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图形与应用<国小3年级>

数量.图形与应用<国小3年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数学
  • 图形
  • 数量
  • 小学
  • 三年级
  • 教育
  • 学习
  • 教材
  • 国小
  • 算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探索数学世界的奇妙旅程:小学阶段数学思维与实践指南 图书名称:趣味数学启蒙:从数字到几何的探索之旅(小学低年级适用)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小学低年级(一至三年级)的学生打开一扇通往数学奇妙世界的大门。我们深知,对于初学数学的孩子来说,枯燥的公式和抽象的概念往往是学习的障碍。因此,我们精心设计了一套以“趣味性、直观性、实践性”为核心的数学学习体系,旨在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内在兴趣,培养其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教材的版本或进度,而是从更宏观的数学概念入手,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构建一套完整的数学思维框架。内容涵盖了学龄初期儿童最关键的数学基础知识,并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插图和动手实践活动,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孩子们可以触摸、可以看到、可以操作的实体。 --- 第一部分:数字的魔法与运算的乐趣(核心概念构建) 本部分着重于建立孩子们对“数”的本质理解,并引入最基础的加减运算概念。 第一章:我们身边的数——从点到量 我们从孩子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切入,如清点玩具、分配糖果、认识日历上的数字。 数的识别与序数: 不仅仅是认识阿拉伯数字 $1$ 到 $100$,更重要的是理解每个数字代表的具体数量,以及它们在序列中的位置。通过“排队游戏”和“数数接龙”等活动,巩固对序数的理解。 位值概念的初步认知: 引入“十”的概念。我们不用复杂的术语,而是通过“十个一堆”的积木或小棒,让孩子直观地理解个位和十位。例如,展示 $35$ 个小圆片,让孩子自己分组,体会 $3$ 个“十”和 $5$ 个“一”的构成。 比较与排序: 如何判断哪个篮子里的水果更多?学习使用“大于 ($>$), 小于 ($<$), 等于 ($=$)”的符号,但更强调其背后的数量关系。设计“谁跑得快”的赛道图,让比较更具动态感。 第二章:加法与减法的魔力:守恒与变化 本章将加法和减法视为描述事物“增加”和“减少”的工具。 加法的理解——合并与累积: 强调加法是“合在一起”的过程。我们使用实物操作,如“你拿出 $2$ 块橡皮泥,我拿出 $3$ 块,合起来有多少?”。引入连加的概念,但重点在于多次的合并。 减法的理解——拿走与剩下: 减法是“分开”和“求差”的过程。通过“分发糖果”的情景,让孩子理解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后剩余的数量。 加减互逆关系: 这是建立运算思维的关键。通过“ $2 + 3 = 5$”和“ $5 - 3 = 2$”的紧密联系,让孩子明白运算并非孤立的步骤,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不教授复杂的凑十法,而是侧重于“想加算减”的思维路径。 --- 第二部分:图形的探索与空间的感知(几何启蒙) 本部分旨在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能力,认识常见的平面和立体图形。 第三章:形状的捉迷藏——平面几何初探 我们从孩子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二维图形开始。 认识基本图形: 重点学习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通过观察窗户、黑板、足球等实物,让孩子理解这些形状的特征(边和角)。 图形的描摹与创造: 鼓励孩子使用牙签或吸管搭建这些形状,感受边和角的数量。引入“图形拼图”游戏,例如用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体会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对称之美: 引入镜子和折纸活动,让孩子初识“对称”的概念。观察蝴蝶的翅膀、树叶的形状,感受数学在自然界中的美感。 第四章:立体世界的探险——三维空间认知 本章将视野从平面拓展到立体空间。 常见立体图形的辨识: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和圆柱体。重点区分它们与平面图形的区别(是否有厚度、能否滚动)。 从不同角度看物体: 这是一个关键的训练。让孩子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一个积木塔,并画出或描述他们看到的景象。