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口腔里,通常有五到六百个不同的菌种存在,其中有40%是全新的菌种。以牙菌斑来说,一毫克就有一亿个细菌;如果个人的口腔卫生习惯不好,那就可能高达二亿到十亿个细菌,在口腔中伺机而动。而1cc的唾液,含有六兆个细菌,在抵抗力低、免疫力差的时候,就有可能会发生菌血症。
身体内外有六百兆的细菌,消化道就有一百兆,最多的在大肠,再来便是口腔。就全身的代谢来看,肠道黏膜最快,两天到十二天一次更新;其次是口腔黏膜,四到十四天脱换一次皮,但是压力、情绪、营养等的问题,都会影响代谢速度。
正常人的口腔中,原本就有各式各样的细菌,细菌间不但彼此维持平衡,也和人体局部或者全身免疫系统,即我们平常惯说的「抵抗力」,保持均衡。一旦这样的均衡状态被打破了,便会引发疾病的发生。口腔黏膜、唾液、免疫力,都是对抗病菌的尖兵,当这些防卫组织出了问题,就会导致口腔黏膜产生病变。
在正常情况下,口腔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宿主口腔间,处于生态平衡状态。由于体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可导致菌群失调,一些细菌过盛增殖,正常口腔微生物失去生理组合,便产生生态失调的变化,导致疾病。生态失调与口腔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口腔黏膜病,诸如白色念珠菌、坏死性龈口炎、龋齿和牙周病等等,就是口腔生态失调的表现。
对一般民众来说:口腔卫生是不可忽略和偷懒的!
对医生而言:要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首先要採取生态调整措施,建立口腔的正常生态平衡,而不是将口腔内所有微生物彻底消灭。
本书重点
一本绝对不能错过的「日常生活医学」好书,孙安迪博士台大医院「口腔黏膜免疫特别门诊」22年巅峰之作!
口腔溃疡就是俗称的「嘴破」,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症状,是大家很普遍会碰上的毛病。说大不大,但是如果不去管它、不就医,任由着反覆发作、或久溃不癒,那后续病变的麻烦,就会差很大!
口腔,就像是人类疾病的一扇窗,可以看出人体的免疫功能,自律神经状况,血液循环等,并与身体各部位息息相关,所以会成为治疗疾病的重要参酌关键。
想对自己口腔有更多的了解,想知道造成嘴破的这些疾病:复发性口腔溃疡、贝歇氏病、白斑、红斑、扁平苔癣、口腔黏膜下纤维化、脱屑性牙龈炎、口腔念珠菌病、□疹病毒……这些麻烦疾病,甚至是癌前症状,且看孙安迪医师告诉大家,要怎么预防?怎么治疗?
作者简介
孙安迪
台大医学院微生物免疫学博士
现职:台大医院口腔内科资深主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客座教授
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
湖北中医学院客座教授
门诊:台大医院口腔内科「口腔黏膜」特别门诊/1988年起成立,为全台湾唯一的特别门诊
孙安迪医师,是国内外知名的免疫学权威,在国际医学领域,首位找到复发性口腔溃疡、贝歇氏病、口腔扁平苔癣病因,及其免疫机转外,还是深受欢迎的医疗保健作家、演讲名家。并多次荣登英美、亚太、亚美,及中华民国等国家区域,共78项重要世界名人录。
序:关于我们的口腔 / 孙安迪
一、为什么会口腔溃疡
嘴破 / 假牙问题 / 情绪压力 / 自体免疫 / 泸过性病毒感染
二、重要的口腔溃疡 / 炎症
脱屑性牙龈炎:口腔扁平苔癣、天□疮、类天□疮、牛皮癣 / 口腔念珠菌病 / 球菌性口炎 / □疹病毒 / 人类乳突瘤病毒
三、复发性的口腔溃疡
复发性(鹅)口疮性溃疡 / 贝歇氏病 / 防治
四、口腔癌前病变、状态和口腔癌
口腔黏膜的重要功能 / 癌状早期症状
癌前病变:白斑、红斑
癌前状态:扁平苔癣、口腔黏膜下纤维化
槟榔癌 / 不明原因的久溃不癒 / 刷牙时的顺便 / 口腔癌的治疗 / 癌症预防
五、舌头,免疫力的镜中镜
