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度到中国,从单一到多样
佛教石窟融汇多样民族文化、跨越时空间隔
集合雕塑、壁画与建筑的艺术精髓
在本书的图文梳理中,展现了其华美复圣洁的奇景
石窟寺是佛教寺院的一种特殊形式,最早起源于古印度,是释迦牟尼和弟子们坐禅修行的场所。
随着佛教的兴盛,石窟逐渐由单一石凿的洞窟转变为集建筑、雕塑与壁画为一体的佛教石窟艺术的综合体。本书即阐述佛教石窟艺术从印度向外的扩散与发展,经丝路至巴基斯坦、阿富汗到中亚各地,再传入中国;途经各族人民,他们在接受了来自印度的佛教和佛教艺术后,又结合本民族的审美习俗与观念,创造出更丰富多彩和具有各民族文化特色的佛教石窟艺术。这些石窟寺,地域分布广、时间跨度长,不仅表现了复杂的石窟景观和丰富的精神内涵,而且也是亚洲地区文化史上的奇观和人类文化史上的丰碑。
本书作者董玉祥,一九六二年起任职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生致力于石窟艺术的考古与研究,足迹遍及甘肃各地大小石窟和国内其他各石窟。书中,作者娓娓描述石窟艺术从印度传到中国之经过,并穿插许多动人的故事;读者透过本书文图,彷彿穿越了一趟时空隧道,可深刻了解到石窟艺术的产生及东传历史。
作者简介
董玉祥
男,汉族,1935年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1960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随北京大学阎文儒教授专攻石窟艺术考古,并赴西北、华北、江南各地石窟实地考察。
1962年供职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生致力于石窟艺术的考古与研究,足迹遍及甘肃各地大小石窟和国内其他各石窟。为弘扬佛教艺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先后发表《云岗石窟第五十窟佛教艺术》、《龙门石窟北魏型造像的兴起与发展》、《莫高窟与甘肃其他石窟早期佛教艺术的比较与研究》、《张掖马蹄寺石窟艺术群》、《炳灵寺石窟的分期》、《麦积山石窟的分期》、《唐代佛教造像「长安模式」的形成与发展》等学术论文数十篇。
前言
序论
壹.印度佛教和佛教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一、释迦牟尼与佛教的创立
二、印度佛教艺术的产生
三、印度早期的佛教石窟寺
四、佛像的形成与兴起
五、印度佛教艺术的鼎盛时期——笈多式造像的产生
六、阿旃陀石窟后期的佛窟
贰.丝绸之路的开拓与佛法的东来
一、丝绸之路的开拓
二、佛法的东来与中亚各地的佛寺与石窟
三、佛教东渐传入中国
(一)佛教的传入与中国佛教的兴盛
(二)中国最早的佛教造像
参.新疆境内的佛教艺术
一、于阗地区的佛寺与壁画
二、鄯善地区的佛寺与造像壁画
三、龟兹地区的石窟寺
四、高昌地区的石窟寺
肆.甘肃石窟寺的兴起与分布
一、丝绸路上的门户和要冲之地
二、甘肃石窟寺的分布
三、敦煌莫高窟——世界上最伟大的佛教艺术宝库
四、河西诸地的早期石窟寺
五、炳灵寺石窟与麦积山石窟中的早期洞窟
六、陇东高原的北石窟寺与南石窟寺
伍.气势非凡的云冈石窟
一、云冈石窟的创建与凿造
二、云冈石窟与昙曜五窟
陆.皇家风范的龙门石窟
一、龙门石窟的概况
二、龙门石窟中比较重要的北魏洞窟
柒.北魏以来莫高窟的造像与壁画
一、北魏、西魏(439-556)莫高窟的造像与壁画
二、北周(557-581)莫高窟的造像与壁画
三、隋代(581-618)莫高窟的造像与壁画
四、唐代(618-907)莫高窟的造像与壁画
捌.北魏以来麦积山石窟的造像与壁画
一、北魏(386-534)麦积山石窟的造像与壁画
二、西魏(534-556)麦积山石窟的造像与壁画
三、北周(557-581)麦积山石窟的造像与壁画
四、隋代(581-618)麦积山石窟的造像与壁画
五、宋代(950-1127)麦积山石窟的造像
图版索引
我一直觉得,历史的宏大叙事往往藏匿在许多细节之中,而这本书的题目就恰恰点出了一个我非常感兴趣的细节:艺术的“产生”与“东传”。“产生”这两个字,暗示着它会去追溯石窟艺术的源头,特别是印度那部分。我想象着,作者可能会从古代印度的宗教思想、社会背景、甚至地理环境出发,来解释为什么石窟艺术会在那里兴起。是不是因为当时的建筑材料限制?还是为了更好地修行和供奉?又或者是某种宗教仪式的需要?我尤其好奇,那些早期的印度石窟,比如埃洛拉、阿旃陀,它们在艺术风格、雕塑技法、壁画内容上,是如何奠定基础的?之后,“东传”部分,那才是我真正期待的重点。从印度到中国,这条漫漫长路,究竟经历了多少次的碰撞与融合?这本书会不会详细描写沿途经过的国度,比如阿富汗的巴米扬,伊朗的巴米扬?这些地方的石窟艺术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而当它抵达中国后,又如何与中原的文化、工艺、审美相结合?这其中肯定涉及许多语言、宗教、甚至政治的交流,光是想想就觉得信息量巨大,而且充满了戏剧性。
