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为孩子抓狂:轻松搞定孩子常见的47个麻烦事

别再为孩子抓狂:轻松搞定孩子常见的47个麻烦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育儿难题
  • 行为管理
  • 正面管教
  • 儿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情绪管理
  • 沟通技巧
  • 解决问题
  • 幼儿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孩子不断地重复排列某种静物,你知道代表什么涵义吗?
  当大人说话时,孩子却不断插嘴,父母或师长应该怎么办?
  其实,孩子爱搞怪,并不是因为坏,
  而是他正在用他的方式表达他的想法,甚至是创意,
  要知道,孩子外在表现与心里的想法是有一定关联性的。
  别以为孩子小,他的特殊表现并没有任何意义,
  其实在孩子的小脑袋瓜里面装了远远超过我们想像的能量,
  小小孩的动作无一不是在告诉他的父母:「嘿,我的爸妈呀,你真的够了解我吗?我的动作还不够清楚吗?」
  但可惜的是,大多数的父母“跳过”孩子动作中所透露的讯息,宁愿选择用教条和僵化的传统方式,那父母不抓狂才怪!

  要搞定孩子,先要了解孩子在想什么,他的行为代表什么涵义
  我们总认为孩子上学甚或是已经到青春期阶段,经过学校的教育和老师的教导,应该更懂事才对,但孩子却让父母担心依旧,我们不禁要问:这中间到底错在哪里?
  其实,不管孩子是否已经就学,孩子在家的时间还是最多的,受家庭的影响也最大,所以,我们还是要从父母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作者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琼斯(Edward E. Jones)的「孩子心理辅导内容」,再结合我国家庭心理教育中经常遇到的47个问题,特意编着了这本教育心经。本书对最可能产生疑虑的外在行为做深入浅出的剖析,进一步建议老师或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内容除了不仅针对单一案例,也提供相同成因的类似场景供父母参考。

本书特色

  一本献给最辛苦的父母、最轻松搞定孩子的教养书
  中国有狼爸,美国有虎妈,
  然而,不管是狼爸还是虎妈,
  也必须了解并顺应孩子的心智发展,
  所以, 只有「了解孩子内心在想什么」、「他们外在行动表现所代表的涵义为何」,教养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美国心理学家琼斯(Edward E. Jones)加持,影响百万家庭的教育心经

