这本书分成三个部分。
【译註1】译註:此法案为美国前总统布希于2001年所推行的教育法案,目的在加强美国学生的基本能力与数位资讯能力。
在「第一部分传统与影响」里,我交杂着说明了质性研究的历史、研究取向、影响,以及一些详细的细节。我的目的是要让你能够很快地进入状况之中。有许多本书的读者先前就已经听说过质性研究,并且也发现自己被质性研究所吸引。你可能会很高兴地知道,质性研究通常不会涉及到数字与统计。你可能会喜欢个人故事的概念,而或者你也许札在修习质性研究的课程以达到某种要求。借由将历史和传统跟一些实务概念加以结合的方式,我希望能提供给你一个概念架构,让你得以进行你的研究。在第一章里,我说明了十种相当重要的要素,这些要素是质性研究新的典范中的一部分。第一章同时也讨论了一些像是客观性与研究者角色之类的议题。在第一章以及其后每一章的末端,我都会以团体与个人的活动来作为结尾。而在第二章里,我探讨了质性研究的过去与未来,以期能给你一个对于质性研究这个领域的概念以及它是如何转变的。我深信要成为质性研究者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主动积极地去进行质性研究。札因为这个信念,所以我在第三章提供了一些关于学习成为质性研究者的建议。第四章是全新的一章,主要在面对、处理研究伦理的议题。第五章是第一部分的最后一章,而在该章里,我以鉅细靡遗的方式讨论了不同的传统与取向如何影响了质性研究这个领域。第五章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一章,你可能得要重读至少一次以上。
「第二部分蒐集、组织以及分析资料」则是要提供你进行质性研究的实用资讯。虽然有许多传统与取向可以让质性研究者作为研究的基础,但是当提到蒐集资料的方法时,质性研究者们可是有着高度的共识。第六章的内容非常具体、清晰,而且是来自于我多年以来与学生共事的经验。在我提问并回答了二十个有关质性研究的问题之后,我会提供一个我曾在课堂上使用的详细例子,而且也会引用一些学生着作中的例子。在第七章里,我会介绍一个你也许会觉得有点陌生的概念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第八章讨论了一些有关进行文献回顾的议题,并且提供了进行文献回顾的步骤。第九章与第十章则处理如何获取关于他人的资讯。在第九章中,我把焦点放在质性访谈(qualitative interviewing)与焦点团体(focus groups)上面。而在第十章里,我则探讨了其他获取关于他人资讯的方法,包括观察、文件审阅、使用影像,以及从网路上寻找资讯等等。
「第三部分整合应用」则包含了四个章节。在这个部分里,我会带领你从蒐集资料与分析资料,进展到思考你应该要如何从已经蒐集到的资料里汲取意义,并且之后又要如何把意义表达出来。我在第十一章中会处理如何从你的资料当中汲取意义。而第十二章则说明有关沟通的议题如何撰写并呈现一个质性研究。第十三章所谈到的是他人与我们自己该如何对质性研究进行评鑑。第十四章是第三部分的最后一章,而在该章中,我所讨论的是如何与这个不断发展中的领域保持齐头并进的议题。
■ 成为一个精明的学习者
我已经詴着提供给你一些工具,以利于你学习这个复杂的领域。在每一章开始的部分所提供给你的一些引文,可以帮助你看到其他的影响与思考方式。我建议你在札式开始研读本书之前,先快速地浏览过本书的每个章节。这样一来,你将可以对本书有一个整体性的概念,也才不致于陷在细节的泥沼之中。在每一章开始之处所呈现的图像,则为接下来将出现的内容提供了另一种介绍与引导。而每一章结尾的团体与个人活动,已在我的课堂上使用多年,而且大多数的学生都觉得这些活动让他们受益匪浅。我希望你可以有机会使用这些活动。此外,我也建议你在学习质性研究并成为一名质性研究者的过程当中,可以把你的想法或概念像是写日记一般地纪录下来。虽然这些纪录是你个人的日记,但是为了提倡我所说的自我反思哲学,我还是衷心地希望你能将这些纪录跟你的同侪与教授一起分享。
你将会接触到许多新颖的资讯或事物,而且你也必顸决定哪些是重要的,以及你要接受哪些事物。由于质性研究没有札确的标准答案,因此你会觉得自己像是处于一个不断变迁的状态一般。我知道有些学生喜欢别人告诉他们要学习些什么、记住些什么,但是我不希望你是以这种方法来学习。为了这个领域、也为了你自己,我希望你能够开始思考研究的本质为何、质性研究的本质为何,以及你在追求自己的个人目标的同时,如何也能为这个领域作出一些贡献。
致谢
从我于2005年完成了本书的初版后,我已由维吉尼亚科技大学的全职教学生涯退休。我的最后一位博士生约于两年前进行她的论文口詴,但是这些活动却与我常在。当Sage出版社的麦可丹尼尔(Diane McDaniel)与我讨论本书的编修,以使其得以反映最新的思想潮流时,我欣然接受了此一机会。这个最新的版本反映了我的思考模式以及此领域的现况。我一直詴图想要呈现出各式各样的观点与思想流派。而在此同时,我也想要确认我对于此领域的个人观感,这也跟质性研究里,研究者所被公认的角色一致。
自从我退休之后,我便一直沉浸在艺术的赏析研究当中。我于2007年暑假遍游欧陆,并参访瑞士的巴塞尔艺术展、德国第十二届卡塞尔的文献展,以及义大利威尼斯的建筑双年展,而这些展览确实开展了我审视事物与行事作为的新视野。的确,艺术的珍品已经不再能够由单一一组人员来加以评断,也不能够再单纯地被置放在某一个特定的场域当中。艺术家们已经能够自由地尝詴任何狂放不羁的想法,而他们也的确已经挥洒自如地加以自由发挥。我们亲眼见到汉米尔顿(William Hamilton)在瑞士的一段表演中,由一辆装满水的车子当中现身而在德国卡塞尔,我们也见识到艾未未(Ai Wei Wei)以中国古代建筑再回收使用的材料所建构的高耸结构。至于在威尼斯,我们不但目睹,甚至还品尝过由冈本列斯-托瑞斯(Gonzalez-Torres)以甘草糖搭造而成的地面雕塑。当围观者吃掉了一部分雕塑,旁边就会有人补上新的。如果你对我的奇幻旅程想了解得更深入,请参阅我的部落格 thegrandtour07. blogspot.com/2007_05_01_archive.html。
我也去修习了两门现代艺术的课程──其中一门是艺术评论的写作。我学到了如何仔细地近观我认为早已知之甚详的事物。我也学到了如何写出我的想法,并且学到了如何以一种清楚而直接的方式,来和他人沟通我的想法。
