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信念、30年的坚持、∞的梦想
追寻心中的鼓声走出去,只要在路上,就有希望。
这本书,献给所有努力实践梦想的人们!
办杂志,「只是一个媒介,一个推动社会朝向美好未来的平台。」
30年来新闻幕后的故事,分享这群媒体人不畏的单纯力量。
创办于一九八一年六月的《天下杂志》,目前已发展成「天下杂志媒体事业群」,所属事业包括了:《天下杂志》、《康健杂志》、《Cheers杂志》、《亲子天下杂志》、天下杂志出版(含财经、日本馆、人文馆、教育、童书、健康生活等书系)、天下杂志教育基金会等等。
透过发行人兼总编集长殷允芃的自述访谈,以及蒐罗天下同事、故旧友人、採访对象,以及新闻学者等等的观察见证,本书记录了《天下杂志》创办的缘起,更透过对三十年一路走来的回顾,具体的描绘出天下坚持专业精神、关注社会与公共利益的理念,如何落实在自身事业的经营发展上,进而一步步建立起今天所拥有的公信力与影响力。
天下自创办之初,就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以记者亲临现场採访报导的方式,选择具有正面示范果的题材,以「积极、前瞻、放眼天下」自我期许,从财经新闻议题开始,扩大至对生活的、社会的关怀。而当台湾社会经济面成熟,个人需求被唤起,一九九八年创办第二本杂志《康健》,二○○○年创办《Cheers》,二○○八年再创办《亲子天下》,以及相关丛书的出版,陆续开展,每一个产品的开创都起自于回应社会的需求。
今天,「天下杂志媒体事业群」员工从创办初期的二十三人到现在二百七十人,每天服务超过五十万名读者;每年创造十亿元营业额。但是,创办人殷允芃还是笃定的认为,办杂志,「只是一个媒介,一个推动社会朝向美好未来的平台。」对于天下的成功关键,她在书中开宗明义指出,就是要「爱你所做,做你所爱」;至于如何做到,她认为就是凭借着「单纯的傻劲」以及坚持--三十年不懈的坚持。《希望,永远在路上——《天下》的故事》,看起来简单,做起来似乎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作者简介
林秀姿
《天下杂志》资深记者。曾任《自由时报》採访记者,从事新闻媒体工作九年,採访与书写过的人物从政要企业大老板,到路边摊老板与一般小市民。作品有《灿烂时光:Lucie的人生探索》。
许芳菊
政大中文系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
曾任天下杂志记者、天下杂志副总编辑;康健杂志主编、副总编辑、总编辑、康健丛书总编辑。现任「亲子天下」总主笔。
一. 爱你所做,做你所爱
访谈殷允芃:为什么创办天下?
二. 探索 台湾竞争力
新闻幕后:寻找台湾优势
台湾过去靠什么走过来?
三. 拓展 国际视野
访谈殷允芃:决定启动,樱花计画
新闻幕后:现场直击历史一刻
大陆动盪的根源
四. 打开 历史纵深
访谈殷允芃:一同走过「从前」,一起「发现」台湾
五. 追求 事实真相
新闻幕后:调查报导 推动改革
黑金民主蔓延时
六. 深耕 在地关怀
访谈殷允芃:为什么我们不能「哈台」
美丽台湾为什么这么重要?
未来,我们要往哪里走?
