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来,许多健康食品都习惯冠上「无毒」字样,追根溯源,最早起自「花莲无毒」农产品品牌的建立,而背后的最大推手就是前花莲县农业局长杜丽华。
《食在健康》就是农民暱称「阿姑」的杜局长,在卸下公职后的第一本精心力作,书中呈现她实际辅导、深入了解十多年的在地农户们所用心生产近50种安心食材的故事,从蔬果、五谷到奶蛋鱼肉、安全加工品,甚至台湾原生种的土肉桂、纯手工黑糖、食用百合等特用作物皆有。文章生动有趣,每一篇专访都是局长亲入田野,和农户零距离访谈的精彩内容。另外,本书不仅介绍这些安心食材的来源,还有多篇关于饮食健康的正确概念,让大家在阅读后对餐桌上的食材和产地有更多连结与了解,进而在自身的健康管理上有更多自主而明智的选择。
作者简介
杜丽华
台湾大学农学硕士
曾历任新竹市社会局长、建设局长
13年的花莲县农业局长
◆推荐序
柴松林:环境与发展基金会及台湾观光学院董事长
黄胜雄:基督教门诺会医院暨相关事业机构 总执行长
◆作者序:吃得幸福,食在健康。
◆蔬菜类
无毒菇菇 健康养生;花莲山苏 健康好食材
营养豌豆苗 轻食无负担;高纤低热量的箭笋
养生界最夯的花莲山苦瓜;自然栽种的小黄瓜胶质最多
花莲乡愁的滋味─巴吉鲁;吃了会让人幸福的马铃薯
南瓜奇遇记;月眉小火葱,够你呛的!
水梨口感般的蜜笋;多吃野菜,健康自然来
小兵立大功 甘藷变黄金
食在有概念:为什么非要叫无毒农业;农药对人体危害;氮肥过量吃菜也会吃出问题
◆水果类
市b场王牌的玉里火龙果;吃花莲西瓜要配矿泉水
全心打拼 柚见商机;连皮都可吃的茂谷柑
◆ 食在有概念:天然ㄟ尚好!;昆虫当铁卫,农药都OUT
◆特用作物类
台湾土肉桂的春天;纯天然黑糖是女性的好朋友
小绿叶蝉造就了蜜香红茶;营养又安全的文旦蜜;
莲花通身是宝 健身又清心;自日治时代一直传颂的咖啡故事
金针花海大作战;当归鲜吃 好药好料理
滋补兼顾肺的食用百合;季节限定柚香茶 品牌NO.1
赤柯山油菊─消暑解渴又养生
食在有概念:无毒产品让你的人生变彩色;推动无毒农业的发想
◆五谷类
饱含先民智慧的养生红糯米;马太鞍树豆—「生男之豆」;小土豆也能上台面;黄豆是东方人的抗老传奇;为花莲稻农挣一片天
食在有概念:坚持不用基因改造作物;无毒过生活
◆奶蛋鱼肉类
来自秀姑峦溪的65度C香醇鲜奶;悠游自在的放山水牛
好吃又可做面膜的花莲健康猪;胶原蛋白鱼中之最─曼波鱼
活水养殖台湾鲷 鲜美滋味忘不了;天生洁癖的苦花鱼
好处多多的火鸡肉;吃海水长大的无毒白虾,味美肉弹牙
东海岸的月桃飞鱼;人间极品─无毒土鸡蛋
食在有概念:食物打从哪里来?;无毒农业V.S.有机农业
◆加工品类
大城农场自家制,料好味天然;酸菜古早味 新城尚出名
「阿漾咕咕咕」的「莲豚」有妈妈的味道!
花莲的香草天空
◆后记 用行动鼓励他们
◆好食材哪里吃、哪里买!
推荐序1
食在认真的杜局长
认真的女人最美丽,认真的公务员更是值得掌声鼓励!
这本书是少见由公务员执笔的健康实用书籍。近几年台湾有机、养生、慢食、慢活的饮食休闲观念逐渐蔚成风潮,而以此为出版方向的上旗出版社也累积了可观的成绩;不过由公务员执笔的,这还是第一本。
我跟杜丽华女士认识很久了,由于她过去在花莲县政府农业局任内的努力,绩效卓着,除了花莲的农民暱称她「阿姑」之外,大家都叫她「杜局长」。过去花莲县政府北上行销农产品,我有空一定过去捧场;因为我知道公部门推动这个工作非常辛苦,更需要鼓励。我们家三不五时也都会收到杜局长寄来的好料,内人总说:哦,这花莲来的呢!