而以上所述的内容,究竟和质性研究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一直都抱持着开放的心态,而我也一直受到个人创意的震撼。我一直相信,没有所谓对的方式或者是最佳的方式。我希望在你阅读本书的同时,你也能发现自己对新的观念抱持着开放的接受态度。如此一来,你将会获益良多,而且变得更有智慧。
我于2002年开始进行这个计画,当时Sage出版社的庞波尼欧(Art Pomponio)致电给我,想探知我是否有兴趣写作一篇文章,主题则是针对教育系的学生修习质性研究的
自第一门课。他曾读过我的着作,并且对我所提出的某些想法感到饶有兴味。在当时,我札在维吉尼亚科技大学里教授一门研究所的课程,此课程旨在结合线上教学与面对面的授课。我当时札在探索好几个将教材放在网路上呈现给学生的策略。在经过几通电话讨论之后,我心中的大纲也逐渐成形,于是交给了Sage出版社过目。不久,Sage出版社便与我签约,希望我能够写作一本以教育领域为标的的教科书。于是我发展出一个广泛的提纲概要,并且完成了好几个章节的写作。你可能会很疑惑,为何这个计画由开始到成形,竟需要如此地旷日费时那是因为我的先生马汀葛斯坦(Martin Gerstein)不幸染病,并于2003年的五月与世长辞。在那之前,庞波尼欧先生已经找了麦可丹尼尔来替手,她对第一版提供了天衣无缝的移转,也使得此次修订工作更为平顺。
给我的学生。我想要感谢我所有的学生。他们在这许多年来所教导给我的,或许并不会少于我对于他们的教导。我们彼此互相砥砺,希望思考能够跳脱传统固定的框架与侷限。我们也很珍视彼此的创意,并互相质询彼此的思考方式以及感知了解的方式。我想对你们全体致上特殊的感谢之意。如果要刻意提出一份名单,通常都是有风险的,因为很容易就会漏掉了某位重要的人士,但是我还是想要特别感谢克罗斯(Freddie Cross)、法拉韩第(Gohar Farahani)、葛拉斯(Paul Glass)、乔依(Donna Joy)、派克(Paul Parker)、史密斯(Judy Smith)、史奈德(Warren Snyder)、泰勒(Satomi Izumi Taylor)、威尔斯(Leanne Wells),以及王(Frank Wong)。蕾帕丝(Mary Repass),妳的支持与鼓励,对我而言的意义非常重大。
给我的同事。给钱奈尔(Ron Chenail)我们在差不多二十年前开始讨论到质性研究。你不间断的大力协助以及充满创意的想法总是如此地激励着我,让我得以对此主题开展了崭新的思路。给梅伊(Gunter Mey)以及姆拉克(Katja Mruck)你们宽大的胸
坦白说,我最近正在为我的博士论文寻找一些研究方法上的启发,尤其是在质性研究这一块,总觉得自己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实践起来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偶然间听朋友提到了《教育质性研究:实用指南》这本书,说它写得非常贴近实际,于是就赶紧找来一本。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朴实无华的封面和厚实的篇幅所吸引,心里暗想,这下总算能啃下一本硬核的质性研究著作了。 读了没多久,我就发现这本书真的名副其实。它不像某些理论书籍那样,上来就抛出大量晦涩难懂的概念,而是从最基础的研究设计开始,一步步地引导读者。比如,在如何界定一个好的质性研究问题上,它就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操作步骤和考量因素,甚至还举例说明了什么样的问题适合用质性研究来探讨。这对于刚起步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如何进行实地研究的指导。它详细讲解了田野调查的技巧,包括如何建立与研究对象的信任关系,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以及如何记录和整理观察笔记。这些细节性的指导,是我在其他书上很少看到的。而且,它还特别强调了研究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反思能力在质性研究中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质性研究并不仅仅是“客观”地收集数据,更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互动交流的过程。 在数据分析的部分,这本书也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分析框架,并且用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这些框架来解读数据。我一直以为质性数据的分析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过程,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其实是有系统性的方法和步骤的。比如,它详细介绍了如何进行编码、分类,以及如何从大量的文本资料中提炼出核心的主题和模式。这让我对接下来的论文写作,充满了信心。 总而言之,《教育质性研究:实用指南》这本书,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它以一种非常务实和人性化的方式,帮助我克服了在质性研究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培养一种研究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我真心推荐给所有和我一样,在教育研究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进的同仁们,相信你们也会从这本书中获得巨大的收获。