这极大地锻炼了空间转换思维。 堆叠与结构: 使用积木进行搭建活动。学习如何保持结构的稳定,理解“底座”的重要性,初步感知工程思维的萌芽。 --- 第三部分:测量与时间的时间轴(实际应用与度量) 数学的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本部分聚焦于如何量化生活中的长度、重量和时间。 第五章:量一量,比一比——初步的度量衡 我们避免直接引入国际标准单位的精确换算,而是强调“测量是一种比较和估算的过程”。 长度的度量: 使用“拃(zhǎ)”、“脚印”或统一长度的“小方块”作为非标准单位进行测量。比如,“我的铅笔有 $5$ 块方块那么长。” 随后,引导孩子认识到使用标准工具(如尺子)的必要性,并进行简单的厘米测量。 重量的感知: 通过天平(或自制的简易跷跷板)来比较物体的轻重。理解“一样重”和“谁更重”的概念,为后续的克和千克打下直观基础。 容量的初步概念: 使用不同大小的杯子进行倒水实验。体会“多”和“少”的相对性,理解单位容器的重要性。 第六章:时间与秩序的排列 时间是抽象的,需要通过具象的活动来锚定。 认识钟表: 重点学习认识整点和半点。通过制作自己的“活动时间表”和“起床钟”,让孩子将时间与具体的日常事件联系起来。 日历与季节: 理解“天、周、月、年”的顺序关系。讨论四季的变化和节日的安排,使时间概念生活化。 解决时间问题: 例如,早上 $8$ 点上学,如果路上要 $10$ 分钟,那么最晚几点要出门?(侧重于基础的加减应用)。 --- 总结:数学思维的培养 本书的最终目标,不是让孩子记住多少公式,而是培养他们“像数学家一样思考”的能力。我们通过以下途径实现这一点: 1. 提问的力量: 每一章都设置了开放性问题,鼓励孩子描述“你是怎么想的?”而不是仅仅给出答案。 2. 视觉化呈现: 几乎所有概念都配有清晰、友好的插图和操作指南,帮助视觉学习者理解。 3. 动手实践: 大量的小实验和手工制作,让学习过程充满探索的乐趣,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 本书是孩子踏入小学数学学习的理想伙伴,它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奠定了坚实的数学基础,为未来更深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1.二年级复习测验(1)
2.二年级复习测验(2)
3.数到2000(1)
4.数到2000(2)
5.量长度
6.三位数的加减(1)
7.三位数的加减(2)
8.重量
9.几的几倍(1)
10.几的几倍(2)
11.三角形和四边形
12.最少要带几百元(1)
13.最少要带几百元(2)
14.面积与周长
15.乘法(一)(1)
16.乘法(一)(2)
17.年月日(1)
18.年月日(2)
19.乘法(二)(1)
20.乘法(二)(2)
21.长条图
22.几个十加几个十是几个十(1)
23.几个十加几个十是几个十(2)
24.几分之几(1)
25.几分之几(2)
26.看刻度
27.十的几倍(1)
28.十的几倍(2)
29.时间(1)
30.时间(2)
31.记成另一种算式填充题(1)
32.记成另一种算式填充题(2)
33.做盒子
34.0.1与1/10
35.角与图形
36.怎样解题(1)
37.怎样解题(2)
38.面积与体积
39.10000以内的数(1)
40.10000以内的数(2)
41.除法
42.三年级实力测验(1)
43.三年级实力测验(2)
44.三年级实力测验(3)
三年级解答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数量”概念讲解,让我彻底改观了对小学数学教材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数量”就是简单的数数,但这本书却从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它不仅仅是停留在“1、2、3”的层面,而是通过各种有趣的图例,让孩子理解“多少”的相对性,以及如何准确地表示和比较数量。例如,书里有一章节专门讲解“集合”的概念,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积木组成不同的集合,让孩子去数一数每个集合里有多少个元素,并且比较哪个集合的元素更多。我儿子一开始对“集合”这个词感到陌生,但当他看到书里那些五颜六色的积木,就像玩游戏一样,自己去数、去比较,他就明白了。书里还巧妙地引入了“分组”的概念,比如把10个苹果分成2组,每组5个;或者分成5组,每组2个。这为他将来学习乘除法打下了基础,让他理解数量是可以被分解和组合的。更有趣的是,书里还设计了一些“找规律”的题目,通过数列的形式,让孩子预测接下来的数字。我儿子非常喜欢这类题目,他会盯着屏幕,小脑袋瓜转得飞快,然后兴奋地给出答案。这不仅仅是关于数字本身,更是关于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我觉得这本书在“数量”这个最基础的概念上,做得非常扎实,而且形式多样,绝对不会让孩子觉得枯燥。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对数量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和灵活。

