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理论篇
第一节陈式太极拳圆圈运动论
第二节陈式太极拳腹式唿吸运动论
第三节陈式太极拳腰腿劲论
第四节陈式太极拳步法论
第五节陈式太极拳缠丝劲析论
一、缠丝劲的由来
二、缠丝劲的本质
三、缠丝劲的类别
四、缠丝劲的训练
(一)缠丝劲的形体训练
(二)内缠外绕,互为表里
五、缠丝劲的运用
第六节陈式太极拳阴阳刚柔论
一、太极的阴阳易理
二、太极拳的阴阳哲理
三、太极拳的阴阳交会
四、太极拳的阴阳入扶
五、太极拳的刚柔
第七节陈式太极拳松活弹抖论
一、放松阶段
二、灵活阶段
三、蓄发阶段
四、弹抖阶段
第八节陈式太极拳盘架和推手较技论
一、陈式太极拳盘架与推手较技
二、陈式太极拳推手较技「靠、依、蓄、发、顶、空」谈
(一)「诸靠」与「皆依」
(二)「蓄劲」与「发放」
(三)「顶牛」与「引空」
第二部分技法篇
第九节陈式太极拳功夫架第二路简介
第十节陈式太极拳功夫架第二路图解
一、拳势名称
二、关于图解的几点说明
三、拳势图解
前言
作为陈式太极拳一名虔诚的佈道者,对太极理、法、技、艺之意象,趋向极致地探索是我毕生的追求。
太极拳乃中华文化之瑰宝,其理源于诸经之首《易经》,古朴高雅,理精法密。我有幸得恩师先辈之真传,得以传授衣钵。几十年来修炼拳理心法,颇有所得。尤其近年来时得环中之趣,奥妙无穷,始知是终身不尽之艺。诚如陈鑫前辈所言:「理经三昧方才亮。」「得其环中者当自知之。」又说「太极实有真相,非托诸空言也。」信不虚也。
回想几十年来苦心修炼,上下求索,所经历的重重磨难,种种艰辛,实难以与外人道也。手抚白发,感慨颇多。
古人有诗曰:「鸳鸯绣出从人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古时人经历千辛万苦,学得一门技艺,尚自珍密,不肯轻易示人,何况武术太极拳之瑰宝。光阴飞逝,理念重树,学术乃天下之共器也。
念当年,学艺时,蒙师恩、先辈之恩泽,再经积年行拳、精勤授徒,亦得益于教学相长,方有今日所悟,更不忍独隐其享。今又白发频添,尚自谨遵恩师口嘱,实知此拳「其功也多,故其成也难」。学无止境,愿与同道共勉。
f拙着《陈式太极拳精义》一书出版发行以来,得到广大同好和读者的厚爱,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承蒙广大读者的要求和人民体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已经多次再版。继而,2008年又有台湾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以繁体字再度出版发行,影响波及海内外。这期间常常收到读者来函来电,探讨拳中以及书中的疑难问题。又有同道来访、切磋,希望就书中关键部分作进一步深入详细的论述,以期在实际练习中达到更高的境界。有感于此,我在原《陈式太极拳精义》的基础上,又编写了这本《陈式太极拳精蕴》。重点探讨陈式太极拳心法和技法中的核心理论,并提炼出「意象运动和肢体语言的完美融合」。
这是陈式太极拳在盘架和推手较技中阴阳入扶互为其根的新理念,并将这一基本理念贯穿到「缠丝劲」「腰腿劲」「松活弹抖劲」和「阴阳刚柔论」等内容中,进行更深层次的诠释,尽量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详细解密两者的辩证关系。尤其在「陈式太极拳圆圈运动论」一节中,以太极中分一气旋之理,总结出「三心要虚、三心归田、三处要实、四馈放松」和「形圆在折叠、劲圆重内换、骨圆意斗榫、气圆贵旋转」的论点,使广大练习陈式太极拳的同好在练习中有所裨益,则是我写本书的心愿。
同时还应广大爱好者的要求,特将当年陈师照奎先生传授的「陈式太极拳功夫架第二路拳」一併整理成册,以飨同道。
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沙喜凤、张冀鹏、王红、张倩男、张云鹤、张帆、张贤月、殷豪、李雨艇、柳志伟、于晓风、王亚敏、陈益斌、曹光、王紫伟、王德廉等人的鼎力协助,在此一併致谢。
张茂珍于上海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充满浓厚的兴趣,但多数时候,我接触到的都是一些电影、电视中描绘的场景,感觉它们充满了神秘感,但又显得遥不可及。我内心深处渴望能真正了解一门武术的精髓,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当我看到《陈式太极拳精蕴》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联想到了“精髓”、“深奥”、“博大精深”这些词汇。我猜想,这本书绝不仅仅是教你如何打几套拳,它更可能是在深入剖析陈式太极拳的“道”与“术”的结合。我设想着,书中会包含一些关于内家拳的原理阐述,比如“劲”的形成与运用,如何做到“以意导气,以气随形”,甚至可能还会涉及到一些传统的养生之道,将武术的练习与健康养生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希望它能让我感受到中国传统武术的独特魅力,而不只是枯燥的招式模仿。