作者简介

纪康宝

  知名亲子专家,作品有“骂孩子何必大小声”。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应对日常家庭挑战,尤其是在亲子关系和儿童行为管理方面的指南。 --- 书名:别再为孩子抓狂:轻松搞定孩子常见的47个麻烦事 图书简介 在为人父母的旅程中,我们都渴望能拥有一份清晰的地图,指引我们穿越那些看似永无止境的“麻烦事”。从清晨的起床磨蹭到睡前的激烈对抗,从餐桌上的挑食到公共场合的情绪爆发,养育孩子似乎总是在与不断变化的挑战作斗争。许多父母常常感到精疲力尽,困惑于“为什么我的孩子就是不听话?”、“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别再为孩子抓狂:轻松搞定孩子常见的47个麻烦事》正是为了解决这些日常困境而诞生的实战指南。它不提供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聚焦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最令人抓狂的47种具体情境。本书旨在帮助父母们转变视角,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与动机,从而用更智慧、更平静、更有效的方式来引导孩子成长。 内容深度聚焦:47个核心挑战的全面解析 本书结构清晰,每一章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麻烦事”进行深入剖析和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我们将这些挑战系统地划分为几个关键领域,确保内容覆盖面广且针对性强: 第一部分:早晨的战场与日常例行事务的挑战 起床的抗拒: 孩子赖床、拖延穿衣、拒绝洗漱,如何建立一个顺畅、愉快的早晨流程? 早餐的拉锯战: 面对食物的挑剔和拒绝进食,如何平衡营养、趣味与孩子的自主权? 出门前的混乱: 找鞋子、背书包、催促赶时间,如何让“出门”不再是一场负面情绪的开端? 第二部分:情绪管理与社交互动中的难题 突如其来的“情绪风暴”: 孩子在商场、聚会或家中无预警地发脾气、哭闹不止,如何有效安抚并教会他们识别情绪? “不”的艺术与界限设定: 如何坚定而温和地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同时又不伤害亲子关系? 分享的困难与嫉妒心: 孩子不愿意分享玩具,或对兄弟姐妹感到嫉妒时,如何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社交观? 被拒绝后的处理: 孩子在社交中受挫或被孤立时,父母该如何提供支持,重建他们的自信心? 第三部分:学习、专注力与家庭规则的建立 家庭作业的拉锯战: 面对孩子写作业时的拖延、分心和抵触情绪,如何将学习变成一项合作而非对抗的任务? 屏幕时间的博弈: 电子产品使用时长的控制,如何设定合理的界限并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替代活动? 家务责任的推诿: 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他们愿意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来,而不是视之为惩罚? 规则的执行与一致性: 当孩子挑战既定规则时,父母如何保持步调一致,避免规则的模糊性导致的行为反复? 第四部分:生活习惯的养成与独立性的培养 如厕训练的反复: 孩子在关键发展阶段出现的退步或不配合,如何以鼓励代替压力? 自己穿衣与自理能力的培养: 如何循序渐进地放手,让孩子逐步掌握生活技能? “我什么都不想吃”: 应对孩子的挑食习惯,如何逐步拓宽他们的食物接受范围? 依赖性过强: 孩子过度粘人,不愿独立完成任务,如何温和地鼓励他们探索世界? 核心理念:从“控制”到“连接” 本书贯穿始终的核心理念是:孩子的“麻烦行为”往往是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未被习得的技能的外部表现。 我们不再将孩子的行为视为需要被立即“制止”或“惩罚”的错误,而是将其视为需要被“理解”和“解决”的问题。 作者运用积极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和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的精华,提炼出了一套可操作的“三步走”流程: 1. 看见(Acknowledge): 识别行为背后的情绪或需求。 2. 连接(Connect): 在解决问题前,先建立情感上的联结,让孩子感到被理解。 3. 解决(Solve): 与孩子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引导他们承担后果并学习新技能。 为父母提供的切实工具 书中提供了大量可立即使用的工具箱,例如: “情绪词汇卡”:帮助孩子在情绪爆发时命名他们的感受。 “家庭会议脚本”:如何有效地组织家庭会议来共同制定规则和解决冲突。 “积极替代方案列表”:针对不同场景,提供建设性的替代行为建议。 “父母自我调节练习”:帮助父母在面对孩子挑战时,管理自己的压力和反应,避免“抓狂”上身。 本书适合谁? 无论您的孩子正处于学步期、学龄期还是青春期前期,只要您曾因为孩子的某个行为而感到挫败、无助或愤怒,《别再为孩子抓狂》都是您床头必备的指南。它不是一套僵硬的教条,而是一本充满同理心和智慧的伙伴,帮助您在日常的喧嚣中,找回育儿的平静与乐趣。通过掌握这47个关键问题的应对技巧,您将发现,养育孩子可以是一段充满理解与成长的美好旅程,而不是一场永无休止的“抓狂”循环。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 002