舌质 / 舌苔 / 舌象 / 舌炎 / 舌诊与胃象 / 舌诊与癌症
六、口腔,疾病的代言
透视全身疾病 / 感染影响全身 / 口干舌燥 / 改善黏膜利于免疫 / 口腔溃疡的治疗
七、我们的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三大功能的相辅相成 / 口腔相邻的免疫组织 / 营养与免疫 / 微量元素与免疫 / 睡眠、运动与免疫
八、调节免疫力的养生
安迪养生汤 / 安迪养生功 / 安迪压箱宝
序
关于我们的口腔 孙安迪
以我身为台湾、唯一的台大医院「口腔黏膜病免疫特别门诊」资深主治医师来说,嘴破,是民众很普遍会碰上的毛病。说大不大,有的只是单纯溃疡;但有的病因复杂,常合併其它免疫疾病,或侵犯口腔以外其它器官。如果不去管它、任由着反覆发作、或久溃不癒,那后续病变甚或癌变的麻烦,就会差很大!
我们的口腔有几个特性:
第一是:含菌种很多。
第二是:新陈代谢很快。
第三是:血液循环充沛。
第四是:胚胎的发育,口腔黏膜、皮肤、生殖器黏膜,都是来自外胚层,有抗原的交叉性,所以免疫的相关反应,常会在口腔黏膜中表现出来。
在人的口腔里,通常有五到六百个不同的菌种存在,其中有40%是全新的菌种。以牙菌斑来说,一毫克就有一亿个细菌;如果个人的口腔卫生习惯不好,那就可能高达二到十亿个细菌,在口腔中伺机而动。而1cc的唾液,含有六兆个细菌,在抵抗力低、免疫力差的时候,就有可能会发生菌血症。
身体内外有六百兆的细菌,消化道就有一百兆,最多的在大肠,再来便是口腔。就全身的代谢来看,肠道黏膜最快,两天到十二天一次更新;其次是口腔黏膜,四到十四天脱换一次皮,但是压力、情绪、营养等的问题,都会影响代谢速度。
口腔中,特别是我们的舌头,是身体脏器唯一外露的器官,因此微循环障碍、自律神经失调、免疫或内分泌失调等,都可以从舌诊观察中,得到相当的参考判断。某些急救用药,例如心脏病发时的硝化甘油舌下含片,用意就是在利用舌下黏膜血管丰富、吸收快、以及避免药物因经过肠胃道,而破坏了药效所设计的。
正常人的口腔中,原本就有各式各样的细菌,细菌间不但彼此维持平衡,也和人体局部或者全身免疫系统,即我们平常惯说的「抵抗力」,保持均衡。一旦这样的均衡状态被打破了,便会引发疾病的发生。口腔黏膜、唾液、免疫力,都是对抗病菌的尖兵,当这些防卫组织出了问题,就会导致口腔黏膜产生病变。
在局部原因方面,比如口腔黏膜受损、局部免疫失调、牙结石、牙菌斑堆积、唾液减少、局部放射照射、假牙有问题、或抽菸、喝酒、咀嚼槟榔等等。全身性的因素,则例如过度使用抗生素、营养不足、缺乏维生素、缺乏微量元素、免疫系统失调、罹患慢性消耗性疾病、重金属中毒、内分泌机能障碍、骨髓造血功能异常、情绪压力…..等等。
不同的年龄时期,由于口腔和颚面部发育、生活习惯的改变,及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会使口腔内部环境也发生变化,当然,在这一个环境中生存的菌群,也随之发生演变。口腔微生物群,也是要经过长期动态变化磨合,才能逐渐达到稳定的状态。菌种由简单到复杂,数量由少到多。
在早期阶段,以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占优势,随着年龄的增长,厌氧菌的比例增多。所以除新生儿期与婴儿期外,无论在任何年龄组,兼性厌氧菌总是优势菌。
口腔微生物在口腔内,以两种状态存在,一种是游离状态,微生物存在于经常流动的唾液中;一种是定植于口腔黏膜及牙齿表面形成牙菌斑,引起龋齿和牙周病。在口腔中定植的主要微生物有:细菌、真菌、原虫和病毒等几大类。其中,细菌的数量最多,种类最复杂。
在正常情况下,口腔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宿主口腔间,处于生态平衡状态。由于体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可导致菌群失调,一些细菌过盛增殖,正常口腔微生物失去生理组合,即产生生态失调的变化,导致疾病。生态失调与口腔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口腔黏膜病,诸如白色念珠菌、坏死性龈口炎、龋齿和牙周病等等,就是口腔生态失调的表现。