七. 坚持 媒体独立
访谈殷允芃:联盟企业做公益
八. 分流汇流,多元发声
新闻幕后:关注教改 思考未来
海阔天空的一代
九. 后记:希望,永远在路上
附录:天下大事记
前言
时空的变迁快速,往往超出意料
在天下三十年的时刻
谨以此书
纪念 那些一同走过的日子
记录 某些里程碑吉光片羽的历程
分享 一些新闻幕后的故事
感念 那些在天下崎岖成长
向上的途中,陪走或长或短
一段路程的读者与伙伴
邀约 在未来向前的路上
仍共同坚持理想与温暖的必要
后记
希望,永远在路上
访谈 殷允芃
对我而言,与其当经营者,我更喜欢做记者。
做记者给我一个免费的护照,让我探索世界,you are paid to learn,是别人付钱让你有不断学习的机会,实际上是很有趣的工作。而且一个好的访问,几乎是人生的一场对谈,我们去访问人,然后分享他的人生智慧,对于自己往后的人生受用无穷。
我年轻时採访过张爱玲,她说,「人生是乐不抵苦的,但生下来就要好好的活下去」,这句话常常在我有困扰的时候,给我很大的鼓舞。张爱玲一再强调,「深入浅出是重要的」,她说最好的文章是让大家有兴趣地看下去时,自然而然地停下来思索,这对我创办《天下》之初有很大的启发。
《天下》的英文名字CommonWealth,是均富的思想,是一种修正的资本主义。目前台湾社会气氛强调个人利益,金钱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天下》坚持的一些价值,不是目前台湾一般媒体、社会表面上看到的价值,比如专业的精神、理想、关怀、勇气与公共利益。可是我觉得,在每个人内心深处,《天下》坚持的价值,还是大家期待的价值,因为,这都是亘古不变的价值。
人们认为记者就是替代阅听大众来探索事实真相的,这话讲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很困难。因为很多事实加起来不见得是真相,但记者是为了公众来做这件事情,所以记者就像探照灯一样,带着阅听人去看一些他没有机会看到的角落。
舞台上是黑暗的,记者就是那盏灯,探照灯打到哪里,大家就往哪边看。你可以把角落有人打架的情况照出来,但探照灯也可以把有人默默努力工作的情况照出来。
所以,媒体如果是探照灯,我们就必须慎选要照到哪里。
戒严期间,很多人办媒体都选择站在政府的对立面,监督政府。但是当解严后,国家政府的控制力越来越小时,随之而来的反而是市场化、新闻商品化的问题。当媒体也成了市场的一环,在市场里运作,面临的挑战就更大。
媒体必须完全跟随市场运作吗?这必须先釐清,媒体只是商品吗?新闻只是商品吗?
社会责任的必要
其实,媒体是有不一样的地方。媒体应该要有社会责任,否则凭什么说媒体有代表人民知的权利,谁给你这个权力呢?媒体对公众有很大的责任,对社会必须有贡献,有好的影响力,而不只是赚钱不赚钱的思考。媒体应该是文化事业,而不只是商品、商业。
台湾的新闻商品化越来越激烈,我觉得很遗憾。二○一○年获颁卓越新闻终身成就奖时,我忍不住当着新闻局长的面前致词说:台湾有一个怪现象,就是政府带头做置入性行销,这是从扁政府时代就开始,但很不幸的,在马政府时代也延续了:
「政府在媒体做置入性行销,说直接点,就是拿人民的纳税钱,来欺骗人民。这样的民主不值得我们骄傲。」
还好,这件事已有改善。在中时记者黄哲斌辞职起义,《天下》给予报导,他也在网路上写部落格揭露,得到数百位传播学者联名支持后,政府终于通过法律禁止政府单位再做置入性行销。对此,我还是怀抱着期待。因为媒体的影响力非常大,媒体对于国家的未来发展,以及下一代的视野,也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媒体拼凑了阅听大众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虽然我们现在身处黑暗的媒体环境,我还是希望可以早一点走出黑暗,让我们坚持久一点、互相鼓励,找回当初加入新闻行业的热情、理想与好奇心。
很多社会与政治问题,我们没有一定的答案,但是我们努力给一点解决的方向,让社会朝向美好公平的方向,尽量让读者开卷有益。即使社会中有许多黑暗面、负面新闻,我们还是愿意报导黑暗中有一群人努力做事,社会里还有希望存在。
要说这是理想性吗?其实全世界在六○、七○年代学习成长的人,都有这种理想吧,因为当时我们身处的时代是艰苦的环境。那时社会比较穷,没那么多自由,但我们经历过只要努力,就可以把社会推动到一个更好的方向。
世界不会总是如你想像的美好,不管怎么样的逆境,你都可以站起来,在逆境中找到一些乐趣。我不是乐观相信「明天一定会更好」,而是强调积极的态度,即使不知道明天会不会更好,还是要很努力去做。美好社会的愿景,不是一个人的相信,或一家杂志社的相信,而是这块土地上有很大一群人的共同相信,这也是支撑《天下》走下去的动力。
我一向欣赏勇敢作梦的人。肯作梦,不管梦多大或多小,然后一直去追求梦想,听到心中的不同鼓声,就跟着鼓声走出去。
经营《天下》也是如此,当初并不是做一件很有把握的事情,但就是有一个声音叫你应该去试一试。过了一关,就会大胆一点,再过一关,就会更大胆一点,其实就是这样一路走来。
我一直认为,只要在路上,就有希望。
未来,我们会继续积极面对。
这是一本能够让你在阅读后,久久不能平静的书。它所描绘的那个“天下”,或许并不真实存在于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但书中人物的情感与困境,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惊叹于作者的想象力,能够构建出如此恢弘而又细腻的世界观。从广阔的疆域到市井小巷,从波澜壮阔的政治斗争到缠绵悱恻的个人情感,她都处理得游刃有余。更让我折服的是,她并没有将故事写成一味的歌颂或批判,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而真实的图景。那里有光明,也有阴影;有英雄,也有凡人;有胜利,也有失落。这种多层次的展现,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生命力。每次翻开书页,都感觉像是在进行一次未知的探险,我不知道下一个转角会遇到什么,但内心却充满了期待。这本书,让我对“希望”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一种内生于人心的力量,一种在逆境中永不熄灭的火种。它教会我,即使身处绝境,也要相信,希望永远在路上。