无毒农业是名副其实属于花莲净土的品牌,但它所影响的不仅是花莲县的农产销售成绩,我看见的是在公部门的努力下,所引动、传佈的健康风潮,到现在已蔚成气候,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我认为这值得台湾各县市来学习,而花莲县更应该乘势持续积极推展无毒农业,不要中断或慢下脚步。
过去在杜局长推动无毒农业之初,「无毒」一词引起许多讨论与争议,诚如杜局长在书里所说:「无毒」与「有机」就像是一对双胞胎。我认为「无毒」还具有催熟有机的效果,因为大家不断讨论「无毒」,消费者认识「无毒」产品的同时,也有更多的机会去认识「有机」;许多农民因杜局长「拜託」而开始做无毒的耕种,做了「无毒」之后,他发现有销路,而且价格比较好,又会努力去申请市场行情更稳定的有机认证。
全世界有机农业正在蓬勃发展,从1999年到2007年,全球有机产品的销售量就成长了3倍;即使2007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重挫全球的经济成长,有机市场仍成长了20亿美元。这是一块大饼,也是我们未来要走的方向。相对来讲,台湾有机农业发展的脚步是慢的,70%的有机农产品仰赖进口,只有三成是来自岛内的生产,吃的人多,种的人少,所以有机种植的市场还很大,不仅供岛内,全球有机市场更是无限宽广。现在有机产品的消费,90%在欧洲与北美,主要由亚洲、拉丁美洲与澳洲来供应;亚洲的有机出口大国则是印度、中国、泰国和马来西亚,台湾很有努力的空间。改善土地、扭转人们饮食健康习惯,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所认识的杜局长,个头娇小、做事急、讲话快,是剑及履及的女强人,没想到她的文笔居然如此机敏风趣,在书中,透过43种健康食材,每一种食材都有故事,农民的单纯可爱、公部门的用心、一起努力催生无毒农产的过程,透过杜局长风趣的笔锋娓娓道来,非常有意思。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连皮可吃的茂谷柑〉里杜局长说:她做「无毒」就像是卖保险,都先从身边的好朋友下手。看那些农民被杜局长这样「拗」,从为难、迟疑到勉为其难投入,透过教授群专业的协助,认真的学习,还做笔记形成KNOW HOW,到市场肯定而产生信心、扩大无毒耕作面积,不仅故事趣味横生,心里更是感佩油然而生之情。
杜局长以其细腻的心思,丰富的知识,真挚的情感,将自己的生命与农民的合而为一,无私的奉献给花莲这片土地。透过她的眼睛与味蕾,我们来认识、选择花莲出产的农产品,实在是方便又放心。
我要说:花莲县民没有马上把杜局长选去掌县政,是全台湾民众的福气,因为她的专业可以来服务更多的消费者。推动无毒、有机农业是一个幸福工程,也是大功德一件,做这功德的人越多,我们台湾的环境体质、饮食健康体质才能越快恢复。很高兴看到这样一本好书,为消费者、农民与公部门之间搭起一座实用的桥樑,不只传佈理念,也让大家有更大的动力与诱因,从「吃好东西」下手,具体帮助农民、帮助台湾农业,也帮助自己!
环境与发展基金会、台湾观光学院 董事长 柴松林
推荐序2
城乡差距的斗士─杜丽华局长
在我的心目中,她永远是农业局长!我来到花莲已经十六年,我所认识的杜丽华一直都是农业局长,现在,我要再加一个头衔给她,是城乡差距的斗士。
我曾经有过几次的机会陪杜局长到农村拜访农户,一次和柴松林教授,一次和李远哲院长,三次和杜局长及她的同事去了解什么是无毒农业和农产品的履历验证,我看到杜局长的领导活力,关心农民,也亲眼看到农友们对她的感激和敬重。全国首创的无毒农业概念是从她开创的,它和有机农产品是不等同的而且更对健康有益。她帮助农友技术上的困难,她鼓励他们要有自信,自创品牌,和怎样赢得消费者的信心!在花莲的农村,每一样她所辅导的农产品从富里米、舞鹤咖啡到瑞穗鲜奶….等,都有亮丽的成绩!
