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民忠君 大成为圣的一代文人
杜甫出生的时代,整个唐朝正处在上升的时期,在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出生于仕宦家庭的杜甫,坚守着「奉儒守官」的理想,将儒学的精神和传统发扬光大。于政治上,他代表了历朝历代士大夫与百姓的心声,以博大的仁爱精神、执着的政治信念、深广的忧患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他在历史地位中有了「诗史」的称号。在诗歌艺术创作上,以沉郁顿挫的风格,语言的凝炼质朴,感情忧郁苍凉,结构曲折迂回,开后世诗歌艺术的新风范。其巨大的成就,使他最终成了「诗圣」。
在唐代这个璀璨耀眼的文学盛世中,让我们捡拾有关杜甫及其生活时代的历史碎片,结合诗歌中所折射的杜甫生活的点点滴滴,来探求杜甫的成「圣」之路!
杜甫小简介
杜甫(712-770)
字子美,号少陵,唐代诗人,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其作品约一千四百多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编为《杜工部集》。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也被称为「诗史」。
本书特色
1.说明杜甫如何受到家庭的薰陶与儒家思想的影响,所培养出的人格养成。
2.透过各篇史实记录,了解杜甫政治上抑郁不得志,以及中年生活之坎坷流离。
3.举出杜甫诗作,反映诗人悲天悯人、爱国为民的情怀。
4.杜甫的博学与诗作的艺术形态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5.附录了杜甫诗歌与古人的点评之语,利于赏析。
6.书末参考资料出处,让对杜甫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延伸阅读。
作者简介
康震
「百家讲坛」出镜率最高的主讲人,从2005年至今,在中央电视台(CCTV)十频道「百家讲坛」先后主讲「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苏轼」、「李清照」、「唐宋八大家」等专题讲座,获得观众的广泛好评。
1970年3月出生,陕西省绥德县人。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中国李白研究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古典诗词散文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研究。
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出版《长安文化与隋唐诗歌》、《康震评说苏东坡》、《康震评说李清照》、《康震评说诗圣杜甫》、《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等着作、教材多部。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宝钢教育基金理事会全国优秀教师奖、北京市教育教学(高等教育)优秀成果奖、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等多项奖励。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教育部、北京市级教学、科研项目。
第一章 奉儒善施仕宦显
奉儒守官 诗为家事
杜氏传奇 节孝为本
贤良盛族 李唐皇枝
咏凤壮游 李杜唱和
第二章 京华旅食潜悲辛
林甫妒贤 儒冠误身
投匦献赋 词感帝王
干谒求进 青云难上
圣朝贱士 长安苦寒
率府逍遥 微禄耽酒
第三章 烽火三月江头哀
安史乱起 家国摧颓
逋逃出走 家书万金
喜达行在 泪授拾遗
廷诤直谏 抗疏犯鳞
遭疏归乡 北征羌村
第四章 悲离关畿成野老
宫闱倾轧 朝纲陵替
铩翮联翩 移官离京
华州苦热 羁旅萌归
三吏三别 心忧黎庶
蒸黎难为 归去来兮
第五章 历秦窜蜀问乐土
度陇客秦 衣寒无食
卜居同谷 寒天拾栗
一岁四行 西走蜀地
第六章 飞鸟暂止栖草堂
浣花草堂 百家输捐
春雨润物 《蜀相》忧国
廉颇出将 老参戎幕
胡为幕下 不如归去
第七章 转蓬潇湘成永眠
文园病渴 赢滞夔州
幽居养拙 耕稼山村
恶风异习 思归三秦
具舟出崃 饥寒向隅
疟疠风瘫 旅殡岳阳
第八章 诗成为圣亦为史
百年自苦 未有知音
沉郁顿挫 成史为圣
忧民忠君 大成为圣
飘逸诗仙 沉郁诗圣
主要参考书目
杜甫诗歌选读选评
后记
第一次接触到康震先生的书,其实是因为看到网路上流传的一些关于他讲授杜甫的片段,觉得他讲解得既生动有趣,又充满了深厚的学养,让人忍不住想进一步了解。这本书《康震评说:诗圣杜甫》,对我来说,就像是开启了一扇通往唐朝诗歌殿堂的大门。我一直对杜甫的诗歌充满敬意,但也常常觉得他的诗歌在某些方面过于沉重,难以完全体会其中的深意。康震先生的评说,恰恰弥补了这一点。他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诗歌,而是将杜甫置于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去解读,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杜甫,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思索、却依然怀抱赤子之心的诗人。他对于杜甫诗歌的解读,充满了现代的视角,能够轻易地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当他谈到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时,他并不是仅仅强调战争的残酷,而是挖掘出诗人面对家国破碎时,那份超越个人悲喜的宏大情怀,以及对生命、自然生生不息的感慨。这种解读方式,让原本可能显得晦涩的古诗,变得鲜活起来,仿佛就在眼前。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杜甫诗歌中“苦难”的处理,他并没有回避,而是将其视为诗人成长的养分,塑造了杜甫诗歌独特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让我对杜甫的认识,不再局限于“诗圣”的标签,而是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也更加令人动容的伟大灵魂。