评分读罢掩卷,心中激荡万千,却又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词汇来概括这份复杂的情感。这本书,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渴望与挣扎。作者的笔触如同精巧的雕刻师,将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入木三分,他们不再是纸上的符号,而是鲜活的生命,有着喜怒哀乐,有着爱恨情仇。我能感受到他们眉间的愁绪,听到他们心底的呐喊,甚至能在某个瞬间,将自己代入他们的境遇,去体会那份身不由己的无奈,或是那份迎难而上的勇气。故事的推进,并非是那种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叙事,而是一种如涓涓细流般的渗透,慢慢地,它就蜿蜒进了你的心房,让你无法自拔。那些看似平常的对话,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那些不经意的场景描写,却勾勒出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面。它没有刻意去制造煽情的桥段,却在不经意间,让你潸然泪下,或是会心一笑。这是一种高明的叙事技巧,也是一种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它让我开始反思,在生活的洪流中,我是否也曾迷失方向,是否也曾怀疑过希望的意义。
评分每当夜深人静,合上这本书,那些书中的人物形象便会在脑海中一一浮现。他们有的像燃烧的火焰,炽热而坚定,在黑暗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有的则像沉寂的古树,默默地承受着岁月的洗礼,却从未放弃过生命的根基。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关系上的细腻之处。那些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那些欲说还休的爱恋,那些亦敌亦友的对手,都被描绘得真实而动人。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只有在特定环境下,做出不同选择的普通人。这种复杂性,恰恰是人性的真实写照,也让故事更具张力和深度。书中对于“希望”的探讨,更是触动了我。它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也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一种在绝境中孕育出的力量,一种支撑着人们继续前行的不竭动力。这种力量,可能源于爱,可能源于责任,也可能仅仅是因为那份对美好的本能追求。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初次映入眼帘时,就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悠远感。“希望永远在路上”,这几个字仿佛是旅途中的一句低语,带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又暗示着前方的未知与可能。“《天下》的故事”,则将读者的视野一下子拉到了一个宏大的背景下,让人不禁好奇,这个“天下”究竟是怎样的江山社稷,又承载了怎样的悲欢离合?我喜欢这种留白,它鼓励你去想象,去填充,去构建属于自己的《天下》。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够真正触动我心灵深处,让我产生共鸣的作品,而不仅仅是快餐式的阅读体验。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给了我这样的期待。它不像那些直白地揭示剧情的标题,而是像一个引子,一个邀请,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段充满希望的旅程,去探索那个名为“天下”的未知领域。我无法想象书中的具体情节,但光是书名,就足以点燃我内心的好奇之火,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书页,去感受那份属于《天下》的独特魅力。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召唤,一种对远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给我带来一次难忘的精神洗礼。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部优秀的作品,不应该只停留在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更应该能够引发读者对自我、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给我现成的答案,而是抛出了一个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揣摩人物的行为动机,去理解他们选择的背后逻辑,去感受他们内心的挣扎与成长。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蕴藏着巨大的信息量,需要读者去细心品味,去用心体会。作者的叙事方式,也十分独特。她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读者穿梭于《天下》的各个角落,时而展现宏大的历史画卷,时而聚焦于个体细微的情感变化。这种节奏的把握,让我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能保持高度的专注,并且在不同场景的转换中,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韵味。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它证明了文学的力量,在于它能够触及我们灵魂最深处,并且给予我们启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