龋齿,是宿主、食物和微生物,相互作用导致的牙体硬组织疾病。实质上,它是牙面局部环境、细菌和食物,相互关系失调的表现。龋病活跃的病人,局部环境因素改变,包括滞留区增加,唾液分泌减少,使牙面聚集的细菌增加,再加上大量蔗糖的摄入,使牙面微生态,发生明显变化,变形链球菌等产酸菌的数量增多,产生大量有机酸而致珐瑯质脱钙,而了形成龋洞。
牙周病,是发生于牙周支持组织的一组疾病,由内外环境多种因素影响,导致龈下菌斑生态失调所引起。表现出来的症状,是细菌组成比的改变,和绝对数量的增加,其中某些种类的细菌可增殖很多,比如产黑色素类桿菌、螺旋体等。此外比如牙髓、牙根尖周疾病,和一些口腔黏膜病,也是口腔菌群间生态平衡失调所致。例如口腔内白色念珠菌的大量增殖,可导致大家熟悉的「鹅口疮」。
在我们口腔环境中,存在着正常微生物群,它们对口腔健康和疾病负有重要责任。一般情况下,口腔正常菌群是不造成疾病的,只有在口腔微生物环境,发生杂乱情况下,使一些细菌大量繁殖,口腔正常微生物群间产生菌群失调,才会对宿主造成损害,发生疾病。
所以,对一般民众来说:口腔卫生是不可忽略和偷懒的;对医生而言,要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首先要採取生态调整措施,建立口腔的正常生态平衡,而不是将口腔内所有微生物彻底消灭。
最近我身邊有不少朋友都開始重視「預防醫學」和「身心靈」的連結,而《小心嘴破:身體免疫拉警報》這本書名,正好點出了我一直以來對身體健康的一些疑惑。我總覺得,我們現代人太習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了,很少會去追溯問題的根源。嘴破這種事情,雖然通常不會危及生命,但卻是身體發出的警訊,提醒我們可能有些地方出了狀況。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從更宏觀的角度,去探討我們的生活習慣、飲食內容,甚至情緒壓力,是如何一步步影響我們的免疫系統,進而導致像嘴破這樣的「小毛病」出現。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更深入的觀點,不只是告訴我們「嘴破怎麼辦」,而是教我們如何「不再嘴破」。或許是關於提升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或是如何建立一個不易生病的體質。我對書中關於「拉警報」的比喻很有興趣,感覺就像是身體在對我們喊話,而我們需要學會傾聽。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關於如何調整生活方式、改善飲食習慣的實用建議,讓我們能更健康、更有活力地迎接每一天。
评分老實說,我對《小心嘴破:身體免疫拉警報》這個書名一開始有點猶豫,畢竟「嘴破」聽起來好像不是什麼大不了的病,但仔細想想,嘴破、喉嚨痛、容易感冒,這些不就是身體免疫力下降時最常見的表現嗎?我自己的經驗是,只要嘴巴一破,吃東西就不舒服,心情也會跟著受影響,而且一不小心,感冒或其他更嚴重的狀況就跟著來了。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突然覺得,或許我過去一直都太輕視這些小毛病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出地解釋,為什麼嘴破會是身體免疫力亮紅燈的指標,它背後牽涉到哪些身體機制,還有哪些原因會導致免疫力下降,例如壓力、睡眠不足、營養不均衡等等。我特別想知道,除了尋求西醫的治療,還有沒有其他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的保健方法,可以從根本上改善免疫力,讓身體不再那麼容易「拉警報」。像是一些關於生活作息的調整、飲食建議,甚至是運動對免疫力的影響,我都很有興趣了解。畢竟,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有時候反而不知道該聽信哪種說法,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比較系統、有科學根據的觀點,那就太好了。