城乡差距大家也许都知道,但到底差距多少,可能不一定大家都能体会到。在台北市的台风天,大家可以不去上班,在家看气象转播很安全,或最坏也可以坐捷运上班、上课,但绝不会有生命的危险。但是农民的西瓜一定要彻夜採收,而且搬运到避雨、避水的地方,以免泡汤,那是几百几千公斤的臂力要付出的工作;台风要来了,是等不及气象台的播报,不趁风势不强,24小时把树上的柚子连续赶快採收,不然会全部被台风扫落地,所以他们要冒生命的危险,不怕摔断骨头,在狂风中也要採收。遮阳棚下的花椰菜和青椒也是冒着大太阳的煎熬或风雨交加的夜晚,按着成熟的时节去收成的。但是,城市里的人,哪里知道这些青菜和水果是农友的血汗、生命换来的呢!不收成,放弃了,也许保命了,但整年就没钱用!这就是城乡差距的生活面。
花莲县卓溪乡和秀林乡的头部外伤死亡率,是全台湾平均值的四倍高,是台北市的五倍,只因为他们的就医不便,而延迟紧急救护。万里乡、万荣乡农民的肝、胆疾病的死亡率是台北市的2.8倍,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健保,也不是花莲没有好的设备和医师,而是每次去看病,往返还要多花500元的计程车资,对原本家庭经济就已经不好的他们,总是能忍则忍,非到万不得已,才去看病,这时已病入膏肓,当然死亡率就高了!这就是城乡差距的结果面。
农民实在很辛苦也很可怜。但在文明、公平的社会,整体的互相依赖是必要的,所以在都会地区,资源丰富,生活舒适的人应该更有爱心来关怀他们。我看到十六年来杜局长的努力和关心都在改善农村,可爱农民的生活。看她怎么从农业技术到产销方面来改善他们的生活和经济能力。她是值得尊重的城乡差距的斗士。我也很荣幸,能在医疗上贡献一己之力,关心花莲的弱势族群,并在改善城乡差距的阵线上和杜丽华局长站在一起!更高兴替她的新书写这一篇序,杜局长加油!花莲加油!
基督教门诺会医院暨相关事业机构 总执行长 黄胜雄
作者序
吃得幸福,食在健康
花莲长久以来对外竖立了「好山好水好环境」的形象,观光的盛名远远大过农业。然而花莲却有四分之一的住民,靠着从事农业相关的工作养家活口;不过我们的农产品在台湾的消费市场上却是「小咖」,没有哪一种产品是打着「从花莲来的」名号。长期跟农民在一起,他们的心酸我太了解,常年须与变幻无常的大自然相搏,无法改变「台风来了、东西没了」、「产量大出、价格大跌」的自然恆律,养成「靠天吃饭」的宿命观,让人看了好心疼。
对我来说,心痛就要马上行动,花莲农业唯有走品牌概念与做出市场差异性,才有脱胎换骨机会。而事实证明,无毒农业的政策是对的,建立农业的口碑与产品品牌,也为产品加值,在竞争的市场中益形重要。
「无毒农业」是「有机农业」的双胞胎姐妹,内涵相同,只是「无毒」以品牌的概念优先行销花莲。其实这些模式存在于早期的农业当中,现代食品工业发展后才销声匿迹。
古早的年代,我们不使用农药,没有化肥,作物生长慢,但人人吃得健康,没有奇奇怪怪的毛病。大家可能不知道:台湾每年农药的用量高达二百五十万吨;而化肥的使用也衍生许多问题,比方现代农人对氮肥的高度依赖,导致过多的亚硝酸盐残留在叶菜类中。亚硝酸盐进入人体,经消化酵素转化为亚硝胺,就能致癌;而亚硝酸盐的来源又不只此端,加工食品中的硝酸盐就是其一。我们无法测知一天当中,自己到底吸收了多少亚硝酸盐,把关的方法,就是尽量选择自然健康的食材,而「有机」与「无毒」农法,相较之下亚硝酸盐的含量是较低的。
因此,「老店新开」,只是重拾老祖先的智慧,回归自然。盼自消费者的立场,重新建立健康自然的饮食观念,架构他们与产地农民之间的联系,食物产出的资讯透明,让大家吃得安心;从农民的立场,要农民「破旧立新」,从爱护土地、照顾大众的健康出发,并突破拍卖市场「买方强势」的传统销售模式,农民自己走到台前,与消费者面对面。当我们建立以农民为品牌的信赖管道,农民也因此产生荣誉感与价值感,而自我珍惜。
从「产地到餐桌」,是一条充满故事与用心的食物生产旅程。农家的田园将成为「你家的菜圃」,「吃饭」重新被定义,成为重要而令人满足的饮食活动。健康自然的理念、辛勤的农民、有益生态的耕作方式、美好食物等所带来的幸福感,将在这个「田园食物链」里头生生不息,循环不已。
过去我一直认为纽西兰能做出「好环境生产好产品」的全球口碑,花莲也有这个条件。政府只要掌握要领,其实台湾有好多的好产品,也都能有机会成功「变脸」。正如美国当代先知温德尔˙柏瑞所言:饮食就是一种农业活动、一种生态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政治活动。作为地球的一份子,来自好山好水的花莲,我很荣幸能在饮食这个领域贡献个人微薄心力,即便产生的仅是一点点的影响力,都能让我雀跃不已、活力备增。
最后祝福大家:吃得幸福,食在健康。
说实话,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很多时候都只能匆匆忙忙地解决一餐,对食材的选择常常是“就近”、“方便”就好,很少会去深究。但是,《食在健康:来自后山的安心好食材》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痛点!“后山”两个字,听起来就自带一种“远离子尘嚣”、“回归自然”的感觉,让人联想到那些可能还在用传统方式耕作、对土地充满敬意的农夫。《食在健康》如果能让我们认识到,原来台湾还有这么一群人,在用最纯粹的方式,孕育着最“安心”的食材,那真的会是一种很大的触动。我很好奇,这本书会怎么去呈现这些“后山好食材”?是会介绍一些我闻所未闻的特色农产品,还是会挖掘出我们熟悉的食材,但却不知道它们背后原来有这么一段不平凡的故事?我非常期待它能带我进入一个充满人情味、充满土地芬芳的世界,让我了解到,原来我们餐桌上的每一口食物,都可能承载着生产者满满的心意和对这片土地的深情。这是一种对健康最根本的追求,也是一种对生活最樸實的尊重。