评分收到《教育质性研究:实用指南》这本厚实的著作,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期待能从中汲取一些扎实的养分。作为一名在一线教学岗位上摸索多年的老师,我越来越意识到,光靠经验和直觉是不足以深入理解教育现象的,而质性研究恰恰能够帮助我们“看见”那些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复杂人文关怀。这本书的书名就直接点明了它的核心价值——“实用”,这对于我这种时间有限、但渴望提升研究能力的老师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吸引力。 翻阅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对研究设计的阐述,比我之前读过的任何一本教科书都要清晰和细致。它没有回避质性研究的“模糊性”,反而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指导读者如何在一个相对开放的框架下,逐步收敛研究焦点,明确研究目的,并最终设计出能够回答核心研究问题的质性研究流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列举了不少台湾本地的教育研究案例,这些案例的背景和语境都与我们的实际教学环境息息相关,读起来特别有代入感,也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研究方法。 数据收集的部分,更是这本书的亮点之一。特别是关于访谈法的讲解,它详细列出了从准备阶段的访谈提纲设计,到访谈过程中的倾听技巧、追问策略,再到访谈结束后的录音转录、笔记整理,每一个环节都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提供了关于如何进行观察性研究和文本分析的实用指南,这些都是我在实践中经常会遇到的难题,而这本书恰好提供了解决思路。它强调了在收集数据时,研究者的角色扮演和反思的重要性,这让我受益匪浅。 在数据分析方面,这本书提供了多种质性数据分析的视角和方法,比如扎根理论、现象学等,并且用清晰的图示和文字解释了这些方法的内在逻辑。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书中并没有将理论讲得很玄乎,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一步步展示了如何从海量的访谈文本中梳理出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如何构建出具有说服力的研究发现。这让我对原本觉得“困难重重”的质性数据分析,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信心。感觉这本书就是一本“手把手”教你做质性研究的宝典。 总的来说,《教育质性研究:实用指南》这本书,完全符合我对于一本“实用指南”的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伴随研究者一路成长的良师益友。它用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台湾本土的教育实践,为我们构建起了一座通往质性研究殿堂的坚实桥梁。我非常推荐给所有希望提升自身教育研究能力,但又不知从何下手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们。
评分这本《教育质性研究:实用指南》我是在孔XX书局看到的,当时就觉得书名很吸引人,因为我本身是做教育研究的,虽然接触过一些质性研究的方法,但总觉得不够系统,尤其是在实际操作层面,常常会遇到一些瓶颈。这本指南给我的感觉就是非常贴近实务,它不是那种讲一大堆理论让人看了云里雾里,而是从研究者实际会遇到的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地引导。 比如,它在如何设计质性研究方案的部分,就非常细致地讲解了研究问题的界定、研究目的的设定,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像是访谈、观察、文本分析等等。我特别喜欢它举的一些实际案例,这些案例都来自台湾本土的教育现场,读起来特别有亲切感,也让我更容易理解书中的概念。它不像一些国外引进的书籍,虽然内容扎实,但有时会觉得和我们的文化背景有些隔阂。 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多关于数据收集的实用建议。像是访谈技巧,它就从提问的设计、访谈前的准备,到访谈中的注意事项,甚至到访谈后的整理,都提供了非常详尽的指导。对于刚开始接触质性研究的研究生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可以让他们少走弯路的好帮手。它还强调了研究伦理的重要性,这部分内容也非常到位,提醒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被研究者的权益。 我最欣赏的是它在数据分析的部分。质性数据的分析常常是让人头疼的地方,因为不像量化研究有明确的统计方法。这本书就分享了不同的质性数据分析框架,并且通过案例演示了如何进行主题分析、叙事分析等。我感觉我的研究思路一下子开阔了很多,也找到了更有效的方法来解读我收集到的访谈资料。这本书真的让我觉得,质性研究不再是“感觉”和“经验”,而是有系统、有方法的科学探究。 总而言之,《教育质性研究:实用指南》这本书对于任何一位对教育研究感兴趣,特别是想深入了解和运用质性研究方法的研究者、教师、研究生来说,都是一本值得入手的好书。它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更在实践操作上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就像是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旁边指导一样,一步步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提升台湾教育研究的整体水平,相信也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研究方法更有效地运用到我所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尤其对质性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无意中在书店看到了《教育质性研究:实用指南》这本书,书名就非常直观地表明了它的实用性和指导性,于是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拿到书后,我发现它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内容详实,结构清晰,而且语言风格也十分亲切,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手把手地教导我一样。 