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经济状况明显好于2009年,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预计将达到9.9%,经济基本已经摆脱此前金融危机的泥沼。展望2011年,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总体上依然看好,GDP增长速度预计将达到9.4%,仍将保持高增长态势。然而2011年要比2010年差一些,因2011年中国经济将面临更多、更大的挑战。(1)通货膨胀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因素,2010年11月中国CPI已经高达5.1%,由于未来行政干预,CPI可能会有所回落,但是很可能会继续弹升;(2)人民币升值的长期趋势已经形成,预计2011年人民币会出现5 ~ 6%的升值幅度,大量外贸型产业将遭受重大打击,继而会拖累整个经济体的表现;(3)中国适度宽松的货币及财政政策可能已经结束,2011年将回归正常的稳健策略,甚至会出现偏紧的宏观调控政策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实体产业造成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
经历了2010年的好时光,中国科技产业在2011年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这些挑战一部分来自于外部环境,一部分来自于产业自身的竞争与发展;但是科技产业同时也迎来了极其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即「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2011年是中国第十二个「5年」计画的元年,这对于中国科技产业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未来将成为支柱产业的「节能环保、新一代资讯技术、生物、高端设计制造」,以及3个先导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其未来发展空间广阔,市场潜力巨大,为中国科技产业未来发展的核心和方向。「十二五规划」将创新、绿色经济和内需市场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预示着中国经济未来的主要推动力将由传统产业向科技产业转化,由外生增长模式转向内生增长模式,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科技创新繁荣期。
第一章 景气风向球
1-1.宏观经济前景
一.中国进入新一轮加息週期
二.人民币长期升值趋势已经形成
三.「十二五规划」圈定未来经济发展重点
四.内需市场和投资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五.2011年中国经济前景依然看好,但比2010年差一些
1-2.2011年中国ICT产业十大预测
一.平板热度大增,NB销售近逼桌上型电脑
二.全球智慧型手机高普及,首推中国
三.后发先置,中国3G手机市场可期
四.液晶电视热潮未退,LED电视再掀波澜
五.低碳经济加持,LED「芯」光璀璨
六.智慧电网挂帅,经济成长新超级「引擎」
七.三网融合,未来生活更简单、丰富
八.新能源汽车,中国矢志领先全球
九.终端产品创新升级,触控面板火热
十.移动互联网用户数激增,迎来黄金发展期
第二章 中国IC产业
2-1.2011年中国IC产业发展趋势
一.2011年中国IC产业保持稳定增长
二.影响2011年中国IC产业的因素
2-2.「十二五规划」对中国IC产业的影响分析
一.强调创新与整合
二.产业优惠政策保持稳定
2-3.中国IC产品市场趋势
一.热门应用带动热门市场
二.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刺激IC市场成长
三.应用市场分析
2-4.TRI观点
一.2011年中国IC产业与市场成长下调
二.厂商策略建议
第三章 中国面板产业
3-1.2010年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回顾
一.高世代面板产线建设如火如荼
二.玻璃基板熔炉终登陆
三.液晶电视销售不如预期,彩电厂商库存压力大
3-2.2011年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发展趋势
一.中国十一黄金週发力,面板产业景气2011年可望回春
二.高世代产能逐渐开出,彩电厂商有望最大受益
三.LED TV渗透率提升迅速
四.农村市场成为主要成长点
五.BMS成为主流趋势
六.长三角液晶产业聚落渐强
3-3.TRI观点
一.中国面板厂应选择合适的时机切入市场
二.面板投资主体仍显分散,政府仍需不断优化
第四章 中国资通讯产业
4-1.高成长的中国手机产业,竞争格局变动
一.高成长的中国手机产业,已迎来产业转移
二.蓬勃发展的中国手机市场,产业格局松动
4-2.三大运营商持续推动,3G / LTE发展迅速
一.三大运营商持续给力,3G手机预期高涨
二.TD助阵,CMMB手机成长
三.TD-LTE青涩,移动望眼欲穿
4-3.智慧型手机预期高涨,山寨业者也疯狂
4-4.TRI观点
第五章 中国平面电视产业
5-1.2011年中国LCD TV产业成长可期
