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痛、背痛、偏头痛、关节炎、纤维肌痛症、长期疲惫……
种种无名病痛,正伺机攻击我们
病痛偷袭之前,预作准备
学习面对病痛,学习成为陪伴者
病症有如宵小,默默窃走了生活和生命。
本书所探讨的慢性病,是指「长期,不会自然痊癒,而且鲜少完全康复」的疾病,且伴随有疼痛、疲惫、沮丧等症状。一旦罹患,将冲击生活的每个层面。
两位作者是情绪管理谘商专家与病痛伤痛管理师,他们深入剖析病痛肆虐的主观感受,以及对个人生活和人际关系造成的复杂冲击,进而引导出因应的原则和可行的策略。
病痛是每个人都会遭遇的风险;眼前的倖免,是给我们未雨绸缪的学习机会。
作者简介
诺曼.莱特
美国着名心理谘商师,致力于家庭、婚姻及重大创伤辅导。曾任加州Biola大学家庭、婚姻及儿童辅导研究所所长、Talbot神学院基督教育研究所所长等,有超过三十年的辅导与教学经验。同时为加州婚姻与家庭谘商协会、美国婚姻与家庭谘商协会临床会员,重大意外事件压力基金会、压力创伤专业人员协会会员等。
莱特的着作近百本,主题涵盖婚姻、两性、儿童、悲伤处理等。中译本有《恋人还是朋友:分手疗伤手册》、《神啊,谁是我的理想伴侣》、《别跟过去过不去》、《穿越生命风暴》、《孩子的情绪导师》、《超越一生的爱》、《与慢性病痛和好》等。
琳恩.艾利斯
于美国加州Biola大学Talbot神学院取得伤痛危机创伤之专业谘商辅导训练。曾担任悲伤疗癒团体的引导师。积极参与慢性病痛的深入研究,服务于牙医与医学领域。
译者简介
萧宁馨
美国康奈尔大学食品科技博士。现任国立台湾大学生化科技系营养学教授兼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财团法人癌症关怀基金会董事、行政院食品安全会报委员、卫生署食品卫生安全与营养谘议会委员。译有《活得久,活得好》、《人,美妙的杰作》等。
序一 疼痛,一份意想不到的礼物 ∕余广亮
序二 「承认」与「接受」 ∕林照程
序三 很辛苦,但不痛苦 ∕齐肖琪
译序 未雨绸缪认识病痛 ∕萧宁馨
前言 感同身受
第1章 疼痛与沮丧的世界
新的现实
胜利对和解
为何是我?
你自己的经验
誓言
祷词
第2章 寻求诊断
看法的问题
主动处理不切实际的期望
医学领域的好与坏
诊断的效应
否认
调整行动
重建生活
第3章 生命伙伴
医生与你
尽自己的本分
要不要让别人知道?
第4章 你的家人
家庭成员的角色
你的夫妻生活
亲密关系怎么办?
第5章 疼痛的威力
无尽的奋战
脑与疼痛
疼痛对社交的冲击
疼痛的真相
疼痛的解决办法
你的疼痛史
内心的苦恼
生病时光
第6章 面对损失
就业问题
亲密关系的损失
夫妻的悲伤循环
悲伤逐渐累积
进退失据
重新定位自己
第7章 起伏不定的情绪
愤怒
内疚与羞愧
恐惧
忧虑
让希望带领你前进
第8章 迎战忧郁
忧郁的根源
忧郁可能源自化学失衡
损失导致忧郁
第9章 煎熬与痛苦
第10章 重新出发,再建生活
态度
避免损友
重建你的思考方式
留意每项正面细节
第11章 重建生活,再接再厉
寻找医疗伙伴和适当疗法
重建希望
现在能够做什么?
