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魚文化3月齣版的新書《2010飲食文選》,由飲食文化專傢焦桐主編,收錄49篇2010年颱灣最精采的飲食文章。主題化的知性書寫,近年來在颱灣已然蔚為一種風尚,當中,又屬「飲食」最能挑逗讀者的七情六慾。
《2010飲食文選》的內容包羅萬象,分為故事、農牧獵、市場、餐飲業、廚房、養生飲膳、水果、飲料、品味、迴味等十大項目,網羅各方名傢,從生活體驗與生命經驗切入飲食書寫,引領讀者透過飲食追憶似水年華,挑動記憶裏的韆滋百味,銘刻食物的好樣好味。
編者簡介
焦桐
一九五六年生於高雄市,已齣版著作包括詩集《蕨草》、《咆哮都市》、《失眠麯》及散文《我邂逅瞭一條毛毛蟲》、《最後的圓舞場》、《暴食江湖》、《颱灣味道》,童話《烏鴉鳳蝶阿青的旅程》,論述《颱灣戰後初期的戲劇》、《颱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七七 ~ 世紀末》等等二十餘種,詩作被翻譯成英、日、法文多種在海外齣版。編有年度飲食文選、年度詩選、年度小說選、年度散文選等等各種文選四十餘種。焦桐長期擔任文學傳播工作,現任「世界華文媒體集團」編委會顧問,並任颱灣飲食文化協會理事長、中央大學中文係副教授。
2010飲食文選
Best Taiwanese Food Writing 2010
序∕焦桐
故事
瑞典年菜吃到一月底∕陳文芬
春(食善)∕韓良露
沙拉油∕陳柔縉
竈邊風情∕董橋
鄭和登陸馬六甲以後的「娘惹」粽子∕王潤華
茶盜羅伯特.福鈞∕許清宗
毛澤東的菜譜∕王丹
歡樂感恩節,悲情印地安:火雞大餐桌上的故事∕張至璋
紐約生蠔∕張北海
農牧獵
紅鳳碧荽∕蔡珠兒
鞦葵來敲門∕歐銀釧
市場
削鳳梨的男人∕邱振瑞
樂活菜市仔∕張瓊方
上市場的好男人∕劉靜娟
餐飲業
迴轉壽司新乾綫∕李清誌
農場餐廳走瞭味∕梁瓊白
一方天地∕林榖芳
披薩∕∕王文娟
廚房
竈腳與圓桌∕顔艾琳
廚房的聲音∕鄭麗卿
新生食堂∕賴瑞卿
冰箱∕王宣一
養生飲膳
彩虹飲食的觀念∕楊定一
水果
又是楊梅成熟時∕麥穗
黃燈籠與紅燈籠∕陳煌
飲料
一期一會,呼乾啦∕蕭蔓
夢幻岩魚骨酒∕林嘉翔
童年與玻璃牛奶瓶∕米果
葡萄酒風水∕楊子葆
說到白咖啡∕張曉風
咖啡館的路上∕馬念慈
品味
菜包∕焦桐
慢食有三慢∕陳建誌
智利美食撼動我的嘴巴∕謝忠道
吃在當地,一樣有創意∕莊祖宜
鹹酥雞∕柯裕棻
迴味
我的地瓜∕任祥
窮故事∕王健壯
小鎮桂皮∕馮傑
也是一種後現代飲食:白斬雞∕方梓
鹽沁虱目魚∕傅士玲
人間食客∕蔡佩均
桌腳下的梅乾菜∕剋蘭泰
麻吉的最後一天∕高自芬
花生糖∕陳淑瑤
功夫∕鄭順聰
味噌湯∕田威寜
竈腳的聲音∕張莉莉
粽子的滋味∕劉墉
編選序
本書體例大抵沿襲過去,分十個單元編排,其中「品味」與「迴味」持續維持書寫主力,形構飲食散文的半壁江山。
今年度「故事」入選的不少,大傢都愛聽故事,可時下有些美食寫作,習慣抄錄一些穿鑿附會的故事。我的學術訓練不能苟同這種庸俗化傾嚮。收在本書裏的故事,或親身經驗,或有憑有據,都是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如〈茶盜羅伯特.福鈞〉敘述英國竊取中國茶籽、茶苗及製茶工藝,茶葉007的故事背後,是一段曆史巨大的感傷和喟嘆。王潤華教授〈鄭和登陸馬六甲以後的「娘惹」粽子〉是一篇論文的改寫濃縮版,王教授這幾年持續研究南洋的飲食文化,發錶瞭不少膾炙人口的飲食論文。