评分读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原来杜甫的诗歌,远不止是“忧国忧民”的代名词。康震先生在《康震评说:诗圣杜甫》中,展现了杜甫诗歌中更加丰富多元的一面。他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探讨杜甫作为一个人,他的生活、他的情感,他的爱恨情仇。比如,他细致地分析了杜甫对家人的情感,对朋友的思念,以及他在颠沛流离中依然保持的乐观和幽默感。这一点让我非常惊喜,因为我过去对杜甫的印象,多少有些刻板,总觉得他的人生就是一部苦情戏。然而,通过康震先生的解读,我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更加有人情味的杜甫。他能够写出《石壕吏》这样的社会批判诗篇,也能够写出《赠卫八公》这样饱含深情的赠友诗,甚至在困顿之时,还能写出《饮中八仙歌》这样描绘友人心事的佳作。这种多面向的呈现,让我觉得杜甫的诗歌更具有生命力,也更能够触及我们现代人的内心。康震先生的评说,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杜甫诗歌中隐藏的无数细节,让我们能够更加细腻地去感受诗歌的力量,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他为何能够成为“诗圣”。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对古诗文的解读有些畏惧,总觉得它们遥不可及,充满了晦涩难懂的典故和意象。但是,《康震评说:诗圣杜甫》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康震先生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自然,就像在和一位长辈聊天,娓娓道来。他不会使用太多专业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诗歌内涵层层剖析。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杜甫诗歌中“意象”的解读。比如,当他谈到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时,他并没有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会联想到杜甫当时所处的环境,他的身体状况,以及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无奈。他会用类比、用联想的方式,将这些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能感同身受。书中的一些小故事、小插曲,也让杜甫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活,不再是教科书里那个遥远的名字。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讲解方式,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就爱上了杜甫的诗歌,也对文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读到过最有价值的一本书。
评分我一直对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作品抱持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好奇,尤其是像杜甫这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如此重要地位的诗人。翻开《康震评说:诗圣杜甫》这本书,立刻就被其行文的流畅和逻辑的清晰所吸引。康震先生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我们带入了杜甫的生活图景之中。他不仅仅是机械地分析诗句的字词,而是仿佛一位耐心的导游,引领我们走进杜甫所处的那个长安、成都,甚至西南的山川。他会细致地描绘当时的社会风貌、政治格局,以及这些环境是如何一点一滴地渗透进杜甫的诗篇,成为他创作的土壤。我特别欣赏他对于杜甫“好诗”标准的研究,他并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通过引用大量的史料和杜甫自己的话语,层层剥茧,让我们理解杜甫为何对自己的作品如此严苛,为何会不断地自我超越。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配合他生动的叙述,让阅读的过程既是一种知识的汲取,也是一种精神的愉悦。通过这本书,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以及他对艺术的极致追求。那些看似平常的景物描写,在康震先生的笔下,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饱满的情感,让我不禁重新审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位诗人,就必须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而《康震评说:诗圣杜甫》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康震先生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将杜甫置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大背景下进行解读。他详细地梳理了安史之乱前后,唐朝政治、经济、军事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社会各阶层,尤其是知识分子,带来的巨大冲击。然后,他将杜甫的生平经历,与这些历史事件紧密地联系起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杜甫的诗歌是如何一步步地受到时代的影响,又是如何反过来,用他的笔触记录下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尤其对书中对杜甫“官场失意”的分析印象深刻。康震先生并没有简单地将杜甫塑造成一个不得志的文人,而是深入分析了他在官场中的政治抱负、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这种解读,让杜甫的诗歌,不再仅仅是抒发个人情感的工具,而是成为了承载民族命运、反映时代精神的伟大篇章。读完这本书,我对唐朝历史的了解,以及对杜甫诗歌的认识,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