一.2011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市场
二.中国LCD TV产业逐步完善
5-2.产品升级加快,新产品层出不穷
一.LED TV:2011年市场的主力产品
二.3D TV:2011年提前爆发
三.互联网电视:向左走向右走
四.智慧电视:2011年初涉世
5-3.主要彩电厂商产品策略
一.外资厂商
二.中国本土厂商
5-4.TRI观点
第六章 中国NB产业
6-1.中国NB市场由跳跃式成长转向稳定成长
一.2010年中国NB市场由跳跃式成长转向稳定成长,2011年成长27.19%
二.2011年中国NB产品发展趋势
三.2011年中国NB市场品牌厂商发展新趋势
四.NB品牌与NB产业「西进」发展趋势
6-2.2011年中国平板电脑市场展望
一.2010年中国平板电脑市场回顾
二.2011年中国平板电脑市场发展趋势
6-3.TRI观点
第七章 中国太阳能产业
7-1.全球光伏市场趋势
一.德国
二.义大利
三.捷克
四.中国
五.其他
7-2.2011年全球光伏产业供需分析
一.光伏电池产能产量增长趋势
二.晶硅上游产业链供需分析
7-3.中国光伏产业现况与趋势
一.规模再突破
二.融资活跃
三.晶硅电池技术向高效演进
四.部分大厂加快晶硅产业链的垂直整合
7-4.TRI观点
第八章 中国LED产业
8-1.中国半导体照明2010年增幅不俗,2011年持续看好
8-2.2010年热点不断,2011年将持续
一.蓝宝石衬底材料投资力度大
二.半导体照明主设备MOCVD投资扩产热
三.外商加快中国布局,台湾厂商最为积极
四.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人才争夺战开打
五.中国半导体照明厂商加快策略调整:垂直整合+纵向化+品牌建设
8-3.TRI观点
一.2011年中国半导体照明持续火热
二.2011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整合淘汰加速:技术+成本+品牌是王道
第九章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
9-1.中国利多政策频频出台
一.三网融合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十二五规划
9-2.无线网路渐趋完善
一.3G网路
二.Wi-Fi网路
9-3.Apple入华,智慧型终端火热
一.Apple入华
二.运营商争推明星终端
三.3G手机低端化已成趋势
9-4.移动互联应用迎来井喷期
一.Apple应用商店火爆,各厂商纷纷跟进
二.移动支付走向普及
9-5.用户表现令人惊叹
一.用户数量持续攀升
二.移动互联网应用已成潮流
9-6.TRI观点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然来临
二.用户已达海量,市场潜力无穷
图目录
图1.1.1 中国通货膨胀威胁日益严峻
图1.1.2 人民币长期升值趋势已经形成
图1.1.3 十二五规划确定未来科技产业发展重点
图1.1.4 中国内需市场和投资增长依然保持较快增长
图1.1.5 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状况总体依然向好
图1.2.1 2011年中国ICT产业10大预测
图1.2.2 2008 ~ 2012年中国NB出货量预估
图1.2.3 2008 ~ 2012年中国市场智慧型手机出货量预估
图1.2.4 2011年中国LED电视渗透率达45%
图1.2.5 智慧电网成中国经济增长的超级「引擎」
图1.2.6 三网融合将创造大量新市场商机
图2.1.1 2010年中国IC上市厂商营收预估
图2.1.2 2003 ~ 2010年四大Foundry厂商市占率
图2.1.3 2010年联发科与展讯股价走势对比
图2.1.4 2010年国民技术股价走势
图2.1.5 2003 ~ 2010年中国IC产业结构
图2.1.6 2000 ~ 2011年全球半导体产业销售额
图2.1.7 2003 ~ 2011年中国IC产业产值
图2.3.1 2004 ~ 2012年中国IC市场规模
图2.3.2 2011年热门应用带动未来高成长性IC市场
图2.3.3 中国七大战略性产业相关IC产品
图2.3.4 2009 ~ 2012年中国山寨智慧型手机销售量预估
图2.3.5 联发科、海思与瑞芯微的智慧型手机晶片产品
图2.3.6 中国LED驱动晶片市场
图2.3.7 2004 ~ 2011年中国RFID市场规模
图2.4.1 2011年中国IC产品趋势
图3.2.1 2007 ~ 2013年LED TV渗透率
图3.2.2 2008 ~ 2014年中国液晶电视市场成长分佈趋势
图3.2.3 模组技术演进趋势
图3.2.4 中国彩电厂商模组布局
图3.2.5 中国三大液晶产业基地形成
图4.1.1 2008 ~ 2012年中国手机产量预估
图4.1.2 2005 ~ 2009年中国手机产地分佈
图4.1.3 2008 ~ 2012年中国手机销售量预估
图4.1.4 2010年中国手机市场销售份额
图4.1.5 2010年中国主要手机厂商出货情况
图4.2.1 2008 ~ 2012年中国3G手机销售量预估
图4.2.2 中国CMMB手机市场发展趋势
图4.2.3 中国移动TD-LTE产业进程
图4.3.1 2008 ~ 2012年中国智慧型手机销售量预估
图5.1.1 2007 ~ 2011年全球各区域LCD TV出货成长
图5.1.2 LCD TV市场:2011年稳定增长