1. 孩子总是爱哭该怎么办? 007
2. 孩子处于「秩序敏感期」而无端哭闹时该怎么办? 012
3. 孩子看东西的角度跟我们原本期望不一样时该怎么办? 018
4. 孩子说话会口吃该怎么办? 023
5. 孩子不注重卫生该怎么办? 028
6. 孩子爱挑食该怎么办? 034
7. 孩子爱插嘴该怎么办? 039
8. 孩子没有公德心该怎么办? 045
9. 孩子盲目崇拜明星该怎么办? 049
10.孩子爱乱拆东西该怎么办? 054
11.孩子喜欢重复做同一件事情代表什么涵义? 058
12.当孩子的行为被大人的言语影响时该怎么办? 064
13.孩子这么「黏」我们该怎么办? 069
14.要怎样做才能顾及孩子的自尊心? 074
15.孩子总是抱怨没人愿意和他玩该怎么办? 080
16.孩子有恋物癖该怎么办? 086
17.小男生喜欢穿裙子该怎么办? 091
18.孩子觉得父母偏心该怎么办? 096
19.孩子没有同情心该怎么办? 101
20.孩子说话不算话该怎么办? 106
21.孩子不喜欢上学该怎么办? 111
22.孩子盲目减肥该怎么办? 117
23.孩子没有责任心该怎么办? 121
24.孩子骂人出口成「脏」该怎么办? 125
25.孩子喜欢看漫画该怎么办? 130
26.孩子沉迷于网路时该怎么办? 134
27.孩子抱怨父母不尊重自己的想法时该怎么办? 139
28.孩子做事只有「三分钟热度」该怎么办? 144
29.孩子太早谈恋爱该怎么办? 148
30.孩子质疑父母侵犯他们的隐私权时该怎么办? 153
31.孩子会自卑该怎么办? 158
32.孩子怕黑该怎么办? 165
33.当你被孩子称为「老顽固」时该怎么办? 171
34.孩子装扮越来越另类该怎么办? 176
35.孩子抱怨父母不了解他的时候该怎么办? 181
36.孩子嫌恶家长总是不停地唠叨时该怎么办? 186
37.孩子沉迷于电视节目时该怎么办? 191
38.孩子反应零用钱太少时该怎么办? 196
39.孩子好吃懒做该怎么办? 200
40.孩子「丢三落四」的该怎么办? 205
41.孩子总是磨磨蹭蹭地该怎么办? 209
42.孩子开始虚伪世故该怎么办? 213
43.孩子嫉妒心很严重该怎么办? 217
44.孩子不懂得谦让该怎么办? 222
45.孩子苦恼交不到朋友时该怎么办? 227
46.孩子喜欢强出头该怎么办? 232
47.孩子行事霸道该怎么办? 236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总是忍不住去比较,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多乖巧,多懂事,多有天赋,然后就觉得自己家孩子“差”了一大截。这种比较就像一颗慢性毒药,一点点侵蚀着我的自信,也让我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了不满意。这本书的“与他人攀比”章节,就像一股清流,让我看到了自己的盲点。作者指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闪光点。与其盯着别人的“高光时刻”,不如关注自己孩子每天的进步,哪怕是很小的进步。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成功”的定义,不再是单方面追求学业成绩,而是关注孩子的品德、情商、独立性等等。我开始更加用心去发现和肯定孩子的优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这让我感觉自己和孩子都卸下了沉重的包袱。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各种“第一次”总是伴随着各种“第一次的麻烦”。比如第一次撒谎,第一次顶嘴,第一次和小朋友发生冲突。这些时候,我常常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回应,担心自己的处理方式会影响孩子未来的性格。这本书在“孩子说谎怎么办”和“孩子顶嘴不听话”等章节,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没有简单地说“打一顿”或者“严厉批评”,而是教我如何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如何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引导孩子认识错误,并且学会承担责任。我发现,与其让孩子害怕我,不如让他们信任我,愿意和我沟通。这种信任的建立,比任何惩罚都更有力量。

