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不断地重复排列某种静物,你知道代表什么涵义吗?
当大人说话时,孩子却不断插嘴,父母或师长应该怎么办?
其实,孩子爱搞怪,并不是因为坏,
而是他正在用他的方式表达他的想法,甚至是创意,
要知道,孩子外在表现与心里的想法是有一定关联性的。
别以为孩子小,他的特殊表现并没有任何意义,
其实在孩子的小脑袋瓜里面装了远远超过我们想像的能量,
小小孩的动作无一不是在告诉他的父母:「嘿,我的爸妈呀,你真的够了解我吗?我的动作还不够清楚吗?」
但可惜的是,大多数的父母“跳过”孩子动作中所透露的讯息,宁愿选择用教条和僵化的传统方式,那父母不抓狂才怪!
要搞定孩子,先要了解孩子在想什么,他的行为代表什么涵义
我们总认为孩子上学甚或是已经到青春期阶段,经过学校的教育和老师的教导,应该更懂事才对,但孩子却让父母担心依旧,我们不禁要问:这中间到底错在哪里?
其实,不管孩子是否已经就学,孩子在家的时间还是最多的,受家庭的影响也最大,所以,我们还是要从父母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作者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琼斯(Edward E. Jones)的「孩子心理辅导内容」,再结合我国家庭心理教育中经常遇到的47个问题,特意编着了这本教育心经。本书对最可能产生疑虑的外在行为做深入浅出的剖析,进一步建议老师或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内容除了不仅针对单一案例,也提供相同成因的类似场景供父母参考。
本书特色
一本献给最辛苦的父母、最轻松搞定孩子的教养书
中国有狼爸,美国有虎妈,
然而,不管是狼爸还是虎妈,
也必须了解并顺应孩子的心智发展,
所以, 只有「了解孩子内心在想什么」、「他们外在行动表现所代表的涵义为何」,教养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美国心理学家琼斯(Edward E. Jones)加持,影响百万家庭的教育心经
作者简介
纪康宝
知名亲子专家,作品有“骂孩子何必大小声”。
我总是忍不住去比较,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多乖巧,多懂事,多有天赋,然后就觉得自己家孩子“差”了一大截。这种比较就像一颗慢性毒药,一点点侵蚀着我的自信,也让我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了不满意。这本书的“与他人攀比”章节,就像一股清流,让我看到了自己的盲点。作者指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闪光点。与其盯着别人的“高光时刻”,不如关注自己孩子每天的进步,哪怕是很小的进步。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成功”的定义,不再是单方面追求学业成绩,而是关注孩子的品德、情商、独立性等等。我开始更加用心去发现和肯定孩子的优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这让我感觉自己和孩子都卸下了沉重的包袱。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各种“第一次”总是伴随着各种“第一次的麻烦”。比如第一次撒谎,第一次顶嘴,第一次和小朋友发生冲突。这些时候,我常常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回应,担心自己的处理方式会影响孩子未来的性格。这本书在“孩子说谎怎么办”和“孩子顶嘴不听话”等章节,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没有简单地说“打一顿”或者“严厉批评”,而是教我如何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如何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引导孩子认识错误,并且学会承担责任。我发现,与其让孩子害怕我,不如让他们信任我,愿意和我沟通。这种信任的建立,比任何惩罚都更有力量。
评分终于下决心写下这篇迟到的读后感,虽然我还没有完全看完这本书,但其中的一些章节已经深深触动了我。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相对耐心、能够应对孩子各种情况的家长,但事实证明,在面对一些“麻烦事”的时候,我还是会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偶尔会情绪失控。这本书就像一个及时的雨露,滋润了我焦躁的心田。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常见育儿困境时,那种既真实又带着一丝温暖的笔触。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说教式的指导,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过来人,坐在你身边,告诉你:“嘿,我也经历过,你不是一个人。”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挑食”那一章。我的孩子,一个六岁的小姑娘,简直是个“蔬菜终结者”,只要看到绿色的东西,立马就能“隐形”。我试过无数种方法,藏在饭里、做成有趣的形状、耐心讲解营养等等,但效果甚微。每次吃饭都变成一场拉锯战,搞得全家乌烟瘴气。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什么“神奇的秘方”,而是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分析孩子挑食的原因,比如感官的敏感度、对新事物的恐惧,甚至家庭的用餐氛围。它提醒我,也许我应该放下对“吃多少”的执念,转而关注如何让用餐过程变得更愉快,如何引导孩子主动探索食物。这让我豁然开朗,原来我一直纠结于表面的问题,而忽略了背后的根源。