图5.1.3 上下游产业链受惠政策支持
图5.2.1 2011年中国LED TV渗透率达45%
图5.2.2 2010 ~ 2012年3D TV中国市场销售量预估
图5.2.3 中国厂商智慧电视比较表
图5.2.4 2009 ~ 2013年中国智慧电视市场容量预估
图5.3.1 简析中国本土品牌2011年产品策略
图6.1.1 2008 ~ 2010年中国NB市场出货量预估
图6.1.2 2010年中国NB市场产品价格区间分佈
图6.1.3 2008 ~ 2012年中国PC市场商用与消费产品比重比较
图6.1.4 2008 ~ 2012年中国市场NB取代DT趋势
图6.1.5 2009 ~ 2010年中国NB市场产品尺寸区隔状况
图6.1.6 2009 ~ 2010上半年中国NB市场产品内设功能区隔状况
图6.1.7 2009 ~ 2010年中国NB市场NB品牌市场地位变化
图6.1.8 Dell落户成都,加速NB产业西进
图6.1.9 NB厂商中国生产据点分佈图
图6.2.1 瑞芯微晶片解决方案发展Roadmap
图6.2.2 山寨iPed平板电脑受到日本媒体注意
图7.1.1 2006 ~ 2011年全球光伏市场分布与发展趋势
图7.1.2 2010 ~ 2012年中国光伏市场增长趋势
图7.2.1 2007 ~ 2011年光伏电池模组供需分析
图7.2.2 2005 ~ 2011年全球多晶硅产能增长趋势
图7.2.3 2011年全球有效多晶硅产能
图7.3.1 2006 ~ 2011年中国晶硅电池产能产量增长趋势
图7.3.2 2007 ~ 2011年中国光伏多晶硅供需趋势
图7.3.3 2009上半年 ~ 2010年中国光伏产业链上市分佈
图7.3.4 2009上半年 ~ 2010年中国光伏企业上市融资情况
图7.3.5 高效晶硅电池技术横向比较
图7.3.6 2011年部分晶硅企业产业链布局
图8.1.1 2009 ~ 2011年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变化趋势预估
图8.1.2 2006 ~ 2012年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产值预估
图8.2.1 外资半导体照明厂商中国布局分佈
图8.2.2 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人才状况及需求变化
图8.2.3 中国上游半导体照明厂商战略布局分析
图8.2.4 中国半导体照明中下游厂商战略发展分析
图8.3.1 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各环节变化分析
图8.3.2 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整合加速:技术+品牌+成本是王道
图9.1.1 移动互联网相关促进政策频频出台
图9.1.2 新一代资讯技术产业将成为支柱产业
图9.2.1 中国3G网路正日趋完善
图9.2.2 3G网路使网速得到极大提升
图9.2.3 TD-SCDMA标准演进
图9.3.1 上海浦东Apple Store开业盛况
图9.3.2 北京Apple Store发售iPad
图9.3.3 中国电信运营商定制高端智慧型手机一览
图9.4.1 中国手机软体应用商店竞争格局
图9.4.2 中国手机支付业务发展现况
图9.5.1 2005 ~ 2010年中国互联网用户发展现况
图9.5.2 2007 ~ 2010年中国手机线民数增长迅速
图9.5.3 中国市场手机用户构成
图9.5.4 中国预付费用户各类应用使用比例
图9.5.5 中美两国手机用户30天各类移动服务的使用比例对比
表目录
表2.1.1 2011年中国IC生产线产能扩充情况
表2.2.1 中国「十一五」IC产业规划及达成情况
表2.2.2 中国十一五与十二五积体电路产业规划思路转变
表2.3.1 2010 ~ 2011年中国电子产品产量成长
表2.3.2 中国智慧电网相关IC产品市场规模
表2.3.3 2007 ~ 2010年中国功率器件市场规模
表3.1.1 中国报批中的高世代面板产线
表3.1.2 Corning、旭硝子中国布局
表3.1.3 中国彩电厂商库存压力情况
表3.2.1 2011年前可量产的中国高世代面板产线
表4.2.1 2010年中国移动600万支中低阶TD手机採集明细
表5.1.1 2011年中国高世代面板产线将投产
表5.2.1 中国彩电厂商在LED TV产业的布局
表5.2.2 双节期间LED / CCFL倍率比较
表6.1.1 2008年第一季 ~ 2010年第二季中国NB市场主要品牌市占率比较
表6.2.1 2010年中国市场白牌平板电脑产品比较
表6.2.2 瑞芯微RK2818解决方案基本规格
表7.1.1 2009 ~ 2010年光伏企业出货量排名
表7.1.2 全球主要光伏市场未来走势
表7.3.1 一线企业高效晶硅电池布局
表8.2.1 中国LED基板厂商投资及产能规划
表8.2.2 中国LED上游2 ~ 3年MOCVD设备扩产规划预估
表9.3.1 中国联通iPhone 4套餐