评分天啊,这本书的光是书名就勾起了我无限的好奇心!「从印度到中国:石窟艺术的产生与东传」——听起来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史冒险。我一直对佛教艺术非常着迷,尤其是那些隐藏在山岩中的壮丽石窟。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印度阿旃陀石窟那鬼斧神工的壁画,还有中国敦煌莫高窟那神秘的飞天。这本书的名字仿佛在告诉我,这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中间的“东传”过程,绝对是故事最精彩的部分。我想象着,那些虔诚的僧侣、精湛的工匠,是如何带着佛陀的教义和高超的技艺,一步步跨越崇山峻岭,将这份珍贵的艺术瑰宝带到东方大地。这本书应该会深入探讨,印度石窟艺术是如何在早期受到哪些影响,又如何逐渐演变,最终在传播到中国后,融入当地的文化特色,绽放出独属于东方的璀璨光芒。我特别期待能读到关于不同地区石窟艺术的对比分析,比如北魏时期和唐朝时期石窟艺术风格的差异,以及它们各自的艺术成就。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丝绸之路的窗户,让我能够一窥那些失落的文明和辉煌的艺术。
评分一看到“石窟艺术”,我脑海里立刻就联想到那些高耸的佛塔、庄严的佛像、以及层层叠叠的壁画。这本书的名字「从印度到中国:石窟艺术的产生与东传」正好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中印文化交流的好奇心,特别是通过艺术这个载体。我一直觉得,艺术是最能跨越语言和国界的沟通方式。想象一下,那些古老的工匠们,是如何将印度佛教的教义和艺术风格,通过一刀一刻、一笔一画,传递到万里之外的中国。这本书一定不会仅仅是简单的图录,它应该会深入探讨艺术风格的演变过程,比如从犍陀罗艺术的希腊化影响,到笈多王朝的成熟典雅,再到中原地区多元化的发展。我非常想知道,在“东传”的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人物、事件,或者地理节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否会提到玄奘法师的西行?或者是否有其他不为人知的艺术家和僧侣,在其中默默贡献?这本书的光名就给我一种宏大的历史感,仿佛能听到丝绸之路上驼铃声声,看到工匠们挥汗如雨的身影。
评分对于我这种对古代文明和艺术史充满好奇的人来说,「从印度到中国:石窟艺术的产生与东传」这个书名简直就是量身定做的!我脑海里立即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广袤的印度次大陆,在历史的某个时期,孕育出了令人惊叹的石窟艺术,那一定是融合了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和精湛技艺的结晶。然后,这些艺术的种子,如同蒲公英一样,被风吹拂着,跨越了崇山峻岭、浩瀚沙漠,一路向东,最终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并且开出了别具一格的花朵。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期待,它能够为我揭示这段旅程的细节,比如“产生”的环节,是否会深入探讨印度石窟艺术在地域、王朝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各自的艺术特点。而“东传”的过程,更是充满了未知与神秘。这本书会不会带领我“走”过那些古老的路线,了解沿途的文化影响,比如中亚地区石窟的风格是如何承上启下的?我又如何能在书中看到,当印度艺术抵达中国后,是如何与本土文化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最终孕育出像敦煌、龙门、云冈这样的艺术瑰宝?
评分哇,光是书名「从印度到中国:石窟艺术的产生与东传」就让我热血沸腾!作为一个对历史和艺术充满热爱的人,我一直对佛教艺术的传播路径感到十分好奇,而石窟艺术无疑是其中最令人震撼的载体之一。书名里的“产生”二字,让我立刻联想到印度那充满神秘色彩的早期石窟,比如阿旃陀、埃洛拉,它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诞生的?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宗教、哲学和社会背景?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否会详细解析这些印度石窟在建筑、雕塑、壁画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以及它们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而“东传”这个词,更是点燃了我对丝绸之路的想象。这条连接东西方的古老通道,承载了多少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本书会否细致地勾勒出,佛教艺术是如何通过丝绸之路,一点一点地渗透到中国各地,并在这个过程中,又发生了哪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转变?我会不会在书中看到,那些精美的佛教造像和壁画,是如何在与中国本土文化碰撞后,演变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比如云冈石窟的粗犷与浑厚,龙门石窟的秀丽与精巧?光是想象,就觉得这将是一段波澜壮阔的艺术史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