第12章 让别人帮助你
应该避免的事
两全其美的积极做法
了解自己的状况
不易察觉的危险
教会的帮助
你的帮助至关重要
第13章 生命故事
拒绝担忧的勇士
是的,这是真实的病
勇者无惧
以爱支撑
附录
一 疼痛管理的另类疗法
二 疼痛日记
三 膳食补充品的定义
注释
参考书目
译序
未雨绸缪认识病痛∕萧宁馨
病痛不简单,误解病痛对人的身心有极大的伤害。病痛是每个人都会遭遇的风险,或早或迟,我们会因为年龄、疾病、遗传、意外或手术而面对慢性病痛。病痛一旦发作,通常使人无暇思考;那么,眼前的倖免是给我们未雨绸缪的学习机会。首先要认识本书中对「慢性病」的定义,这是指「长期,不会自然痊癒,而且鲜少完全康复」的疾病。这类疾病比大家常谈的慢性文明病更为多样,病情的煎熬也更为复杂。
本书的作者团队是情绪管理谘商专家与病痛伤痛管理师。他们多年来辅导身心伤痛和疼痛者,拥有丰富的实务经验,因此能够剖析病痛肆虐的主观感受,以及对个人生活和人际关系造成的复杂冲击,进而引导出因应的原则和可行的策略。本书不解释疾病和医疗,而是说明病痛引发的身心、情绪、认知反应的特质与彼此间的交错复杂,病程的长期与持续特性,对当事者与照护者生活每个面向的巨大冲系;只有使当事者与照护者都能认识与理解,才能互相体谅,因同理而同盟,以团队并肩的长期战力来支持病痛者驯服病痛。
疾病会伴随不等程度的疼痛。急性的疼痛通常借助医药可以有效减轻。但是慢性疾病引发的疼痛,或是不知病因与病名的长期疼痛,它们发作的时机与程度都难以掌握。不受控制的疼痛会演变成为身心的折磨,甚至主宰个人生活,具有摧毁生命的力量。这样的案情在我们的生活周遭已经逐渐增多,成为现代医学的新挑战。
2011年6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所 (Institute of Medicine) 的报告指出,疼痛是美国必须面对的公共卫生挑战,因为有1亿的美国民众受其折腾,远超过各种已知慢性疾病的总数;疼痛造成的社会医疗负担和生产力损失每年高达635亿美元,医疗保险的总额有14%花费在处理疼痛。尽管人类与痛苦相伴的经历源远流长,疼痛医学药学也有长足的进步,但是专家承认,对疼痛的诊断和照护仍然十分不足;造成落差的因素包含政策制度、诊治策略、态度、教育与研究各方面的欠缺。先进国家的检讨反映出我国不能豁免的挑战,最好严阵以待,大家开始装备相关的知识。
许多医生逐渐发现,控制病痛若只靠医药工具,其实效力有限,反而是对病痛的认知和思想有更大的效力。你我的生命中有一个最动人的实例,妈妈都经历了生产之痛,但她们都知道自己的喜悦和成就超过了当时之痛,因而乐意再添儿女。面对病痛,我们可能陷入无助、恐惧和绝望,也可以选择接受帮助,练习决定自己的心绪,重新发掘生命的意义和力量。因此,本书提供的指引策略都与心思意念的调整有关,加上善用各种辅助工具与环境,驯服病痛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面对无止境的病痛煎熬,当我们逐渐学会不自责,也不责怪他人之时,痛苦的问题必然指向上帝:为什么上帝允许受苦?我受苦时祂在哪里?痛苦有什么意义可言?书中第9章就是讨论这个古老的议题。自古至今,有许多人向上帝提问,你也可以,因为「我们向祂提问,是因为我们相信祂」(p.186);而且「当上帝默不作声时,不要轻言放弃!要继续向祂以及其他信徒倾心交谈」(p.188)。没有人知道你会获得什么答案;不过,作者鼓励读者深思第9章的所有内容。「在痛苦与精疲力尽中,思索上帝如何借着你的经验而接触他人。祂的作为奇妙莫测。祂就在此处。祂了解你,也爱你。」(p.201) 到时,你可以分享上帝的回应。