**七、** 《2011中國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充滿了「前瞻性」的味道,讓我對書中的內容充滿了期待。2011年,對於中國科技產業來說,是一個承先啟後的關鍵時刻。他們已經從單純的代工製造,開始向自主研發和品牌建設邁進。我特別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中國在3G、4G通訊技術方面的發展,以及他們是如何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佔據領先地位的。當時,智慧手機的普及正在加速,中國在這方面的佈局,對全球科技版圖的影響不言而喻。我還對書中關於中國在電子商務、線上支付、以及社交媒體等領域的創新感到好奇。這些互聯網服務的快速發展,不僅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也對全球的互聯網產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例如當時有哪些具有潛力的中國科技公司,它們的商業模式有什麼獨特之處,以及作者是如何評估它們的未來發展潛力的。同時,我也想知道,在2011年,台灣的科技企業是如何看待中國科技產業的崛起,以及它們在技術、市場、以及人才方面進行了哪些應對和調整。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深刻的見解和獨到的分析,那對於我們這些關心台灣科技產業發展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藏。
评分**四、** 聽到《2011中國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這個書名,我就聯想到當時的全球經濟情勢,加上中國大陸科技產業的崛起,整個產業鏈的佈局都在重新洗牌。2011年,正是智慧手機開始普及,互聯網應用進入爆發期的一個重要年份。我特別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預測中國在這些領域的發展勢頭的,例如他們是如何快速追趕上國際領先水平,甚至在某些細分市場超越我們的?我對於書中關於中國在5G、物聯網等未來關鍵技術的早期佈局和研究,感到非常好奇。如果作者能夠提供一些當時的數據和趨勢分析,並且預測到這些技術在日後對全球產業發展的重要性,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非同小可。我還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中國科技產業的生態系統,包括他們的研發投入、人才培養、以及創投資金的流動情況。這些都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我也想知道,書中是否有對當時台灣科技產業面臨的挑戰提出一些建議,例如如何在全球分工中找到新的定位,或是如何加強自主研發的能力,以應對中國大陸的競爭。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深刻的見解和獨到的分析,那對於我們這些關心台灣科技產業發展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藏。
评分**一、** 喔,這本《2011中國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聽起來就好有份量!2011年啊,那時候台灣的科技業還在一個很關鍵的轉型期,手機、面板、半導體這些我們引以為傲的產業,都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我還記得當時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大陸的崛起對我們有多大的影響,他們的代工能力越來越強,自主研發也在快速進步。這本書如果能深入剖析當時中國科技產業的發展趨勢,例如在半導體製程上的突破、面板廠的擴張速度、以及移動通訊領域的變化,那真的會是我們了解全球科技版圖、調整自身產業策略的重要參考。我尤其好奇,書裡有沒有提到當時中國在互聯網產業萌芽的跡象,像是社交媒體、電子商務這些,它們後來對全球科技格局產生了多麼巨大的影響。當然,我也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預測這些動態的,是用什麼樣的數據分析方法,或是基於怎樣的市場觀察?如果書裡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分析幾家當時很有潛力的大陸科技公司,並且對照台灣的同類型企業,給出一些對比和啟示,那這本書的價值就更大了。畢竟,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能夠精準預測趨勢,並且給出可行性建議,絕對是讀者最渴望獲得的。我期望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觀察中國科技發展的新視角,並且讓我對我們台灣的科技產業未來走向,有更清晰的認知。
