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战争

永远的战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exter Filkins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这里,战争是种生活方式
残酷与荒谬并存,枪刃与柔软的肌肤相依

  自纽约世贸中心发生911恐怖攻击事件,包括美国在内的联军对阿富汗、伊拉克发动反恐战争至今已逾十年,西方以其自傲的武力及民主政体干预他国内政,是否真缔造了区域和平与经济稳定?

  这场战争我们仍不见任何一方胜出,却已清楚谁是最大的输家。当炮火在你我日常居止的街巷间落下,医院因物资匮乏无力救助伤患,叛乱份子收编军警单位公然绑架勒赎,人民要如何日复一日面对荒谬绝伦的现况、救赎灵魂,继而建立国家未来?

  这个世代最重要的战地记者戴斯特.费尔金斯是这个世代最重要的战地记者。本书根据他自1998年起在阿富汗及伊拉克的採访观察写成。无论採访对象是激烈反美的伊拉克反叛份子、为求家人温饱而从军的少年民兵,或是心力交瘁的美国军官,费尔金斯从不妄加评断。舍去了政治局势分析与褒贬功过,费尔金斯令笔下人物重新以「人」的真实血肉出现在读者眼前。

  于是我们跟随费尔金斯的文字在法鲁贾的幽暗街道中行军、看着阿富汗儿童在雷区中嬉戏、听喀布尔饭店经理细数往日繁华,也旁观各派人马在敌我难辨中斗狠耍诈、见识阿富汗军官如何以「挖角」打赢不流血的战役,甚至拜访自杀炸弹客悲痛欲绝的家人。我们也走进巴格达的小学,目击伊拉克人民进行第一次全国大选,尽管叛乱份子的炸弹就在隔街引爆,尽管投票即意味着未来几个月随时会送命,伊拉克人仍不愿意放弃任何使国家更美好的一线希望。在阿富汗饥荒最严重的地区巴米扬,费尔金斯受到一户人家热情的款待,虽然下一餐还没有着落,男主人仍殷切敦促费尔金斯吃下最后一块面饼。

  「多次踏上阿富汗国土,让我逐渐爱上这个地方。为了这个国家的美丽和错乱,也为该地人民面对疯狂行径时的宽宏大度。在工作中往往能目睹令人震惊的残酷,而这里的人民面对残酷之淡然则更令人讶异。残酷渗入生活每个角落,到了憷目惊心的程度。但他们内心深处仍保有温情。」

  有影子的地方必然有光。费尔金斯的写作像是要守护一盏烛火,他用尽全力抵挡沙地吹来的横风,只为照见漫漫黑夜中无数高贵而卑微、脆弱却坚韧的灵魂。他脱离了战地报导文学消费悲剧的伦理争议与原罪,从全观式的恢弘视野发掘战火中的人性之光,令人汗颜自己对战争的认识是如此浅薄偏颇。那些与我们同样渴求美好与良善生活的人们,尽管仍在家园的断垣残砾中举步维艰,却始终盼望国家民族有更美好的一日。当战争的记忆已在台湾这承平的岛屿上逐渐退去,《永远的战争》像是我们回首顾盼的目光,提醒自己也曾走过那样的颠沛离乱,也祝福那些磨难中的人民终能盼到和平的日子。

  如果武力是我们面对思想与信仰歧异唯一的答案,
  悲惨的战争终将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唯有死者,才能看到战争终结。

作者简介

戴斯特.费尔金斯 Dexter Filkins

  屡被新闻界誉为「这个世代最重要的战地记者」。2009年以阿富汗及巴基斯坦的美军战地报导获普立兹奖(共同获奖)。2010年因揭发阿富汗战争内幕,获得乔治.波尔克奖,并两度获颁美国海外记者俱乐部奖。费尔金斯自1998年起持续报导阿富汗与伊拉克境内的战事。曾担任《洛杉矶时报》新德里分社的社长,也曾为《迈阿密信使报》执笔。2007-08年担任哈佛大学卡尔人权政策中心研究员。2010年加入《纽约时报》,持续在阿富汗及伊拉克等地进行採访报导。

译者简介

黄中宪

  1964年生,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业。专职翻译。译作包括《历史上的大暖化》《成吉思汗》《贸易打造的世界》《破解古埃及》《蒙娜丽莎五百年》《法老王朝》《大探险家》《帖木儿之后:1405~2000年全球帝国史》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昨天的敌人,今天的弟兄