评分我一直相信,我们吃进去的东西,真的会影响我们身体的健康,甚至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食在健康:来自后山的安心好食材》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一种“慢活”、“在地”的生活态度。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追求速度和效率,但我觉得,慢下来,去感受土地的温度,去认识食物的本源,反而能找到更深层次的幸福感。如果这本书不只是在介绍食材,更能传递一种关于“如何与土地和谐共处”、“如何尊重食物的劳动成果”的理念,那我觉得它就非常有意义了。《食在健康》如果能通过“后山好食材”的故事,让我们重新认识食物的价值,了解这些食材背后的辛苦付出,也许我们就能更珍惜每一餐,更愿意花心思去烹饪,而不是随意应付。《食在健康》听起来就像一本能唤醒我们内心对自然、对健康的渴望的书,它或许能带领我们重新找回那份对食物最真诚的敬畏之心,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生活态度的反思。
评分哇!看到《食在健康:来自后山的安心好食材》这个书名,我真的眼睛都亮了!身为一个在台湾土生土长、对吃非常讲究的人,最最关心的就是食材的来源和品质了。每次去市场,看到那些摆得漂漂亮亮的蔬菜水果,心里总会有些小小的疑虑:这些是从哪里来的?有没有喷洒农药?是不是很新鲜?尤其是有小朋友的家庭,这种担忧就更重了。《食在健康》这个书名听起来就让人感觉一股清流,好像能找到那些真正安心、踏实的好东西。我一直觉得,台湾后山的土地真的很宝贵,那里孕育了许多天然无污染的好食材,只是有时候我们这些都市人不容易接触到,或者不知道怎么辨别。所以,这本《食在健康》如果能带我们走进台湾的后山,认识那些用心栽种、守护土地的农夫,了解他们的故事,知道这些食材是如何一步步来到我们餐桌上的,那绝对是太棒了!我非常期待它能揭示一些我不知道的,关于食材产地、生产过程的小秘密,让我以后在选购食材时,能够更有底气,也能为家人做出更健康、更安心的美味佳肴。
评分每次听到“安心好食材”,我就想到家里的长辈,他们总是叮嘱我要吃得健康,要多吃青菜水果,但他们自己也常常不知道该去哪里找真正“安心”的。《食在健康:来自后山的安心好食材》这个书名,就像是为我们这些“不知道怎么找”的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方向。台湾的“后山”通常给人一种纯净、未受污染的印象,那里有许多默默耕耘的农民,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守护着这片土地,也孕育出了最天然、最优质的食材。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介绍这些“后山好食材”的故事,它们是如何被种植、如何被收成、它们有什么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如果书里能有一些关于如何辨别食材新鲜度、如何保存食材的小撇步,甚至是一些简单的食谱,让我能把这些“后山好食材”带回家,并且用最简单、最能保留原味的方式烹调出来,那就太完美了。《食在健康》这本书,不只是一本关于吃的书,更像是关于“如何选择健康、如何爱护自己”的一本指南,让我觉得,能吃到这些来自后山的食材,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评分说实话,现在市面上的健康食谱琳琅满目,但很多都讲究一些我可能在台湾比较难买到的特殊食材,或是需要花费很多心思去准备。我就是那种喜欢简单、家常、但又希望吃得健康的人。《食在健康:来自后山的安心好食材》这个书名,就抓住了我这种“需要”!“来自后山”这几个字,立刻就勾起了我对外公外婆家后院那种自然、纯朴的记忆,感觉里面推荐的食材,应该都是比较接地气的,可能就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只是用了更“懂”的方式去呈现。《食在健康》如果能提供一些用这些“后山好食材”就能做出的,简单又美味的家常菜谱,那简直就是我的福音!我常常觉得,健康不一定要很复杂,有时候用对食材,简单的烹调方式,反而更能吃到食材本身的鲜甜。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些灵感,让我发现原来家里的餐桌,也能轻松地变成一个充满“后山安心好食材”的小天地,让一家老小都能吃得开心又健康,不用再为“今天吃什么”而烦恼,更不用担心吃到不好的东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