评分**三、** 《2011中國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光是聽名字,就覺得裡面應該藏著很多關於未來趨勢的「秘密」。2011年,正是中國大陸科技產業發展的一個關鍵節點,他們已經不再滿足於模仿,而是開始有了自己獨特的創新方向。我個人非常好奇,書中是如何剖析中國在人工智能、大數據、雲端運算這些當時還在起步階段的前沿技術上的投入和規劃。這些技術後來對全球產業產生了翻天覆地的影響,如果作者在2011年就能看到其中的潛力,並進行預測,那真是太厲害了。我尤其想知道,書裡有沒有提到中國在互聯網生態系統的建立,以及他們是如何快速培養出像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巨頭的。這些公司的崛起,不僅改變了中國的商業模式,也對全球互聯網產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例如當時中國有哪些科技初創公司,它們的商業模式有什麼獨到之處,以及作者是如何判斷它們的未來發展潛力的。同時,我也想了解,在2011年,台灣的科技企業是如何應對中國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的,有哪些合作或競爭的機會?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啟示性的觀點,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種全球科技格局的變化,那它就絕對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评分**十、** 聽到《2011中國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這個書名,我就聯想到當時整個亞洲乃至全球的科技版圖正在經歷著劇烈的變化。2011年,中國大陸的科技產業,已經從過去的「世界工廠」的角色,悄然轉變為一個具備一定創新能力的參與者。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是如何剖析中國在手機、平板電腦、以及其他消費性電子產品市場的發展趨勢,以及他們是如何在全球市場上逐漸蠶食我們傳統的優勢的。我還對書中關於中國在網際網路服務、行動應用開發、以及電子商務平台的成長速度和模式感到好奇。當時,這些領域的變化極為迅速,中國的互聯網企業以驚人的速度崛起,並且在全球市場上佔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例如當時有哪些具有潛力的中國科技公司,它們的商業模式有什麼獨特之處,以及作者是如何評估它們的未來發展潛力的。同時,我也想知道,在2011年,台灣的科技企業是如何看待中國科技產業的崛起,以及它們在技術、市場、以及人才方面進行了哪些應對和調整。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深刻的見解和獨到的分析,那對於我們這些關心台灣科技產業發展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藏。
评分**五、** 《2011中國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光聽這個名字,我就覺得這本書很有「前瞻性」,而且肯定涵蓋了非常廣泛的科技領域。2011年,中國大陸的經濟正處於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他們的科技產業也隨之進入了一個加速期,從最初的模仿和追趕,開始走向自主創新。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是如何分析中國在半導體、顯示器、以及高科技材料等關鍵基礎產業上的投入和發展。這些產業的技術壁壘很高,中國能夠在這些領域取得進展,對全球科技產業格局都將產生重大影響。我還對書中關於中國在互聯網、電子商務、以及移動應用開發方面的佈局感到好奇。當時這些領域正處於一個快速變革的階段,中國的互聯網企業以驚人的速度崛起,並且在全球市場上佔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數據和案例分析,展示當時中國科技產業的發展態狀,以及作者是如何做出這些預測的。同時,我也想知道,在2011年,台灣的科技企業是如何看待中國科技產業的崛起,以及他們在技術、市場、以及人才方面進行了哪些應對和調整。如果這本書能夠為我們提供一些深刻的思考,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全球科技產業的未來走向,那它絕對是一本值得深入閱讀的好書。
评分**六、** 坦白說,《2011中國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這個書名,一開始會讓人覺得有點「大而無當」,畢竟「大預測」這個詞本身就帶有一種挑戰性。但是,2011年這個時間點,對於中國科技產業來說,確實是一個充滿變數和機遇的年份。我當時就關心,中國大陸的科技實力,尤其是在製造業之外的創新能力,到底發展到什麼程度了。所以,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中國在當時的一些新興科技領域,比如電動車、太陽能、或是生物科技方面的發展潛力。這些領域在2011年可能還不是主流,但作者的預測,如果能點出其中的一些關鍵趨勢,那絕對是厲害。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是否分析了中國科技產業在人才培養和引進方面的情況,以及他們是如何建立起一個相對完善的科研創新體系的。這對於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另外,我也對書中關於中國如何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尋找自己的定位和發展策略感到好奇。是側重於技術自主,還是加強國際合作?是強調模仿創新,還是激勵原創?這些都是當時我們很想了解的。