评分

这本书的“应用”部分,简直是神来之笔!我一直很想让孩子理解数学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很多时候,我说的他都左耳进右耳出。这本书却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让孩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地去运用数学知识。比如,书里有一个“小小建筑师”的环节,让孩子根据给定的尺寸,用纸板和胶水搭建一个简单的模型,比如一个小盒子。我儿子第一次拿到工具,就充满了干劲,在测量、裁剪、粘贴的过程中,他自然而然地运用了长度、面积、甚至体积的概念。看着他专注的样子,我知道他已经真正地爱上了用数学来解决问题。另外,书里还有一个关于“分配任务”的环节,让孩子根据人数和工作量,合理地分配任务,并且计算完成时间。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加减法,更是对逻辑思维、计划性和公平性的培养。我儿子虽然还不能完全理解所有细节,但他已经开始尝试着去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分配,并且对“公平”有了更深的认识。我觉得这本书通过这些贴近生活、富有挑战性的项目,让孩子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激发了他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这对我来说,是比任何单纯的知识传授都更有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应用”环节,简直是我的救星!我一直很头疼如何让孩子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用途。很多时候,我告诉他“这个数学知识是用来做XX的”,但他总是一副“哦,好吧”的表情,根本没放在心上。但是这本书,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数学的应用。比如,书里设计了一个“小小设计师”的环节,让孩子根据给定的尺寸,用尺子和纸板制作一个小模型,比如一个简易的小房子。我儿子第一次拿到尺子和纸板,就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他在测量、裁剪、粘贴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了长度、面积、甚至角度的概念。我看到他一脸专注的样子,就知道他已经完全沉浸在解决问题的乐趣中了。另外,书里还有一个关于“制定旅行计划”的环节,让孩子根据预算,选择目的地、规划行程,并计算交通和住宿费用。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加减运算,更是对逻辑思维、规划能力和财务意识的培养。我儿子虽然还不能完全理解所有细节,但他已经开始尝试着去规划,并且对“钱”的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我觉得这本书通过这些贴近生活、富有挑战性的项目,让孩子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激发了他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家那小捣蛋鬼量身定做的!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担心,毕竟是数学书,我怕他会觉得枯燥乏味,像以前一样,拿起来就扔到一边。但是,当我看到他捧着这本书,眼睛里闪烁着光芒,认真地对着书里的插图和题目思考时,我的心简直要融化了!书里的图画太生动了,那些几何图形不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变成了各种有趣的形状,从简单的圆形、方形,到复杂的三角形、多边形,它们被巧妙地融入到生活场景中。比如,有一次讲到“周长”的概念,书里就画了一群小朋友在操场上奔跑,然后用虚线标出了操场的边界,问小朋友们要跑多少圈才能算跑完一圈。我儿子看得津津有味,还模仿着书里的样子,在地上画起了自己的“操场”,一边画一边大声地喊着:“我要跑完这一圈!” 看到他这么投入,我真是太欣慰了。而且,书里的题目设计也非常巧妙,不是那种死记硬背的题目,而是需要动脑筋、去观察、去思考的。比如,有一道题是让小朋友们找出生活中的圆形,书里给出了一个厨房的图片,里面有锅盖、时钟、盘子等等,让我儿子来找出哪些是圆形的。他看得特别仔细,还跑去厨房,把家里的锅盖拿出来比对,然后得意洋洋地指着书里的锅盖说:“妈妈,你看!这个和家里的锅盖一样!” 这种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学习方式,真的太棒了!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教会了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对数学的兴趣,让他觉得数学原来这么有趣,这么有用。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有三年级孩子的家长,这本书绝对会让你的孩子爱上数学,并且在快乐中学习!