世界知名的痳疯病医师班德提出「疼痛保险」的观念,在疼痛来袭之前,尽力先缴保费,建设应付疼痛的心思意念。我们可以把这个观念应用来面对病痛,事先学习,以备助人与自助。这本书不仅可以对病痛患者有帮助,更是病痛保险的头期款,人人都应该一读。
前言
感同身受
如果你自己或是亲友深为慢性病所苦,你就会知道慢性病有多折磨人。某日你感觉神清气爽,隔天或许就痛得寸步难行,甚至下不了床。上一秒钟你还生龙活虎,下一秒钟或许就已瘫软无力。不论是男是女,不管疼痛属于生理或心理,也不管日子苦多乐少或乐多苦少,本书都可助你一臂之力,提供你意想不到的观念和点子。本书取材自广泛的调查以及众多慢性病患者的访谈,加上琳恩对疼痛有长期研究与处理的经验,以及我本人的生命经历与从事谘询工作所累积的知识。就算我们对你的实际状况并没有全盘的了解,也能体会你的长期疼痛和挫折感。
在本书撰写的过程中,许多人与我们分享了自身的「真人实事」,相信你对其中的议题,也能感同身受。
我是女性,今年四十九岁。在发病之前,我是北卡罗莱纳州五家联锁医院的资讯经理。当病魔来袭时,我还以为是肠胃炎,但一直无法痊癒。经过几个月的检验,我被诊断为慢性疲劳暨免疫功能障碍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and immune dysfunction syndrome,简称CFIDS)与纤维肌痛症 (fibromyalgia)。我勉力继续上班,但只撑了三个多月,到最后不得不放弃。五月的时候,我成了短期残障的患者。
到了七月,我失业,事业也中止了。同居三年的密友,因为我的疾病也离我而去。
两年后我耗尽积蓄,房子也没了。
我不得不离开居住的社区,搬回爱达荷州与父母同住,因为此时我已经一文不名。
刚发病时,医生说我没问题。其后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看了许多医生,做了许多检验,最后才得到诊断。诊断一出来,保险公司就指控诊断不实,说根本就没有这种疾病。做了这一堆检验,累积数千美金的债务,饭碗丢了,房子没了——然后人家告诉我,慢性疲劳暨免疫功能障碍症候群并非官方认可的疾病,也就是说我没病!
慢性疲劳暨免疫功能障碍症候群或纤维肌痛症都无药可治。从一方面说,我的病终于得出诊断,血液检测也发现免疫功能有问题。检验显示全身都有发炎的现象,但我得到的帮助有限。在另一方面,熬过这些痛苦与打击,仍有医疗专家坚持慢性疲劳暨免疫功能障碍症候群不是真正的疾病,我的愤怒可以想见!
我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与社福机构残障部门缠斗。我申请补助,遭到拒绝。我申诉,被否决,再申诉……很快我就又病又累,连走出家门都有困难。
到目前为止,我最痛心的就是所蒙受的巨大损失。在疾病诊断出来的头两年,我几乎要抓狂。我失掉了心爱的工作——投注了二十年心血的工作,失掉了第一栋房子,失掉了专业领域中的地位,失掉了左邻右舍的敬重,我失掉了一切。开始头几年,我鲜少出门,与社会隔绝,深为忧郁症所苦。医生开的药有副作用,使情况更加恶化。我感到前途茫茫。
我的父母已经退休,定居在老家,他们张开双臂接纳了我。他们过来帮我打包行李,雇律师与社福机构交涉,安排房子的出售事宜,凡是我因病而做不来的事,他们一手包办。
我自成年之后就一直是个工作狂。我真心相信,生而为人的价值全在努力工作与否。所以在失业而且就业无望时,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可言。我记得母亲叫我坐下来,直直看着我的眼睛告诉我,我和以往一样有价值。她不能了解我为何遭遇这种事,但她相信上帝有祂的计画,以后我们自然会明白。但我那时候所能做的,只是苟延残喘。