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分析和數據,而不是空泛的論調,那對我們了解中國科技產業的真實面貌,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评分**九、** 《2011中國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像一個「預言」,讓我想知道書中是不是真的能洞悉未來。2011年,那時候中國大陸的科技產業,已經不再是我們熟悉的「製造業大國」,而是開始展現出強大的創新能力。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如何剖析中國在綠色能源、新能源汽車、以及智慧城市等領域的發展規劃。這些都是當時非常前沿的議題,中國在這些領域的佈局,直接關係到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我還想知道,書裡有沒有提到中國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以及雲端運算等前沿技術上的早期投入和研究。這些技術後來對全球產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如果作者在2011年就能看到其中的潛力,並進行預測,那真是太了不起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數據和案例分析,展示當時中國科技產業的發展動態,以及作者是如何做出這些預測的。同時,我也想知道,在2011年,台灣的科技企業是如何看待中國科技產業的崛起,以及它們在技術、市場、以及人才方面進行了哪些應對和調整。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深刻的見解和獨到的分析,那對於我們這些關心台灣科技產業發展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藏。
评分**八、** 聽聞《2011中國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這本書,我腦海裡立刻浮現出2011年,那時候全球科技產業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革。中國大陸的科技實力,更是以驚人的速度在進步,讓我們這些在台灣的同業,不得不密切關注。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是如何預測中國在半導體、先進製造、以及關鍵零組件等領域的發展軌跡。當時,這些領域的技術壁壘很高,中國的投入和進展,對全球供應鏈的重塑至關重要。我尤其想知道,書中是否分析了中國政府在科技研發上的政策傾斜,以及這些政策是如何影響產業發展方向的。畢竟,國家戰略的引導,對於科技產業的崛起,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我還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中國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情況的分析,以及他們是如何吸引和留住頂尖人才的。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核心動力。同時,我也想知道,在2011年,台灣的科技企業,在面對中國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時,是如何調整自身的策略,尋找差異化優勢的。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啟發性的觀點,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種全球科技格局的變化,那它絕對是一本值得深入研究的好書。
评分**二、** 坦白說,《2011中國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這個書名,聽起來就讓人覺得非常「硬」,可能內容會比較學術,或是充滿了密密麻麻的數據和圖表。不過,對於我們這些在科技業打滾多年的老兵來說,這反而是一件好事。2011年,中國大陸的科技實力已經不容小覷,尤其是在製造業的基礎上,正在快速向高附加值的部分邁進。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中國在關鍵技術領域的投入和突破,例如在綠色能源、新能源汽車、或是先進材料方面的佈局。這些都是當時全球都在關注的熱點,中國在這方面的野心和潛力,確實值得我們好好研究。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中國政府在科技產業發展方面的政策導向、資金扶持的具體措施,以及這些政策對產業發展產生的實際影響,那將是非常寶貴的資訊。畢竟,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往往離不開政府的戰略規劃和資源傾斜。我還想知道,書裡有沒有分析中國科技產業在國際分工中的角色演變,從最初的代工製造,到現在逐步走向自主創新和品牌輸出,這個轉變的過程是怎樣的?以及,這種轉變對台灣的電子產業,尤其是ODM/OEM廠商,帶來了哪些衝擊和轉機?如果能有這樣的深度剖析,這本書絕對值得細細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