阿富汗人的仗已打了二十三年之久,在美国人加入战场之前,早已发展出一套精细规则,尽可能留下战士性命,以便战争能永远打下去。军人打仗,投靠敌对阵营,编入部队,再度上场厮杀。在阿富汗,战争往往像当场凑人组队的篮球赛,下次上场不知自己会打哪一队的联赛。星期二,可能隶属骇人的塔利班部队,冲刺进入雷区。星期三,可能驻守在北方联盟某个派系的检查站里。星期四,可能又回到塔利班阵营,拿起AK47步枪,承诺要永远投身圣战。在阿富汗,战争是严肃的事,但又不那么严肃。战争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份工作。似乎只有平民是输家。

战役胜负往往不是取决于真枪实弹的厮杀,而是由士兵整批变节投靠敌营来决定。今天塔利班可能有四千名士兵,隔天只剩一半,而北方联盟的军阀则忽然增加了相同数量的兵力。讨价还价结束时,双方开打,然后又继续讨价还价到战争结束。输家是那些因为太固执、愚蠢或狂热而未能达成交易的人。他们会突然发现自己陷入敌众我寡,然后丧命。这也算是某种自然淘汰。

达乌德.罕,我随行採访过的阿富汗民兵指挥官,就很善于玩这个复杂的游戏。他身材肥胖,穿着体面,且很能吃。阿富汗人提到他时语气崇敬,但在我眼中,他似乎不大像战士。他本人从不曾为塔利班打过仗,但有数千名原本效命于他的士兵现在正委身塔利班阵营。既然可以将他们转回自己阵营,何必杀掉他们?

他未发一颗子弹,便拿下第一座城市塔卢坎。他说服当地塔利班领袖阿卜杜拉.贾德转投他的阵营,因此拿下了该城。贾德不是笨蛋,他看得到B52。我猜罕可能花了大笔金钱,但他透过无线电劝诱塔利班首领时,从不让我旁听。塔卢坎陷落次日,我在废弃的屋子里发现贾德席地坐在蓝色垫子上,就着身旁的柴炉取暖。他已拿掉黑色塔利班头巾,戴上和艾哈迈德.沙.马苏德一样的吉德拉尔毛帽。「我一直在收集塔利班的情报。」贾德说,眼神锐利。没人相信他的话,似乎也没人当一回事。

即便真正的战役都令人感到漫无章法。双方进行炮战时,通常是塔利班往北方联盟战线发射一枚炮弹,然后北方联盟在半小时后发射一两枚火箭回敬。第一次看见这样的炮火交锋时,我仍在塔吉克。那时我站在阿姆河岸上,对岸就是阿富汗边界。俄罗斯边防守卫阿斯拉特.普洛多夫说:「这不是打仗」。他看着一枚完全偏离的塔利班炮弹落入土里,「这根本是个笑话。」

等待已久的攻击行动在美方的催促下终于展开。进攻的第一晚,北方联盟指挥官炮击塔利班战线,天黑时派兵出击,但隔天早上我抵达时,联盟士兵所在位置和前一天差不多。他们往前冲,然后又跑回来。似乎没人觉得意外。「前进,后退,前进,仗就是这样打,」二十岁联盟士兵尤塞夫坐在散兵坑里耸耸肩告诉我。

不是阿富汗人怕打仗,而是他们打过太多仗。如今只要有机会,他们便会极力避免作战。「老兄,我是你兄弟,你知道我多爱你,再抵抗下去毫无意义。」北方联盟指挥官穆罕默德.乌里亚,透过无线电向数公里外的塔利班指挥官说。

当然,也有许多塔利班军人想永远打下去,至死方休。他们是坎达哈的普什图人,大体上可说是另一类人。「我看过他们直直冲进雷区,根本是执意寻死。」皮尔.穆罕默德摇着头说。但在我所置身的阿富汗北部,有不少塔利班军人不是来自坎达哈,而是来自更北边。他们是塔吉克人、乌兹别克人,在可怕的坎达哈人大举入侵时转投阵营。如今北方人想收手了,真正想打仗的是外国人,也就是美国人和盖达组织。他们为杀戮而来。

投降的塔利班首领毛拉阿卜杜拉下了车,拥抱达乌德.罕。他的手下跟着照做。

「嗨,过得如何?」一名北方联盟士兵问候另一个塔利班战士,二十七岁的坦克驾驶毛拉古勒米尔。两人相拥。「很好,谢了。你呢?」古勒米尔向老朋友说。

古勒米尔说他在一九九二年十七岁时从军,当时圣战士进入喀布尔,从崩解的共党手中拿下该市。之后,古勒米尔投效着名军阀拉索尔.萨亚夫。一九九六年,塔利班将圣战士赶出喀布尔,古勒米尔改加入塔利班阵营。古勒米尔说:「我加入塔利班,因为他们比较强大。现在我加入北方联盟,因为他们更强大。」

塔利班与北方联盟军人相互拥抱时,达乌德.罕的副手穆罕默德.乌里亚一旁看着,露出会心笑容,「昨天的敌人,今天的弟兄。」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