我与医疗机构打交道的经验委实可怜兮兮。但我曾与医生共同工作二十年,经常与他们直接接触,所以我心里自有准备。检验报告出来,告知我一切正常……我自作自受,我只是自认有病,只要「幡然悔改」就行了。我从十六岁开始就做全职工作。发病前两年,我每週工作六天,每天工作十四小时——根据医生的说法,突然不知何故,我就自以为身体崩溃了。
最后我终于找到了一位仁心仁术的医生,他太太也患了慢性疲劳暨免疫功能障碍症候群,我所经历的事,他们夫妇都经历过。我搬回老家后,发现我们家一位世交突然病得很厉害,症状与我类似。她安排我进入加州橙郡的特殊免疫中心。直到现在,我每年都要飞往加州治病三到四次。
从外表上看,我不太像生病。纤维肌痛症是一种「软组织疾病」,会侵犯肌肉、韧带等等。发作时人虚弱无力,只能依赖止痛药撑过去。严重时寸步难行,沐浴穿衣等生活自理行为都做不来,也不能久站,备餐都有问题。但也不是每天都这么悽惨,有些时候我几乎完全正常。在日常生活中,我无法预知能做什么事或状况好不好,旁人对此也难以理解。
我的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熬过来,到目前为止不能或不愿体谅我的人,早都闪到一边去了。现在我生活圈里的人都能够了解我……或者努力了解我。这些年来多亏他们陪伴我走过。他们只要注视我几秒钟,就知道我今天的情况如何,真可说是「心心相印」了。拥有这些具有爱心和耐心的亲朋好友,真是我的运气。
对于不熟识或不了解我的人,我只得努力解释病情。我的疾病教导我对别人要有耐性,对自己也要有耐性。我现在对人比较温柔,也比较有同情心。
我经历过各式各样的情绪。起先是恐惧、沮丧、困惑、愤怒,以及悲哀。我还没离开北加州搬回老家时,前面提过的那位帮我看病的医生——他太太与我同病相怜的医生,给了我一个深刻的忠告,但我要到很久之后才真正听懂。他知道我会失去一切,不过他说焉知非福—我或可借此重生。
我确实损失惨重。我被打回原形,直到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失去。在那个时间点上,我向前迈出的任何一步,都是崭新的开始。围绕我的人都无条件的关心我,我置身在安全无虞的环境中,我有机会真正再出发。
刚开始的头几年,我与疾病奋战;不过要到现在,我才终于了解慢性病的特质。疾病不代表我,疼痛也不代表我。我是患有慢性病的女人。我了解到每一天活着都是祝福。我现在的生活完全超出想像,但这种生活有其品质,也不乏挑战——但谁的生活没有挑战?我的挑战就是面对慢性病的长期疼痛,一天的难处一天当。现在的我可以一面应付挑战,一面在细小的事情上发现美感。
我何其有福,拥有善解人意而且乐于助人的亲朋好友。我们借着幽默、陪伴、联络、分享资讯来互相打气。开始的时候,邻居帮我割草坪、收邮件、送餐点、买杂货、带我去看医生做检验、与我的家人联络、照顾我的宠物,诸如此类。我不知道急难时少了这些支援要如何存活。这些年来,就是靠着这些天使,我才能够熬过来。
开始的时候,许多人都不明白我的生活何以会发生这么剧烈的变化。每一个人(包括我在内)都吓坏了。我的生活四分五裂,完全失控。当锥心的疼痛阵阵袭来时,没有诊断也没有援助,使得情况更加恶化,所有的人都束手无策。这种困境压力极大,这也是我的恋情告吹的原因——对我的伴侣而言,日复一日的压力无法纾解,让他承受不住。我很幸运没有结交损友,身边没有人会嘲笑我或责备我。对我伤害最大的是那些一再排斥我的医生,他们对我的健康漠不关心。
居住在加州时,虽然有个邻居兼好友是牧师,但我并没有加入教会;在爱达荷这里也没加入教会。恐怕我对教会生活没有什么经验,那么,外人要如何帮助我,或其他慢性病患者呢?