评分

终于下决心写下这篇迟到的读后感,虽然我还没有完全看完这本书,但其中的一些章节已经深深触动了我。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相对耐心、能够应对孩子各种情况的家长,但事实证明,在面对一些“麻烦事”的时候,我还是会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偶尔会情绪失控。这本书就像一个及时的雨露,滋润了我焦躁的心田。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常见育儿困境时,那种既真实又带着一丝温暖的笔触。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说教式的指导,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过来人,坐在你身边,告诉你:“嘿,我也经历过,你不是一个人。”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挑食”那一章。我的孩子,一个六岁的小姑娘,简直是个“蔬菜终结者”,只要看到绿色的东西,立马就能“隐形”。我试过无数种方法,藏在饭里、做成有趣的形状、耐心讲解营养等等,但效果甚微。每次吃饭都变成一场拉锯战,搞得全家乌烟瘴气。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什么“神奇的秘方”,而是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分析孩子挑食的原因,比如感官的敏感度、对新事物的恐惧,甚至家庭的用餐氛围。它提醒我,也许我应该放下对“吃多少”的执念,转而关注如何让用餐过程变得更愉快,如何引导孩子主动探索食物。这让我豁然开朗,原来我一直纠结于表面的问题,而忽略了背后的根源。

评分

我一直以为,教养孩子就是不断地“管教”和“纠正”,直到这本书让我明白,育儿更是一门“引导”和“支持”的艺术。在读到关于“孩子缺乏自信”的章节时,我深有感触。我的孩子,有时候会因为一点点挫折就气馁,觉得自己“不行”。我过去常常会用“你要努力”、“别人都能做到”这样的话来“激励”他,但效果并不好。这本书却引导我从关注孩子的“结果”,转向关注孩子的“过程”和“努力”。它教我如何捕捉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给予真诚的肯定和鼓励,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这种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指手画脚”的家长,而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支持者”和“啦啦队”。 我曾经因为孩子在学校里和同学发生矛盾而焦虑不已,担心他“吃亏”,或者影响他在同伴中的形象。这本书中的“孩子与同伴的冲突”这一章节,让我豁然开朗。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告诉我要去“教训”对方,而是引导我去理解孩子在冲突中的感受,帮助他分析问题,并且学会用更恰当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比如,教他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如何倾听对方的意见,以及如何寻求帮助。这让我意识到,与其替孩子“摆平”一切,不如教会他如何“处理”问题。这种“授人以渔”的育儿理念,让我看到了培养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希望,也让我对孩子的未来更加有信心。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曾一度因为孩子在公共场合的“失控”而感到尴尬和羞愧。比如在超市里,他会因为买不到某个玩具而大哭大闹,引来无数异样的目光。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感觉自己像个失败的家长,不知道如何应对,只能硬着头皮把孩子拉走,或者强行压制他的情绪。这本书中的“当众发脾气”这一部分,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者没有责备孩子,也没有推卸家长的责任,而是详细分析了孩子在公共场合情绪爆发的原因,比如疲惫、饥饿、寻求关注,以及环境的刺激。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策略,教我如何在事发时保持冷静,如何有效安抚孩子,以及事后如何进行沟通。我学到了,与其逃避,不如直面,并且要相信,每一次的“失控”,都是孩子学习情绪管理的机会。 读到“拖延症”这一章时,我简直拍案而起!我的孩子,每天写作业都像是在“挤牙膏”,磨磨蹭蹭,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开工”。我每天都在提醒、催促、甚至威胁,结果却适得其反,亲子关系也因此变得紧张。这本书让我明白,拖延很多时候不是孩子故意“气”我,而是他们缺乏时间管理的概念,或者对任务感到畏难。它提供了一些非常接地气的建议,比如如何帮助孩子分解任务,如何设置时间提醒,以及如何用奖励机制来激励他们。我开始尝试用一种更轻松、更有趣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完成作业,不再是冷冰冰的命令,而是变成一种合作。虽然效果还需要时间检验,但我已经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亲子氛围。

评分

最近,我常常思考,作为家长,我到底在追求什么?是让孩子考上名校,还是让他们成为一个快乐、健康、独立的人?这个问题,在阅读这本书关于“过度保护”和“放手”的章节时,得到了深刻的反思。我承认,自己有时候会因为担心孩子受伤,就过度包办,剥夺了他们学习独立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本书提醒我,适度的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犯错,去从错误中学习,才是真正的爱。它分享了很多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实用方法,比如鼓励孩子自己穿衣服、自己整理房间,甚至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变,却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从而建立起自信。 我一直认为,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育儿的基石。然而,在忙碌的生活和各种育儿挑战中,我常常顾此失彼,忽略了和孩子高质量的陪伴。这本书中的一些章节,比如“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和“增进亲子感情的小妙招”,简直就是我的“及时雨”。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指导,更是提供了很多具体可行的实践方法。比如,作者提倡每天花一点时间,放下手机,全身心地和孩子交流,听他们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或者一起玩一个简单的游戏。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时间,却能极大地拉近亲子距离,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被重视。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营造这样的时刻,并欣喜地发现,孩子变得更加愿意和我分享,我们的关系也更加融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