评分我是一个比较注重实践和细节的人,学习新事物时,总是希望能够一步一个脚印,把基础打牢。对于太极拳这样一种需要长期练习才能有所成就的运动,我尤其看重入门阶段的指导质量。我曾有过一些不愉快的学习经历,比如老师讲得太快,或者讲解不清,导致我模仿的动作总是有偏差,自己也摸不着门道。因此,我期望《陈式太极拳精蕴》这本书,在动作的讲解上,能做到极其细致入微。比如,对于每一个起势、落势,每一个转折、蓄力,都应该有清晰的图示配合文字说明,甚至可能还会辅以一些角度不同的照片,来展示动作的立体感。我特别希望它能强调细节的纠正,比如手腕的松沉,腰部的虚实变化,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往往决定了动作的质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建立起扎实的动作基础,为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地基。
评分作为一个常年伏案工作的人,颈椎和腰部一直是我身体的“重灾区”。尝试过各种运动,从跑步到瑜伽,但总觉得效果不尽如人意,或是过于激烈,或是难以坚持。朋友推荐我说太极拳对身体的调理非常有帮助,尤其提到陈式太极拳,其刚柔并济的特点,既能锻炼筋骨,又能舒缓身心。我当时就想着,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针对性强的练习方法,比如专门针对改善肩颈僵硬、腰部酸痛的动作组合,那对我来说将是极大的福音。我期待的是,书中不仅仅是罗列拳谱,更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我遇到身体不适时,能提供有效的运动指导。例如,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简单的热身和拉伸动作,以及在练习过程中,如何循序渐进地增加难度,以避免运动损伤。我希望它能成为我居家锻炼的“随身教练”。
评分初次接触太极拳,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家中看到一本泛黄的旧书,书名已模糊不清,只记得书中线条勾勒的拳势图,虽不能完全领会,但那份静谧舒展的意境,已悄然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后来,我开始有意识地寻找关于太极拳的入门书籍,市面上琳琅满目的选择,让我有些无所适从。直到一次在书店,我被一本《陈式太极拳精蕴》吸引。当时我并非直接翻阅内容,而是被书名所传达出的厚重感和专业性所打动。我当时的想法是,既然是以“精蕴”命名,想必是经过提炼和深入讲解的,对于初学者来说,能够直接接触到精华部分,应该能少走弯路。我当时脑海中想象着,这本书里定然有详尽的动作分解,不仅仅是简单的图文标注,更会有对每个动作的力度、速度、呼吸配合的细致描述,甚至可能包含了陈式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让我能在掌握招式之外,也能理解其背后的哲学思想。
评分我对于武术的理解,更多地来自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喜欢那种蕴含在其中的哲学思考和生活态度。虽然我还没有正式学习过太极拳,但我常常会思考,为何一门武术能够流传数百年,并吸引无数人去学习?我想,这其中必然有其深刻的道理。当我看到《陈式太极拳精蕴》这个书名的时候,我立刻联想到了“智慧”和“传承”。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教授招式,更是在传承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我希望它能够传递给我一些关于内家拳的哲学理念,例如如何去理解“松”、“静”、“圆”,以及这些概念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我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关于陈式太极拳的理论探讨,也许会涉及到它与阴阳五行、中医经络等传统学说的联系,让我不仅仅是在学习一套拳法,更是在感悟一种东方智慧,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