■ 倾听。
■ 询问并提供协助。向人求助是我难以启齿的事;以往都是我在帮助别人,从不需 要别人帮助。求助与受助都很不容易,但我的朋友一直用各种方法帮助我。
■ 了解个人疾病的影响及于整个家庭。
■ 乐观。
■ 握手或拥抱。温暖的身体接触有疗癒的力量。
■ 言语温柔。有些善心人士对我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感到生气,指责医疗机构没有好好照顾我。这些负面的话语并没有错,但毫无助益。
■ 留意忧郁症的征状。
■ 了解祷告的力量。
我的病发作时,基本的生活自理如洗澡、餐点、接送仍然需要帮忙。但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我最需要的只是有人陪伴。在我痛得受不了时,必须有人提醒我撑着点,只要撑过去就好了。
我觉得冥冥中自有天数。比方说,如果没有搬回来与父母同住,我就没有办法帮忙照顾我的祖母—而她正是我生命中的明灯与恩典。七年前家人帮我弄到一间简陋的小房子,又花了六个月的时间装修布置,让我搬进去住。我祖父在十年前过世,此后,祖母就一直独居在自己的农场上。当我搬来这里,她也搬来住,她九十岁了。
家人对我和祖母的需求都很关心。祖母有她自己喜欢的教会(她从十二岁起就在同一间教会作礼拜。)我们的邻居也是全世界最棒的。有十一位八十来岁,性情各异的老太太,每週一次聚在一起缝拼布被子,我也加入她们。十二年来的亲密相处,互相帮忙,我们已情同家人,其中有许多人都是寡妇。每一天我都仔细观看,欣赏生命的美。我学会倾听、静默,寻找生活慰借、平安和关爱。我一直在学习。
如果没有生病,我的生活一定照旧绕着工作打转。为了获得「成功」(我以前为它下的定义),我会持续在公司的晋升阶梯上攀爬。
上天使我的生活有了重大转折。这是我想都没想过的生活,但随着时间过去,我终于了解自己的疾病;药物让我能与疼痛共存。我的健康状况还算稳定。我的医生说:「你会长命百岁。你觉得自己像滩狗屎,但你会长命百岁。」幽默很重要,关爱也很重要。
有了亲朋与芳邻的关爱和支持,我的日子确实过得不错。我很知足。两年前,有位患了癌症的好朋友写了下面这些话给我,我一直随身携带。
不许怀疑也不许苦恼,连一秒钟也不许。
紧守灵魂门窗,像防盗贼一样对抗它们,免得你 的珍宝失窃。
平安、休憩,加上欢乐是你最重要的珍宝;怀疑、恐惧与绝望会偷走它们。
带着关爱和笑声度过每一天。面对风浪暴雨无所畏惧。
欢乐、平安与关爱是我的礼物,跟随我的脚步找到这三样礼物。你必须感受到庇佑与安全所带来的兴奋。任何人在避风港中都可以感受到这种兴奋,但经过狂风暴雨洗礼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欢乐与胜利。
要说「一切安好」。但不要只是空口白话。这句话是你伤口上的灵药,能把毒液吸取出来;要一直用到伤口癒合,你的生命就会重归美好。
一切安好。
诚挚的祝你安好。
说实在的,我平常不太会买这类书籍,我比较喜欢看小说,或者一些关于旅行、美食的书籍,可以让我暂时逃离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但是,最近我母亲因为长期的关节炎,经常半夜痛醒,她每次痛苦的表情都让我很揪心。她是个很坚强的人,从来不抱怨,但那种隐忍的痛苦,我作为女儿,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我尝试过带她去看各种医生,尝试过各种偏方,但效果都不太明显。有时候,我会觉得,是不是我们对“治疗”的定义太狭隘了?是不是除了药物和手术,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是我们忽略了?《与慢性病痛和好》这个书名,让我眼前一亮。我觉得“和好”这个词,是一种很温柔的姿态。它不像“征服”、“战胜”那样充满对抗,反而带有一种和解、接纳的意味。我想,对于很多长期忍受病痛的人来说,那种无休止的对抗,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消耗。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一种不再需要不断消耗自己的方式,去面对身体的状况,那对病人本身,还有他们的家人,都会是一种极大的慰藉。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可以和母亲一起探讨的方向,或许,我们都可以学习到一些关于如何与身体“和好”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光是书名就让我心有戚戚焉了。《与慢性病痛和好》,光听就觉得是一种很需要勇气去面对的课题。我在脸书上看到这本书的广告,背景是一张平静的湖水,上面飘着几片落叶,整个画面就散发出一种抚慰人心的感觉。我不是那种积极乐观到天塌下来都可以笑的人,尤其是在身体开始出现一些状况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一股无力感油然而生。我家里也有长辈深受慢性病的困扰,看着他们每天要吞好多药,还要忍受疼痛,我其实是很想帮忙,但又不知道从何着手。每次去医院探望,总觉得气氛很凝重,我也只能强颜欢笑,说些“要好好休息”、“身体会慢慢好起来”之类的话,但其实我知道,很多慢性病是没办法“痊愈”的,只能学会共存。这本书的书名,给了我一种新的思考方向,不是对抗,不是治愈,而是“和好”。这个“和好”,听起来就有一种放下对抗、寻求内心平静的意境,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大的启发。我常常觉得,与其一直执着于“为什么是我”,不如试着去理解身体传递的讯息,然后找到一种与它和平相处的方式。也许这本书里会有一些让我意想不到的视角,或者是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概念,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面对这些身体上的挑战。我真的很期待它能带给我一些新的力量和方法。