评分

我简直要为这本书的“应用”部分鼓掌!我一直很想让孩子理解数学不只是课本上的东西,它其实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很多时候,我说的他并不以为然。这本书却做得非常到位,它用大量贴近孩子生活的实例,展示了数学的实用性。比如,在讲到“测量”的时候,书里就设计了一个“小小测量师”的环节,让孩子用尺子去测量自己房间里的家具,比如桌子的高度、床的长度等等。我儿子第一次拿到尺子,简直 like a kid in a candy store!他把家里的东西都量了个遍,量完还兴奋地跟我说:“妈妈,我的床比你的床长!” 这种亲身实践的体验,让他对“测量”这个概念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还有关于“钱币”的知识,书里用超市购物的场景,让孩子学习如何识别不同面值的钱币,如何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来计算总价和找零。我儿子现在看到商店里的商品,都会主动去估算价格,还会在家里的玩具商店里扮演收银员,模拟购物过程。这不仅仅是数学能力的提升,更是生活技能的培养。书里还涉及到了“时间”的概念,通过日历、时钟等工具,让孩子理解星期、月份、一年,以及如何读懂时钟上的时间,并进行简单的时刻推算。我儿子以前对时间总是懵懵懂懂的,现在他已经能够自己看懂简单的时钟,并且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让孩子在玩乐中就掌握了这些重要的数学概念和实际应用能力。我觉得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也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图形”部分的处理,简直是惊艳!我一直觉得几何图形是很抽象的东西,不容易让小孩子理解。但是这本书,用了一种我从未想过的方式,将图形变得活灵活现。它不是直接教你什么是三角形、什么是圆形,而是让孩子在玩乐中自己去发现和认识它们。比如,书里有一个“图形拼图”的游戏,用各种不同形状的色块,让孩子去拼出动物、汽车、房屋等等。我儿子玩得不亦乐乎,拼完之后,还会指着自己拼出来的图形,告诉我:“妈妈,你看,这个是三角形,这个是圆形!” 而且,书里还鼓励孩子去观察生活中的图形,比如从家里的门窗、地板砖,到路边的交通标志,甚至是天上的云朵,都能找到各种各样的图形。我儿子现在走在路上,都会不停地指着路边的标志,告诉我:“妈妈,这是个圆形,那是条直线!” 这种主动学习和观察,比我硬塞给他知识要有效得多。书里还介绍了一些简单的图形组合,比如用几个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或者用几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不仅仅是认识图形,更是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觉得这本书让“图形”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学概念,而是变成了孩子眼中的有趣玩具,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

