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选国立台湾文学馆100年度文学好书
作者简介
萧正仪
自称是天真诚实的人间旅者。称为旅者,是因为从事过太多不一样的工作,包括精神科护士、广告文案、小说作者、行销企画、图书刊物编辑,每一站都是感恩成长的轨迹。现为自由撰稿者。
推荐序
名作家简媜
师大国文研究所杨昌年教授
师大公共卫生学博士杨慕慈老师
第一部分:从小护士闯进精神科的故事说起
妈妈的手肘
命运的故事
我为什么选择精神科
最漫长的一夜
没有答案的答案
跛脚阿兰
伤口
第二部分:从精神科护士成为病人后的医院故事
护士变成病人
屋漏偏逢连夜雨
第一次住院
别恍神了!
好奇是一种什么情绪?
小丸子护士
我所在乎的
用蜡笔画画
我该如何对待你
可以简短说明吗?
快乐不快乐
智力测验
性格分析
逃生
夜这么黑
脱线演出
心灵地雷区
我俩是什么关系
新合作关系
差五分钟
大家一起做早操
口水大战
穿帮
吹风机事件
叫我第一名
我该被打几分
受伤的北极熊
可以帮我吃吗?
此刻的角色
移动的植物
最深的痛
分界点
解不开的情劫
走不出的框框
女儿的眼泪
原来大熊猫是跟我学的
至少要有颗蛋蛋
千万要小心
说再见!
该如何面对出院
情绪疗癒
胖瘦之间
把自己关起来吧
阿凯的围兜兜
自己的角色
伟大的尊重
春风的歌唱
第三部分:忧郁症强势蔓延的你我须知
这真的是「病」吗?
谁需要羞愧
关于自杀的问题
绝望中的希望
想开一点就可以吗?
真正的喜乐
你是我的朋友吗?
需要服药吗?
忘记过去
当我愤怒时
很沮丧
到底会不会好
真的满街都是忧郁症吗?
这是件没有面子的事吗?
长期解药
无尽的感谢
这本书我真的犹豫了好久才拿起来读,总觉得“精神科病房”这几个字带着一种沉重的、甚至有点吓人的滤镜。但翻开扉页,就好像推开了一扇门,眼前不再是医院冰冷的仪器和制式的白袍,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细腻的观察。作者的文字很真诚,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诊断,更多的是一种平视的陪伴。读着读着,我开始理解,那些我们以为离我们很遥远的精神困扰,其实就藏在我们身边,甚至可能就住在我们心里。里面描写的病友们,不再是标签化的“病人”,而是有着各自故事、有着喜怒哀乐的个体。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捕捉,一个小小的眼神,一句无心的抱怨,都可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心酸。这本书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对于“精神疾病”的刻板印象,也让我更懂得同理心和倾听的重要性。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治疗”,而是被看见、被理解。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心胸好像拓宽了一些,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也多了一份柔软和包容。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名字一开始让我有点退缩,感觉会是一种比较沉重、压抑的阅读体验。然而,当我真的沉浸其中时,却发现它远比我预期的要丰富和深刻得多。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能够将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用一种极其细腻、富有画面感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佩服作者在叙事上的调度,他并没有采用线性叙事,而是通过一个个片段、一个个故事的拼接,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也展现出精神科病房背后那个不为人知的世界。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精神疾病并不是一种“缺陷”或者“病态”,而是一种复杂的生命状态,它可能是我们对外界刺激过度敏感的表现,也可能是我们内在世界失衡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正常”与“不正常”的界限,也许,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些不被理解的角落。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社会对于精神健康的认知盲区,也呼唤着更多的理解与接纳。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太特别了,读起来一点都不像我在一般心理健康书籍里看到的那些生硬的学术语言,也没有那种刻意营造的煽情。作者就像一个非常细心的旅人,带着我们穿梭在精神科病房的每一个角落,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那些在常人看来有些“异类”的灵魂。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病房里一些细微的声音、气味、光影的描写,瞬间就把我带入到那个场景中,仿佛我就是病房里的一个隐形观察者。而且,作者并没有回避精神疾病带来的痛苦和挣扎,但他传递出的更多是一种对生命力的顽强守护。那些在黑暗中摸索的个体,他们依然努力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束光。这本书让我思考,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不安和迷茫,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它提醒我们,不要轻易地去评判,而是要去尝试理解,去给予支持。这本书不是一本告诉你“如何做”的指南,而是一次与复杂人性的深度对话,一次对生命脆弱与坚韧的深刻体悟。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精神科病房总有一种遥远的、模糊的认知,总觉得那里是和“正常”生活割裂开来的地方。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自己过去的认知是多么的片面和狭隘。作者用一种非常贴近人心的语言,为我们揭开了精神科病房的神秘面纱,但这不是一种揭秘式的猎奇,而是一种充满关怀的分享。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事中融入的哲思,他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个个故事,引发我们去思考关于人性、关于痛苦、关于存在的意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精神疾病的光影之下,依然有无数鲜活的生命在努力地活着,他们有着自己的爱恨情仇,有着自己的梦想与失落。它提醒我,我们不能用简单的标签去定义一个人,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生命轨迹。这本书对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让我意识到,理解和接纳比评判更重要,而每个人内心深处,都需要被温柔以待。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真的有种被触动到了心底深处的感觉。作者的笔触太有力量了,他没有去渲染什么戏剧性的冲突,而是用一种极其冷静、却又充满温度的观察,将精神科病房里的日常一点一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人际互动的描绘,那些病友之间小心翼翼的试探,那些医护人员看似不经意却充满关怀的举动,都让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连接。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是在最艰难的环境里,人性的光辉依然能够闪耀。我看到了那些病友们在困境中的坚韧,看到了他们在微小的事情中找寻快乐的能力,也看到了医护人员的专业与付出。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精神疾病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爱、关于勇气、关于生命韧性的书。它让我对那些曾经被我们忽视或者误解的群体,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这本书让我感觉到,即使身处黑暗,也永远不要放弃希望,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