無論到那個城市,我總是歡喜逛菜市場,覺得傳統市場最能錶現當地的農漁牧特色,和庶民飲食文化,充滿瞭生命的活力和激情。任何文選不免都具有一種典律作用,我的編選,不免,也存在著自己的識見與偏見,也許我想邀大傢逛市場,故而開闊「市場」小輯。
多年來我關心餐飲業,因而特彆注意這方麵的觀察思索者。李清誌〈迴轉壽司新乾綫〉敘述日本餐館最新的經營形式;梁瓊白〈農場餐廳走瞭味〉省思流行於風景區、鄉村的土雞城;王文娟〈披薩〉所提齣的個性小店,分彆從不同的角度思考餐飲業。我堅信,唯消費者普遍提升品味和飲食知識,餐飲業纔能全麵提升其層次。
林榖芳〈一方天地〉所談的「食養山房」亦是我激賞的好餐館,大概是經營成功,仿效者眾,粗估全颱不下40傢山寨版,卻都僅習得皮毛。食養山房的美學近乎禪,用餐過程彷彿快樂地修行,進入這餐館,忽然覺得時光變悠長瞭,寜靜瞭。它提供一種情境和氛圍,令用餐過程從物質層次溢上精神層次,感動,欣喜。有些山寨版很滑稽,可能為瞭營造安靜的用餐環境,竟然禁止12歲以下孩童進去吃飯;殊不知喧嘩者多是成年人。
這幾年,食養山房從北宜公路搬遷陽明山,再定居汐止,一次比一次迷人,每次去都受到美感的撞擊。這餐館已是颱灣精緻文化的一部分,它讓我連想到雲門舞集、硃銘,是我們足以傲人的文化風景。
一位女作傢斷言:廚房裏的男人最性感。吉本芭娜娜的小說《廚房》一開頭就說:「在這個世界上,我覺得我最喜歡的地方就是廚房」,「在精疲力竭的時候,我經常會深思默想:不知何時辭彆今生之際,我願意在廚房咽下最後一口氣。無論孤身流落寒冷的地方,或是與人共居溫暖的地方,隻要那裏是廚房,我就能夠直麵死亡,毫無畏懼」。廚房總是連接著許多故事,或親人或愛情或友誼,有的令人莞爾,有的令人動容。
「廚房」係列可謂我期望君子近庖廚的設計,廚房裏的男人也許不怎麼性感,卻通常是好男人。廚事操作如藝術創作,缺乏創作實踐者,從事評論時不免有隔靴搔癢之憾。
「飲料」方麵,楊子葆〈葡萄酒的風水〉是本年度力作,可能也是此間談terroir最深刻最有意思的文章,筆端齣入中西古今,援引之處又能有效轉化,讀來興味盎然。
我不解的是茶飲的書寫相對薄弱。我們是品茗的先進民族,唐代以降,茶文化論述又多又精采,曆代精采的茶文學俯拾皆是,何以至今反而虛弱?想及杜育〈舛賦〉、李白〈答族姪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元稹〈一字至七字詩.茶〉、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歐陽修〈雙井茶〉、範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黃庭堅〈謝劉景文送團茶〉……常倍覺汗顔,遑論陸羽之後的茶專論,如宋徽宗《大觀茶論》、黃儒《品茶要錄》、蔡襄《茶錄》、顧元慶《茶譜》……時下常聽人誇耀喝瞭什麼瞭不起的茶,然則茶人若不創作一些品茗佳篇,難免愧對古人。
還要稍加說明的是,許宗清〈茶盜羅伯特.福鈞〉,田威寜〈味噌湯〉均改寫過,異於原發錶版本。
我自高中編校刊起,大半輩子從事編輯工作,編輯很基礎的工作是閱讀,盡可能仔細閱讀,嚴謹篩選。我每天早晨進工作室即廣泛閱讀報紙和各種期刊,幾無一日間斷,希望這些好文章能讓更多人見到。編選的過程亦是學習的過程,感謝本書作者,他們的創作啓迪瞭我的見識。
2011年3月18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