评分我平常的生活节奏可以说是非常的快,每天早上七点不到就得起床,然后一路从挤公交、赶地铁到办公室,接着就是一整天的工作,会议、报告、回复邮件,根本没有一刻停下来的时间。有时候,我真的觉得自己的身体已经被我压榨到极限了。之前有段时间,我经常会觉得疲劳,而且脖子和肩膀总是很僵硬,虽然没有到“病痛”那么夸张的地步,但那种持续的不适感,确实让我有点困扰。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开始出现一些慢性问题,比如胃不好,或者经常头痛,大家私底下都会互相交流,有时候听他们描述的症状,真的会让人觉得,好像身体的“保质期”越来越短了。当我看到《与慢性病痛和好》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这个书名好像跟我自己目前的状态有些契合。虽然我不是严重的慢性病患者,但我确实常常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身体的各种小毛病,虽然不至于影响生活,但确实让人感觉不够“神采奕奕”。我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调整生活方式,或者一些关于身体自我修复的知识,让我在不中断我高强度生活节奏的情况下,也能让我的身体状况有所改善。它会不会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和好”方法,让我即使在忙碌中,也能找到与身体和谐相处的方式?
评分我一直认为,人的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康也同样重要,甚至可以说,心理健康才是身体健康的基础。《与慢性病痛和好》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很多时候,我们身体的病痛,其实是源于我们内心的某些情绪或压力无法得到释放。我身边就有朋友,因为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导致身体出现了很多不明原因的不适。医生检查来检查去,也找不出具体的病因,但病人就是浑身难受。我觉得,这种“和好”的概念,可能也包含着心理层面的接纳和放下。也许,当一个人能够放下对病痛的恐惧、愤怒,甚至是对抗,转而以一种更平和、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它的时候,身体的反应也会随之改变。这本书会不会探讨一些心理疗愈的方法,或者是一些关于如何调整心态,以达到身心和谐的理念?我特别想知道,它有没有一些案例,分享一些人是如何通过调整自己的内心世界,来改善他们的慢性病痛状况的。毕竟,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敌人,不只是身体的病灶,更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挣扎。如果这本书真的能帮助我或者身边的人,找到一条能够与身体和内心都“和好”的道路,那真的是太有意义了。
评分最近我生活里发生了一些让我喘不过气来的事情,工作上的压力,加上家庭的一些变故,让我觉得整个人都快要散架了。我常常躺在床上,脑子里像跑马灯一样闪过各种烦恼,怎么也睡不着,就算睡着了,也总是做些乱七八糟的梦。身体也开始出现一些抗议,不是这里酸,就是那里痛,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老旧的机器,哪里都开始发出吱嘎吱嘎的声音。我朋友上次推荐给我一本励志书,说吃了可以让人变得很强大,结果我看了半天,感觉更焦虑了,好像自己不够努力,所以才会这么痛苦。这次看到《与慢性病痛和好》这本书,我犹豫了一下,因为“慢性病痛”这个词听起来就让人联想到长期的折磨,我怕看了会更沮丧。但是,书名里那个“和好”两个字,又像一盏小小的灯泡,在我心里闪了一下。我开始想,是不是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拼命去“治愈”,而是学会去“接纳”,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找到一种让自己舒服的状态?我记得小时候,我摔断了腿,医生说要好好休养,然后我就会慢慢恢复。但是现在的这些“痛”,不像骨折那样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它好像是身体里的一个小小的、不听话的孩子,你越是想把它关起来,它反而越是闹腾。这本书会不会是在教我们,怎么去拥抱这个“不听话的孩子”,然后跟它一起学习如何好好生活?我真的很好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