评分我一直以为,教养孩子就是不断地“管教”和“纠正”,直到这本书让我明白,育儿更是一门“引导”和“支持”的艺术。在读到关于“孩子缺乏自信”的章节时,我深有感触。我的孩子,有时候会因为一点点挫折就气馁,觉得自己“不行”。我过去常常会用“你要努力”、“别人都能做到”这样的话来“激励”他,但效果并不好。这本书却引导我从关注孩子的“结果”,转向关注孩子的“过程”和“努力”。它教我如何捕捉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给予真诚的肯定和鼓励,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这种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指手画脚”的家长,而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支持者”和“啦啦队”。 我曾经因为孩子在学校里和同学发生矛盾而焦虑不已,担心他“吃亏”,或者影响他在同伴中的形象。这本书中的“孩子与同伴的冲突”这一章节,让我豁然开朗。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告诉我要去“教训”对方,而是引导我去理解孩子在冲突中的感受,帮助他分析问题,并且学会用更恰当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比如,教他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如何倾听对方的意见,以及如何寻求帮助。这让我意识到,与其替孩子“摆平”一切,不如教会他如何“处理”问题。这种“授人以渔”的育儿理念,让我看到了培养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希望,也让我对孩子的未来更加有信心。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曾一度因为孩子在公共场合的“失控”而感到尴尬和羞愧。比如在超市里,他会因为买不到某个玩具而大哭大闹,引来无数异样的目光。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感觉自己像个失败的家长,不知道如何应对,只能硬着头皮把孩子拉走,或者强行压制他的情绪。这本书中的“当众发脾气”这一部分,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者没有责备孩子,也没有推卸家长的责任,而是详细分析了孩子在公共场合情绪爆发的原因,比如疲惫、饥饿、寻求关注,以及环境的刺激。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策略,教我如何在事发时保持冷静,如何有效安抚孩子,以及事后如何进行沟通。我学到了,与其逃避,不如直面,并且要相信,每一次的“失控”,都是孩子学习情绪管理的机会。 读到“拖延症”这一章时,我简直拍案而起!我的孩子,每天写作业都像是在“挤牙膏”,磨磨蹭蹭,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开工”。我每天都在提醒、催促、甚至威胁,结果却适得其反,亲子关系也因此变得紧张。这本书让我明白,拖延很多时候不是孩子故意“气”我,而是他们缺乏时间管理的概念,或者对任务感到畏难。它提供了一些非常接地气的建议,比如如何帮助孩子分解任务,如何设置时间提醒,以及如何用奖励机制来激励他们。我开始尝试用一种更轻松、更有趣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完成作业,不再是冷冰冰的命令,而是变成一种合作。虽然效果还需要时间检验,但我已经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亲子氛围。
评分最近,我常常思考,作为家长,我到底在追求什么?是让孩子考上名校,还是让他们成为一个快乐、健康、独立的人?这个问题,在阅读这本书关于“过度保护”和“放手”的章节时,得到了深刻的反思。我承认,自己有时候会因为担心孩子受伤,就过度包办,剥夺了他们学习独立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本书提醒我,适度的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犯错,去从错误中学习,才是真正的爱。它分享了很多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实用方法,比如鼓励孩子自己穿衣服、自己整理房间,甚至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变,却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从而建立起自信。 我一直认为,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育儿的基石。然而,在忙碌的生活和各种育儿挑战中,我常常顾此失彼,忽略了和孩子高质量的陪伴。这本书中的一些章节,比如“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和“增进亲子感情的小妙招”,简直就是我的“及时雨”。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指导,更是提供了很多具体可行的实践方法。比如,作者提倡每天花一点时间,放下手机,全身心地和孩子交流,听他们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或者一起玩一个简单的游戏。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时间,却能极大地拉近亲子距离,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被重视。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营造这样的时刻,并欣喜地发现,孩子变得更加愿意和我分享,我们的关系也更加融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