我非常欣赏这本书在“数量”理解方面的循序渐进。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概念,而是从最基本、最直观的“数数”开始,然后逐步引导孩子理解“多少”的比较,以及如何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数量。我儿子以前对数量的概念有些模糊,经常数错东西,或者对大数量的概念没有概念。这本书里通过大量的图例,比如不同数量的糖果、不同数量的动物,让他直观地感受到数量的多少,并且能够准确地数出来。书里还引入了“分组”的概念,比如把10个苹果分成2组,每组5个,或者分成5组,每组2个。这为他将来学习乘除法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让他理解数量是可以被分解和组合的。更有意思的是,书里还设计了一些“找规律”的题目,通过数列的形式,让孩子预测接下来的数字。我儿子非常喜欢这类题目,他会盯着屏幕,小脑袋瓜转得飞快,然后兴奋地给出答案。这不仅仅是关于数字本身,更是关于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我觉得这本书在“数量”这个最基础的概念上,做得非常扎实,而且形式多样,绝对不会让孩子觉得枯燥。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对数量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和灵活。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简直是鬼斧神工!我之前给孩子买过不少数学辅导书,大多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公式,看得我头都大了,更别说孩子了。但这本书完全不一样,它就像一本色彩斑斓的绘本,每一页都充满了视觉冲击力。它将抽象的数学概念,比如“数量”的理解,通过非常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儿子对数字的理解一直有些模糊,经常数错东西,或者对数量级的概念把握不准。这本书里用了很多大大小小的、不同颜色的物品来让孩子理解“多”和“少”,以及如何准确地数数。例如,有一页列举了不同数量的苹果,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让孩子数一数,然后用不同的颜色填充对应数量的方格。我儿子一开始还有点不耐烦,觉得数苹果太简单了,但是当他看到书里把各种水果、玩具、甚至小动物都画得栩栩如生,并且数量各不相同的时候,他立刻就来了兴趣。他会一边数一边用手指着,然后开心地涂颜色。更有意思的是,书里还引入了一些简单的“比较”概念,比如“比…多”、“比…少”、“一样多”。它通过图片直观地展示,比如一群小兔子和一群小猫,让孩子数一数,然后判断哪个多哪个少。我儿子现在看到任何东西,都会下意识地去比较数量,还会用书里的词语来描述,比如“这个比那个多好多!”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我天天在他耳边唠叨要有效多了。而且,书里的“图形”部分也做得非常出色。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各种图形名称,而是将它们融入到拼图、搭建、绘画等活动中。比如,有一页是让孩子用不同形状的积木拼出各种图案,还有一页是让孩子观察生活中的物品,找出其中的圆形、方形、三角形。我儿子现在看到任何有规律的图形,都会兴奋地指出来,并且能准确地说出它的名字。这本书真的让数学变得像游戏一样有趣,彻底改变了我儿子对数学的看法。

评分

“图形”的处理方式,真的是太有创意了!我一直觉得让三年级的孩子理解复杂的几何图形有点难,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是枯燥地讲解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的游戏化设计,让孩子在玩乐中自然而然地掌握图形的知识。比如,书里有一个“图形寻宝”的环节,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特定的图形,比如圆形、方形、三角形。我儿子现在走在路上,都会不停地指着各种东西,告诉我:“妈妈,那个是圆形,这个是方形!” 这种主动探索和发现,让我觉得他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书里还设计了许多“图形组合”的练习,让孩子用不同的图形拼出各种图案,比如小动物、汽车、房屋等等。我儿子最喜欢的就是这个环节,他会自己发挥想象力,拼出各种奇妙的图案,并且会告诉我他用了哪些图形。这不仅仅是在认识图形,更是在培养他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此外,书里还引入了一些关于“对称”的概念,通过有趣的图片,让孩子理解什么是对称图形,并且鼓励他们自己去画对称图形。我儿子现在看到对称的图案,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觉得这本书让“图形”变得不再是抽象的数学符号,而是孩子眼中充满趣味的探索对象。

评分

我被这本书在“数量”概念上的处理方式深深吸引了。它不仅仅是教孩子去数数,而是通过多种维度,让孩子对数量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比如,书中用到了大量的“比较”和“排序”的练习,让孩子区分“多”、“少”、“相等”,以及如何按照大小、多少进行排序。我儿子以前对数字的多少总是有点模糊,看到很多东西就只会说“很多”,但现在,他能清晰地告诉我“这个比那个多2个”,或者“把这些玩具按照数量从小到大排好”。书里还引入了“计数单位”的概念,比如“一打”、“一箱”,让孩子理解数量可以按照一定的单位来组织和表示。我儿子现在看到一些成套的物品,就会主动去数有多少个单位。更让我惊喜的是,书里还巧妙地融入了“估计”的能力培养。比如,让孩子看一堆玩具,先估计一下大概有多少个,然后再数一数,对比自己的估计值。这种能力对于孩子将来在实际生活中处理不确定性非常有帮助。我觉得这本书在“数量”这个最基础但又最重要的概念上,做得非常出色,它让孩子不再是被动地记忆数字,而是主动地去理解和运用数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