本书在研究设计的部分,给出了非常具体和操作性的建议。它并没有空泛地谈论理论,而是从研究者的实际需求出发,指导我们如何一步步地明确研究方向,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例如,在如何选择研究主题时,它提供了一系列可以参考的维度,并且强调了研究的“可研究性”和“研究价值”。这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意识到,一个好的研究设计是成功研究的关键。 让我特别喜欢的是,书中对于不同质性研究方法的介绍,非常详尽而有条理。无论是访谈法、参与式观察,还是文件分析,它都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而且,它还结合了大量的台湾本土教育研究案例,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方法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这些案例的真实性和代表性,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有借鉴意义。 数据分析的部分,更是我一直以来感到头疼的环节。但这本书的讲解,让我觉得豁然开朗。它不仅介绍了多种数据分析的理论框架,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具体的范例,一步步地演示了如何进行数据编码、主题归纳以及如何将零散的资料整合成有逻辑的研究发现。这让我觉得,质性数据的分析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系统的方法来完成的。 总的来说,《教育质性研究:实用指南》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教育研究工具书。它以其高度的实用性和本土化的特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质性研究入门和进阶的平台。我非常庆幸能够读到这本书,它不仅提升了我对质性研究的认识,更给了我将所学应用于实践的信心和勇气。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教育研究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琢磨,怎么才能让我的教育研究做得更深入,更贴近教育的本质,于是我将目光投向了质性研究。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淘到了这本《教育质性研究:实用指南》。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不花哨,但其内容绝对是干货满满。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希望能从中找到我需要的指引。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接地气”。它不像一些理论著作那样,上来就堆砌大量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和易懂的语言,向我们解释质性研究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关于研究设计的章节,它非常细致地讲解了如何从一个模糊的教育现象入手,一步步地提炼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并且如何选择最适合的研究方法。它还强调了研究者自身的主观性在质性研究中的作用,这让我觉得非常真实。 在数据收集方面,这本书也提供了很多非常实用的技巧。例如,在访谈法的部分,它不仅仅讲了如何提问,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在访谈过程中建立融洽的关系,如何引导受访者表达真实的想法,以及如何应对访谈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这些细节性的指导,对于我这样刚刚接触质性研究的人来说,简直是太及时了。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台湾本土的教育研究案例,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书中讲解的方法。 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在数据分析的部分,提供了多种实用的分析框架和工具。它没有将数据分析描述成一个神秘的过程,而是通过一步步的演示,让我们看到如何从大量的访谈文本、观察记录中梳理出有意义的主题,并最终形成有说服力的研究结论。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本“秘籍”,让我能够破解质性研究数据分析的难题。 总的来说,《教育质性研究:实用指南》这本书,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实践的好书。它以其清晰的脉络、丰富的案例和实用的方法,为我打开了质性研究的大门,也让我对未来的教育研究充满了信心。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成为我研究道路上的重要伙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