评分天啊,我最近真的被家裡的兩個小孩搞得焦頭爛額,尤其是我家那個小姪女,每次生病都像是世界末日一樣,嘴破、發燒、流鼻涕,大人小孩都跟著受罪。最近聽朋友說有一本叫《小心嘴破:身體免疫拉警報》的書,講的就是這種關於免疫力的問題,聽起來超實用的!我一直覺得小孩生病,除了看醫生吃藥,平常的飲食和作息也很重要,但說真的,要怎麼調養,讓他們的免疫力變好,我常常覺得自己像個無頭蒼蠅,不知道從何下手。書名聽起來就很有警示性,提醒我們嘴破這種小毛病,其實可能是身體在發出更嚴重的警報,這讓我很有感觸。現在的孩子生活比較精緻,很多東西吃得太過,又常常熬夜,跟我們小時候很不一樣,那時候雖然物質沒那麼好,但好像身體都比較勇健。是不是我們大人太過於依賴現代醫學,反而忽略了身體本身最原始的防禦機制?這本書如果能教我一些簡單又有效的方法,讓我能在家裡就幫孩子打好基礎,預防勝於治療,那真的就太棒了。我希望它能解答我一些關於飲食、睡眠、甚至是一些生活習慣上的疑問,畢竟,看到孩子受苦,做長輩的心裡真的很不好受。
评分最近在書店閒逛,無意間翻到一本《小心嘴破:身體免疫拉警報》,當下就被這個標題吸引住了。我平常就對健康飲食很有興趣,特別是想了解如何從根本上提升身體的抵抗力,而不是總是等到生病了才去補救。嘴破雖然看似小事,但有時候一痛起來,吃東西都變得困難,更別說其他身體的小狀況了。我一直覺得,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加上外食的普及,身體的免疫系統常常處於一個「過勞」的狀態,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現各種問題。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像是一個及時的提醒,告訴我們別輕忽身體發出的任何一個小訊號。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探討一些關於腸道健康、微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因為我聽說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如果腸道健康,免疫力自然就會提升。而且,我也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提供一些關於如何選擇食物、如何透過天然的方式來調理身體的方法,像是中醫裡的食療概念,或是西方營養學的觀點,只要是能幫助我們建立更強健的免疫屏障,我都很有興趣。總之,我對這本書充滿了期待,希望它能給我帶來一些實質性的幫助和啟發。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個平衡點,讓自己的身體能夠更健康、更有活力。這時候,《小心嘴破:身體免疫拉警報》這本書的標題,就深深吸引了我。我常常覺得,現代人生活步調太快,壓力太大,很多時候身體發出的小警訊,我們都選擇視而不見,直到問題變得嚴重了才去處理。嘴破看似小事,但有時候一連串的小毛病,像是容易疲倦、感冒、或是皮膚狀況變差,其實都可能跟免疫力有關。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提升身體自然免疫力的實用知識,不只是治療,更重要的是「預防」。我希望書中能夠分享一些關於飲食、運動、睡眠,甚至是情緒管理方面,能夠幫助我們強化免疫系統的秘訣。我尤其對「身體免疫拉警報」這個說法感到好奇,它讓我聯想到,身體就像一個精密的機器,當某些零件出現問題時,就會發出警示,而我們需要學會辨識這些警訊,並及時採取行動。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引導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身體,並學會如何更好地照顧它,讓我的免疫系統能夠更加強健,減少生病的情況發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